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
20次西行,行程数万里,寻叩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
如果您想了解丝绸之路,就请阅读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下)》(作者王蓬)。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下)》全书5卷100章,近500幅图片,60余万字,可以说包容了丝绸之路历史的方方面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下)/西风烈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蓬 |
出版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 20次西行,行程数万里,寻叩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 如果您想了解丝绸之路,就请阅读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下)》(作者王蓬)。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下)》全书5卷100章,近500幅图片,60余万字,可以说包容了丝绸之路历史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下)》(作者王蓬)全书5卷100章,近500幅图片,60余万字,可以说《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下)》包容了丝绸之路历史的方方面面:有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比如河西归汉、海塞之争、张骞“凿空”、隋炀帝西行、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有许多曾经辉煌又消失的王国,比如楼兰国、西夏国、仇池国、吐谷浑国等;有许多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如张骞、班超、霍去病、细君、解忧、冯燎、王昭君、玄奘、成吉思汗、林则徐、左宗棠等;有历史上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众多民族,如匈奴、回纥、党项、吐蕃、吐谷浑、蒙古等。如果说,他从长安出发,经关陇河西、塔里木河流域一路考察,一路写来,是出于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那么,他笔下的国外部分则体现了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与新疆接壤,直到濒临阿拉伯海的卡拉奇,这条中国通往古印度的丝绸之路;再是欧洲部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国家与城镇,直到丝路终点罗马,他都下了工夫,依据典籍,实地考察,一丝不苟,十分认真。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卷一 万里丝路起长安 汉唐长安多风采 张骞凿空“西域” 汉匈争战拓丝路 班超一定远“边陲” 大唐西市:声播欧亚 胡姬当垆:貌美如花 月下豪饮马上诗 佛学大师玄奘 西域遥远知马力 渭城朝雨送故人 周秦故土陈仓 水流韵有“麦积” 寻访仇池古国 茶马互市临洮 夏河谷地名寺 甘南藏女 高原古城西宁 悲歌一曲吐谷浑 丝路重镇兰州 黄河古渡越天险 卷二 河西走廊多诱惑 河西回鹘通商道 河西走廊:丝路锁钥 祁连史话之一:河流 祁连史话之二:穿趣 祁连史话之三:游牧 祁连史话之四:驯鹿 河西名城:武威 沙漠绿洲民勤 凉州大马走遍天下 河西名城:张掖 佛教东传马蹄记胜 河西名城:酒泉·敦煌 学人夫妇:敦煌往事 河西长城·名关 胡人有妇能汉音 想象魏晋河西 河西民族:裕固人传奇 河西民族:裕固人家 河西人情:见闻素描 河西人情:藏族汉子 河西人情:倪家营子 河西通西域 卷三 西域亘古非坦途 西域存亡:海塞之争 高昌·交河:古韵生辉 楼兰消失之谜 油馓·抓饭·牛羊肉 羌笛·花儿·姑娘追 天山天池 夜宿姑墨 艾提尕尔升新月 传奇名冢香妃墓 西域名器:土陶 西域情趣:购刀 西域名城:疏勒 西域名城:喀什 西域名诗:《福乐智慧》 丝路千古存遗风 万邦商旅一途通 卷四 茫茫草原有丝路 草原上的丝路 商贸互市息边患 马背上的民族 成吉思汗广拓丝路 英雄辈出之地 草原重镇:锡林郭勒 牛羊绕塞忆昭君 草地炊烟话奶茶 逐水草而居 草原的忧伤 一个人和一个王国 居延·黑城·额济纳 藏在汉简中的故事 蒙古英雄的壮举 蒙古女子的传奇 伊犁河谷通欧亚 草原石人八卦城 草原·毡房·古道 惠远古城格登碑 草原丝路的绝响 卷五 条条大道通罗马 机翼下的丝路 古印度的辉煌 两幅马球图 一位前任院长 黑亮的眸子 诗歌王国 南亚街市风情 真主的土地 阳光下的原野 绿色城堡 穿越阿尔卑斯山 马可·波罗的故乡 古风犹存海德堡 小城诞生的巨匠 布鲁塞尔大广场 一条自由浪漫的大街 塞纳河畔·敦煌情结 美丽如画奥地利 蓝天下的原野 比萨斜塔 罗马访古 历史巨人的握手 丝路写作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自张骞“凿空”西域、丝路畅通之后,为与匈奴争夺经营西域,西汉王朝在西域采取了许多控制西域、保障丝路的措施。