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吟诵出《葬花吟》,葬的是花,还是她的一段期望?
《葬花嘞在风格上效仿了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义上写的是花,实际上是写人。在这首诗中饱含着泪水,通过一段丰富而带有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暗淡而又凄凉的画面,带有浓烈的忧伤情调。而林妹妹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诗歌中全然展现了出来,同时我们还可以窥得她矛盾的内心,已经不断挣扎的细微变化,她的这种心理变化展现了她的生与死,以及爱恨情仇。而在这种复杂的内心斗争中也能看到她对生命的迷茫,以及对自身存在感的焦虑。
在《葬花吟》中,花就是人,人就是花,花和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似乎在对自然界因为摧残了这些花朵而进行控诉,实际上是在写扼杀人的黑暗势力。在《葬花吟》中林黛玉悲惨的遭遇和命运通过写花展现出来,她的思想和感情融会于景物之中,而这种意境魅力显得非常生动鲜明。这首诗是林黛玉命运的写照,在语言上似乎在哭泣,每个字都带着悲音,可以说是字字血泪,所有的字都是发自于肺腑,将林黛玉这个天可怜见的悲情人物的身世遭遇刻画得入木三分。
林黛玉始终幻想着自由的幸福,而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不愿意服输,也不愿意低头,虽然给所有人的感觉她是一个病快快的女子,但其实她内心的坚强只有自己知道。她是坚强的,甚至说是倔强的、骄傲的。
而通过这首诗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曹雪芹良苦用心,在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上讲道:“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 ‘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在这段批语中讲道,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法对此尽心评价的,所以评书人只能停下来,然后等待和这首诗有关的后文。而所谓的“后文”其实就是,后面写到林黛玉香消玉殒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仅仅是以“落花”这种形象象征着红颜薄命,那就用不着等待后文了。而诗歌中蕴含着太多的意义,而这些都和之后林黛玉的离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只有在看完后文之后,再回过头来评价这首诗。而《葬花吟》本就是林黛玉为自己作的诗谶。
林黛玉是这样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子,她可以为落花缝制锦囊,可以将落花埋入香冢,而在此过程中她依旧要悲伤,痛哭流泪,甚至还要在这个时候作诗。看似荒唐的举动中,实则透露着这个女子对现实的抗争,而她的这种行为也只有她唯一的知己贾宝玉能够理解,而这种事情也只有发生在他们的身上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题红楼梦》中有这样的绝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
犹如《题红楼梦》中所说的一样,谁不想有能够让人起死回生的返魂香,从而救活林黛玉,让她和她的宝哥哥能够终成眷属,让这已经断掉的月老红线能够再连接起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书中多次提到,甚至通过鹦鹉将此说出,通过这些看出林黛玉离开人世的时候,的确是在春残花落的时候,再通过“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诗句,可以看到林黛玉最终的香消玉殒是肯定的,而且是极其悲惨的。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在她即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大家都在操办着贾宝玉的喜事,谁还会顾及这个柔弱的女子?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通过这几句可以看到,宝黛的婚事基本是定下来了,也就是诗歌中的“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这一切发生了变故,梁间的燕子都无情地飞走了,宝玉也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所以林黛玉开始悲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她渴望自己能够“胁下生双翼”,从而能够随宝玉而去,而日夜啼哭的林黛玉,最终“泪尽证前缘”!
“花落人亡两不知”,看起来“花落”就是林黛玉了,而“人亡(流亡)”应该指的是贾宝玉。贾宝玉每次遭“丑祸”,必然会有一个人出来倒霉,先有金钏、晴雯,现在轮到林黛玉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可以看出该种意味。
等到再一年的秋天贾宝玉回到贾府,此时的怡红院已经不是当年的光景,潇湘馆也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凉景象,而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同样是“蛛丝儿结满雕梁”。
林黛玉就像是一朵娇羞的花朵,悄悄在自己的世界开放,而又不得不经受暴风骤雨的摧残,这种折磨和摧残只能让她尽早离开这个世界。
每一个后来的读者都无法忽视《葬花吟》中显示的消极颓丧情绪,这种情绪和林黛玉本身的思想性格、环境地位完全相同,所有的读者开始同情林黛玉,同时也从这个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身上看到了其思想脆弱的一面,这本来就是她最致命的伤!
或许,我们此时可以将《葬花吟》和十二钗,甚至其他女子联系起来,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林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它是整个大观园中女子们的诗谶,虽然她们的境遇不尽相同,但是最终她们在贾府的败落中,终究全部陷于污淖、沟渠之中,哪里还有什么好命运在等待她们?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