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聆听大门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格雷尔·马库斯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奥利佛·斯通把这些都搬到了屏幕上。完全是一片混乱,歌迷裸体或穿着衣服跳上舞台,舞台上的警察似乎比歌迷更多,乐队在继续演奏,仿佛一场战争在人群中爆发,而不是在他们身边,之后他们停止了演奏,基默即将崩溃,但仍然能够让你相信,他的莫里森说出口的就是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嘈杂与恐惧,黑暗和聚光灯制造出一团火焰,比水神殿里的焰火要丑陋得多,一切都停止了。演出还在继续,乐队在演奏,人群上蹿下跳,叫喊着,但什么也听不见。那是彻底悬而未决的一刻;吉姆·莫里森的第一次公开死亡。没有其他人能够看见,舞台上或观众中,没有人能够听见所有敲击在方·基默粗糙的,留着络腮胡子的脸上的声音。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戴夫·迪马蒂诺写道,包括这样的可能:一种虚无的魔术、一次虚无的降临,演出如同一股漩涡,把所有东西都卷进来,直到什么也不剩下,对空虚的狂喜。电影说,它只能到达这种程度了,基默在这个乌托邦、这个虚无之地、这片沉默中摸索着自己的道路——艺术、政治、生命、死亡、希望、恐惧、欲望、爱与恨。这一刻并不像是一个华丽夸张但最终毫无意义的人一生中决定性的事件,而更像是一个历史时刻。

从奥利佛·斯通的影片中走出来,很容易感到崩溃,感到失落,像废物一样度过第二天,你可能会觉得巨大的回音在脑海里作响,那是你无法解读的回音,它没有意义,只有力量。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在1991年,作为时间的60年代在媒体的“60年代”生命维持系统中没有一席之地,和那些去看“感恩而死”的十几岁的“死头”们也没有关系。正如当时的保险杠贴纸上写的“感恩而死’的演唱会无与伦比”,这不是可比性的问题。那悬而未决的时刻产生的回音是一种巨大无比,砰然而落的寂静,世界没有随着这个爆炸而结束,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正是演出结束后整个世界给人的感觉,不仅是作为演唱会的演出,也是时代的演出。

这种沉默,这种几乎是肉体意义上的缺席感,是“60年代”遗赠给之后数十年的文化,乃至它全部的愚蠢、神秘主义、唯我主义、自我推广与自我反对,是另一个世界的感觉。这种沉默最终令广播里没完没了的60年代金曲寂静无声,嘲笑着它们的浮华。这种沉默正是《我有话要说》开始的地方。

夜晚,摄像机镜头在城郊的开发区穿行。此时是1990年,但也可以是20年后,或40年前:故事发生的环境仿佛直接来自任何50年代或60年代反映郊区丑闻的电影:父母通奸、酗酒;孩子们在商店小偷小摸,开车兜风。故事发生在亚利桑那州的伊甸山,没有灯光。甚至也没有蟋蟀的呜叫声。影片的第一句台词是飘渺的画外音,来自克里斯汀·史莱特(Christian Slater),是一个问题:“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美国的一切都糟透了?你知道那种感觉,整个国家好像就快要说出:就这样吧,算了吧。”  这就是那个回音——一种音波。突然之间,在电影构建的虚无,死寂的布景之中,你开始期待什么事情的发生,不管发生什么,你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是眼前出现的不是“60年代”的剧场——欢迎任何人进入并获得自由的剧场——这只是一种秘密文化的声音。

它作为一个秘密出现,就像50年代的孩子们深夜在被窝里用晶体管收音机听着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一样,他们不太担心父母会进来让他们早睡,同时又为拥有秘密而感到梦幻般的欣喜,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不能也不愿去同父母分享。克里斯汀·史莱特的声音通过一个小小的,播音棚样式的私人广播电台传出来,不是突如其来的文化爆炸,而是一个中学生试图有所作为的努力。