处于丝路要冲,且能联系西域诸国的楼兰,首当其冲地成为匈奴和西汉王朝争夺的对象。楼兰虽繁盛,但毕竟系弹丸之地,非两边讨好无以自保。楼兰国王甚至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送匈奴王廷和西汉王朝做人质。一度,楼兰在匈奴控制下,袭击了往返于西域诸国的汉使,汉武帝大怒,派大将赵破奴征讨。赵破奴仅率700轻骑就攻破楼兰城,俘获楼兰王,押到长安。楼兰国王对汉武帝叫苦:“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汉武帝觉得楼兰国王讲的是实话实情,便又护送他回国。 之后,又出现反复。公元前87年,汉昭帝即位后,楼兰国王去世,在匈奴王廷的儿子安归回来继承王位,自然倒向匈奴,接连劫杀汉使,掠夺财物。这次,汉王朝虽恼火,却认为杀鸡不须牛刀。大将军霍光派出手下勇士傅介子带了些精干的随从前往楼兰,见到安归后,傅介子拿出许多金银丝绸,说要送给他。贪图财富的安归十分高兴,设宴招待傅介子一行,酒将醉时,傅介子擒获安归,并当即杀掉,然后召集大臣,历数安归抢劫汉使,背叛汉廷罪状,把在汉王朝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尉屠耆扶立为王,并改楼兰国为鄯善,刻制印信,赐汉宫美女为王后,并给予许多丝绸、谷物、茶叶,非常隆重地送其归国即位。事已至此,王公大臣只好接受事实。新立的鄯善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上书汉昭帝,说自己长期在长安,回国后势单力薄,建议“国中的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将屯田积谷,令城得以威重”。意思是请汉王朝在楼兰境内水土肥美之地屯田,自己也能仰仗汉朝威望来管理楼兰。汉王朝采纳了建议,派司马一个,吏士40人,在伊循城屯田镇守,之后又设都尉。不仅巩固了汉与鄯善的关系,也保障了丝路畅通。楼兰城中“使者相望于道”,驼队逶迤,商旅不绝,市声喧嚣,中原的商品不断运输到这里,汉人的涌入带来中原文化的习俗,楼兰已出现深受内地影响的四合院落,在这里流通着汉朝五铢钱,波斯的金币,还有中亚各国的各种钱币。稍稍细想,单是各种钱币之间的兑换,便需运用多少智慧和经验,也标志着古城楼兰早在2000年前就有了国际金融城市的意味。但是,公元400年,晋代高僧法显西去求佛,途经楼兰故地时,那里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究竟是如何消亡的呢? 史家认为,首先汉王朝更楼兰为鄯善,使“楼兰”使用频率大大减少而降低了知名度;再是南迁都城于今若羌境内,尽管楼兰作为丝路重镇依然发挥作用,但没有了宫廷,便少了王者之气。一种盛行的说法是,丝绸之路打通哈密至吐鲁番的道路后,丝路北移,楼兰不再成为丝路要冲而衰落;此外,还有战火毁灭与瘟疫蔓延说等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除了楼兰更名、王都迁移等政治原因外,最根本的还是水源减少、绿洲萎缩、树林枯死、环境恶化,导致沙漠扩张,天气干旱无法播种造成粮食锐减,生路断绝,或者说,人类已无法在楼兰继续生存。《水经注》中记载,东汉时,楼兰严重缺水,驻守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到楼兰,拦河引水解困,但最终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又有学者提出,缺水不是一天两天,人们会从容不迫地撤离。可是,上世纪楼兰遗址初发现时,探险家却发现大量珍贵文献,还有许多财物保存完整,给人的印象是楼兰突遇灾难,比如瘟疫和洪水,人们匆忙撤离,楼兰也就瞬间被废弃。科考专家和各界人士对楼兰毁灭各执一词,至今仍存在多种说法,均属仁智之见,这其实也是楼兰魅力之所在。 19世纪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当西方和欧洲所有的地理空白点都被掌握现代科技探测手段的历史、地理学家们一一破译的时候,他们的目光便移向了东方,移向了亚洲腹地和中国内陆。先是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跑到新疆,发现了几乎灭绝的野马,命名“普氏野马”,被世界所公认;下来是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橘瑞超、美国的华尔纳和瑞典的贝格曼,他们接连不断地进入中国大西北和新疆腹地,各自都有不凡的收获和显赫的业绩。