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印度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东方大国。印度既有壮丽的河山、富庶的物产,又有复杂的地势、多变的气候;既有光耀人寰、彪炳史册的灿烂文明,又有几经沧桑、屡遭外侮的苦难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沧桑的历史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印度人的心灵和记忆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构成印度人一脉相承的永恒遗产和殷红鲜活的生命血液,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显现,在印度人的血管中世世代代流淌。 本书从以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宗教信仰、民族语言、衣食住行、人文习俗七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印度人的风姿。本书如能对读者了解印度人有所帮助,笔者将如愿以偿,不胜欣慰。 作者简介 尚劝余,历史学博士学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南亚学会理事,在国外多个学术组织兼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南亚史和印度史。著有《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圣雄甘地宗教哲学研究》《尼赫鲁与甘地的历史交往》《尼赫鲁研究》《印度人》《莫卧儿帝国》《阿拉伯帝国》《世界十大探险家》《欧洲文明简史》《西方人物的故事》《拉脱维亚汉语教学研究与探索》等。 目录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历史地理:独具沧桑 一、源远流长: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二、雄伟壮观:地势、地形、河流、面积 三、酷热湿润:经纬、气候、气温、季节 四、丰裕富饶:土地、动物、植物、矿藏 五、一方水土:地理条件对印度社会历史发展和民族特性的影响 六、灿烂文明:人类最早的五大文明之一 七、屡遭外侮:一部不断为异族征服的历史 八、分多合少:一部长期分裂战乱的历史 第二章 政治经济:动荡多变 一、开国奠基:尼赫鲁总理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领域的开拓 二、议会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和初步实践 三、走向多元:从一党主导到多党联合 四、公私混合:从如日中天到日落西山 五、绿色浪潮: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六、白色洪流:牛奶生产自给自足 七、蓝色波涛:发展水产养殖业 八、彩色雨露:发展创汇农业 第三章 文教科技:多姿多彩 一、千古流传:文献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代寓言 二、独具韵昧:古典舞和民间舞 三、魅力无穷:音乐和乐器 四、电影王国:电影发展概况和作品影星 五、举世瞩目:教育传统和教育体系 六、软硬兼备:科技成就和信息技术 七、令人震惊:核能开发和利用 八、走向外空:发展航天技术 第四章 宗教信仰:包罗万象 一、无所不包:印度教 二、真主至上:伊斯兰教 三、上帝万能:基督教 四、崇尚五K:锡克教 五、普渡众生:佛教 六、绝不杀生:耆那教 七、崇拜焰火:琐罗亚斯德教 八、各异其趣:民间宗教 第五章 民族语言:盘根错节 一、人种混杂:五大主要人种 二、民族繁多:不下数百个 三、特殊群体:土著部落民 四、千差万别:生活方式丰富多样 五、世界之最:四种语系 六、国语纷争:印地语 七、自主潮流:地方民族主义 八、众生芸芸:人口众多 第六章 衣食住行:妙趣横生 一、缠头披纱:衣着打扮极具民族特色 二、穿金戴银:装饰打扮珠光宝气 三、美昧佳肴:食物多种多样 四、热茶冷水:饮品各取所需 五、豪宅窝棚:居住方式千差万别 六、纵横交错:铁路网分布均匀 七、星罗棋布:公路网密布全国 八、四通八达:航空和海运迅捷便利 第七章 人文习俗:五花八门 一、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的节日 二、动物天国:飞禽走兽皆是宝 三、圣河洗罪:印度的母亲河恒河 四、礼仪禁忌:无处不在的习俗 五、称谓待物:姓名称呼和接人待物的特点 六、付出获得:施舍与乞讨 七、精神肉体:重灵魂解脱轻肉体享受 八、两极并存:集对立反差于一身 参考书目举要 后记 序言 印度与中国相邻而居,同属文明古国,同属世界大国 。印中两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不仅对世界文明 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互学互鉴,彼此影响,携手并进, 共同进步。古代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本土化,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高僧法显 和玄奘等西游印度取经,撰写的《法显传》和《大唐西域 记》等成为研究古代印度的重要史料。中印两国在近代相 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同病相怜,唇齿相 依,在反殖反帝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谱写了一曲可歌 可泣的友好佳话。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关系进 入蜜月期,相互支持,友好合作,然而中印边界战争后, 两国由兄弟变成仇敌。进入21世纪,中印两国双双崛起, 世界瞩目,双边关系也进入快车道,高层互访和民间交往 持续不断。近年来,神秘而多彩的印度吸引了越来越多国 人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人前往印度旅游观光、留学深造 、投资经商。在此背景下,需要一本全方位多视角客观详 细介绍印度的书籍,向国人揭示多彩而神秘的印度。 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本科时代起,就与印度结 缘,曾三度投师我国著名世界史学家彭树智先生,从事印 度研究。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就读期间,受到彭树智先生 的悉心指导,系统学习了印度历史特别是印度近现代史, 撰写了印度研究领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并在 相关期刊发表十多篇印度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走上了印 度研究之路。