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他将长生草留给水(精)/名家忆往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肖复兴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肖复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新加坡等国的汉语教材。近著有《肖复兴散文100篇》、《肖复兴新散文画作》两卷、《肖复兴音乐文集》三卷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并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作家”称号。 目录 个人印记的精神图景 ——关于散文的絮聒之三 汪兆骞 第一辑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校园的记忆 校训的力量 白发苍苍 花荫凉儿 五月的鲜花 花间补读未完书 一一个都不能少 先生教我抛物线 毕业歌 老电话号码 蓖麻籽的灵感 被雨打湿的杜甫 发小儿 木刻鲁迅像 等那一束光 少年护城 教室的窗前 小学女同学的名字 赛什腾的月亮 同桌的你 一场戏的工夫 胡萝卜花之王 年轻时去远方漂泊 毕业季 威斯利大学访冰心 芝加哥大学借书记 查理大学图书馆的精灵 普林斯顿校园邂逅 芝加哥大学的绿树公社 第二辑 北国记忆 火车站台 颠簸的记忆 树的回忆 那一年,大年初一的饺子 青春雪上共徘徊 哈尔滨街头 建三江之夜 红围巾 草帽歌 地理课 太阳味道的西红柿 七星河记忆 荒原的第一个婚礼 北大荒邂逅 雁窝岛之诗 单纯得像真理一样 那一刻,不敢再回头 森林之火 第三辑 他将长生草留给水 甪直春行 白马湖之春 春天温暖的水 忧郁的孙犁先生 他将长生草留给水 有人总会让你想起 从菱窠到慧园 梅州访张资平 佗城遇萧殷 蔼蔼长者 初春的思念 浩然周年 君子一生总是诗 冬夜重读史铁生 早春二月 ——怀念孙道临先生 花飞蝶舞梁谷音 精彩页 永远的校园 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的冬天,我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了12年,也和校园阔别了12年。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31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来自校园。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在了。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在荒芜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那时候,我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是何等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可比拟的。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在我31岁青春只剩下个尾巴的时候,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才体味出校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的: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拥有的总不在乎。 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我总要把学院的那枚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戴在胸前。其实,按照我的年龄应该戴老师的那种红徽章才是,戴这种白校徽和年龄不相符合,颇有些范进中举式的可笑。但我还是戴了好些日子,它让我产生对校园的亲切感,也让人知道我和校园是同在一起的自豪感。 如果问我这一辈子什么最让我留恋?那就是校园。离开校园之后,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在以后的日子里,偶然之间,我也曾到过一些大学,或者说大学闯入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涌出一种故友重逢、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有两次,一次是到厦门大学,一次是在天津大学。 我的一个学生在厦门大学读书,她陪我参观了整个校园,鲁迅先生的雕像,陈嘉庚先生资助建造的体育场、教学楼、实验楼、大礼堂……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特有的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 她带我推开礼堂的大门,偌大的礼堂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只有台上亮着灯,几个老师和学生在布置着舞台,大概晚上要有演出。这种安谧的气氛、空旷的空间,以及几粒橘黄色的灯光童话般地闪烁,没有喧嚣、没有纷扰……只有门外蓝得像水洗了一般的高远浩渺的天空,还有那流动着的湿润、带着树木的清香,弥漫在身旁。这些,都是只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只有这里,一切才变得如此清新,心情才得以超凡脱俗的净化。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那一刻,时光倒流,我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那次在天津大学,是我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送我的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巧,电台的朋友把我安排在校园住。我住进去时已是夜晚,四周被浓郁的树木包围着,林间有清脆的鸟鸣,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间或能碰见几个正高谈阔论而迟归的学生,空气中没有那种在别处常有的煤烟味和烧菜的油烟味,只有弥漫着的淡淡的花香和潮湿的泥土的土腥味道。我知道这是只有校园才会喷发的气息,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 …… P3-5 导语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往事俯仰百变,人生如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那雪泥上留下的爪痕,便是人生行旅的印迹。这套名家“忆往”散文丛书,所选皆是作家记住或想起保留在脑子里过往事物印象的文学书写。 作家在回忆人生往事时,举凡小事大道,说的都是自己对过往的所思所悟,其间自有人生的哲学睿智、思想境界和灵魂风骨。