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宋朝(黎东方讲史之续)(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虞云国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细说体”既有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地的评点,体例别具风采。
作者简介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从陈桥到厓山》《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等宋元古籍十余种。有论文集《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文史随笔《敬畏历史》《放言有忌》《水浒乱弹》等。
目录
出版说明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
自序
一 先说个大势
二 辽太祖
三 兄弟母子
四 也算是一国两制
五 燕云十六州
六 陈桥兵变
七 杯酒释兵权
八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九 三大纲领
一〇 宋太祖
一一 烛影斧声
一二 金匮之盟
一三 海内一家
一四 从高梁河之战到雍熙北伐
一五 杨家将
一六 太平兴国
一七 天下已治蜀未治
一八 李继迁父子
一九 宋太宗与他的宰相们
二〇 吕端和李沆
二一 承天萧太后
二二 澶渊之盟
二三 一国君臣如病狂
二四 天禧的宰执和政争
二五 刘太后
二六 景祜亲政
二七 元昊
二八 宋夏和战
二九夏毅宗与他的儿孙
三〇 庆历新政与党争
三一 宋仁宗与他的名臣们
三二 宋英宗
三三 熙宁新法
三四 大变法与新旧党
三五 元丰改制
三六 与西夏的再较量
三七 元祜更化与洛蜀朔党争
三八 绍圣绍述
三九 从建中到崇宁
四〇 《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
四一 如此君臣
四二 宋江、方腊与摩尼教
四三 从辽圣宗到天祚帝
四四 金太祖建国破辽
四五 海上之盟
四六 耶律大石
四七 靖康之变
四八 建炎南渡
四九 从争夺关陕到保卫川蜀
五〇 流寇集团与农民武装
五一 刘豫与伪齐
五二 秦桧、张浚与赵鼎的三角关系
五三 绍兴和议与岳飞之死
五四 秦桧与宋高宗
五五 金熙宗
五六 金主完颜亮
五七 海陵南侵和采石之战
五八 隆兴北伐
五九 大定之治
六〇 宋孝宗
六一 两朝内禅
六二 庆元党禁
六三 开禧北伐
六四 史弥远专政
六五 金章宗与卫绍王
六六 从任得敬分国到西夏灭亡
六七 中原大变局
六八 李全
六九 金哀宗
七〇 宋蒙终于交战了
七一 端平更化
七二 大理国
七三 市舶与蕃客
七四 佛教
七五 新道教
七六 理学与宋学
七七 史学
七八 散文
七九 宋诗
八〇 宋词
八一 书画
八二 三大发明与科学技术
八三 瓦子勾栏
八四 “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八五 贾似道
八六 钓鱼城
八七 鄂州之役引起的失着
八八 襄樊之战
八九 会子危机
九〇 景定公田
九一 元军下临安
九二 再说钓鱼城
九三 崖山之战
九四 文天祥与忽必烈的遗产
序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的
“细说体”历史著作《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
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简体字版由上海人民
出版社出版,从此,在中国大陆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又
增添了一种新的叙史体裁——“细说体”。
“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东方教授在重庆的“讲
史”盛举。当年黎教授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
锋,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听众争相
买票入场。黎先生“讲史”完全不同于一般说书人,他既
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
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和贯串史料,按需而取,以生动活泼
、引人人胜的语言吸引了无数听众。“细说体”历史著作
即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的重要
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
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
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
美,史事详实可信,它使读者“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
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原台北大
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语)。无怪乎胡适博士读了《细说
清朝》后,就曾力劝黎先生将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
而林语堂则将他自己的“幽默大师”名衔拱手礼让给黎东
方先生。
“细说体”历史著作是用口讲说在先,以笔成文在后
,因此,其文其质都别具特色。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
盛赞黎东方以深厚学养和探索精神撰写“细说中国历史丛
书”,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他用干净利落、明白晓
畅的文字加以表述,使得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
