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车轮滚滚--刘瑞龙的一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燕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传记讲述了刘瑞龙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革命的一生。刘瑞龙从年轻时期便投身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共产党,曾参与创建红十四军,也是新四军淮北抗日根据地创建者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指挥数百万民工支援淮海战役。建国后,刘瑞龙担任农业部副部长,为中国人民的衣食温饱操劳了一生。本传记取材广泛、生动感人,可读性较强。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懂事的小雷惠 一 陆洪闸的陆陈行 二 “城河里的石头,总有翻身的时候” 三 表兄葛松亭 四 小小师范生 第二章 红色通师 一 晨光社的革命启蒙 二 组织革命青年社 三 导师恽代英的召唤 四 在革命风雨中历练 五 聆听王若飞指示 六 被“无罪释放” 七 铲除奸细 第三章 领导农民运动 一 坐镇东乡 二 取得抗春荒斗争胜利 三 在反动军警的眼皮下安然脱险 四 领导汤家苴农民暴动 五 出席中共江苏二大 第四章 参与创建红十四军 一 与李超时共拟游击战争行动大纲 二 何昆军长来如泰 三 领导东乡的武装斗争 四 红十四军成立 五 到上海迎接军事专家 六 接任中共通海特委书记 七 严惩腐败分子 八 扑不灭的火焰 第五章 在中共江苏省委 一 痛失菊芬 二 参加中共江苏省委工作 三 鲁班路上的一爿面店 四 足迹遍及徐海蚌地区 第六章 西上川陕 一 肩负重任,奉命西行 二 凤翔古城遇故旧 三 有惊无险蜀道行 四 重整红二十九军 第七章 在川陕根据地 一 初到中共川陕省委 二 紧紧抓住宣传工作的重心 三 家喻户晓的《革命三字经》 四 红色苏区的第一部《公粮条例》 五 打过嘉陵江才知道大搬家 第八章 漫漫长征路 一 调查研究,正确解决少数民族问题 二 雪山上的雄鹰与豺狼 三 向刘伯承学习吃酥油 四 给朱总司令记录整理《告川军将士书》 五 过草地,制定少数民族工作新政策 第九章 血染的西征 一 奉命挺进河西走廊 二 狱中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三 天上掉下来的“外甥女” 四 忠诚的党外朋友高金城 五 在中央党校第十二班 第十章 安吴古堡的钟声 一 为中国而战斗的青年之家 二 坚定不移地贯彻教育为战争服务的原则 三 新战士出马打胜仗 四 代理青训班主任 第十一章 东进华中 一 旌旗慷慨出潼关 二 与少奇同志谈地说天 三 调任皖东北军政委员会书记 四 革命伴侣江彤 第十二章 主政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 一 行署主任的施政演说 二 向参议会代表“报账” 三 淮北地方银号的董事长 四 用军事斗争检验政府工作 五 平反冤假错案 六 “瑞龙井”的传说 七 永志不忘彭雪枫师长 第十三章 车轮滚滚 一 苏中土改旗开得胜 二 受命于战局危急时刻 三 “空军司令”与小记者 四 激战孟良崮,支前力量大检阅 五 体察军情民意,在战争中学战勤 六 大淮海、大支前、大后勤 第十四章 进军京沪杭 一 第三野战军的“粮草大将军” 二 后司人员战时的岗位应该在前方 三 在大进军中学习做城市工作 四 迎接新上海的曙光 第十五章 心系中国大农业 一 向毛主席汇报华东土改 二 推动水稻“三改”,为民增粮 三 力挺“多倍体”育种研究 四 有选择地学习国外经验 五 摸透土壤的“动态”规律 六 农业干部首先要学会接近农民群众 七 冲破三年自然灾害的阴霾 第十六章 革命幸存者的责任和情怀 一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 二 撰写《回忆红十四军》 三 农委主任请来的贵宾 四 京城里的“刘家饭店” 第十七章 “文革”磨难 一 莫须有的罪名 二 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原则和尊严 三 狱中遐想 第十八章 老骥伏枥 一 站在新长征的起跑线上 二 红十四军——永远飘扬的战旗 三 弥足珍贵的淮海、渡江日记 四 主持编纂两部农业百科巨著 五 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 六 意味深长的春节家庭座谈 尾声 一篇没有写完的讲稿 刘瑞龙生平大事年表(1910-1988年) 农业部原副部长刘瑞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 “人生有真谛,为民服务多”——缅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刘瑞龙同志 张震 魏传统 杨显东 杨纯 郝盛崎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1929年初冬,上海的清晨,天气阴沉沉的。 在英租界冷冷清清的麦根路上,一位身穿灰布长衫、 头戴黑色礼帽的高个子年轻人,踏着满地的落叶,由南向 北走来,在麦根路91号——一座有铁栅栏围墙的花园洋房 前,停住了脚步。他机警地环顾四周,见身后无人跟踪, 便轻轻地揿响了门铃。 出来开门的是一位厨娘打扮的中年妇女。 “这里是国文补习学校吗?”年轻人问。 “是的。”厨娘像是刚刚撂下手中的活计,习惯地用 围裙擦着手,轻声问:“你找哪一位?” “我叫石钧,是从江北来的,想在此地找一份教书的 工作。” “你是怎样找到这里的?” “是一位叫镜松的先生介绍的。” …… 在对过规定暗号后,厨娘脸上露出微笑,连声招呼说 :“快进来,镜松先生正等看你呢!” 