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书香中呼吸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何况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何况,古徽州婺源人,一九六一年出生,一九七九年年底入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出版《开埠》《拥抱阿里山》《火柴大王刘鸿生》《把名字写在水上》《文园读书记》等著作十余部,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厦门市优秀文学作品奖,以及《解放军文艺》《昆仑》《福建文学》《散文天地》等刊年度优秀作品奖。现为福建省厦门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 后记 我是上班族,工作繁 杂,“八小时之内”不允许 分心走神,但业余时间则 大致可以自由支配。爱因 斯坦和鲁迅都说过这样一 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 时间。我是个愚钝的人, 不会打牌、跳舞,能做且 乐于做的事,似乎都与书 有关,无非是买书、藏书 、读书,偶尔写点不成气 候的小文章。本书就是我 近几年所写读书随笔的结 集。 古人云:至乐莫如读 书。我曾请书法界朋友为 我写过三幅斗方,分别是 “有书富贵”“读书是福”“开 卷有益”。这是激励我读 书的座右铭,也是我践行 的“读书三境界”。 宋王荆公《劝学文》 曰:“贫者因书富,富者 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 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 不见读书坠。”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可以改 善气质、涵养精神,正所 谓: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 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 志气高。读书即是与我们 无缘结识的贤哲们对面而 坐,促膝交谈。英国作家 黑兹利特说:“书香轻拂 沁心灵,诗行轻滑渗血液 。青春时所读之书,垂暮 时依然会回想,仿佛就在 身边发生。书籍价廉物美 ,我们就在书香中呼吸。 ”如此温馨快乐,岂不是“ 读书是福”嘛。以我的阅 读经验,只要怀着谦卑向 学之心,打开任何一本书 都能读出它的好处,有所 收获,然后再批评它的坏 处,这便是我理解的“开 卷有益”了。 坐拥书城,在书香中 呼吸,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情!我写读书随笔,撰文 推荐好书,就是把我感受 到的读书之乐分享给朋友 们,让更多的朋友打开书 本,体验读书的乐趣。现 在有机会将这些短文结集 出版,我的读书之乐又增 加了几分。感谢著名评论 家朱向前老师抽出宝贵时 间阅读书稿并欣然作序。 2018年3月13日 记于厦门文园 目录 余香袅袅——为《在书香中呼吸》作序 辑一 这些人 与王蒙的两次合影 送余光中先生登机返乡 初识陈丹青 阎连科的理想 莫言和《三十五个文学的梦》 谢泳的古风 谷川俊太郎来了 村上春树的“餐桌小说” 好书友沙叶新 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 苏曼殊、陈独秀合译《悲惨世界》 郑振铎上海沦陷时期的书痴生涯 范仲淹父子同入五百名贤祠 诗人“三杰”治苏州 林则徐在苏州拉开禁烟序幕 辑二 这些事 寻访文学山房旧书店 琴川书店买书记 《音尘集》:一本有故事的书 海豚书馆六色本与岩波文库五色本 陈慎言《海上情花》影射谁 章回小说中的“茶” 见仁见智说《聊斋》 厦门新兴的散文风气 文化在则故乡在 柏杨笔名溯源 “地瓜腔”说探源 婺源“状元”考 张学良记错了 酬赠诗中的名作 上天庇佑爱牛人 劝人读诗 辑三 这些书 “季世儒者”洪业的“信史” 淘书那些事儿 张新颖解读沈从文的后半生 陈寅恪的学说 