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索罗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自从写作以来第一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入手,继续阐述自己的金融理论——反射论。在书中,索罗斯对近来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过于依赖自由市场的陈旧模式累积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将世界经济拖入困境。但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强劲增长,将使全球市场避免崩溃,政府必须在市场中有所作为。他的看法先后引起了美国白宫、全球金融界的重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美)乔治·索罗斯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索罗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自从写作以来第一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入手,继续阐述自己的金融理论——反射论。在书中,索罗斯对近来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过于依赖自由市场的陈旧模式累积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将世界经济拖入困境。但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强劲增长,将使全球市场避免崩溃,政府必须在市场中有所作为。他的看法先后引起了美国白宫、全球金融界的重视。 内容推荐 不论人们认为乔治·索罗斯是乱世英雄还是枭雄,他都毫无疑问是当今全球举足轻重的人物。当他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洗耳恭听。这次,索罗斯说我们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它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往美国打一个喷嚏,全世界都会感冒,以后不再如此。 本书既是索罗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第一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入手,更加通俗明了地阐述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论,并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解读了本次危机的来龙去脉、与历次危机的异同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索罗斯认为,正是过于依赖自由市场的陈旧范式,现在累积出的大量泡沫将世界经济拖入困境。但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的强劲增长。将使全球市场避免崩溃,监管部门也必须在市场中快速反应并有所作为。他的看法先后引起了美国白宫和全球金融界的重视。 一度淡出投资舞台的索罗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重返市场,按照自己的投资预测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在这部最新著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他收入了自己的最新投资日志和2008年的投资策略。 目录 专文推介一 专文推介二 译者序 前言 酝酿 第一篇 我的观点 第1章 核心理念 第2章 一个失败哲学家的自传 第3章 反身性理论 第4章 金融市场的反身性 第二篇 当前的危机和政策建议 第5章 超级泡沫假说 第6章 一个成功投机者的自传 第7章 我对2008年的展望 第8章 政策建议 总结 致谢 试读章节 我阐述理论的出发点在于:从一开始我们就对赖以生存的世界缺乏正确和完整的认识,原因在于,我们试图去认识世界,但是我们自身又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诚然,妨碍我们了解世界的因素并不止于此,但当你去理解人间诸般言行事物时,我们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便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存在认知缺陷的人类与真实的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类冀望了解所生存的世界,我称之为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另一方面,人类企图影响世界并谋求生存状态的改善,我曾经称其为参与功能(participating function),但出于某种目的,我觉得在这里称其为操控功能(manipulative function)更合适。两种功能如果可以彻底分开,就可以分别达到各自的理想效果:参与者的认识变为知识,其行动亦可达到预想目的。因此,人们很容易断言:这两种功能的确能各自发挥作用。这种假设也的确大行其道,尤其是在经济学理论界。但这一假设并未经过证明,事实上只在极个别的情况下,经过参与者(participants)的特殊努力才能使这两种功能分开,这很像是一些头脑简单又一门心思追求知识的社会科学家们所做的事情。但如果社会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的话,结果就不一定是这样了。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往往对这个事实不加理睬,其原因我在后面会有所涉及。 当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同时运行时,二者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在经由认知功能产生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把各种社会现象看做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只有这样,现象才会被当做事实,观察者才会对事实做出相应的判断。类似地,决策也需要基于知识才能产生理想的结果。