读懂,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解答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
之谜,如秦始皇的神秘身世、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雍正是否吕四娘所杀、乾隆是否汉人之子……等等,既
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又有极强的可读性,这是一般史书所
难以做到的。
“细说体”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随
时加以点评,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和观点,虽持一家之
说,但冲破了某些正统的陈腐思想,颇具真知灼见,引导
读者以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很有新意。例如,作者认为刘
备不仅不是圣人,而且不是贤人,因为他每逢军事失利,
就把老婆儿子一起丢掉,只顾自己逃命。又如,作者认为
曹氏篡汉,只是个“篡’,字,因为天下是曹操自己打出
来的;而司马氏篡魏,不仅是“篡”,还要加个“窃”字
,因为天下是司马懿靠“骗”和“媚”偷来的。再如,作
者认为雍正为人虽狠,但政绩卓著,在位十三年胜过康熙
六十一年的治绩。凡此种种,书中都有详细事例加以印证

旅美著名学者、教育家顾毓琇先生,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都热
情洋溢地为以上五种《细说》的简体字横排本作序,介绍
了黎东方当年的“讲史”盛事以及“细说体,,的由来和
特色,使这位离开故乡五十年的资深史学家重新得到祖国
大陆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黎先生的五种《细说》曾
于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90年
代在上海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的追捧,出版社多次加印
。这使黎东方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也进一步加强了写齐从
秦汉到民国全部历史的决心。当时,黎先生已年近九秩,
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开始了撰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
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的艰巨工作。孰料
执笔至1998年12月底,黎先生竞夜睡不起,猝然仙逝,以
致大愿未竟,良可哀痛。
为竟黎先生遗愿,亦为众多爱读“细说体”史书的读
者计,出版社受黎夫人黄鸿书女士的委托,约请对丛书所
缺的各朝历史素有研究,且熟悉“细说体”笔法的学者,
分担撰写任务。黎先生高足、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
究所副教授陈文豪承担起整理黎先生《细说秦汉》部分遗
稿的工作。因其内容不全,大陆学者、著名秦汉史专家王
子今又慨然受托,补写完成了书稿所缺的章节。与此同时
,《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也分
别由上海三位学者沈起炜、赵剑敏和虞云国完成,并由历
史学家沈渭滨教授为新撰的四种《细说》作序。至此,“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集海峡两岸两代史学家之心智和功力
,终于大功告成。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虽然未经
大力宣传,更无电视媒体的依托,却是一印再印,长盛不
衰,不仅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获得史学界的高度赞
扬。不少学者建议,在当今许多名为讲史,实为讲故事的
书籍热销之际,何不把中国卖票讲史第一人黎东方教授的
“细说”系列重新修订出版,让更多喜欢历史的读者从生
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真正的历史?于是,就有了这套“黎东
方讲史”。其中虽然有三本书不是黎先生原著,还有一本
系在黎先生原稿基础上由他人补编,但所有作者均系出版
社受黎夫人委托而约请,而所有文字均按照黎先生首创的
“细说体”撰写,当可视作“黎东方讲史”之续,自应纳
入这一系列。
从“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到“黎东方讲史”,我们做
了以下几件工作:
1.恢复了部分初版时删除的章节和文字。如《细说清
朝》中的“丧失琉球”,《细说明朝》中的“北元世系”
,《细说元朝》中的“宋末诸儒”等。
2.恢复了《细说清朝》中原有的插图和图注,并在其
他各书中添加了插图和图注。
3.增补了部分章节。如《细说隋唐》中的“李煜”、
“冯道”等。
4.修正了原书中的疏漏和错讹。
5.重新设计了封面和版式。
但愿以焕然一新面目出现的“黎东方讲史”能得到广
大读者的喜欢。
编者
2007年元月
导语
本书是一部为他人续补之作。虽然前书已有定例,但作者不仅没有拘泥于黎东方“细说体”的桎梏,反而以冷静客观的眼光审视着那个遥远的时代,以刚健锋利的笔触描绘着那个时代的众生百态,史料翔实、结构紧密、褒贬分明、细节详备。
精彩页
先说个大势
与汉、唐、元、明、清相比,宋朝能否视为大一统的王朝,是大有疑问的。让我们先从这一时期的大势说起,然后再下判断。
比起北宋来,契丹族创建的辽朝在立国先后上应该排位老大。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通过部落选举成为契丹族的部落联盟长,而朱温推翻唐朝、建立后梁也恰在这年。十年以后,916年,耶律阿保机废除部落联盟制,正式称帝,国号契丹。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辽朝第二代皇帝辽太宗从后晋高祖石敬瑭那里夺取了燕云十六州。其后,辽朝骑兵就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挥之不去的军事威胁。自宋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代周以后,宋辽关系就长期笼罩在这一阴影下,直到澶渊之盟以后,才进入较稳定正常的相处阶段。辽朝的疆域东临今天的日本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北至今色楞格河和石勒喀河一线,西接额尔齐斯河上游,南在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壤,迤西过河套与西夏交界,领土面积比北宋还大。