黄永玉笔下的闽南风情 悠悠长水谭其骧 走进林文月的书房 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书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孤独的男人们 叶氏家族的百年沧桑 找回“迷失的灵魂” 绿是普世草色 一本完美之书 不给世界增添文字负担 一个读书人的力量 《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 发现另一个中国 依依惜别的母子情 学者亦爱读闲书 无语江山有人物 几回清梦到李庄 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西方文明中的欲望与法律 警世的美食书 尘世之城与天国之城 “学究癖”看电影 等闲岁月与书为伴 人生多是半生缘 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小说家的杂文 旧书店应该这样经营 晚明的启蒙时代 胡德夫的歌曲与人生 西方摄影家镜头里的中国 好编辑俞晓群 沈昌文的“师承” 可敬的老先生 神奇的现实 重构史铁生与陈希米的爱情 从凤凰到长汀 姚小姐的“朋友圈” 白先勇妙解《红楼梦》 欧阳江河推荐的书 学者们的秘密书架 作家与酒的爱恨情仇 “超级粉丝”眼里的汪曾祺 讲述名家签名本的故事 惹麻烦的作家 美国记者亲历中国抗战 创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 难忘大家风范 后记 精彩页 与王蒙的两次合影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晚,书友南宋微信我说,第六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明天在厦门筼筜书院举行开幕式,王蒙、陈鼓应、汪荣祖等出席,要不要去看看?我虽然刚从杭州出差回来,因为坐飞机恐高有些疲倦,但还是决定去凑个热闹。汪荣祖、陈鼓应先生无疑是我尊敬的大学者,但我更想看看二十年前合过影的王蒙现在是个什么状态。 回想二十年前,我正在北京魏公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军艺文学系的目标是培养作家,所以常请作家、评论家来开讲座,传授创作经验。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上午,朱向前老师请来著名作家王蒙授课。原本散漫的我们对王蒙的讲座充满期待,早早就来到阶梯教室,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王蒙露面,还以为当过文化部部长的王蒙像现在的某些明星那样摆架子呢。后来才明白,我们错怪王蒙,那天北京下大雪,路滑堵车,二环更是呈胶着状态,王蒙坐的车右后轮还爆胎,所以耽误时间,迟到了。 王蒙一进教室就抱拳道歉,连说“对不起,耽误了同学们的时间”。然后,他一脸无辜地看着朱向前老师说:“向前老师可以作证,我这是第四次来文学系讲课,第一次是徐怀中先生邀请的,第二次是王愿坚先生邀请的,第三、第四次是向前老师邀请的,前三次都没迟到,这次情况特殊,请同学们原谅。”王蒙说得诚恳,同学们报以掌声。 开场白后进入正题,王蒙说,上次来讲“小说的可能性”,这次讲“小说面面观”。我翻看当年的课堂笔记,王蒙上来就讲,中国长期的传统观念是把诗歌、散文当作雅文学,而把小说当作俗文学。先前著名的文人学士都是不写小说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世俗性。说到通俗小说的特点,王蒙归纳为四条:一是故事的戏剧性,尖锐的冲突、明确的主线、急速的发展;二是情节的模式化,许多模式有强大的生命力;三是主题鲜明,符合公众的价值标准;四是人物的类型化,通俗小说的人物是分类的,《三国演义》人物的类型化就很严重。他接着讲到雅小说与俗小说的联系与区别:一方面雅小说不断利用俗小说的经验来丰富自己,另一方面又反其道而行之,用俗小说所不用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他把小说的风格和类型分为解剖型的小说,刻画型的小说,倾泻型、宣泄型甚至爆炸型的小说,精雕细刻、精美型的小说,强烈型的小说,体验型的小说,幽默小说,等等。