然而,当两种功能同时作用时,现象就不仅仅包括事实了,其中还含有对未来的目标和预期。过去发生的事实是唯一确定的,但未来如何则要看参与者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因此,参与者无法把其决策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原因在于他们不仅要考虑当前和过去,还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对未来抱有的目标和预期会在参与者的思维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一个双向的连接通道,而这对思维和环境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既把不确定性糅入了事实过程,又使参与者的观点无法形成知识。 在函数唯一性的确定问题上,因变量的值要由自变量决定。在认知功能函数中,实际事态(actual state of affairs)可视为自变量,参与者的观点则是因变量。在操控功能函数中,情况正好相反。在交互影响下,每种功能都因对方的存在而丧失了用于求解的自变量。我把这种交互影响命名为“反身性”(reflexivity)。参与者的观点和实际事态之间如果缺乏共性(lack of correspondence),那么自反情形就会出现。以股票市场为例,人们基于对未来股价的预期而买卖股票,但股价的涨跌却要看投资者有什么样的预期。这种预期不能形成知识。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参与者必须在其决策过程中引入主观判断或倾向性意见,其结果很可能与预期相左。 经济学理论一直竭力把反身性排除在学科体系之外。起初,古典经济学家简单假定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是基于对事实的完全认知:完全竞争理论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对事实的完全认知。基于这些假设,经济学家构建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并声称参与者的决策取决于这两条曲线。当这一说法面临攻击时,他们就说这是历来公认的方法论,以此作为挡箭牌。我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书时的教授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认为,经济学只关心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而不管需求和供给是如何形成的。 他把需求和供给视为给定的常量,这样就不存在二者之间的反身性互动问题了。这种提法后来在理性预期理论那里发展到极致。理性预期学派想方设法得出一个结论:未来市场价格的决定是可以不受其他变量支配的,也不为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和错判所左右。 我认为理性预期理论完全曲解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机理。出了学术圈,理性预期理论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受重视了,尽管如此,认为金融市场能自我纠偏并趋于均衡的理念仍旧是当前金融市场的主流范式,已然主宰金融市场的各种合成型工具和估值模型也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然而我认为,当前流行的范式是错误的,亟待新的范式取而代之。 事实上,市场参与者无法将其决策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之间双向的反身性联系给二者都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无论对市场参与者,还是对负责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的当局而言,都存在这一问题。市场参与者和监管人员的行为基础都是对所处的情境缺乏完全的认知。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之间的双向反身性关系中蕴含的不确定性因素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那么我们的理解和应对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说到这里就引出了我的概念框架里的核心理念:我认为社会活动与自然现象在结构上大不相同。在自然现象中,一组现象与另一组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因果链。然而在人类活动中,事件发生的过程则要复杂得多,其中不仅涉及事实,也涉及参与者的观点,此外,各参与方的互动结果也成为因果链条中的因素。人类活动的任何时刻都存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双向联系:一方面,参与者希望了解当前情况(包括事实和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对当前情况施加一些影响(这同样包括事实和观点)。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之间的互动侵入了因果链,导致因果链不能从一组事实直接导引到下一组事实,而是反映出参与者的观点,同时,也对这些观点施加了影响。由于这些观点不是对事实的回应,因此在事件过程中产生了不确定性因素,而这在自然现象中是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影响到事实和观点,而自然现象也不一定是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定律决定的。例如,韦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不确定性原理(又名测不准原理,Heisenberg誷 uncertainty principle)并没有说明量子粒子或波的行为是符合决定论的,而只断言其行为是无法确定的。在社会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不确定性法则。 我是用真理符合论和反身性概念来解释社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反身性在逻辑学中是指一个事物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我在此借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一下参与者的思维和他所处境况之间的双向联系。 