这所漂亮的花园洋房,对外是一所私立学校,实际上 是我党的一处秘密机关。中共江苏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即 将在这里召开。这位名叫石钧的年轻人,就是参加大会的 通海地区的代表。他的真实姓名叫刘瑞龙,是上任不久的 中共南通县委书记。 当年,中共江苏省委管辖的范围包括江苏、安徽两省 和浙江的大部,以及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对于指导全国 的革命运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大 多是我党老资格的革命家。中央代表有:李立三、周恩来 、项英;省委常委有:罗迈(李维汉)、李富春、陈云、 赵容(康生);还有部分中央军委的干部列席会议。刘瑞 龙是第一次参加党内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一种庄严、神圣 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通海如泰位于长江出海口北岸,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腹心地区,此时已燃起了革命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红军 游击队和农民自卫武装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他们不断出 击敌人,搅得土豪劣绅和反动军警不得安宁。如何用革命 的武装对付反革命的武装?是中共江苏二大的重要议题之 一。 在各地代表进行会议发言时,刘瑞龙用大量的事实, 有力地驳斥了托陈取消派混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妄 图取消工农武装革命的行径。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地官僚、地主、资本家互相 勾结剥削农民,他们低价买进大批海滨荒滩,筑堤堵潮, 开河蓄淡,招租垦种。这些垦牧公司都是官僚、地主、资 本家垄断土地、收取地租的机关,都有一套统治机构,像 个小朝廷。其中一部分还与外国银行有关系,带有浓厚的 封建性和买办性。”深刻揭露了这些垦牧公司剥削和压榨 农民的封建实质。 最后,刘瑞龙用激扬澎湃的话语结束了发言:“通海 如泰地区的劳动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深受苦难,要求 解放,革命的条件正在成熟,斗争的火炬正在燃起!但是 ,人民群众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革命思想的熔炼 之下,才能进一步觉醒起来,聚集起来,为自身的彻底解 放,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 “后生可畏!” 莅会者用赞许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他的稳健、犀利和果敢,引起在座的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 的高度重视。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年仅19岁的刘瑞龙当选 为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他不仅是21位当选委员中最年轻的 一位,也是最年轻的大会代表。 此时的刘瑞龙,俨如一艘撑起风帆的航船,从宽阔的 长江口直驶大海,开始乘风破浪的人生航程。然而,大海 喜怒无常,既有风平浪静的和顺,也有掀天蔽日的狂暴。 他又将怎样冲破迷雾,绕过暗礁,搏击狂风巨浪呢?! 在之后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这位一往无前的年轻人 ,坚守信仰,不忘初心,历经创建红十四军血与火的洗礼 ,冲出万里长征和浴血河西走廊的悲壮历程,穿越八年的 抗日烽火,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已经成为叱咤华东、中原 、华北五省战场的野战军后勤司令员。 那是一幅旷古未见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图景! 在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西山区,北自山东渤海,南 达长江北岸,纵横两三千公里的广大地区内,男女老幼齐 动员,家家户户忙支前。在通往淮海战场的大路、小路上 ,数百万民工推着小车、挑着担子,顶风踏雪,从四面八 方涌向前线。在后方,妇女们夜以继日地磨面、做军鞋、 缝军衣,照顾伤病员。一切为了胜利,已成为千百万人民 的自觉行动! 1973年年底,为生动再现当年淮海大战中百万群众踊 跃支前的感人情景,长春电影制片厂组织力量,拍摄了一 部彩色战斗故事片。作为淮海大战支前后勤工作的主要组 织者和指挥者之一,刘瑞龙欣然挥毫,庄重地写下“车轮 滚滚”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导语 刘瑞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深邃,人生经历丰富而坎坷。 长期从事地方工作的刘瑞龙,用一生的忘我奋斗,奏响了一曲曲恢宏、壮丽的乐章。 纵观刘瑞龙长达6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像一副承载重荷的车轮,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曲折坎坷,都坚实地、毫不懈怠地滚滚向前! 