他们在山河人群和过往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确证自己的命运过程,从中可看出行于江湖的慷慨悲凉、缠绵悱恻的种种气象。他们是带着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家学者的气质,赋予个人印记以精神脉络的,忆往便构成共和国历史生活图画的一部分。 本册为作家肖复兴的分册。内容包括他对校园、北国的回忆和对事物的各种感悟。 序言 个人印记的精神图景 ——关于散文的絮聒之三 汪兆骞 记得壬辰年之春,曾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为该社 主编过一套“当代著名作家美文书系”散文丛书。所选皆 与我熟稔的著名作家之散文名篇,每人一卷。经年老友多 过花甲之年,正是“老去诗篇浑漫与”,其为文已到随心 所欲之化境,锦心绣口,文采昭昭,自出杼机,成一家风 骨。文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我在 总序中说:“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撞 击出的火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晤出的大欢喜、哀凉与哲思 ;是直面人生。于世俗烟火中,发现芸芸众生灵魂绽放出 人性光辉的花朵;是针砭世事,体察生活沉重,发出的诘 问。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篇篇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赠君以言,重于金玉,乐于琴瑟,暖于棉帛。” 该丛书面世之后,反响不俗,其中莫言、陈忠实两卷 尚获重要文学奖项,可惜仅出版六卷,便草草收场。问题 不少,但其主要原因,是我已准备十多年的七卷本“关于 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的撰写,到了 不能再拖的地步,实在无力分心旁骛,只能抽身。 忽忽六年过去,早已在眉梢眼角爬上恁多暮气的我, 已成白头老翁,所幸七卷本《民国清流》,在晨钟暮鼓、 花开花落中,陆续顺利出版,且另一长卷《文学即人学: 诺贝尔文学奖群星闪耀时》,也即付梓。此时中国文史出 版社再次请我主编“名家忆往系列丛书”,鉴于壬辰年所 主编丛书,虎头蛇尾,一直心怀愧歉,便欣然从命。于是 再邀文坛名家老友,奉献散文佳作。幸哉,老友鼎力相助 ,纷纷响应。惜哉,一贯为散文发展热情捧薪添火,“纵 横正有凌云笔”的贤亮、忠实二君,已不幸驾鹤西行。“ 西忆故人不可见”,只能“江风吹梦到长安”了。 本人一生以职业编辑之身羁旅文学,在敬畏、精诚、 庄严、隐忍中,为人作嫁衣裳,便有了与诸多作家和他们 的文字相知对晤的机缘。哲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 文者披文以入情”。徜徉于作家们“笼天地干形内,挫万 物于笔端”的文字里,读出他们灵魂中的人文关怀、文化 担当和审美个性。如芙蓉出水,似错彩镂金,辨而不华, 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劲,文里寄托着他们太多的 人生思考,太浓的文化乡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体裁格局中,散文承载着民族 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丰厚蕴涵,但综观当下散文创作,呈现 一种浮躁焦虑状态,缺乏耐心解构,“过于正确与急切的 叙事”抒情,其面目无论多么喧嚣与璀璨,都不过是“现 实的赝品”,致使一端根植在现实大地、一端舒展于精神 天空的散文艺术,弥漫着文化废墟和精神荒原的气息。 编这套名家“忆往”散文丛书,所选皆是作家记住或 想起保留在脑子里过往事物印象的文学书写。人生天地间 ,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往事俯仰百变,人生如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那雪泥上留下的爪 痕,便是人生行旅的印迹。作家在回忆人生往事时,举凡 小事大道,说的都是自己对过往的所思所悟,其间自有人 生的哲学睿智、思想境界和灵魂风骨。他们在山河人群和 过往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确证自己的命运过程,从中可看 出行于江湖的慷慨悲凉、缠绵悱恻的种种气象。他们是带 着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家学者的气质,赋予个人印记以精神 脉络的,忆往便构成共和国历史生活图画的一部分。 文者,言乎志者也,散文之道,理性与感性、世俗与 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云:“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之 话,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另又想 起壬戌年岁尾,去津门拜望孙犁先生,寒暄之后,知先生 刚为我就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版的《孙犁散文集》写 完序,即向先生请教散文之道。先生笑而不语,遂将其序 示我。其序简约,语言平实,只谈了三点“作文和做人的 道理”。年代虽久远,先生关于好散文的标准,仍铭记于 心,便是:要质胜于文,质就是内容和思想;要有真情, 要写真相;文字要自然,若反之,则为虚伪矫饰。先生之 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灵丹一粒,合要隽永。如何 写好散文,胡适、孙犁两位大师以三言两语警策之言,已 说得明明白白。但让人不解的是,总是有些论者,把散文 创作说得神乎其神,看似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 一层。诸如异想天开,鼓吹什么体裁层面上移形换位的跨 界写作便可商榷。 编此丛书,无意匡正散文创作的现状,只想向读者推 荐货真价实的好散文。于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揽片羽于吉 光,拾童蒙之香草,挑出“天籁自鸣天趣足,好文不过近 人情”的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真情”“写真相”的“ 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的美文,编辑整合 ,以飨读者。 诗书不多,才疏学浅,序中难免有谬误之论,方家哂 之可也。对中国文史出版社和诸作家为构建书香社会捧薪 添柴的精神,深表敬意。 戊戌年初秋于北京抱独斋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肖复兴的回忆性质的文章,如北国的追忆、校园岁月回眸,重要经历回顾、亲情友情记录等,强调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文化的探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