知识体现为真实的表述。当且仅当一种表述符合实际时,才是真实的表述。这就是真理符合论告诉我们的道理。为了建立符合关系,事实和针对事实的表述必须彼此相互独立。但是当我们自身就是我们所希望认识的世界的一部分时,这一条件是无法满足的。这就是为什么参与者无法基于知识做出决策的原因。面对知识的缺乏,他们不得不诉诸于经验、本能、情感、神灵或其他误区,靠臆测予以弥补。正是参与者的偏见和误判使得事件过程出现了不确定性因素。 上面所说的这一切都非同凡响。一个不解之谜在于:为什么反身性这个概念没有广为接受呢?就金融市场而言,我是知道答案的:反身性概念妨碍了经济学家的理论创造,妨碍了他们像自然科学家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那样去解释并预测金融市场的走势。经济学家为了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并维持其地位,竭力把反身性概念清除出其学科体系。我觉得,既然社会活动的结构与自然现象根本不同,那么用牛顿物理学框架来建立经济学模型就是错误的。 P17-21 序言 索罗斯先生本来已经退休了,去年重出江湖,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又大赚了一把,令人叹服。还是和过去一样,索罗斯先生赚了钱就写书,他的每一部新书几乎都是一半理论,一半经验,而且理论部分的分析也总是特立独行,一半是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一半是非常模糊的直觉判断。如果用数学理论的发展来比喻索罗斯先生的理论,可以说,他的理论分析既有基础数学的简单,又有模糊数学的睿智。 为什么会这样呢?和绝大多数理论家不同,索罗斯先生是一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这是他分析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的关键。此外,绝大多数人在理论分析时通常是把参与者视为主体,把市场视为客体,所以会“抽象”分析客观的市场机制或市场规律。而在索罗斯先生看来,市场的参与者就是市场的一部分,所以必须把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及其对其他参与者行为的影响看做是市场本身的机制,所以他特别强调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性”、市场信息在流动中的扭曲,以及人们(包括监管者)基于扭曲信息做出的决策中必然包含的偏见。这时我们看到,索罗斯先生作为一个积极的市场参与者,研究由不同市场参与者构成的市场,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在他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先生首次提出了反身术或反射理论(reflection theory),在这本书中,索罗斯先生又提出了交互反身性(interference reflexivity),这些晦涩的新概念引发了许多误解,特别是翻译成中文后产生的望文生义,往往会使读者误入歧途,演绎出许多深不可测的理论解读。其实,索罗斯先生是一个行动者,他永远是一个贴近市场的思想家,所以永远也不会远离市场走进虚无缥缈的思辨世界。读他的书,如果你有任何困惑,那么就合上书本,把自己设想为市场的参与者来体验市场信息的流动性,你就能够感悟出大师的思维,领会到市场的变异,把握住行为的偏导。 在这本书中,或许是他第一次提出了超级泡沫(super bubble)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时间和原因。在索罗斯先生看来,引发金融海啸的超级泡沫是在过去25年中形成的,原因恰恰是参与者的行为和市场信息之间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本书提出的交互反身性理论。因此,每一个市场泡沫的生成,无论结果是破灭或膨胀,都包含着趋势和错误。换句话说,市场永远也不会达到经济学家所期望的均衡状态,它永远是在动态非均衡状态下运行的。言外之意,适者生存,各领风骚,只要市场存在,市场的信息和参与者的行为就永远会在互动中不断形成新的泡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金岩石 2008年10月28日于黄山 后记 我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反身性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如今可谓恰逢其时。当前的流行范式——市场均衡理论,及其在政治上的衍生物市场原教旨主义——不仅被证明无法合理解释当前的事态,而且还应该对我们陷入当前的混乱局面负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范式。但是我提出的新范式——对反身性的认识——还需要证实其价值。目前它还无法与均衡理论相抗衡,因为它还不能提供明确的预测结果,这就是经济学家们为何没有认真考虑这一理论的原因。现在,既然均衡理论在预测和解释两方面都被证明是失败的,那么对反身性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更多。把不确定性因素放到人类一般性的行为活动尤其是金融市场上进行分析,这是反身性的观点,其真实有效性是不应受到怀疑的。不过,这一理论还必须表明自己有什么用。我已经尽己所能做了些阐释,还利用我的概念框架指导了自己的投资决策。我觉得,通过完善该理论框架,以及运用我毕生的经历来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可以在预测未来方面做得更好。我坚称我们处在一个时代的终点。那么,下一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 要想给出确定无疑的预测是不可能的。未来情况如何,取决于我们面临金融危机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但是我们可以把问题摆出来,好好分析一下政策取向。我们还可以对下个时代不会成为什么样子做个准确的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信贷扩张,其后不可能再出现同样长时间的信贷紧缩。暴涨一暴跌过程是不对称的:通常是先有一段持续时间比较长,逐渐加速的涨势,之后有一次深幅下跌,但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近期很可能会出现信贷紧缩。房价现已下跌了近10%,明年很可能还会再跌20%甚至更多。对冲基金和银行近期都在忙于减少杠杆倍数,收缩业务规模。这样的速率不会持续太久。随着衰退或其他可能的混乱局面的到来,新的经济刺激因素也可能在慢慢形成。