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晓声作品精选/名家作品精选
分类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梁晓声关于个人成长和人生价值思索的近30篇经典作品,如《慈母情深》《双琴祭》《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等。
这里有理想主义者梁晓声犀利的一面——用文字叩问社会良知,探寻时代脉搏;也有温情、感性和质朴的一面——用细腻的笔触,写母亲的逝、父亲的老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他的文字真挚、忧郁、深刻、豪迈,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本书中,作者直视人性的软弱,颂扬人性的闪光与良知的自省,由此,我们才能获得改变与进步的勇气,并期许与拥抱光辉的未来。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建筑工人家庭,祖籍山东荣成——父亲少年时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来在哈尔滨市成家。梁晓声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适逢“文革”,不能继续升学也不能就业;两年后又逢“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知青”,先后做过知青班长、连队小学老师、团报道员、木材加工厂抬木工。
1974年,梁晓声被木材加工厂推荐,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本编辑编剧;1988年,梁晓声调入当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到目前为止,梁晓声创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2300多万字,由青岛出版社结集为50卷的“梁晓声文集”——现已出版长篇部分20卷。
梁晓声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获奖多多,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并有不少作品被译成外文;梁晓声亦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随笔、社会时评,同样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常青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更加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目录
亲·情
母亲(慈母情深)
母亲养蜗牛
母亲播种过什么?
父亲的演员生涯
兵与母亲
人性
达丽之死
双琴祭
羊皮灯罩
“十姐妹”出走
看自行车的女人
“老兵”和军马
我·心
人性和它的意义
我心·人心
论温馨
人生真相
中年感怀
自白·时代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我们为什么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做立体的中国人
这个时代的“三套车”
我看我们这一代
一位地税员的自白
文·言
美是不可颠覆的
羞于说真话
百年文化的表情
论教育的诗性
在西线的列车上
沉默的墙
导语
作为中国文坛的作家,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母亲在她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拴在贫困生
活中多灾多难的命运就是如此。
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拴在一起仍是和贫困拴在一
起。
后来她成了我们的母亲,又将我和我的兄弟妹妹
拴在了贫困上。
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
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以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
。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因为我曾这样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
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它教导我尊敬母亲及一切
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
在这一个淫雨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
亲。
——粱晓声
精彩页
母亲(慈母情深)
淫雨在户外哭泣,瘦叶在窗前瑟缩。这一个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我多想像一个山东汉子,当面叫母亲一声“娘”。
“娘,你作啥不吃饭?”
“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荣成地区一个靠海边的小小村庄的山东汉子们,该是这样跟他们的老母亲说话的么?我常遗感它之于我只不过是“籍贯”,如同一个人的影子当然是应该有而没有其实也没什么。我无法感知父亲对那个小小村庄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长大在哈尔滨市。遇到北方人我才认为是遇到了家乡人。我大概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闯关东”者的后代——当年在一批批被灾荒从胶东大地向北方驱赶的移民中,有个年仅十四岁孑然一身、衣衫褴褛的少年,后来成了我的父亲。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遭!那可是你的根土!”
父亲每每严肃地对我说,“咱”说成“砸”,我听出了很自豪的意味儿。
我不知我该不该也同样感到一点儿自豪,因为据我所知那里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名山和古迹,也不曾出过一位什么差不多可以算作名人的人。然而我还是极想去一次。因为它靠海。是中国海岸线的最东端,是大陆伸向海洋的东极地。
可母亲的老家又在哪里呢?靠近什么呢?
母亲从来也没对我说过希望我或者希望她自己能回一次她的老家的话。
母亲是吉林人么?我不敢断定。仿佛是的。母亲是出生在一个叫“孟家岗”的地方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也许母亲出生在佳木斯市附近的一个地方吧?父亲和母亲当年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地方吗?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者八个。有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了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都以为你大舅活不成了,可他活过来了。他睁开眼,左瞧瞧,右瞧瞧,见我在他身边,就问:‘姐,小石头呢?小石头呢?’我告诉他:‘小石头死啦!’‘三丫呢?三丫呢?三丫也死了么?’我又告诉他:‘三丫也死啦!二妹也死啦!憨子也死啦!’他就哇哇大哭.哭得憋过气去……”
母亲讲时,眼泪扑簌簌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我的或弟弟妹妹们的破衣服。
“第二年又闹胡子,你姥爷把骡子牵走藏了起来,被胡子们吊在树上,麻绳蘸水抽……你姥爷死也不说出骡子在哪儿,你姥姥把我和你大舅一块堆搂在怀里,用手紧捂住我们嘴,躲在一口干井里,听你姥爷被折磨得呼天喊地。你姥姥不敢爬上干井去说骡子在哪儿,胡子见了女人没有放过的。后来胡子烧了我们家,骡子保住了,你姥爷死了……” 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殊方式。
这些烙在我头脑里的记忆碎片,就是我对母亲的身世的全部了解,加上“孟家岗”那个不明确的地方。
我的母亲在她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拴在贫困生活中多灾多难的命运就是如此。
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拴在一起仍是和贫困拴在一起。
后来她成了我们的母亲,又将我和我的兄弟妹妹拴在了贫困上。
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以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因为我曾这样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它教导我尊敬母亲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在这一个淫雨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
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
那一年我的家被“围困”在城市里的“孤岛”上——四周全是两米深的地基壑壕、拆迁废墟和建筑备料。几乎一条街的住户都搬走了。唯独我家还无处可搬。因为我家租住的是私人房产——房东欲趁机向建筑部门讨要一大笔钱,而建筑部门认为那是无理取闹。结果直接受害的是我们一家。正如我在小说《黑纽扣》中写的那样,我们一家成了城市中的“鲁滨逊”。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