当然,还需要指出,他们也用不光彩的手段弄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中国文物和敦煌经卷。百年过去,尘埃落定,中国学者以云水襟怀客观评判:外国学者的介入,促进了中国文物考察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掠走的文物和经卷均珍藏于各国大型图书馆或博物馆,得到了科学的保护,为中国学者的查阅提供了多种方便。可以说是中外学者共同开拓了一门门全新的交叉性学科:敦煌学、西夏学以及本文涉及的楼兰学。 楼兰古城遗址的发现,与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紧密相关。斯文·海定16岁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民欢迎北冰洋探险船队的热烈场面上,便立志把一生都献给全世界的探险事业。他师从德国大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终生从事地理考察,没有婚娶,也没有成家。他曾三次到达和楼兰紧密相关的罗布泊,正是他在1900年第二次进入罗布泊时,发现了古城楼兰,揭开了百年“楼兰热”的序幕。 斯文·海定这次深人罗布泊,是因为他关于罗布泊位置的认定与俄国学者发生争议后,特意来寻找新的依据。当他们深入罗布泊后,由于缺水,更由于一位雇员把找水的铁铲丢失在一处废墟中,于是,当这位雇员返回找铁铲时,发现了更多的房屋废墟,还有钱币、雕花的木板。斯文·海定见到这些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他后来在娅洲腹地旅行记》中写道:“这只是一种运气,不然我永远回不到古城,永不能做到这样大规模的发现,给中亚的上古史投下新的意想不到的辉煌。”P279-281 序言 办刊物,当编辑,我是半路出家。因为主编《丝绸之路》,疏远了此前的职业和专业,但却也因此多了一些对丝绸之路历史和现实的了解,结识了一些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和写作对象的史学界和文学界的朋友,王蓬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介于文学和史学两界的作家和学者。他著述等身,尤其擅长纪实性文学的写作;他尊重历史,许多作品都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实地考察和对史料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完成的。眼前这部《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其中许多作品在《丝绸之路》上都曾编发过),就是他遵循“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的原则,用十几年的时间,20多次西行,不懈地努力探索,不懈地努力写作,可以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完成的一部皇皇巨著。 阅读这部书稿,获益匪浅,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规模宏大。全书5卷100章,近500幅图片,60余万字,可以说包容了丝绸之路历史的方方面面:有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比如河西归汉、海塞之争、张骞“凿空”、隋炀帝西行、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有许多曾经辉煌又消失的王国,比如楼兰国、西夏国、仇池国、吐谷浑国等;有许多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如张骞、班超、霍去病、细君、解忧、冯燎、王昭君、玄奘、成吉思汗、林则徐、左宗棠等;有历史上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众多民族,如匈奴、回纥、党项、吐蕃、吐谷浑、蒙古等。如果说,他从长安出发,经关陇河西、塔里木河流域一路考察,一路写来,是出于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那么,他笔下的国外部分则体现了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与新疆接壤,直到濒临阿拉伯海的卡拉奇,这条中国通往古印度的丝绸之路;再是欧洲部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国家与城镇,直到丝路终点罗马,他都下了工夫,依据典籍,实地考察,一丝不苟,十分认真。同时,对于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发生的巨大变化:连霍高速、敦煌研究、民勤绿洲、旅游边贸乃至环境、生态、雪线、河流、沙尘暴、胡杨林……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而使得这部书线繁、面广、人众、事多,有厚重之感,无浮泛之嫌。 