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眼识大唐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传铭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阅读欣赏十二幅古代绘画经典,讲述12组中国古代故事。优雅而不失时尚,轻松而兼融哲思,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令读者在审美愉悦和静静阅读中穿越千年,梦回大唐。 目录 第一篇 挽重若轻《步辇图》 第二篇 一幅美人图半部大唐史 第三篇 牛眼里的“开元盛世” 第四篇 神骏超迈国脉所系 第五篇 高逸低处是凄凉 第六篇 茶香浓时琵琶醉 第七篇 道德镜鉴招魂经幡 第八篇 美人如花花如梦 第九篇 兰亭远眺话风流 第十篇 一梦可奠百世基 第十一篇 风雅“中兴颂”徘徊“幸蜀图” 结束语 附:唐朝历史文化大事简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序言 1400年前的大唐王朝(618—907)在后世反复耕耘观照 中,一方面花团锦簇、华光照眼,一方面迷雾重重、纷乱 如麻。大唐这份遗产实在太丰厚了,并不因反复咀嚼而失 去滋味和魅力。风月无边的289年江山像一场太阳和月亮的 战争永无休止,又像是一幕流水落花的盛宴看不到尽头, 还像一季琵琶起舞、唐诗咏唱的狂欢,让人不忍移开目光 ……缤纷大唐恰如一枚陈年橄榄,滋味深长。 说不尽的大唐故事总是从长安开始。 长安(今之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城市 ,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今天,它和雅典 、罗马、开罗比肩,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都。 周朝的丰镐(后来的长安)典籍太少,已难寻踪迹。 秦建都咸阳时,长安其地为秦都的一个乡聚,是秦始 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长安,长 安?并非长居久安。秦时的阿房宫、汉时的未央宫等城市 标志性建筑早已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直至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改隋都“大兴”为“长安” 后大兴土木,一步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问先 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以家代城”的宫殿,与最初 的太极宫合称“三内”,形成了长安城“非均衡对称性” 的格局。长安城的英雄气概、千般风流和帝都轮廓至此才 逐渐清晰起来。 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 ,是如今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 ,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5世纪所修 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9世纪所修巴格达的6.2倍以及古 代罗马城的7倍。盛唐时的长安无疑为当时规模最大、最繁 华的魔都。 整座城市,宛如棋盘,井井有条。长安城分三部分: 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后来因皇城地势低又潮湿,再在龙 首原上建了大明宫。宫城在北,皇城在宫城北。纵横交错 的大街将城划分为109个区域,东西各有两市,老百姓住在 各个坊里。当时的长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街道名称,是以 对着城门的通衢大道为线和坊问格局为点来划分城市的。 如白居易所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那时城市正中的朱雀大街,宽约150米,绵延5000多米。遥 想当年那些第一次来长安的人,城墙高得让人仰望时抬头 掉帽,马路宽阔得让人横穿时迷茫无措。行人如织,欢声 笑语,灯火辉煌。盛世,总令人神往。 唐长安城鼎盛时期常住的200万人口中,除居民、皇族 、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 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 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 、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 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 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西方和东方商 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 都会。 对于长安的印象,是由一个人进入这个城市的切口来 决定的。或者说,你由哪一级台阶踏人帝京看到的景观便 是哪一级风景。 先说一个出身“世敦儒业”小官僚家庭的书生白居易 ,他年轻时去长安求学拜见诗人顾况。顾况一听他这名字 便不停地摇头:“长安米珠薪桂,居大不易啊”,顾况之 一声叹息可谓是看到了帝都万家灯火下的阴影,他不是有 意抹黑长安,而是对于当时“长漂”们艰辛的同情。