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卷一 德国、日本还是希腊? 论赞:自由的学制|法国大革命|印欧语的神话 关术史|本科博士的布局|钱钟书|哲学与政治 卷二 怎么又是小说? 论赞:文学的科学|学者与作家|现实与礼仪 长篇的利润|人道主义的政治|虚构与逃亡 卷三 文学的语言存在么? 论赞:经济与写作|大学的公共图书馆|吕思勉 修辞与创作|逻辑与编程|莎翁四重奏|文学的译名 卷四作家的合作者在哪儿? 论赞:戏剧与话剧|现实的理想|短视频 日本方案|就业与自治|创新的局限 文创政策的启示 有用的书目·译名 插画指引 导语 虹口区的景云里建造于1924年,坐北朝南的3排三层小楼,是上海很普通的石库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此,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堪称文学家的井冈山。本书聚焦景云里,作断代研究采写,进一步开掘景云里的历史人文价值,丰富虹口区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内容推荐 1929年,黄浦江北岸的景云里,聚集着一群留学生。有日本回来的,有启程去德国的,还有在商务印书馆的资料室自己“留学”的。有只写小说的,也有坚决不写小说的:中国作家,该学在西方“地位甚高”的小说,还是尼采式的短章?他们的彷徨,将决定一百年的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