不管怎样,预计这一过程将持续大约一年。信贷紧缩结束后会有一个较短的缓解期,但此后不太可能会再出现以我们刚经历过的这种速度再一次发生的信贷扩张。 美国经济的衰退现在(2008年4月)看来不可避免,但是没有理由预计全球经济会出现衰退。世界其他地区的强劲有力的扩张力量仍在运行,这可能对美国经济的衰退、欧洲和Et本经济的减速产生一定抵消作用。经济发展当然会反作用到政治层面,从而干扰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 同样,超级大泡沫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所有泡沫的破灭。相反,新的泡沫又已经在酝酿了。美元的贬值已经使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大涨。关于生物燃料的立法已使农产品价格大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已导致中国的实际利率为负,而这通常会造成资产泡沫。 那么一个时代的终结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它意味着凭借美国霸权和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来维持长期相对稳定局面的时代结束。我预计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政治和金融动荡,也希望之后会出现一个世界新秩序。 为了对我们还留了哪一手心中有数,我应该对我的概念框架的一个推论做些解释,对此我至今强调得还不够。我曾讲过彻底易错性假说,即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尽管某一行为需要稳定持续一段时间后,其缺陷才会显现,之后,有缺陷的行为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我还谈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它们的差异在很多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就是,使用自然力的机器必须遵守自然法则。即它们必须如分析哲学家所谓的“合乎形制”(well formed)。发电站必须能发电,内燃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燃烧,核武器必须在核裂变中释放能量,等等。社会活动则不需要人们像遵守自然法则一样遵守某些定式。只要人们能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接受它们,就足够了,管它是听人奉劝、出于习惯还是受人胁迫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合乎形制”的社会活动,原因在于市场参与者天生就不会仅仅靠知识来做决定。无论哪种体制,都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随后,旧的体制可能很快就会被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体制所取代。 我以这种抽象的方式试图阐释的,是我一生当中实实在在的经历。我是在一个生活稳定的中产阶级环境下长大的,当时要不是我父亲给我伪造了身份证明,我可能早就死在德国纳粹的屠刀之下了。我后来到英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观察一个稳定、从容不迫的开放社会。我见证了金融市场50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此期间我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一个有头有脸的人。 回顾历史,稳定的年代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我觉得我现在经历的是一个尚可持续的相对稳定的时代,我能看出当前的社会潜伏着的巨大矛盾。这些矛盾不是新生事物,事实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出现的,因为还没听说有哪个社会能避免这些矛盾。以汇率体系为例,每种货币体制都有其缺点。固定汇率制过于僵化,容易崩溃;浮动汇率制容易造成过度波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爬行钉住汇率制往往会使它们想要缓和的趋势得以延续。我曾经开玩笑说,选择汇率体制有点儿像找女朋友结婚,不管娶了谁,都觉得没娶的那个更有吸引力。再或可以考虑到现行的世界秩序。由于主权原则至上,经济和政治制度安排的全球化必然矛盾重重。这些矛盾存在于这个时代,这是个正在走向终结的时代,但是在美国和美元的主导下,尚能维持某种稳定态势。现在打破这种稳定态势的事发生了。布什政府采取的政策削弱了美国的政治优势,当前发生的金融危机也使国际金融体系陷入危局,降低了世界其他地区持有美元的意愿。 在我的暴涨一暴跌模型中,泡沫后期阶段的特点就在于先是远离均衡状态,之后再回归到更正常的,接近均衡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超级泡沫不会遵循我的暴涨一暴跌模型,因为根本没有可以回归的正常、接近均衡的状态。我们所处的时代不确定性在迅速增加,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比正常时期要多得多。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美国政府要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境。 美国面临着经济衰退和美元下跌的双重困境。房价下跌、住房债务不断累加以及银行业的亏损和不确定性都威胁把经济推入自我强化的不断下滑中。为应对这种威胁所采取的对策又增加了美元的供给。同时,美元的贬值也推高了能源、商品和食品价格,增大了通胀的压力。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因此它不愿意降低利率。这使得美国和欧洲的货币政策不同步,对欧元造成了升值压力。欧元升值的幅度现已超过人民币,造成中美以及不断增加的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预计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将会赶上欧元,以便避免美国和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同时降低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影响。这将推高沃尔玛商品的价格,对已经备受困扰的美国消费产生新的压力。