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政教关系问题既集中体现了启蒙与信仰的内在张力,也与当代政治的诸多困境息息相关。在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政教关系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主张以政治统摄宗教,教权归于政权,以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莎为代表。第二种模式主张政治与宗教分离,政治与宗教属于不同领域,进而批判宗教的迷信,主张对宗教的理性化改造,以洛克、休谟、康德为代表。第三种模式主张政治与宗教再结合,政治与宗教在精神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以孟德斯鸠、卢梭、黑格尔为代表。上述三种模式虽有差别,但依然处于启蒙阵营之中,共同塑造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立场。 迈斯特、托克维尔、施米特等反对政治的去宗教化,站在宗教神学立场上对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发起挑战。对此,既要站在启蒙立场上回应挑战,重申现代政治的基本立场;也要深刻认识现代政治自身所包含的精神性困境。最终,要在启蒙的立场上应对宗教挑战,并把宗教作为文化因素纳入政治的精神之中;同时,通过启蒙原则的自我建构,确立理性主体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制度的价值立场,丰富现代政治的精神内涵,建立现代精神文化共同体。 作者简介 李育书,1982年生。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现任教于上海市委党校,曾先后访学于德国耶拿大学(2015),法兰克福大学(2018—2019)。 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上海哲社一般课题、博士后面上资助课题等省部课题多项,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政治与宗教关系问题的由来与限定 一 引言 二 当代政治的困境 三 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 研究范围的限定 第二章 政治向宗教夺权 第一节 马基雅维里对宗教权力的发现 一 对基督教的批判 二 对罗马早期宗教的肯定 三 对政治与宗教权力关系的设定 四 异教化的宗教方案 第二节 霍布斯对主权者的宗教赋权 一 政治原理的宗教应用 二 政治与宗教的权力划分 三 信仰问题的进退失据 四 对待宗教的基本立场 五 霍布斯与近代政治哲学的确立 第三节 斯宾诺莎对宗教权力的解构 一 知识的分类 二 先知与使徒的权力 三 国家的基础在契约 四 主权者的宗教权力 五 信仰自由的开启 第四节 小结 一 世俗立场的确立 二 马基雅维里的权力视角 三 霍布斯的哲学论证 四 斯宾诺莎的理性方法 五 政治向宗教夺权与近代国家的形成 第三章 政治与宗教分离 第一节 洛克对政治与宗教的区分 一 政治与宗教的分离 二 内外之分原则的确立 三 对宗教的理性化改造 四 权利保护的政治着眼点 五 洛克的自然神论特征 第二节 休谟的宗教怀疑主义 一 对历史上宗教形态的考察 二 宗教史视野中的基督教批判 三 怀疑论者的理性信仰 四 政治权力对宗教的节制 五 宗教之可疑的道德意义 第三节 康德的道德神学 一 神学问题的世俗化 二 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三 伦理共同体的神学说明 四 确立政治的道德目标 五 超越近代政治的道德维度 第四节 小结 一 上帝的隐身与远离 二 洛克对政教关系的总体设定 三 休谟对宗教的批判 四 康德对信仰的理性化建构 五 启蒙时期宗教信仰的范本 第四章 政治与宗教再联合 第一节 孟德斯鸠的宗教思想 一 启蒙的宗教主张 二 对培尔宗教观点的批判 三 宗教对于政治的意义 四 基督教对于民主制的意义 五 孟德斯鸠宗教思想的总体定位 第二节 卢梭的公民宗教 一 自然宗教 二 公民宗教 三 公民宗教中的政治与信仰 四 对公民宗教的再审视 第三节 黑格尔的国家与宗教 一 《法哲学原理》关于国家与宗教关系的基本观点 二 国家与宗教关系是理解国家精神地位的切入点 三 国家的精神性地位对于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意义 四 对国家之精神性地位的评价 第四节 小结 一 启蒙者的另一副面孔 二 孟德斯鸠的启蒙立场 三 卢梭的公民宗教立场 四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视野 五 对政治之精神维度的再发现 第五章 政教关系问题的挑战与回应 第一节 迈斯特的神权政治 一 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 二 启蒙政治学说的谬误 三 君主制是最佳政体 四 教皇与教权的作用 五 对迈斯特的评价 第二节 托克维尔论宗教的意义 一 美国宗教的特点 二 基督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三 政教分离是宗教发挥影响的前提 四 政教分离之后的宗教信仰 五 对托克维尔的评价 第三节 施米特的政治神学 一 现代政治的非政治性问题 二 现代政治的主权缺陷 三 政治神学的基本主张 四 