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草木(汪曾祺散文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代序 自报家门
辑一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旧病杂忆
草巷口
辑二 七载云烟
七载云烟
新校舍
跑警报
西南联大中文系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闻一多先生上课
金岳霖先生
辑三 昆明的雨
故乡的元宵
胡同文化
岁朝清供
踢毽子
北京人的遛鸟
昆明的雨
湘行二记
辑四 四方食事
五味
故乡的食物
家常酒菜
四方食事
贴秋膘
肉食者不鄙
鱼我所欲也
菌小谱
豆汁儿
食豆饮水斋闲笔
萝卜
辑五 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
腊梅花
北京的秋花
草木春秋
夏天的昆虫
关于葡萄
夏天
辑六 书到用时
雁不栖树
读诗抬杠
《水浒》人物的绰号
谈幽默
谈读杂书
书到用时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精彩页
我的家乡
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退了机票,推迟了行期,希望和我见一面。她翻译过我的几篇小说。我们谈了约一个小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过。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的家乡把运河堤叫作“上河堆”或“上河墒”。“埫”字一般字典上没有,可能是家乡人造出来的字,音淌。“堆”当是“堤”的声转)。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我们那里对姑妈有个很奇怪的叫法,叫“摆摆”,别处我从未听有此叫法)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支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鱼鹰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远远地听见嘣嘣嘣嘣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嘣嘣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上敲钉。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船场附近照例有打船钉的铁匠炉,丁丁当当。有碾石粉的碾子,石粉是填船缝用的。有卖牛杂碎的摊子。卖牛杂碎的是山东人。这种摊子上还卖锅盔(一种很厚很大的面饼)。
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篙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很奇怪,我竞没有在湖上坐过一次船。湖西是还有一些村镇的。我知道一个地名,菱塘桥,想必是个大镇子。我喜欢菱塘桥这个地名,引起我的向往,但我不知道菱塘桥是什么样子。湖东有的村子,到夏天,就把耕牛送到湖西去歇伏。我所住的东大街上,那几天就不断有成队的水牛在大街上慢慢地走过。牛过后,留下很大的一堆一堆牛屎。听说是湖西凉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了会消除劳乏,恢复健壮。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P16-18
导语
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精选几十篇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散文,并收录多次入选语文教材与读本的经典篇目,包括《端午的鸭蛋》《胡同文化》等,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散文珍品。汪曾祺在文字中谈论成长、亲情、故乡、读书,以平实细腻的笔触描绘这个世界,融奇绝于平淡, 是提高写作、鉴赏水平的绝佳范本。
汪曾祺是人见人爱的“老头儿”,是常怀童趣之心的长者,为我们提炼这个世界的纯真美好。
他是生活家,于微小之处发现生活的乐趣;他是美食的践行者,会吃,会做,更会写。他把日常的吃食写得令人垂涎欲滴,他把简单的生活过得花样百出,把苦难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认认真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不抱怨生活,却不经意间嬉笑怒骂,恣意流露真情。
这本书有生活,有文化,还有美,读读汪曾祺,会让你变成更好的人。
序言
自报家门
京剧的角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
介绍自己的历史,最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作
“自报家门”。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西方戏剧
的第一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
人。这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我采
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
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
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
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
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
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
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
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
边。
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
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
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
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
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
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
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我是一九二〇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天正
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中国一直
很重视这个节日。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天,家家吃元
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习俗
,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作“花厅”的三大间是
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
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有的屋
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
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
”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为“拔贡
”。他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还开着两家
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他爱喝一点酒,酒
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喝了
酒有时就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免费
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我们家看眼科是祖传的。在孙
辈里他比较喜欢我。他让我闻他的鼻烟。有一回我不停地
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
没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
。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嗝的最好
的办法。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
,说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十三
岁)。他赏给我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
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
到这个程度。
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
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个人住在一间偏屋里,
和家人隔离了。她不让人把我抱去见她。因此我对她全无
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
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写的大楷
,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她嫁
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
式的生活,不为柴米操心。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多才多艺。他
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
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他有一间画室,为
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画,
以“懒”出名。他的画室里堆积了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
,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的
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
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气
晴和,他就打开画室作画。我非常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
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
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
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
上,再反复看看。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
表现很多菊花品种。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在中国,习
惯把九月叫作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感情。后来就放笔
作写意花卉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处
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
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
。很可惜!他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
。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
。包括唢呐、海笛。他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
最好的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细。我母亲的冥衣(中国
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纸糊
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统称冥器
)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纸,糊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汪曾祺七十余篇散文,作者以看似平淡随意的笔触,将如烟往事、寻常吃食、花鸟鱼虫、四方游记、读书趣得等世间百态娓娓道出,读来韵昧深长,字里行间,令人感受到人性的良善与生活的美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