之后,先后赴美国和印度从事博士后项目和 福特基金项目研究,进一步拓展印度研究。受彭树智先生 、齐世荣先生、谭中先生、张敏秋女士等以及出版社之邀 ,撰写出版十余部印度研究领域的专著和译著。2013年和 2018年,分别受印度政府外交部和印度政府总理邀请,赴 印度做巡回系列讲座和参加会议。三十余年的印度研究经 历,使我对印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与印度结下了不解之 缘,在我的心灵深处,印度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撰写一本 全方位介绍印度的书籍,向国人揭示多彩而神秘的印度, 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于是,就有了这本《多彩而神秘的 印度》的问世。 本书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客观真 实。本书力求客观真实,不带偏见,不带有色眼镜,从印 度国情出发,尊重印度独特的历史和现状,客观描述,向 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印度。二、切身感受。笔者多次亲历 印度,结交了许多印度朋友,切身感受了印度的风情,力 求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读者展示一个有血有 肉的活生生的印度。三、博采众长。本书参考了三十多本 我国南亚学界专家学者的成果,精研细读,博采众长,汲 取精华,受益良多。四、雅俗共赏。本书力求学术性与趣 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 探讨,又有浅出的通俗趣味描述,既别于纯粹的权威学术 著作和游记轶事著作,又兼备二者的风采;既适合于从事 印度问题研究的学者,也适合于想了解印度文明的一般读 者。五、全面细致。本书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教科 技、宗教信仰、民族语言、衣食住行、人文习俗七个方面 ,全面细致地揭示了多彩而神秘的印度风姿,向读者展示 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型的印度,能够满足不同需求和 兴趣爱好的读者。 印度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明灿 烂的东方大国。印度既有壮丽的河山、富庶的物产,又有 复杂的地势、多变的气候;既有光耀人寰、彪炳史册的灿 烂文明,又有几经沧桑、屡遭外侮的苦难历史。独特的地 理环境与沧桑的历史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印度人的心 灵和记忆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构成印度人一脉相承 的永恒遗产和殷红鲜活的生命血液,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时 时刻刻显现,在印度人的血管中世世代代流淌。 印度自独立之日起,便踏上了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开 始了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持续探索和不懈追求。半个多世 纪的风风雨雨,使印度人在政治生活方面感受了西方议会 民主的得与失,体验了一党统治和多党联合的酸与甜,经 历了稳定和动荡的苦与辣;在经济生活方面见证了公私混 合的兴与衰,领略了计划和市场的荣与辱,经受了“绿色 革命”浪潮、“白色革命”洪流、“蓝色革命”波涛、“ 彩色革命”雨露的沐浴。在动荡多变的征程中奋进前行的 印度人,执着地继续着他们的不懈探索与追求。 印度人的文化艺术与教育科技可谓多姿多彩,举世闻 名。流传千古的文献史诗,丰富神奇的故事传说,构思巧 妙的古老寓言,独具韵味的舞蹈,魅力无穷的音乐,繁荣 发达的电影,构成印度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 朵朵艳丽的奇葩。举世瞩目的高等教育,实力雄厚的科技 人才,堪称一流的软件开发,处于前沿的原子能和空间技 术,使印度成为科技大国中的一员,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 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誉满全球。 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包罗万象,素有“宗教博物馆”之 称。世界各大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立脚点,许多独特的 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家园:一应俱 导语 本书作者多次亲历印度,结交了许多印度朋友,切身感受了印度的风情,力求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读者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印度。 本书力求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有深人的理论分析探讨,又有浅出的通俗趣味描述;既别于纯粹的权威学术著作和游记轶事读物,又兼备二者的风采;既适合于从事印度问题研究的学者,也适合于想了解印度文明的一般读者。 本书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宗教信仰、民族语言、衣食住行、人文习俗七个方面,全面细致地揭示了多彩而神秘的印度风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型的印度,能够满足不同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读者。 后记 经过数月夜以继日、每天至少12小时的艰苦写作,本 书终于画上了句号。在享受辛勤耕耘之后的快乐之际,也 不免油然而生万千感慨。 笔者从事印度研究30余年,亦如愿数度踏上印度国土 ,结识了不少印度朋友,切身感受到印度人的万种风情。 数度印度之旅的日日夜夜,像电影回放一般,浮现在脑海 ,恍如昨天,栩栩如生,温馨美好。 2005年1月5日一10月5日,笔者经过初审(2004年1月) 、面试(2004年3月)、终审(2004年5月)等层层筛选,过五 关斩六将,获得福特基金亚洲学者基金会项目资助,成为 亚洲学者基金会第六批会员。赴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从事为期9个月的福特基金亚洲 人研究亚洲基金项目《尼赫鲁与中国》研究。