王蒙告诉我们,他最喜欢的小说是《红楼梦》,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没有一部能与它匹敌,用他的话说它是属于混沌型的。最后,王蒙为我们分析了小说在体例和体裁上的区别,并谦虚地说,今天讲的小说面面观,不过是他个人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一些体会,意在与大家交流。 当年的场景现在难以还原,只记得王蒙讲课很幽默,教室里笑声不断。课后,同学们纷纷上前与王蒙合影,王蒙一一满足大家的要求。我和王蒙、向前老师的三人合影,至今还保存在影集里。不知这美好的记忆,二十年后能否重现? 对往事的回忆搅得我一夜没睡安稳,二十四日早上醒来已是八点半,匆匆洗漱完毕,顾不上吃早饭,便驱车往筼筜书院赶。书院讲堂早已坐满人,南宋昨晚代为预订的位子被人抢了,我只好站着听讲。我熟悉的篑笃书院创院院长王维生代表主办方致辞后,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被主持人第一个点名发言。我发现,着灰色西装的“八十老翁”王蒙头发灰白,脸上点缀着老年斑,已不复当年的神采,但思维依然敏捷,目光犀利,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在主题发言“作为作家,我是如何进入老庄世界的”中,王蒙深情地谈起老庄的书给自己带来的丰富营养,他风趣地举例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我的金融界朋友都说这句话好,大家都知道一只股票好,都去买,这只股票的前景就不容乐观了。老庄的书文学性强,讲故事,比喻多,老少咸宜,是大家充电的好教材。 茶歇时,与会代表被请到书院前的草地上合影。王蒙被安排坐在前排正中间,他的左侧是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右侧是他“一见钟情”的新夫人、《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单三娅,单三娅的右侧是台湾著名学者、老子研究专家陈鼓应。(P2-4) 导语 本书介绍了作者读过的许多好书,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作者的读书趣味,而且不难窥见作者的思想脉络,无异于走进作者藏有近两万册图书的书房逡巡一番。要知道,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乐意别人进他书房的,因为书架上的书会透露他隐藏的秘密。本书作者更决绝,公开撰文告诉朋友们“书与老婆不借”,不惜因此得罪朋友!因此,读本书或许有意外的收获。 本书文字优美,细节生动,叙述流畅,感情饱满,令读者一书在手难以释卷! 序言 余香袅袅——为《在 书香中呼吸》作序 周作人《看云集》“自 序”说:“我知道序是怎样 的不好做,而且也总不能 说的对或不错,即使用尽 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写一篇 小小的小序。”对周先生 的这个意见,我持“同情 之理解”。在解放军艺术 学院文学系教书那几年, 我为军旅文学和军旅作家 鼓与呼,写作了相当数量 的序跋,仅《黑白斋序跋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二 〇〇一年版)一书就收入 了我为四十多部文学作品 写的序跋三十余万字。而 且,常常是写一篇一两千 字的序跋,都要读十几万 甚至几十万字的书稿,耗 时费力,乃至于“表扬不 到位”“吃力不讨好”,今 天想来常“悔其少作”。那 种行为有一个好听的说法 是“红烛精神”,中性的表 述是“为人作嫁”,而再说 得直白点,就是“不划算” !谁说的——反正是一句 名言:读书只读半个世纪 以前的——经过几十年时 光淘洗而被证明是好书的 这才值得一读嘛!特别是 近些年来,我退休告老还 乡回到江西宜春当起了“ 袁州员外郎”,整天介斗 鸡走狗、乒乓围棋、品茗 饮酒、古玩收藏,玩了个 不亦乐乎,玩里偷闲,也 是少作文章,多练书法, 已经从写文章渐渐转化成 一个写字的人了……序跋 不作久矣。 