后记 我写《车轮滚滚——刘瑞龙的一生》这部传记作品, 初衷是为了传承父辈一份未了的情结。 在土地革命时期,刘瑞龙伯伯曾是中共通海地区党的 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创始人之一。而我的父 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曾长期担任中共如西县(今如皋县 )县委书记,亲历了新四军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和苏中“ 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深切有感土地革命时期党在人民 群众中的深刻影响。父亲离休后,曾参与江苏军史的编纂 工作。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他跑了江苏省的11个地市, 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采访,搜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并辛勤 撰写了一部《江苏农民武装暴动和工农红军斗争史略》( 土地革命时期)。在此期间,父亲曾给刘瑞龙伯伯写信, 诚请他对书稿加以指正。1988年年初,刘伯伯两次复信, 肯定了我父亲整理党史资料的严肃认真态度,并诚恳提出 建议:“为加速定稿,建议先由有关市委党史办做好有关 史料的审定工作,而后再由我提出核定意见。”不幸的是 ,3个月后,刘伯伯在广州参加农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 时心脏病突发因公殉职。一年后,父亲也因积劳成疾与世 长辞。 我本是一名电机工程师,后来潜心于传记文学创作。 有感于父辈深厚的革命情结,为完成父亲的遗愿,我决定 写一部反映刘瑞龙与红十四军的纪实文学作品,在创作过 程中,逐步发展为一部记述刘瑞龙革命人生的传记作品。 刘瑞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深邃,人生经 历丰富而坎坷。虽然,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字史料,如 ,《回忆红十四军》《刘瑞龙回忆录》《我的日记——淮 海、渡江战役支前部分》《刘瑞龙诗稿》《刘瑞龙农业文 选》《八字宪法浅说》《中国农业浅说》,以及数千万字 的工作笔记,为我进行创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 开阔了思路。但刘瑞龙一贯谦虚谨慎,在他的著作中,很 少找到有关他本人的只言片语,更多的是歌颂人民群众, 歌颂革命先烈。他始终把自己置身于组织之中,以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顾我党、我军走过的革 命历程,客观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又使我在 捕捉和挖掘主人公的个人行为和心路历程,写出一个有血 有肉的人物方面,存在不少困难。 “应该多写写穿‘蓝衣服’的人。”在采访过程中, 一位老同志的提示让我找到了灵感。以往,在反映老一代 革命家的传记作品中,大多是描写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 上怎样过五关斩六将,在党内路线斗争中如何顶逆流战恶 浪。然而,中国革命的历程是漫长的、复杂的,围绕革命 战争这个中心任务,还有大量有声有色的地方工作,如, 根据地建设,党的经济工作、统战工作、民族工作,后勤 支前工作等等。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围绕党的政治路 线,还有工业、农业、教育、科技等大量与国计民生息息 相关的工作。长期从事地方工作的刘瑞龙,用一生的忘我 奋斗,奏响了一曲曲恢宏、壮丽的乐章。 怎样确定一个真切响亮的书名?在阅读刘瑞龙书信的 过程中,我看到一封写于1984年8月的信,讲刘瑞龙编写的 《华东支前后勤资料汇编》一书,谭震林曾建议将书名改 为《车轮滚滚》,于是,刘瑞龙请张爱萍题签,张将军欣 然挥毫。我眼前豁然一亮,就用《车轮滚滚》作本书书名 !纵观刘瑞龙长达6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不正像一副承载 重荷的车轮,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曲折坎坷,都坚实地、 毫不懈怠地滚滚向前! 在十余年的搜集整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中央 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委员会办公 室、中共南通市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泗洪县新四军研究 会、国家农业部、雨花台烈士陵园宣传处等有关方面的积 极支持。得到罗青长、张灿明、王定国、赵凡、施亚夫、 林颖、奚原、陈秉惠、方志、孟格非、徐宏久、郝盛崎、 杨贵、裴祖吾等老前辈,以及乐秀良、李海文、李东朗、 张素华、谢庆山、董保存、李忠尚、蒋中建、殷春泉、陈 俊华等专家、学者的热心指导。恽希仲、徐小岩、刘建、 王鲁光、彭小枫、江泽慧、张淮流、陆希元、彭城、黄易 宇、罗援、胡木英、魏兰等老一代革命家和革命烈士后人 ;李易芳、陶岳嵩、王文德、胡秋发、姜亮等曾经在刘瑞 龙身边工作的同志;还有刘瑞龙的家人和亲属也为我提供 了大量的宝贵史料。