不幸的是,现任政府对这一困境孰视无睹。 最终,美国政府将使用纳税人的钱来为房价下跌纾困买单。在此之前,房价跌势会不断自我强化,人们将搬离已成为负资产的房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会资不抵债,这又会进一步恶化衰退形势,并加剧美元贬值。布什政府圈内的大多数经济预言家们并没有理解,市场不仅能在上升的过程中自我强化,在下跌的态势下也同样如此。他们在等待房地产市场自己探底,但是实际情况会越来越事与愿违。由于其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不愿意向国会让权,布什政府坚持反对动用纳税人的钱施以救助。结果使得政府的措施只能主要依赖于美联储了。这对于一家主要任务是应对流动性,而非偿付能力的机构来说构成了过于沉重的负担。随着贝尔斯登救助方案和最近期的证券借贷方案,美联储自己都存在着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我对下届政府寄予厚望。直到那时,既然现行的政策已经不管用了,我估计届时政策导向和市场走势都会发生改变。要知道,有预见地走在市场的前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此刻出版这本书,我也深存疑虑。我担心我的写作兴趣与读者的阅读兴趣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目前金融市场笼罩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人们想知道未来如何演变,但我没办法告诉他们准确的答案,因为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其他一些事,一些关乎人类面临处境的事情。 我们不得不在知识信息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我们能够支配自然力,这使得我们非常强大。我们的决定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但是我们并没有学会如何驾驭自身。因此,我们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危险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局势。让人接受不确定性很难,你可以通过开自己和别人的玩笑来试图逃避不确定性,但那只会使我们陷入更大的困境。 我一生致力于更透彻地理解现实世界。本书我聚焦于金融市场,因为金融市场是践行我的理论的极佳的实验室。为什么我要这么仓促地出版本书,因为现在正是流行的错误观念使我们陷入了巨大的困境。这至少可以表明直面现实,而不逃避现实有多么重要。当然,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现实的本来面目,我也不认为掌握了反身性就达到了尽善尽美。反身性理论认为,终极真理是排除在我们人类认识之外的,它探索了错误观念在影响事件过程中的作用。当金融市场一团糟时,这可不是人们感兴趣的。但是我希望它们将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反过来,我希望我的书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关于金融市场所发生事件的见解。 我想以热切的呼吁来结束本书。这本书不只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还在于教人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处境,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营造。随着我们对自然力的控制越来越强,我们该如何管束自身?金融市场的新范式将如何与旧范式协调?金融市场究竟该如何监管?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和核扩散?我们该如何建立更好的国际秩序?我们要去求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我愿意与大家踊跃讨论。 书评(媒体评论) 和过去一样,索罗斯先生赚了钱就写书,他的每一部新书几乎都是一半理论,一半经验,而且理论部分的分析也总是特立独行,一半是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一半是非常模糊的直觉判断。 ——金岩石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行为金融研究所所长 市场从来不会按照经济学理论假定的那样达到均衡,极端非理性的市场也只有政府才能拯救,索罗斯再一次试图证明他本质上是一个哲学家,可以运用他的“新范式”挣得盆满钵满。“赢家”总是无可挑剔的! ——水皮 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经济危机也是经济规律,无论是繁荣还是衰退,风险与机遇永远并存,规避风险并进而把握机遇,这就需要方法论。我们可能不会成为索罗斯,但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验中汲取财富。 ——王子恢 搜狐网副总编辑,财经中心总监 下一代经济学家将不得不了解金融泡沫,而不是像格林斯潘和他的中央银行家们那样对其视而不见。对他们来说,认真地考虑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一种明智之举。 ——《泰晤士报》 随着次贷危机一步步扩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且正在引起欧美实体经济的衰退。我们不得不佩服索罗斯先生深刻的市场洞察力,更不得不深入研究支撑他判断的背后的那套哲学——“反身性理论”。 ——滕泰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师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其实已经远远超越了金融和经济。它肯定是一部关于哲学的书。本质上是有智慧和经验的人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金融只是索罗斯探寻真理的一个平台。 ——何力 《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 金融海啸连格林斯潘都束手无策,也许我们该看看索罗斯说了什么。 ——杨斌 和讯网总编辑 这本书表明,在对市场运行的深层次思考中,索罗斯领先了他的时代好几十年。 ——《金融时报》 整部金融发展史的两个主旋律就是繁荣与衰败,而索罗斯对二者都了如指掌。 ——《经济学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