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刀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萨默塞特·毛姆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是“盛誉下的孤独者”,更是“人世的挑剔者”。一生徜徉于三大文学领域,发表了二十一部长篇小说、三十二个剧本和一百二十余篇短篇小说,还写了大量的评论、随笔、游记和回忆录。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深受我国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精彩页 我写小说还从来没有像这次提笔这般充满疑虑。我把它称作一部小说,只是因为除此之外我也不知道该叫它什么为好。我几乎没什么像样的故事可讲,而且其结局既非死亡也非缔结良缘。死是一切的归结,所以也是一个故事顺理成章的结果;不过以结婚作结同样也非常合适,久经世故的高明之辈也犯不着去嘲笑这传统上称为大团圆的俗套。普通老百姓总觉得唯有如此才算是功德圆满,把该讲的都讲完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当一男一女不论经历过怎样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终究被撮合成一对儿,他们也就算是尽到了两性的生物本能,兴趣也就转移到了未来的下一代身上。不过我可是要把我的读者悬在半当中了。这本书只不过是由我对一个熟人的几段回忆构成的,我跟此人虽也有过密切的交往,每次却都要隔开很久才碰一次面,而对于两次碰面之间他都有怎样的经历,我可就几乎一无所知了。我想如果硬要我符合传统的习惯,我固然也可以稍加发挥和杜撰,补足中间的缺漏,使我的故事读来更加连贯一气;可我实在无意于这么做。我只想把我自己真正知道的东西记录下来,如此而已。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部叫作《月亮与六便士》的小说。在那本书里,我以一位著名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出我小说的主人公,我对这位法国艺术家的了解本来也很有限,于是利用自己身为小说家的特权,添油加醋地在他身上杜撰了不少的细节和故事。在本书中我却丝毫无意于这么做。我没有丝毫的添加和杜撰。为了不给还活在世上的真人添麻烦,我给这些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一个角色的人们改换了名姓,在其他方面我也费了不少心思,以确保没有人能够认出他们。我所写的这个人并不出名,而且或许永远都不会出名了。或许当他的生命最终结束之后,他在这个世界上短暂逗留所留下的痕迹也并不比一块石头扔进河里留下的些许涟漪更彰明较著。到那时,我这本书如果还有人阅读的话,就完全是因为它本身可能拥有的一点趣味的缘故了。不过也可能由于他为自身选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性格所特有的那种力量和甘美,会对他的人类同胞产生一种日益增长的影响,以至于直到他去世很长时间之后他们才恍然憬悟:原来在这个时代还生活过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到那时,我这本书中所写的人物到底是谁也就一清二楚了,而那些多少想了解一点他早年身世的人也就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了。我想我的这本书虽有它人尽皆知的缺陷和不足,对于有志于为我的朋友作传的传记家们,当不失为一个有用的来源。 我并不假装书中写到的对话都可以被认作一字不差的记录。不论是在这个还是那个场合,我从来都不记录现场任何人的言谈,不过对于跟我相关的言谈我一贯都记得很清楚,所以虽说我用自己的话来呈现这些言谈话语,我相信确实忠实地传达出了谈话的实际内容。适才我曾说过我没有丝毫的添加和杜撰,现在我想稍微修正一下这一表述。我采取了自打希罗多德的时代以降的历史学家们的办法,擅自往我叙事当中的人物嘴里安上了不少言谈话语,这些话非但是我未曾亲耳听到而且也是不可能听到的。我这样做的理由跟那些历史学家们一般无二:为那些如果只是单纯叙述将会显得干瘪乏味的场景增加一些生动性和逼真感。我希望自己的书有人看,所以我认为只要能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我就有理由这么做。至于我在什么地方运用了这样的技巧,高明的读者自会一望而知,他当然完全有权弃之不读。 我在着手这部作品时,另一个使我备感踌躇的原因是:我要处理的大都是美国人。“识人”是很难的一件事,而且我认为除了自己的国人同胞之外你根本就不太可能真正了解任何人。因为人不论男女,都不仅仅是他们自身;他们同时还是自己出生的地域、他们学步的城市公寓或是乡间农场、他们儿时玩的游戏、他们听到的婆婆经、他们吃的饭食、他们上的学校、他们从事的运动、他们阅读的诗篇,以及他们信仰的神佛。