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本《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相比第一版,新版增加了很多新的材料,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最新编辑和研究的成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据此对书中关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活动的叙述进行了大幅修改,全书章节增删篇幅甚至达三分之一以上。 新版依然承袭了第一版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 作者简介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 特里尔获得了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优秀杂志报道奖。 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童年(1893—1910) 第二章 为何求知(1910—1918) 第三章 北京和上海的广阔世界(1918—1921) 第四章 组织工作(1921—1927) 第五章 斗争(1927—1935) 第六章 把握未来(1935—1936)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第九章 正在成熟的桃子(1945—1949) 第十章 “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949—1950)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第十二章 建设(1953—1956) 第十三章 怀疑(1956—1957) 第十四章 修补体制(1958—1959) 第十五章 苏联以及苏联之外(1958—1964) 第十六章 退却(1961—1964) 第十七章 乌托邦的愤怒(1965—1969) 第十八章 峣峣者易折(1969—1971) 第十九章 尼克松(1972) 第二十章 破碎的幻梦(1973—1975) 第二十一章 飞鸣镝将坠(1976) 注释 序言 最初我所写关于中国的 书是一篇第一手报道:《八 亿人:真实的中国》 (800000000:The Real China)和对五个城市的研 究:《铁树开花》 (Flozuers on an Iron Tree )。但是后来我认定,个人 性格在中国政治中分量极重 ,于是我转而写传记。本书 就是结果之一。国家领导人 永远在起作用,政治从未把 舞台完全让给经济。 《毛泽东传》最早发表 于1980年,自那之后,中 国变了,世界也变了。在邓 小平及其后继者领导之下, 中国开始了一个成功发展经 济的时代。在这30年间,全 世界都不再像20世纪早中期 拥有列宁、丘吉尔、罗斯福 、戴高乐、毛泽东以及其他 伟人的时代那样重视强有力 且专制的领袖了。这种“反 英雄”的心态或许会继续下 去——也或许不会继续下去 。 在毛泽东的一生和他领 导的时期,从他1893年出 生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 的历史变化:从清朝到苏联 影响的全盛时期,从脚踏车 到汽车,从农村到城市,从 混乱到严格的治理,从软弱 到强盛。毛泽东虽然是斯大 林的信徒,但他摧垮了苏联 阵营。他虽然信仰共产主义 ,却在1971—1972年转向 资本主义的美国,并把一个 二极世界变成一个三角关系 世界。 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比 1980年的第一版更为强调 的是,毛泽东从20世纪50 年代末期开始,就屡屡对革 命的成果产生怀疑,并逐渐 回复到一种主观主义的世界 观和循环轮回的历史观。在 对1980年版的评价中,我 受到过多注意毛泽东私人生 活的批评。然而,若干年后 ,中国内外的严肃书籍都直 言不讳地讲述毛泽东的私人 生活。 一位外国作家有机会采 访见到过毛泽东的世界级人 物。本书就包含来自美国、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泰 国和其他国家的这一级人物 的回忆。现在,人们比从前 能接触到多得多的文献,这 让我修正了以前的看法: 1949年以前中共的成功几 乎是毛泽东单枪匹马取得的 。现在我们看到,毛泽东的 决定有时是临时特别作出的 ,而且并不是他所有的决定 都得到同事们的支持,例如 关于朝鲜战争的决定。 一部传记必须超越文献 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我称 毛泽东是“半虎气”、“半猴 气”。毛泽东身上的虎气懂 得怎样从A点到达B点。他 身上的猴气则怀疑到达B点 的价值。毛泽东热衰于社会 工程,因而也尝到了由于他 动员中国人民做某些事而产 生的令人失望的后果。 我还称毛泽东是半知识 分子。虽然思想能吸引他, 但是,行动同样能诱惑他。 虽然他热爱历史,并吟诗作 赋,但他也希望创造历史并 在中国这块画布上画出新的 社会主义图案。毛泽东过高 地估计了他能够改变人的本 性的程度。在毛泽东的生涯 中,我们能看到政治如何改 变世界,但没有看到政治改 变了人心。 