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钩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外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承受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本书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虛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被称为是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父亲是木匠。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一岁时,他便开始独立谋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皇时代的底层度过的。 1892年,高尔基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以及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 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 1925-1936年期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序言 名著是文学殿堂中的瑰宝,让孩子阅读名著是一件必 要的事情。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该怎样阅读名著呢? 阅读名著时,又该注意什么呢?怎么样才能从名著中汲取 营养呢? 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只有掌握了以下几个要 点,才能实现快速、高效地阅读。 一、了解名著的作者 很多作品和其作者的生活地域、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密切相关,所以只有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 此,在阅读名著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 。 二、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故事的主体,因此了解主人公,能够用自己 的语言描述主人公的性格,是孩子学会阅读的一个表现。 例如,读完《森林报》,如果孩子可以对其中的主人公做 出类似于以下的评价:“大雁好奇心强,责任心重”“母 狼聪明、坚定、敏捷”……这就说明孩子不仅了解故事中 的主人公,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主人公的性格。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孩子阅读名著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快 乐,也会有更多的收获,语文成绩也自然会随之提高。 三、做好读书笔记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最好用眼睛 认真看,张嘴大声读,动手做好笔记。只有这样,才能收 到最好的阅读效果。 四、写好读后感 写读后感能充分考察孩子们的阅读效果和写作能力。 很多孩子反映,读书的时候虽然很快乐,但是写读后感的 过程却很痛苦。那么,怎么样才能轻松地写出一篇读后感 呢? 事实上,读后感就是对“小心得”的延伸和充实。只 要我们运用前文中提及的阅读方法,梳理、总结出书中的 要点,在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等内容的基 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从文学作品中得到 的感悟,便能写出一篇动人的读后感。 希望这些文字能够为孩子们阅读名著提供一些帮助, 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导语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 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精彩页 第一章 在昏暗的小屋子里,我父亲躺在靠窗的地板上,他穿着白衣服,腿伸得老长。他光着脚,脚趾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大手安静地放在胸前,手指是弯的。他那曾经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着,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和善的面孔发黑,龇着难看的牙,吓了我一跳。母亲跪在那里,上身没穿衣裳,下半身围着红裙子。她用那把我爱拿来切西瓜皮的小黑梳子,把父亲长而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到脑后。母亲老是自言自语,声音粗重而且沙哑,她灰色的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往下滚着大滴大滴的泪水。 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鼻子松软得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好玩极了。她也哭,哭得挺别致,仿佛已习惯伴随着母亲哭,她浑身发抖,拉着我往父亲身边推。我躲在她背后,死活不愿去,我既害怕又觉得别别扭扭的。 我从没见过大人哭,也不明白外祖母再三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跟你爸爸告别吧,以后你永远都看不到他了,亲爱的孩子,他不到岁数,不到时候就死了……” 我大病初愈,刚下地不久。我病着的时候记得很清楚:父亲高高兴兴地看护我,可是后来,他忽然不见了,却换了一个奇怪的人——外祖母来照顾我。 她讲起话来亲切欢快,还流利,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好上了,现在我希望她快点儿领我离开这问屋子。 母亲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哭泣在我心里勾起奇怪、不安的感觉。身穿黑衣服的乡下人和警察从门缝儿伸头往里看。警察不耐烦地叫了一声:“快点儿收拾!” 母亲忽然从地板上吃力地挺身站起,随之又坐下去,仰面摔倒,头发铺散在地板上。她紧闭双眼,苍白的面孑L变青了。她像父亲那样龇着牙,冷冷的吼道:“把门关上……阿列克谢。滚出去!” 外祖母把我推开,跑到门口喊道:“亲爱的人们,不要怕,不要理她,为了基督,请你们走开吧!这不是霍乱病,是生孩子,请原谅,好人们!” 我跑到黑暗的角落,躲在箱子后面,从那里偷看母亲在地上打滚、呻吟,咯咯地咬着牙齿,外祖母趴在她身边,亲切、愉快地说:“为了圣父和圣子,瓦里娅,忍着点儿!圣母保佑……” 我吓坏了。她们在父亲身边的地板上忙成一团,推他,唉声叹气,喊叫,可是他纹丝不动,似乎还在笑呢。她们在地板上忙了很久,母亲好几次站起来又躺下去,外祖母像一个黑乎乎的大皮球,从屋子里滚出去又滚进来。后来,突然从黑暗中传来一个小孩儿的哭声。 “荣耀归于主!”外祖母说,“是个男孩儿!” 说完,她点上了蜡烛。 我好像是在墙角里睡着了,以后的事全不知道了。 留在我记忆中的第二个印象,是天下着雨,在坟场荒凉的一角,我站在溜滑的黏土山坡上,看父亲的棺材被放进一个坑里。坑底全是水,还有几只青蛙,其中两只已经爬到黄色的棺材盖上了。 在坟旁边,有我,有外祖母,有浑身湿淋淋的警察,还有两个手拿铁锹阴沉着脸的乡下人。温暖的雨点像细碎的玻璃珠子,不停地洒在大家身上。 “埋吧。”警察走到一旁,说道。 外祖母哭了,用头巾的一角擦着脸。两个乡下人弯着腰急忙往坟坑里铲土,打得水啪啪地响;那两只青蛙从棺材上跳下来,开始往穴壁上爬,但是土块又把它们打落到坑底。 “走吧,廖尼亚。”外祖母抓住我的肩膀说。我从她手里挣脱开,我不想离开。 “你真是的,主啊。”外祖母不知是抱怨我还是抱怨主,她低着头,默默地在那里站了很长时间,墓穴都填平了,她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两个乡下人嘭嘭地用铁锹平地。这时刮起一阵大风,把雨刮跑了。外祖母抓住我的手,领我穿过许多发黑的十字架,向远处的教堂走去。 “你为什么不哭啊?”我们走出护墙的时候,她问我,“应当痛哭一场!” “我不想哭。”我说。 “不想哭,那就不用哭了。”她悄悄地说。 我很少哭,即使哭,也是因为受了委屈,不是因为疼。父亲常常嘲笑我流泪,母亲也总是冲我喊:“不许哭!” 后来,我们坐着一辆小马拉的车在宽宽的很肮脏的街道上走,街两旁都是深红色的房屋。我问外祖母:“那两只青蛙不会爬出来吧?” “爬不出来了,”她回答,“不要紧,有上帝保佑它们呢!” 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这么和蔼,这么不断地念叨着上帝。 过了几天,我、外祖母和母亲,乘上了轮船,坐在小小的船舱里。刚出生的小弟弟马克西姆死了,他的身上包着白布,外面裹着红带子,躺在角落里的一张桌子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