是这所有的一切将他们塑造成了现在的模样,而这些东西都不是靠道听途说就能充分了解的,你只有经历过它们你才能真正了解他们,你只有成为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正因为除了观察你别无了解一个对你来说属于异域他乡之人的途径,要想在一本书中将他们描写得真实可信是很难的。即使是像亨利·詹姆斯这样颖悟过人而且体贴入微的观察家,虽然在英格兰住了四十年,他也从来没能创造出一个彻头彻尾英国范儿的英国人。至于我,除了在几个短篇小说当中,我从来就没尝试过处理我本国同胞之外的人物,就算在那几个属于例外的短篇当中我敢于这么做,也是因为短篇当中的人物处理起来可以粗枝大叶得多。你只需给读者一个大略的轮廓,细节的部分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去填充。也许有人会问了,既然我可以把保罗·高更写成个英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在这本书里同样这么做呢?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不能。这么一来,他们就不再是他们原本那样的人了。我并不假装他们就是美国人自己眼中的美国人;他们只是透过一个英国人的眼睛看到的美国人。我也并没有试图模仿他们讲话中的美国特色。英国作家 导语 《刀锋》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4年。 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刀锋》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还在于它是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小说,一部关于终极价值的书。毛姆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于这部作品中,书中有他自己的心路历程的影子。小说表达的主题是对人生意义和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 序言 一九四○年,欧战正酣,美国对英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英国情报部希望毛姆能前往美国执行秘密宣传任务,利 用其著名作家的身份争取美国朝野对英国抗战的支持。十 月初,毛姆动身前往纽约,这一去就是六年,直到一九四 六年五月底,他才重新返回法国满目疮痍的蓝色海岸,着 手修缮里维埃拉费拉角他那幢闻名遐迩的玛莱斯科别墅。 因美国仍旧是中立国,而且在一九三五年正式通过了 《中立法案》,外国间谍如在美境内进行宣传即被认为违 法,所以毛姆此次前来的官方说法是赴美做巡回演讲。为 了打掩护,毛姆还特意联系了他的美国出版商、著名的道 布尔迪出版公司的老板纳尔逊·道布尔迪,请他寄一封信 过来,说迫切需要毛姆前往纽约安排其新书的出版事宜。 毛姆为了宣传英国的抗战、争取美国朝野的同情和支持可 谓尽心尽力,他在规模不一的集会上发表演说,接受采访 ,参加筹款晚宴;除纽约之外,还去过芝加哥以及西海岸 的旧金山和洛杉矶。直到次年十二月七日的珍珠港事件爆 发,美国正式宣布参战,毛姆才算是正式卸下了肩头的重 担。为了让他能有个安静的环境生活和写作,道布尔迪提 议在南卡罗来纳自家地产的附近为他建一幢平房,费用从 他将来的版税中扣除;毛姆欣然同意,战争剩余的时间里 ,他基本上就定居在这里。 毛姆在二战期间最大的创作成就即长篇小说《刀锋》 ,这也是他创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已经年近七十高 龄的老作家创作力之旺盛真是令人感佩不已。毛姆被誉为 最会讲故事的作家,狄更斯之后读者最多、作品流传最广 的英国作家,他自己却说他并不擅长向壁虚构:“我从没 说过自己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我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是 一个人物才好动笔,不过我总是运用想象力、创作力以及 戏剧感,把素材变成我自己的东西。”就《刀锋》而言, 那个事件是一九三八年他的印度之行,而那个人物当然就 是主人公拉里·达雷尔,在回答有关这部作品的问题时, 毛姆曾坦言拉里这个人物已经在他的头脑中盘桓了二十多 年,而他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再次提起了他的兴致,促使他 最终决定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而且这已经不是他头一次探 讨人类物质性的世俗世界与属灵的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这 一主题了,在某种程度上,《刀锋》可以说是他对于一九 二一年的著名短篇《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的扩充、深 化和重写。 