从事亚洲学 者基金会课题申请和研究的全过程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 里程碑和人生历程中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收获颇丰,要 者如下。 一、结识中印学者 赴印度前,我有幸得到许多中国学者的帮助。中国驻 印度前大使程瑞声先生通过印度驻中国大使馆为我联系和 介绍印度中国研究所和德里大学的教授,四川大学南亚研 究所张力先生为我推荐和联络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指 导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薛克翘先生为 我介绍尼赫鲁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孙士海先生关照我的赴印度签证。各位 前辈和朋友的无私帮助令我深深感动,使我切身感受到学 术友情的珍贵与真挚。 在印度期间,我有幸结识了印度许多著名的中国问题 专家和学者,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其中包括:尼赫鲁 大学马杜·帕拉女士(MadhuBhalla)、阿尔卡·阿查瑞雅 女士(Alka Acharya)、邵葆丽女士(SabareeMitra)、穆 丽杜拉·穆克吉女士(Mridula Mukherjee)、香卡丽女士 (Shankat。i Sundararaman)、吉达女士(Geeta Kochhal 。)、瓦拉·普拉萨德·多拉先生(D0lla Varaprasad Sekhar)、斯瓦兰·辛格先生(SwaranSingh)、狄伯杰先生 (B.R.I)eepak)、马尼克先生(Manik Bhata-charya)、 阿迪提亚·穆克吉先生(Aditya Mukherjee)、夏尔马先生 (Rayindra Shar’ma)、曼莫汉·阿格瓦尔先生 (Manmohan Agarwal),亚洲学者基金会南亚办事处负责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印度高级研究所学术主任斯里达兰先生 (E.sridharan),中国研究所帕吉莎女士 (Palriciauberoi)、莫汉蒂先生(Manoranjan Mohanty) 、桑吉夫·库马尔博士(Sanjeev Kumar),德里大学拉文 德拉·夏尔马先生(Rayindra Shar·ma)、莫普德先生 (Priyadarsi Mukherji)、古玛·余德烁先生 (Yukteshwar-Ku—mar),国防分析研究所谢刚先生 (Srikanth Kondapalli),印度文化部毛拉纳·阿扎德亚 洲研究所宋力先生(Sharad K Soni)。各位印度朋友的热 情帮助和深情厚谊,使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如归故里般的 温馨。 我也有幸重逢和结识了在印度从事研究、学习、工作 和访问的许多中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其中 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邱永辉女士、金泽先生和晏琼英女 士,新华社唐璐女士,复旦大学张贵洪先生,兰州大学毛 世昌先生,武汉大学汪志远先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毕玮 女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邓蓝女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 究院李莉女士和马加力先生,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孙兴权先 生和徐景山先生,留学生金香花女士、孙美幸女士和彭娜 女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杨洁勉先生、赵干城先生、夏 立平先生和陈晓东先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王德华先 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家哲先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马戎戎女士等。与上述各位一起度过的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成为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二、了解印度社会 在印度期间,我尽可能参加各种活动,接触和了解印 度社会。我出席印度总统阿布杜·卡拉姆讲演、观看印度 国庆检阅、参加尼赫鲁大学国际食品节和尼赫鲁大学语言 学院中文系举办的春节联欢会、出席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举 办的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电影宴会、观看印度传统音乐会 等。 我除了参观新德里和老德里的历史文化古迹之外,还 远赴孟买、果阿、阿格拉、阿拉哈巴德、瓦纳拉西、艾哈 迈德巴德、占西、菩提伽耶、鹿野苑、卡吉拉霍、阿兰陀 等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中心参观考察。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参加了由印度国大党和圣雄甘地 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圣雄甘地“食盐进 军”75周年“国际和平、正义与自由徒步行军”活动。该 活动历时27天,行程388公里,完全按照圣雄甘地当年的行 军路线和日程进行。参加者除了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 甘地、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圣雄甘地曾孙图沙尔·甘 地等近千名印度国大党成员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50 多位国际人士。我作为唯一一位徒步走完全程的中国人, 受到了多家印度和国际媒体的采访,并在群众集会上做了 演讲,《参考消息》对此做了报道。我们途经了许多印度 城镇和村庄,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与当地民 众一起进餐,并利用 精彩页 印度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东方大国。