第二,这部书稿虽然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线索纷繁,但作者对每一个章节所涉及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身世经历和重要贡献,关隘烽燧设置的年代及其发挥的作用,民族的演变和王国的消失,都下了工夫,做了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也体现了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王蓬认为,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目的的千千万万的人前赴后继,踩踏和开拓出来的。这当中除了负有官方和精神使命的官员、军人和僧人,更多的则是由于利益驱使,汇聚到丝路上来的商贸驼队。他们大多是短途贩运,货物从一个城市至另一个城市,商队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丝路自身也会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此塞彼通,呈网状发展,商品多次接力运送,道路多条通塞会合,最终组合构成长达7000公里,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在长达千年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群,为达到交流、交易的目的,又会不断地互相适应、互相影响,各自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去影响对方。结果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精神不断开放,文化不断积累。因而丝绸之路在学者们的眼中,也就成了一条海纳百川、沟通东西的“文化运河”。 以上这段话,较为符合丝绸之路的实际情况,应该说是王蓬多年探索丝绸之路在思想认识上的结晶。由此也可以看出王蓬探索丝路、写作丝路,在认识和思考上所达到的深度和高度。 第三,王蓬在探访和写作丝绸之路上十分用心、专注和执著。我从开始认识他到现在,已经十多个年头。这十多年里,他就十多次探访过丝绸之路。几乎每次途经兰州,他都会同我们见面。或是朋友相聚,或是他来看我,交谈的内容也多和丝路相关。他或谈一路的感受,或介绍新发现的某个烽燧和驿站,或议论曾对保护敦煌文物、沿途古迹作出贡献的某个人物。其对文化古迹的关注、对先贤的敬仰,都情不自禁,溢于言表。一次,朋友聚会间说起兰州,王蓬激动得站立起来,说这是黄河母亲的伟大创造,从天际流淌下来,日夜奔腾不息,硬是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之间,冲积出一条近百公里的带状盆地,安顿下兰州这座省会城市,因而兰州应是中国西部最有气势和生机的城市。这段话被一个记者写了下来,发在甘肃的报纸上。那一刻,我被这位作家的激情和灵性深深感动。 丝绸之路是内容丰富的大课题。把这个课题做好,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对于弘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讲,王蓬这部《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的写作和出版,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他邀请我写序言,从朋友、从事业,于情于理都义不容辞。写下这些话,也是表达我对王蓬这位学者型作家的敬重和对这部厚重作品出版的最衷心的祝贺。 季成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丝绸之路》主编,曾参编高校教科书《中国当代文学史》(三卷本),主编地方文学史《西部风情与多民族色彩——甘肃文学40年》和工具书《丝绸之路文化大辞血》,有《文学评论集》等著作出版。 后记 若从1983年西出兰州算起,至今已西行20次。从1993年起就有了全程踏访丝路的愿望,但因其时正在进行蜀道写作,故延至1997年夏方才践行。前后20天沿汉唐丝路去了甘肃、青海、宁夏部分段落。返回后借助蜀道写作的经验,翻阅典籍,钩沉史料,静下心来,首次完成一组六篇关于丝绸之路的作品。凡事一旦开始,畏难消除,激情便也诞生。之后,一次次西行,一段段接续,疑惑也一个个被解开,末了艰苦地伏案,前后12年之久。这期间,集中反映从长安出发,穿越关陇河西、塔里木河流域至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的作品结集为《丝路访古》,探访草原丝绸之路的部分作品结集为《草原之旅》,2003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走进西部”丛书出版,图文并茂,受到好评。