毛姆从来都不是个圣人,相反,他“世事洞明”、“ 人情练达”,他喜欢世俗的成功,他享受名利给他带来的 便利,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写的大都是凡俗之人的凡俗人 生;他对人性有透彻的认识,因此对人性的弱点也有无限 的同情,也正因此,他被人认为“愤世嫉俗”,他被人称 为犬儒主义者。但在充分享受世俗世界、凡俗人生的同时 ,他又一直难以抛却对于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问,甚 至达到寝食难安的程度。就在他成为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 剧作家之后,他毅然放弃早已驾轻就熟的世俗喜剧的创作 ,退出名利场,埋头创作他第一部真正成熟的长篇巨著《 人性的枷锁》,尽情书写他童年和青年时期刻骨铭心的伤 痛与孤寂,这本自传性小说的创作对他而言简直就像是一 场“驱魔”仪式:驱除过去魂牵梦绕的心魔,打开那一直 束缚着他精神世界的枷锁。《人性的枷锁》的创作正值人 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合时宜”地于一九一五年出版。而受保罗·高更生 平启发,着力描写艺术追求与鄙俗人生对立冲突的名著《 月亮与六便士》则创作于一战尚未正式落幕的一九一八年 ,这部小说的创作实际上可以看作毛姆对于艺术是否可能 成为人性超拔的途径、能否为庸常的人生指出一条明路的 一次深入探索。创作于人类世界又一场更大的浩劫——二 战伊始的《刀锋》,通过拉里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求索经历 ,最后一次、也是最集中地再次聚焦于人类是否可以以及 最终如何得救的重大主题。这个主题可以说是毛姆这个表 面看来愤世冷嘲的人世挑剔者和人性观察家一生创作的潜 流,也应该是所有伟大作家共同探索和诘问的母题。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刀锋》在毛姆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集 大成的总结性意味,他本人也将其当作自己的最后一部长 篇小说看待,虽然事实上此后他还出版了《过去与现在》 和《卡塔丽娜》两部长篇,但那分别是利用他最感兴趣的 两个国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素材创作的历史小说,虽 然同样妙趣横生,在某种程度上却只能算是职业作家的游 戏之作了。 …… 四十多年前,一八九九年,在毛姆情之所钟的遥远的 北国俄罗斯,同样已经年逾七旬的托尔斯泰即将完成他最 后一部长篇杰作《复活》。自《安娜·卡列尼娜》以后, 长期以来对人生终极目的的追问和探索使托尔斯泰经历过 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这位伟大的文豪早已放弃“艺术作 品”的创作,转而埋头于为自己以及全人类寻求摆脱精神 危机的终极出路,就自己的宗教、社会、道德和艺术观写 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之所以重新回到“艺术作品”的创 作,主要的动因竟是为了将稿费收益用于安置一大批被迫 迁居北美的分离派教徒。 在一封致精神同道切尔特科夫的信中,托尔斯泰不经 意地说起他在文学创作中“关心的主要是描写体现于各种 场面的精神生活”,而就《复活》的很多章节估计无法在 书刊检查机关通过这一棘手的麻烦,已多年不再从事小说 创作的托尔斯泰在写给出版商阿·费·马克斯的信中却是 这样说的:“有句谚语说:故事好讲,事情难办;可我要 说:事情好办,故事难讲。本来就是如此,因为事情再大 也不会永存,最后什么也留不下来,而故事如果是美好的 ,就会长久流传下去。” 冯涛 二○一五年三月 内容推荐 《刀锋》是毛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是他创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文学成就。美国青年拉里·达雷尔对人生终极意义、人性救赎之道的苦苦追寻和不懈探索,正代表了作家本人长达一生的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刀锋》在毛姆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集大成的总结性的终极意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