每天晚上10点,他打开自己的设备,开始播音。他放唱片,对听众说话,胡言乱语,有时5分钟,有时几小时。他有很好的“60年代”式父母,从来也没想过去问他在偷偷做什么。他们知道得给他所谓“他自己的空间”。

1956年的音乐节目主持人总在大喊大叫,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倾听,这个节目主持人却并非如此,他想象根本没有人在听。“60年代”的行动原则是“整个世界都在看”,这正是《火乐焚城》中“我们会创造神话”这句话的涵义——也就是说,你可以做点什么,它会马上生效,成为里程碑,当人们回首这些事,会觉得它们是关于自由的传奇,是可以讲述给后代的传说。这句话在《火乐焚城》的电台广告里听起来很傻,但在电影本身里面并不傻:电影建起了一座剧场。你听到雷·曼泽里克告诉吉姆·莫里森,他们会创造神话,听上去仿佛是任何人都想做的事——仿佛这是唯一适当的雄心。

但《我有话要说》里的男孩没有剧场,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的想法似乎是难以想象的——甚至更糟,完全没有意义。这里没有公众可言。父母给了他属于自己的空间,但他没有一个公共空间可以同别人分享。正如玛格丽特·撒切尔曾经心满意足地说过的,经过一代人之后,她的言语还会盘旋在简妮·迪斯基(Jenny Diski)脑海里,“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社会。只有个体的男人和女人,还有家庭。”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克里斯汀·史莱特是一个没有任务的秘密特工,一个没有敌人的恐怖分子。但在一个没有剧场的世界,没有人在倾听就意味着自由。因为没有人在听,因为史莱特说出的任何话都不会引起后果,他那眯着眼的面具后面是一双明亮的,会跳舞的眼睛,他可以说任何东西。他可以去发现自己究竟想说什么。

这就是这部电影,这就是这部电影中所发生的事情。或者说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开始——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真正发生。

P74-77

书评(媒体评论)

无人能像格雷尔·马库斯那样解读一首歌。他激情四溢的文字就如同他所热爱的音乐一样包罗万象。在本书中,他循着托马斯·品钦、波普艺术以及查尔斯·曼森的轨迹踏上旅程,将混乱、伟大、逃不开死亡的“大门”带回到那注定毁灭却不可磨灭的一生。

——萨尔曼·拉什迪

目录

译序

序言:点亮我的火焰,1967

洛城女人

神秘列车

终结,1966

大门在所谓“60年代”

当音乐结束时

水晶船

灵魂厨房

点亮我的火焰,艾德·沙利文秀,1967年

无名战士,1968年

奇异的日子

人们是陌生的

我的眼睛看到你

二十世纪之狐

夜之尽头

公路旅馆布鲁斯

高速公路女王

顺其自然

终结,1968

点亮我的火焰,1966/1970

尾声:“你不会被人们记住”

序言

当你来到人生的特定年纪,如要真正重温珍藏心底的旧日音乐,便需花费比未经世事时多一倍的心力,且需要奇妙的机缘才能启动。你已情愿或不情愿地听过这世间的太多声音,参与过无数喧嚣嘈杂的合唱。倘若不愿令心底最宝贵的东西遁入魔力消隐后的平庸,成为重复太多次的条件反射,咀嚼殆尽的残渣,或令你止步不前的怀旧桎梏,廉价的自我感动和自嘲的玩笑,乃至令自己也感觉微妙的尴尬和刺痛;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地将它暂且封存,除非那个启示般的神秘机缘真的到来,不要轻易去触碰和思虑。

——然而它真的如同霹雳与闪电一般击中了你,封印簌簌脱落,久远的回忆瞬间苏醒,蒙覆灰尘的磁带或唱片再一次被小心翼翼地擦拭,被郑重其事地举起来迎向那束炽光。而当那个声音再一次成为声波,通过空气的传递,真切地震动你的耳膜,而不仅仅是在大脑海马体的想象和回忆中虚拟地发生,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尽管你曾自以为对它无比熟悉,时隔多年你仍然记得每个音符,每句歌词,每段问奏;但在这个时刻,一个全新的广袤宇宙又从其中涌现出来,令你屏住呼吸,举头仰望,目不暇接,你看到过去从未发现的东西,你感觉自己仿佛从未与它真正相识。