在2010年,商业喧嚣的 声音和建造摩天楼的轰鸣似 乎使人们把毛泽东抛在了脑 后。广播中《东方红》那嘹 亮的歌声和火车到达首都时 列车喇叭里传出的“我们就 要到达北京,毛主席的家了 ”那种清脆的声音,似乎都 成了非常久远的事情。 许多外国人,或许还有 许多中国人,都对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 提到孔子而没有提到毛泽东 感到奇怪。2008年8月,人 们能在艺术画廊和书店里见 到毛泽东,但在公众生活中 却见不到他的影踪。然而, 毛泽东还是间接地存在着。 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 为新中国感到自豪,而毛泽 东正是这个新中国的缔造者 。在这一更广泛的意义上, 毛泽东的工作结出了果实, 虽然是在几十年之后。 流行歌星们以较为轻松 的方式把毛泽东的话写进歌 词,出租车司机为避免车祸 而把他的肖像悬挂在方向盘 上方,农民在遭遇水灾时紧 紧地握着他的像,就像他们 以前握着观音的像一样。 本书出版了德文版、西 班牙文版、希伯来文版、葡 萄牙文版和意大利文版,已 经售出一百八十万册,像您 一样的读者源源不断地发表 评论和寄出信件。每一新生 代都对毛泽东这个人的怪癖 以及他为什么要做他所做的 那些事感到好奇。 毛泽东的声誉将不会有 最终的长眠处。随着毛泽东 这株现年113岁的大橡树逐 渐老去,包括它在内的大森 林却展现出新的光彩和形状 。每一代人,无论是成长于 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 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独自掂量 毛泽东的价值。 不同的人摸到毛泽东这 头大象的不同部分,从而得 出不同的结论。在解放战争 年代打过仗的老人摸到大象 粗壮的大腿,把毛泽东敬为 军事家。有着博士学位的老 奶奶摸到象牙,她因为毛泽 东在1949年以后剥夺了地 主的财产而不喜欢他。第三 个人摸到毛泽东呼扇着的大 耳朵,认为毛泽东在1957 年为了他自己的权力而转向 攻击“右派分子”,是个无原 则的人,从而鄙视他。一位 曾在1967年以红卫兵身份 在中国进行大串联的50多岁 的妇女摸到晃动的大象鼻子 ,由于毛泽东对年轻人的信 赖而会温柔地叹口气。 对毛泽东做出定论,将 是中国未来要做的事。强有 力的领导最为重要,还是出 自下层的具有活力和激情的 社会将塑造政治?如何在 导语 美国著名学者兼记者、作家罗斯特里尔的名著《毛泽东传》,被誉为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最受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自登陆中国以来,已经累积畅销近两百万册,在国内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10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又隆重推出该书的名著珍藏版,以飨读者。 本次推出的珍藏版,对原著进行了更为细致和忠实的再现,行文旁征博引又不乏风趣幽默。在修正了一些上一版错误的基础上,该版本版式设计更为精美大气,并增加了多幅精美珍贵的照片。 有研究者认为,此次名著珍藏版的出版,必将推动国内当下的毛泽东研究热潮的继续深化,使人们看到一个从这种独特的角度描述和阐释的毛泽东,从而开阔视野,受到启发,并以自己个人的眼光、经历、立场出发,重新去理解、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出版业内人士也认为,本书将成为图书市场新的亮点,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名人传记热潮。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最翔实和最权 威的关于毛泽东生平的传记 ,通过利用近年来在中国得 到的大量最新的资料全书得 到了充实。 特里尔是一个传记天才 ……他对毛泽东形象的真实 刻画持续不断地、令人着魔 地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休斯敦纪事报》 一部杰出的作品……对中 国最伟大革命的历程、动机 和主要活动做出了卓越的叙 述性的解释。 ——费正清 特里尔的杰出天赋在于 他能够将学者的研究与新闻 记者的绚丽多彩而又优美自 如的笔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 对于了解毛泽东和最近 这个世纪的中国发生的事件 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必不 可少的。而且,这是一部迷 人的作品。 ——《芝加哥太阳时报》 特里尔的书一贯读起来 轻松……充满冷嘲热讽或者 有趣的观察和例证……这在 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毛泽东的 行为举止的本质介绍中得到 有力的证明。 ——史景迁 精彩页 引子 由中间分向两边的黑发,安详的面容,细长的双手,盯着对象不放的犀利目光。奇特的上端扁平的耳朵,增加了头部的稳定感。下巴上的一颗黑痣,使得宽阔、略显苍白而没有皱纹的面孔有了立体感。“一个典型的大个子中国人,”一位认识毛泽东也认识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这样总结说,“他不像周恩来那样英俊,但很宽厚慈祥。” 