但是,何况为他的书 话集《在书香中呼吸》向 我索序,我却不便拒绝。 皆因我和何况有比较特殊 的“三友”关系:一、何况 是地道的徽州婺源人,我 家萍乡朱氏族谱记载亦发 源于婺源紫阳朱熹一脉, 我还到过婺源文公山朱子 手植古杉群的祖墓上香拜 祖,这是乡友;二、我们 曾同在原福州军区炮兵部 队服役,我的部队在泉州 ,何况的部队在厦门,两 地相距不远,这是战友; 三、我是解放军艺术学院 文学系第一届学员,何况 是第五届学员,本是师兄 师弟,而何况就读文学系 期间。我又是他的老师兼 系主任,亦师亦友,不免 常常小聚,品茗饮酒,谈 诗论文,这是校友。集“ 三友”于一身,实属难得 ,缘分不浅,一篇序都不 肯作也有点说不过去吧? 其实,何况的创作起 点并不低,他在军艺文学 系读书期间与人合著的长 篇纪实文学《开埠》广受 好评,后来获得首届鲁迅 文学奖。但何况给我印象 最深的作品却是发表在《 昆仑》上的两篇大散文, 一是《隐痛》,怀念农民 父亲的;二是记叙一次《 昆仑》笔会的《神秘的日 子无法拒绝》,二者均结 构独特,灵动隽永,颇有 些江南才子气旁逸斜出。 我因此对何况的文学前景 寄予厚望,曾多次在文章 中将其列入纪实文学实力 派。然而,何况毕业后的 发展轨迹却让我有些看不 懂。他们那一届学员中迄 今仍坚持小说创作并取得 较好成绩的倒是在校期间 不声不响的川妮、李亚和 卢一萍,而“才子实力派” 何况却迟迟“按兵不动”, 似乎放弃了文学创作。这 些年我与何况也见过几面 ,但除了钩沉一些他们在 校期间的八卦花边聊以佐 酒,几乎不谈文学。偶尔 也有他出书、到北京签售 的消息传来,但我始终没 收到过他的书,也就没当 回事。直到这次他发来书 稿索序,陆续浏览之后印 象不错,才发现这十多年 他走上了书话写作的路子 并已有多部书话作品问世 ,成绩斐然,以研究中国 自由知识分子名世的谢泳 教授甚至给出“在当代掌 故笔记写作中,何况算把 好手”的赞词。我当然相 信谢泳教授的判断,这才 舒了口气,对何况由看不 懂到慢慢有些看懂了。 何况在校期间就给我 留下爱读书的印象,那两 年他除了写作《开埠》, 就是买书、读书,据说毕 业时运回厦门的书就有十 大箱。这些年他一边工作 ,一边继续买书、读书、 藏书,还通过各种途径挖 空心思收集了王蒙、莫言 、余光中、汪荣祖、流沙 河、钟叔河、姜德明、陈 鼓应、张炜、阿来、阎连 科等众多作家学者近千部 签名本。读书人爱书是中 国文人的优良传统,也符 合当下建设书香中国、传 承被破坏的传统文脉的大 趋势。我也投身其中,前 后几年受邀参加江西省政 府组织的“世界读书日”演 讲活动。我猜测,何况写 作转向的原因,除了爱读 书的天性,恐怕还有理性 选择的因素:与其写不出 超越自己或同行的作品, 不如收藏、阅读、研究、 推介好书.让更多的人来 分享,为中华文化传承做 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未 尝不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何况这么多年乐在其中 ,陶醉于披沙拣金,不仅 藏书、读书,还把读书心 得写出来,很辛苦,不容 易。近年来,我常常下乡 淘宝,搞一点草根收藏, 实际上也是在拾掇或抢救 传统的非典籍文化,而何 况则是直接选萃、收藏自 己心仪的典籍,再加上作 者题签,再加上著文荐介 ,再或者引来一些共鸣或 讨论,其乐可知也。据此 ,我有一个判断:何况或 许不是军艺文学系第五届 创作成就最高的学员,却 是第五届乃至文学系创办 以来一粒最丰硕博杂的读 书种子。 何况的书话写作,得 益于他长期创作纪实文学 的经验,文字简洁、生动 、传神,像收入本书中写 王蒙、余光中、阎连科诸 篇,善于抓住细节,注意 书人合一,非常吸引读者 。这里运用的就是纪实文 学手法,是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三辑,分别以小题“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书”名之,内容一目了然,主要写书人书事、推荐好书。书中写到的王蒙、余光中、汪荣祖、莫言、陈丹青等一系列名人的轶事,都是作者亲历亲闻,有很强的趣味,更有独特的文史资料价值,为后人写作当代文学史提供真实细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