时隔多年,在读到这本《聆听大门》时,我有片刻觉得薄薄的书页在手中消失了,那个我曾如此熟悉的吉姆·莫里森从死亡的沉眠中醒来,“The ceremony is about to begin,”我听到他说,“Wake up!”读到的每一个句子彼此相接,化为时空中奇妙的环形剧场,供他从虚无中凝聚出躯体,暂时归来片刻。我看到他走出黑暗,在光影和尘土中微微眯着眼睛,一手遮在额前,把年轻英俊的面孔迎向光亮。我看到那张脸上带着我从照片和录像中熟悉的微笑,说不清是骄傲还是羞涩,更可能是二者兼有。我曾经把他像已经无法再听但又舍不得扔掉的旧打口带那样,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许多年,但这些隔阂的岁月刹那问就烟消云散了,我要做的只是接着上一次未曾放完的那张《大门》或《奇异的日子》继续放下去。他对于我曾意味着少时迷恋的偶像,指引我窥看精神世界之美的导师,是孤独一人时反复想起的诗句与高声唱起来的歌,以及做出人生选择时紧握在胸口的勇气。但这个时刻,他只是一位久别的老友,特来与我相会。最美好的是,我们之间可以诉说的不仅是泛黄的怀旧怅惘,竟还各自携带许多新鲜的话题,可以重新交换和发掘,绝不会对彼此生厌……而当我结束阅读的跋涉,那个剧场随之消散湮灭之际,他又幻化为一个同样为我所熟悉的,大腹便便、满面胡须的形象,他仿佛暂且不愿回归死亡与遗忘的幽冥国度,向我挤了挤眼睛,带着神秘的笑容,隐遁在每一日的晦暗,平凡与匿名之中……

是的,这本书于我而言便是那个奇妙的机缘。而到了终于要交出翻译书稿之时,我寄望它所能做到的,不仅是重新唤起你对“大门”的热爱,抑或令你成为这支四十年前就已解散的乐队的新粉丝。不,这本书所能带领你前往的,并不是一条死气沉沉,幽灵飘荡的古老画廊,沿途陈列亡者的面具与黑色相框的照片,通向为已经逝去的明星们所建造的华丽万神殿;那里香火终日不绝,人们虔诚地供奉过时的偶像与衰朽的神祗(有些人甚至尚未死去便已被陈列在此),以便他们一再观瞻、膜拜和消费。它想要为你做的,是在这个新的时代再次开启一扇大门。门内的世界你或许从未目睹;或许似曾相识,又或许记忆犹新:天空变幻奇异的色彩,最终归于日蚀的黑暗;风从四面八方带来危险的硫磺气息,大地在撼动中袒露纵横奔腾的深渊,令你无处立足,逼迫你凝视它的最深处,感受它也在凝视着你。流焰喷吐,熔岩四散涣漫。万物肆无忌惮地敞开心扉,呈现出无穷无尽的本来面目,你终于体会到广袤无垠的喜悦与悲伤,惊惧与震撼。这正是近半个世纪之前,那个火焰上狂醉起舞的人行至时间与道路的所有尽头,用尽世间毁誉与冠冕,用尽全部短暂生命,用尽光明与黑暗交界处的所有神秘;孤注一掷,不惧声嘶力竭,身败名裂,不惜永无归途也希望引领哪怕只有一人,哪怕只是透过大门开启时的片刻罅隙也要去短暂窥看的世界。你再一次看到那种可能:尽管时至今日,一切有形与无形力量的汇合已使你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你,带有一切局限、磨损和残缺,身心受到种种禁锢,制约与羁绊;但只要你还残存着哪怕一丝一毫的勇气与信念,仍然随时可以开启那扇一直存在于那里的大门,看到火焰、天空、月光与大海,荒原与沙漠,尽头与彼岸,奇异的日子与陌生的人们,以及灯光熄灭之后的音乐。然后你走出去,把那个世界关在身后,再一次回到属于你的世界与生活,再一次去为此时此地这个生命的自由而做些什么。