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定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 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9月于北京 精彩页 第一章 懂事的小雷惠 小雷惠出生才70天,父亲便撒手人寰。小时候,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衣着破旧,街坊开玩笑:“真是少年有志,小小年纪就穿上朝服了,前补后补的,日后必有大福大贵。”曾经参加武昌起义的表兄为他命运的逆转给予助力。14岁时,他考上被孙中山先生称作“开全国之先河”的通州师范学校。将来能做一位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是他们母子十分期望的事情。 一 陆洪闸的陆陈行 大江东去。潮起潮落。沧海变桑田。 这里是大海托起的神奇土地。 千古以来,长江每年挟裹着数亿吨的泥沙冲进黄海和东海,同时也将汇聚百川所积淀的自然与人类的文明和精华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南通——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万里长江出海前最后的创造! 早在五六千年前,江海大地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还是茫茫的海域。由于江面骤然开阔,江水流速降低,加之海潮的顶托,咸淡水流交汇,长江流域下泄的大量泥沙在这里发生沉积,江口沿岸形成一块块小小的沙洲,继而连接成片,与陆地相并接。 当时光飞转到汉代,现今如东一带,隆起了一块名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时,扶海洲与扬州东部的沙嘴并接,完成了南通成陆史上第一次沙洲连陆的大并接。 与此同时,现南通市区一带,又隆起一块新的沙洲——胡逗洲。胡逗洲先后与其东边的南布、长沙、东社等沙洲并接,范围不断扩大。到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又与其西北边的如皋大陆并接,完成了南通成陆史上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一直延伸到佘西一带。 …… 在南通成陆史上曾发生过4次大并接。在公元10世纪中期,后周在这里设州,因其“据江海之会,通吴越之路”,遂取名通州。随着通州古代盐业的发展,居民聚落随之出现,渔业和农业也发展起来,商贾往来,经济繁荣。到了明朝,通州已有“风土庞厚,民俗淳雅,甲诸维扬”之美誉。 从元末到清初的300多年间,通州东部的江岸也曾发生过大规模坍塌。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在通州以东,余西至余东一线的长江中,一块块新的沙洲又纷纷露出水面。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南通的境域才真正形成。 19世纪末,一批准备以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看中了这片植根于华夏又不断向大海延伸的年轻土地。刚刚被光绪皇帝授为翰林院修撰的新科状元张謇,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塞漏”之抱负,告假还乡,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这里做出了经天纬地的壮举。 从1895年,张謇便在家乡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他在唐闸镇创办了通州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更名大生一厂,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海门、通州城南创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和八厂(即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铁厂等,逐渐形成了唐闸镇工业区。为了便于货物、机器和器材的运输,张謇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天生港和大达轮船公司;又在天生港附近建起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城、厂、港、(狼)山之间的交通构成一体。 到20世纪初,即通州境域最后形成的同时,通州已成为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机器轰鸣,汽笛声声,书声琅琅。这里的黑夜也亮起来了。那有着尖尖屋顶的教堂,不时响起当当的撞钟声…… 位于长江出海口的狼山(古称紫琅山)是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在通州城与狼山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村镇叫陆洪闸。通海大地是由沙洲成陆并接而成,河、湖、沟、塘星罗棋布。为了泄洪、防涝、挡住海潮,自古以来,这里修建了不少水利设施,许多村庄又都以闸、港、塘、圩命名。 陆洪闸不愧是一块风水宝地。雄峙江边的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不仅山姿秀丽,而且像一道屏障挡住了江水和海潮的冲击。山前大江滔滔东去,山后平畴千里,水光山色,明朗自然。难怪张謇在陆洪闸附近为自己选择了永世安息的墓地——啬园。 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