杜甫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得更加清楚明白: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白香山后来考中进士,便在雁塔题名: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其得意无疑是缘于生活大为改观。杜甫却不然,虽也 曾官拜“左拾遗”和“杜工部”,由于“性格决定命运” ,两人晚景大不相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语 成谶,成了杜甫自己的悲情宿命。但长安的大门都曾为这 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打开过。长安是开放大唐的象征。它像 一面招摇的旗帜,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对于诗仙李白来说,长安又是另一番光景。他的诗里 写道: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不知有多少人醉倒在 绿眼卷发的迷梦中,醉倒在这富贵温柔乡里不愿醒来。李 白后来赐宴金殿,写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乐》三首也就顺理成章。甚至被“赐金还山” 踢出京城后,也依然揪心揪肺地喊着:“长相思,在长安 ……”我们再来看看站在丹墀高处一些人眼中的长安。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苏味道是一位明哲保身的官油子。 武则天在位时强权当政,苏味道深谙台阁故事,为避免得 罪各方,他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的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裱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宗楚客曾为韦后朋党,景龙四年李隆基率兵诛韦后, 楚客亦伏诛。死前一年,楚客是这样描写长安风景的: 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问。 九重中叶启,七日早春还。 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 今朝上林树,无处不堪攀。 九五至尊帝王眼中的长安又是如何呢? 太宗李世民眼中的帝京: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玄宗李隆基眼中的长安依然是歌舞升平,夜夜笙箫, 纸醉金迷: 九达长安道,三阳别馆春。 还将听朝暇,回作豫游晨。 不战要荒服,无刑礼乐新。 合酺覃土宇,欢宴接群臣。 玉單飞千日,琼筵荐八珍。 舞衣云曳影,歌扇月开轮。 伐鼓鱼龙杂,撞钟角牴陈。 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 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些语焉不详的诗歌离长安的历 史真相究竟有多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诗歌还不能 概括长安城的浮生世相。因为人们一无例外地相信:盛唐 的长安是美女之都、美食之都、美乐之都、美文之都、美 酒之都,是吃货的天堂、诗人的乐园、商贾的钱库和帝王 君临四方的万世基业……各见所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 长安,就连市井百姓在面对“万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 种菜畦”时,也能感受到它的酒气、香气、花气、骚气、 豪气、文气、富气,浩浩荡荡,千年不绝。每个人用自己 的想象去勾勒盛世繁华。一千多年过去了,西方史学家相 信“凡是存在的文明都终将会消亡”,他们也许永远也不 会明白,“大唐之国”没有因王朝的更迭而消失,长安还 活着!千年的长安文脉悠远、风骨犹在,盛唐的辉煌早已 融在一草一木、只等春风吹又生,一砖一瓦、且待收拾金 瓯缺,一画一书、但凭一眼识大唐。 中国人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相信: 文明若未断绝,记忆便可复活。 导语 本书以“又见大唐”文物展的展品为切入点,贯穿千年历史,纵横中西文化,既是对“又见大唐”展的深度解读,也是一本了解大唐历史和文化的绝佳著作。 策展人刘传铭深入解读了十二幅与唐代有关的中国古代书画,从作品内容到艺术审美,从时代背景到个人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了解大唐的视角,展现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相关照下,令人怦然的惊喜和令人颔首的遗憾。 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鲜有趣又极具价值的观点,其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史论功底、飘逸灵动的文字,造就了这本个性化评论和优美文体相结合的好读本,为解读历史上强盛的大唐之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直观的认知途径。 精彩页 《步辇图》 首先选择阎立本画的《步辇图》来透视大唐应该不会错。 用今天的眼光看过去,如果说“辇”是古代的交通工具,还不如说它是享乐的道具。