自党项族领袖李继迁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叛宋以后,宋夏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并不比宋辽之间有所逊色。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元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西夏的疆域最大时东临黄河,西尽玉门关,北达大漠,南迄萧关(今甘肃环县北)。西夏建国以后,在11世纪40年代,先是屡败宋军,继而重创辽师,终于造成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今天中国境内,以北宋时期的政治版图而言,还有与宋以大渡河为界的大理国,今西藏、青海和川西一带的吐蕃诸部,今新疆和中亚的回鹘诸汗国。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只有大理国与宋关系尚称密切,其他政权与宋往来无多,就此带过,不拟细说。
12世纪初叶,女真族在契丹族的后院崛起。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辽朝,辽将耶律大石率残部西行,在今新疆和中亚一带,建立西辽,其领土最盛时北至巴尔喀什湖,西抵咸海,南控昆仑山脉,东在今甘肃西境与西夏为邻。而北宋则在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被金朝灭亡,同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为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代皇帝宋高宗,但南宋疆域的北境已经退缩至淮水、秦岭一线与金朝对峙。在金灭辽、宋的威慑下,西夏以藩属礼事金朝,换取了继续立国的生存空间,国势已大不如前。这样,金朝取代了辽朝的地位,在东北与西北继承辽朝的旧境,南方与南宋接界,西部在陕西与西夏毗邻,与南宋、西夏构成新一轮的鼎足之势。大理国以及与南宋以岷山为界的吐蕃诸部,依然维持其民族政权,和南宋长期共存。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铁骑的西征南攻,很快改绘了这一政治地图的板块色彩。1218年,蒙古攻灭西辽。1227年,西夏也在蒙古骑兵的凌厉攻势下不复存在。1234年,金朝作为蒙古和南宋的共同对手,终于在蒙、宋联军的夹击下彻底灭亡。1247年,吐蕃地区正式宣布接受蒙古国的管辖。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军征服。到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为元,在当时的政治地图上只剩下元和宋两种底色。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朝大军兵临临安城下,宋恭帝奉表出降,被俘北上,南宋中央政权实际上已告结束。南宋流亡政权苦苦撑持到祥兴二年(1279年),随着崖山之战的失败而最终覆灭。
有历史学家认为:直到近代以前,中国历史的主题是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冲突。笔者对其他朝代不敢妄论,辽宋夏金元时期倒确实如此,当然所谓的冲突断不能只限于从军事上去把握,其内涵丰富广泛得多。
从政治地缘学角度,反观以上大势,宋朝先与辽、夏后与金、夏成鼎分之势,辽、金的实控版图也比宋为大,在与它们的军事角逐中,宋朝也从来没有占过上风。在疆域的大一统方面,宋朝确实前不能比汉、唐,后不能比明、清。从大中国的视角看,把两宋时期看作所谓“后三国”或者“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也是有其理由的。然而,传统观点却无不认为:北宋的建立标志着晚唐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重建。
但以辩证的观点看来,分裂与统一都各有一种相对性。宋代确实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在所谓中原王朝(尽管南宋偏安江南,仍可借用这一概念的特定涵义来指称它)的意义上,消除了分裂,实现了统一。但倘若把视野放宽到大中国的范围内,相对于宋朝说来,辽、金、西夏都已经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是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与之长期抗衡的对等的少数民族王朝。就此而言,就不得不承认,这一时期分裂依旧是主流,大一统并未实现,宋朝确乎还称不上大一统的王朝。
然而,无可置疑,宋朝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它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大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很显然,大一统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来完成的),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远的影响上。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和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华文明圈里,无论是与宋朝对峙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