有此鼓舞,越发西行不止,欲将丝路写作进行到底。 如今,面对这最终修订的50万字与近500幅图片,厚可盈尺,让人百感交集。回顾这个不算短的过程,需要致谢的实在太多,中国作协和陕西省作协支持了丝绸之路国外部分的考察;陕西省委宣传部把本书列为全省重点作品;胡悦、陈忠实、郭加水、高洪波、雷涛、阎纲、贾平凹、查舜、聂鑫森、赵本夫等多位朋友在我的丝路写作中自始至终给予了热情鼓励和支持。特别要感谢季成家、韩梅村两位教授为本书作序。季先生作为《丝绸之路》主编,资深学者,在我探访丝路中曾多次予以指导;韩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便对我的创作进行了跟踪评论,曾出版《王蓬的艺术世界》。两位教授治学的严谨认真使我受益匪浅。要感谢的还有丝路沿线的文友,天水王若冰,兰州王家达、冯德富,梁胜明、梁燕父女,山丹陈淮,嘉峪关胡杨,鸟鲁木齐魏忠明,喀什赵力等位,自然还有我的家人,以及帮助打印、校对文稿的朋友。 需要说明的是,原本写作此书的一个目标是,凡涉及重要城镇、关隘、长城、驿站、历史事件与历史遗址,都尽可能去现场考察和感受,并尽可能使用自己拍摄的图片,以便读者有现场感和真切感,但并没有完全做到。在470幅图片中,有440幅为自己拍摄,仍有30幅采用了他人照片。比如早已过世的一批西方探险家,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在敦煌发现藏经洞的王道士等图片,采用的是《丝绸之路》丛书图片;王子云、何正璜学人夫妇当年考察西北文物的图片由其子王蒙先生提供;张骞出使西域的版图系汉中画家张重光所画。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这众多朋友的真诚协助.丝绸之路的探索与写作便不能顺利和圆满。 最后,要特别感谢太白文艺出版社。早在1983年,我的短篇小说集《油菜花开的夜晚》,也是我的第一本书,即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太白文艺出版社前身)列入新时期专为陕西作家开创的秦岭文学丛书出版,使我因此获得进入鲁迅文学院和首届北大作家班学习的机会。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历时10年完成的蜀道专著《山河岁月》上下两卷,共60万字也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次列入省重点作品的纵长安到罗马》仍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从心灵深处感到认同。不仅仅是由于题材与长安关系密切,还在于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先生与负责拙著的副总编辑韩霁虹女士,都对拙著自始至终给予了关注与支持,或来汉中探望,或打电话咨询,切实尽到了责任。 至此,再说什么都显得多余。一部作品一旦出版,便交给了读者,交给了社会。最权威的评判也只能是读者和岁月了。我将以最平静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书稿面世的愉快。 2010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20次西行,行程数万里,寻叩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还拍摄了数千幅图片。王蓬所涉猎的,包括了历史、人文、科学、美学等诸多方面。这或许是他得以滴水穿石,并不断超越自我的原因? ——胡悦(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 王蓬近十几年潜心于历史文化研究,由蜀道到丝路,硕果累累,不下百万字的作品,奠定了作为学者化作家的基础,完成了一次升华式的蜕变。 ——陈忠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从长安到罗马》波及戈壁大漠、草原雪域、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文笔优美,十分传神,是卷大书。 ——高洪波(中国作协专职副主席、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王蓬古丝绸之路的行走与书写是在坦露一种世界胸襟与历史眼光。他用一种超越自我_的生命价值重新丈量和审视历史,完成的不仅是表达上的意义,而且是在弘扬深刻的历史与精神的价值。 ——雷涛(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 这部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散文或文化随笔,而是表现出王蓬学养上的扎实功力,融实地勘查、史乘考证、文字叙述于一体,浪漫的抒情与严谨的辨析相携而行,久远的历史与亲近的现实息息相关,情境、文境、史境互为叠合,摇曳多姿。 ——聂鑫森(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