这里有必要为并未接触过“大门”的读者简要介绍一下这支乐队。和众多业已成为传奇的乐队一样,他们的故事在某些方面布满浮夸的轶闻与添油加醋的谣诼,在另一些方面又被神圣化,不可轻易触碰。想获取周详的资料并非难事,我亦曾翻译过吉姆·莫里森的传记《此地无人生还》,写过数万字的文字。此处只简单提供和本书背景相关的主线和信息。

……

印象最深是这样一章:只因“大门”在成名之前,曾在著名爵士乐手切特·贝克录制专辑的录音室里录过一份小样,马库斯便就这一点联系无限展开,用将近半章的篇幅描述这位与“大门”并无实质交集,在音乐风格和思想上也没有直接影响的爵士小号手事业陨落,美丽的面孔业已枯萎,音乐中蕴含无限悲怆。翻译到这里我不禁心生烦躁,抱怨这联想也未免太过天马行空,几近东拉西扯。然而读到马库斯如此形容深陷毒瘾,大病初愈,不成人形的切特·贝克——“高耸的颧骨就像断头台一样”,我又忍不住为这文字的精准,残酷与美而惊栗赞叹,并且渐渐体会到切特·贝克与进入事业迟暮之期的莫里森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精神上的隐约连接,于是只有握紧双手,继续一心向前。

我习惯为我翻译的书写下耗费心力,穷尽言语的前言,但对于格雷尔·马库斯来说,却未免多余而且班门弄斧。这本书能为你做到的事情,它的简单背景和轮廓,乃至我自己的体会,这里已经全部交给你。地图和钥匙已经备好,更多的东西,就留待你阅读时再去发现。

最后,就在我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大门”的键盘手雷·曼泽里克于2013年5月20日不幸逝世,令我震惊而又悲伤。虽然和绝大多数乐迷一样,我最爱的是神话与传奇般的吉姆·莫里森,但“大门”的其余三名成员,也一直如同长久以来坚实美好的挚友,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日会失去他们。而当那一天到来之际,心中真实的震撼和伤感,如同丧失朋友和兄长。假如我为翻译这本书所付出的微末劳动尚有一些价值,一些足以骄傲之处,我希望在这里将它献给曼泽里克先生,谢谢您所带来的一切。

董楠

内容推荐

“大门”乐队(The Doors),1965年成立于美国洛杉矶,成员包括主唱吉姆莫里森(JimMorrison)、吉他手罗比克里格(RobbyKrieger)、键盘手雷曼泽里克(Ray Manzarek)和鼓手约翰登斯莫(John Densmore)。1971年7月3日,主唱莫里森在巴黎逝世,时年27岁,乐队于1973年解散。尽管“大门“乐队存在只有短短八年时光,却凭借融合了布鲁斯和迷幻摇滚的独特曲风、乐手精湛的演奏和莫里森富有诗意的歌词,在摇滚乐史上留下了辉煌绚烂的一笔。

围绕“大门“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私录专辑《踢你的屁股》(Boot Yer Butt),格雷尔·马库斯编著的《聆听大门》将一点点揭开这支乐队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索尘封在交错时空中的那些音乐及灵魂故事。

编辑推荐

《聆听大门》是美国著名音乐作家格雷尔·马库斯所著的一本关于美国传奇摇滚乐队—— “大门”乐队的纪实作品。全书以“大门”乐队的一张私录专辑为中心,一点点揭开围绕着这支乐队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索了他们的音乐及音乐故事。本书中,作者绕开了“大门”的神话及其主唱莫里森的死亡之谜,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专注于分析他们的音乐,是一本关于“大门”音乐的绝佳读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