印度既有壮丽的河山、富庶的物产,又有复杂的地势、多变的气候;既有光耀人寰、彪炳史册的灿烂文明,又有几经沧桑、屡遭外侮的苦难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沧桑的历史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印度人的心灵和记忆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构成印度人一脉相承的永恒遗产和殷红鲜活的生命血液,在印度人的生命中时时刻刻显现,在印度人的血管中世世代代流淌。 一、源远流长: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印度国名可谓源远流长,几经变迁。 在古代,“印度”一词是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包括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南亚六国的领土。这块4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古代印度人民劳作耕耘、繁衍生息的舞台。这里产生的独特文明即印度文明,不仅是古代世界五大文明之一,而且在五大古老文明中,只有它与中国文明未曾中断,延续至今。 在历史上,印度的国名很多,叫法不一,对同一名称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印度史书中将印度叫作“婆罗多的土地”。“婆罗多”(Bharat)是梵文的音译。根据耆那教传说,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长子叫“婆罗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国王,因此他的国家便以“婆罗多”命名。而据《往事书》记载,包勒沃王朝著名国王杜施因德的儿子叫“婆罗多”,擅长武功,在继任国王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小王国,由于婆罗多国王的缘故,这个国家便以“婆罗多”命名。另据《往事书》记载,在大海以北和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个国家,名叫“婆罗多之地”,其名的由来是由于婆罗多的后裔居住的原因。有些学者认为婆罗多人是指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的当地土著,有些学者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婆罗多人是指婆罗多国王的子孙。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印度也叫“很毒”“信度”(India),由印度河而得名。印度河古代梵文名叫“信度”,古波斯语将信度转变为“很毒”,古希腊人又将很毒转变为“印度伊”。有西方史学之父称誉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将印度称为“印度斯坦”,指印度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域,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原指印度河流域的地理名称,后来扩大为指整个南亚次大陆。 今日印度宪法就使用以上两个词来定义其国名,一个是“India”,一个是“Bhai-af”,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实,在印度,许多地名都代表一个占多数的民族群体、一种语言与一种宗教信仰。这是印度人缺乏和不具备超越宗教、超越地域和种族的统一的“国家”“民族”意识的反映。 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称呼也是几经变迁。西汉时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东汉时的《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到了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开始改其译名为印度,并阐述了印度国名的由来: 仔细探讨天竺的名称,很多不同的说法,弄得一团混乱。旧时叫作身毒,或者叫贤豆。现在根据正确发音,应该叫作印度。印度人民,随着居住地方之不同而自名其国,远方外国,异俗之人,从远处看,采用了一个总名,对自己所喜欢的地方,称之为印度。印度者,唐朝的话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称,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说,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好像一个没有光明的长夜,没有一个清晨的掌管者,就好像白日既已落山,晚上就点上蜡烛,虽然有星光来照明,哪能如同朗月般明亮?由于这种情况,才把印度比成一轮明月。实在是因为在这个国家,圣贤相继出世,遗法相传,教导群生,条理万物,好像月亮照临一般。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把本国称为印度。 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称的印度,与今天的印度即印度共和国,其地域范围具有不同的含义。古代印度,即今日之南亚次大陆,曾经过历史上多次变动和分离,分成了几个国家:1937年,缅甸与英属印度分离,成为英属缅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1947年,英国实行印、巴分治,巴基斯坦从印度分离出去,分别成立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1971年,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分离出去,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国家孟加拉国。处于不断变动中的南亚次大陆的政治疆域,至此终于告一段落,形成了今日南亚次大陆的格局。 今天的印度,专指印度共和国一国而言。本书所说的“印度人”,就是指生活在今日印度共和国版图之内的印度居民。今天的印度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和不丹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印度的国旗由橙、白、绿三色的横带组成。这三种颜色的横带,分上、中、下三行平行排列,宽度相同,长度一样。最上面一条是橙色,最下面一条是绿色,中间一条是白色。在白色带子中央有个蓝色的法轮,法轮上共有24根蓝色辐条。此图案源于北方邦鹿野苑狮柱顶上的底座,为阿育王于公前3世纪所建。国旗上三种不同颜色,各代表着不同意思。橙色表示克己和献身精神;白色表示纯洁和真理;绿色表示信心和勇敢。白色带子上的法轮,象征着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