成语“出舆人辇”就是形容一个人的骄奢与慵懒。“辇”在古代是车之一种,用人肩手挽为“步辇”,以马驭拉行则称“辇辂”。古语中有“二马为车,四马为驷,八马为辇”之说,因此,“辇”也是身份象征的“礼器”。 除了《步辇图》,我们现在还能看到阎立本在《历代帝王图》中画过魏晋南北朝时陈宣帝乘辇的“标准像”。东晋顾恺之也画过“汉成帝招班婕妤同辇图”,画题中就有:“班婕有辞,割欢同辇,夫其不怀,防微虑远”句,说的是班婕妤拒绝和成帝同辇出行,以防僭越礼制,坏了皇家规矩。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中也有同一题材的绘画,看来“辇”曾经在古代非富即贵的圈子里颇为流行,只是今天早已淘汰了。 《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641)春,唐太宗接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相国禄东赞来长安和亲,议娶文成公主的场景。画面左侧三男子面向唐太宗,一人身穿红袍,虬髯执笏,为引班的礼官,中间是身着西域流行的联珠纹袍的禄东赞,他拱手肃立,神情敬畏。后面跟着身穿白袍的内官。“步辇”如移动的坐榻,唐太宗端坐其上威严自若,而又显得疏朗睿智。六宫女挽带抬辇,三宫女在两旁撑扇、持华盖,各具姿态。尤为难得的是画家将抬辇、撑扇、持华盖的众宫女处理的错落有致,正侧不一,但她们的顾盼神情无不投射在太宗身上,众星拱月般凸显出主人不怒而威的特殊地位。此刻,左边觐见的三人微微仰望和太宗略略俯视的目光交流融汇,组织出一个富有节奏又和谐统一的完美乐章。 若在《步辇图》上再仔细考究,我们可以从矜持的禄东赞的神态中读出这位不辱使命的外交家的智慧,禄东赞肩负着吐蕃王向“天可汗”唐太宗求亲的使命,坊间传闻,议娶文成公主时太宗出了三道题刁难这位吐蕃使臣。让他回答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如何将一根细绳穿过九曲钻孔之珠?如何在一群淡妆浓抹衣袂相同的佳丽中一眼辨识出文成公主?禄东赞巧辩应答、释疑决断,用太宗的头发之数来比喻天上的星星、用蚂蚁嗅糖来巧穿九曲之珠、用绿蜂飞绕从百位佳丽中辨识出文成公主。后来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就千古佳话,禄东赞功不可没。人们便相信新旧唐书上记载的这一段故事所言非虚。 这一历史事件中人物众多,当然画面聚焦的还是此刻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 从太宗若有所思的神色中,有人推想这位从善如流的王者,此刻也许正在咀嚼贤相魏徵的诤言之谏:“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和亲大计当然不会像今天电视剧情节那样轻松传奇,以和亲结盟来促进民族团结在当时是大唐外交政策的基调。毋庸置疑,官至右相的画家阎立本,一定也是“和蕃联姻”这一重大外交决策的参与者,故而能人木三分地刻画人物,使千年以前唐朝的这一幕在我们眼前复活。也有人对此质疑,认为像唐太宗这样一代枭雄,在“玄武门之变”时弑兄诛弟、逼父退位,可谓心狠手辣,怎么会如眼前画中描述的那样安详和泰呢?据此推断《步辇图》一定是颂君的“马屁图”,只不过是想将李世民早年的污点洗白而已。是耶非耶?莫衷一是。 戏说当然不必深究。 让我们看看《旧唐书》中记录的国家形势: 当时中亚西突厥汗国统辖着南至克什米尔,北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它西接波斯萨珊王朝,东到甘肃玉门关,西域各国和中亚各绿洲小国都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西突厥汗国是控制丝绸之路中段的霸主。贞观十四年(640),唐讨平多次阻止西域诸国和唐往来的高昌,接着又攻占了焉耆、龟兹等国,才迫使西突厥乙毗射匮向唐请婚,唐太宗提出“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等五国为聘礼”,其意图就是要夺取对西域诸国的控制权。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唐朝终于灭亡西突厥。 与唐朝几乎同时期兴起的吐蕃,从贞观年问就开始以强悍姿态出现在亚洲竞争舞台上,连年进攻唐朝西部、吐谷浑和西域,竭力推进西羌诸部统一,扩大青藏高原以外的势力。这时,唐王朝正在集中兵力对付西突厥和高句丽,所以“和亲”是彼时国家战略,至少也是权宜之计。 历史上相互关联的各民族、各部落,其盛衰兴亡总是表现出连环性、依赖性,民族之间的和睦也取决于双方势力的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唐朝“和亲”。当唐王朝依靠富强的国力达到军事极盛时,往往很少同意“和亲”;当唐朝顾不上或无力解决一个地区民族矛盾时,才会同意用和亲手段促进邻族和睦。实际上,突厥、吐蕃、吐谷浑、突骑施等向唐朝请和时,多半就是它们之间开战或国力衰弱时,这就是唐朝羁縻、分化或结盟其他民族的基本原则。处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国家矛盾需要政治智慧和权衡利弊,有时是雷霆手段、兵戎相见,有时又需要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甚至用喜结连理的红丝带把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 在中国历史上,从汉时的昭君出塞到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和亲”是政治谋略,也是文化传统。无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