八十二岁高龄的毛泽东的仪容已有些变化,但并不很大。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看上去略显焦虑,而作为公众领袖的毛泽东似乎相当自得。他逐渐发福,失去了执著的知识分子的神情。同时手的动作有了很强的目的性。“他看上去像头海象,”一位在毛泽东晚年时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身躯宽阔而庄重。” 始终不变的是,他带有处在公众视线中心的那种人的意识,言行有度而持重。给人的印象是,他同时在思考六个问题。他从未丧失那种两重性:既习惯于严格的纯粹理性思考,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的满足。 他会相当生硬枯燥地引用中国典故,使来访者摸不着头脑,或者长时间保持沉默,好像把人丢进热油里去受熬煎。他相当粗俗,会把手伸进他宽大的裤子里摸虱子,使来访者大感吃惊。他面孔的上半部给人以知识分子的印象:宽大的额头,始终在追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属于一个寻求感官快乐的人:丰满的嘴唇,短粗的鼻子,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是那种动作笨拙类型的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一位美国女权主义者,她的热情既有政治的一面,又有个人癖好的一面。在20世纪30年代,她曾像教其他共产党领导人那样,试图教毛泽东唱歌跳舞,但最终还是沮丧地放弃了。她说:“他的傲气使他无法学跳舞。”同一时期流落在中国的一位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也认识毛泽东。他说毛泽东跳舞就像做体操。毛泽东的节奏感并不体现在身体方面。 毛泽东外在行为的不协调并不是一种误导。他生命中的平衡感(如果存在的话)来自两个极端之间的冲突之中。他曾说,他自己有一部分虎气,一部分猴气。冷酷的一面和堂·吉诃德式浪漫的一面,交替地体现在他身上。 他的书法显示,他是一个跟着情绪走而漠视规矩的人。写出来的字有大有小,龙飞凤舞,按雅士们的标准,那不是“好”的书法。 由于毛泽东复杂的人格,人们从不可能知道,在某个特定时候他会掏出什么东西。虽然他是个温和的人,但他是在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他也会发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与毛泽东有很多交往。他说毛泽东在任何事情上,都从不走中间路线或者被动地跟别人走。 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引起别人的好感,这毫不奇怪。在这方面,他甚至不如周恩来,周是政策的具体执行人,甘愿站在毛泽东的影子里;也不如朱德,朱是长相老成、不拘小节、常带着灿烂笑容的中共军队的总司令(史沫特莱同周和朱都跳过舞,而且配合得很顺当)。 “我简直无法同毛泽东交流,”一位同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度尼西亚人说,“和周恩来讨论问题,你知道双方在说什么。但和毛泽东,就不行了。”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在这一时期里,好像中国的一切都被搞得天翻地覆。一个封建帝国灭亡了。战争像街车一样来了又去。数千万人丢了性命。曾经的亲密同志,因失宠而被贬。斗争的火炬传了一代又一代,而新人们并不像毛泽东那样感到这一火炬的温暖。 毛泽东活了下来。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这个农家男孩活了下来,一直活到一个他被认为更像一个老祖宗,而不像一个政治家的时代。在几十年的战斗中,他没有丧失一只胳膊、一条腿或一只眼睛,实际上他从未受过伤。然而这一场战斗摧毁了统治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旧制度,并使毛泽东四分之三的家人以身殉国。 在他个人完整的身体里,保存着中国革命的历史。 应该用什么眼光去看待毛泽东?农民造反者?他成功地劝导那些游民走出湖南的水稻田和江西绿色的山峦,参加一支小规模的军队,而正是这支军队最终从中国的地主手中夺取了统治权。 军事将领?他说只有在打仗的时候他的身心才运转得最好。 诗人?他很少不在打完一仗之后偷闲写首诗,抒发他对进行斗争和对中国山河的壮丽感到的快乐和激情。 把眼光投向国外以寻求救治病入膏肓的中国的方法的一代代爱国志士中最新的一个?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也不是自由主义宪法的蓝图,而是共产主义。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共产主义煎煮成了一味药,用来使中国这个病人复生,虽然这个病人已让人觉得无药可救。 皇帝?他教导前后三代人对中国人两千年来所敬畏的禁忌和权威嗤之以鼻。然而,到头来可能连他自己也很失望。这可怕地说明,旧世界仍未死亡,还在新世界里游荡。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