政治神学的神学驳难与辩解 五 对施米特政治神学的评价 第四节 宗教立场的反击与现代政治的基本立场 一 启蒙对宗教的反叛 二 宗教立场的反击 三 现代政治与宗教立场的主要分歧 四 现代政治的基本立场 第六章 政治与宗教关系的当代审视 第一节 现代政治的宗教挑战 一 宗教极端势力的回潮 二 类神权政治的出现 三 政治神学的理论挑战 四 理性化应对宗教挑战 五 小结 第二节 现代政治的精神难题 一 现代政治的非道德化 二 现代政治的非政治性 三 现代政治的技术理性 四 现代政治的“虚无主义” 五 小结 第三节 精神共同体指向中的宗教 一 政教联姻的历史过程 二 认识宗教的积极意义 三 公民宗教的可疑意义 四 肯定宗教的文化意义 五 宗教融入精神共同体的基本定向 第四节 精神共同体指向中的政治 一 启蒙原则的自我建构 二 理性主体的道德原则 三 政治制度的价值立场 四 现代政治的精神内涵 五 精神共同体中价值观念的融汇 第五节 政治与宗教的当代审视 一 政治与宗教的冷漠 二 世俗化时代的长期难题 三 马克思的批判视角 四 启蒙之理性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西方近代哲学中政治与 宗教的关系,这是一个我特 别关注的问题,事关理解现 代性的复杂面向。育书希望 我能为他的新书写序,我也 很乐意谈谈对这方面论题的 看法。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又 显得有点边缘化的论题。书 中涉及的都是近代伟大的哲 学家,谈论的却是他们关于 政治与宗教关系的论述。在 现代学科体制下,谈哲学的 不谈政教关系问题;谈现代 政治的往往不谈宗教问题; 专谈宗教的神学家则不谈哲 学家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于是,这些论题成了某种三 不管地带,在学科意义上也 就有了边缘化的危险。另一 方面,我们看到,这些哲学 家在著作中都有大量篇幅来 谈这个政教问题,霍布斯从 《法的原理》、《论公民》 到《利维坦》,篇幅增加最 多,观点变化最大的就是关 于政教关系问题的论述,斯 宾诺莎专门写了《神学政治 论》来回应这个问题,洛克 同样有大量关于宗教的论述 ,甚至直接注疏了保罗的书 信。在政治与宗教问题上的 着力是近代哲学中一个普遍 现象,却常在现代学术中被 忽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 回到当时思想语境来面对这 些文本,来提炼核心的论题 。 就西学自身逻辑而言, 从16世纪到20世纪,政治 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 是伴随西方思想发展的重要 论题。当历史从中世纪走出 ,如何面对基督教挑战,现 代世俗政治必须做出相应回 应,哲学家们则在理论上给 出各种方案,这也是育书书 中主要研究的内容。对于当 代世界而言,在新的现实背 景下,政治与宗教的关系问 题也变得愈发紧迫,尤其是 2001年之后,当宗教极端 主义大肆兴起,国际学界谈 论政治与宗教的著作显著增 加,哈贝马斯从早年不涉及 宗教到现在花费大量精力来 研究宗教问题,就是一个明 证。育书选择这个论题不单 单是面对历史问题,更有现 实眼光。 这个问题不仅重要,而 且相当复杂。育书以“夺权 、分离与再联合”给了我们 一个大的理解框架,但就哲 学家的具体论述而言,每一 种方案都是错综的。比如, 霍布斯一方面要论证君主对 于教权把控的合理性,另一 方面也承认政治权力之于内 在信仰的无力,它们之间有 内在分离,同时他还要建立 一种统合政治与神学的“神 学政治论”。就黑格尔来说 ,一方面他讲国家是地上的 神,另一方面他严格限制教 会对于政治权力的觊觎,同 时在精神层面则又论述了政 治与宗教的统一性。追求彻 底性和清晰性是理论的使命 ,而生活总显露出其复杂的 面向。政治与宗教关系这个 问题为何如此迷人?就在于 它显示出理论不能穷尽生活 之后所暴露的复杂性和矛盾 性。如果西方政教关系能够 彻底实现其理论理想,就应 该把宗教从公共领域中完全 驱逐出去,这曾是哈贝马斯 的想法;但事实上,生活本 身并不能实现理论所设想的 愿望,它有自身的逻辑与力 量,总能不断在理论世界中 冒出各种意想不到的新线索 。 政教关系问题总体而言 是一个在西方学术语境下的 论题。一如育书翻译的罗纳 德·贝纳的《公民宗教:政 治哲学史的对话》。在书中 ,贝纳在理论上接续罗尔斯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提出 的论述,在现实上则回应 2001年以后激进伊斯兰的 挑战。他把公民宗教视作政 治对于宗教挑战的一种回应 ,在自由主义与公民宗教之 间的张力中来进行叙事。贝 纳曾说,“当政治完全世俗 化,或者宗教完全是私人的 ,那么宗教与政治也许会变 得相容,但看来二者都没有 可能。”于是政治与宗教之 间的复杂关系就始终是西方 政治哲学史必须面临的挑战 。 当然,政教关系背后还 折射出政治哲学中更为普泛 的问题。那就是政治只单纯 地涉及权力问题,抑或还更 深地涉及超越政治的权威力 量?当马基雅维利在肯定努 马要高于罗穆路斯的成就时 就已经深刻地触及到这个问 题,权力需要神圣性的保障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近 代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之 后,依然会不断提出民族宗 教、公民宗教、政治神学等 概念。政治有着广泛论题, 民众的团结、价值的认同、 政治的动员等等,在在都需 要价值层面的指引,宗教天 然地可以提供这些方面的精 神资源。由此,在西方语境 下,政治就不是那么可以轻 易地离开宗教的;时至今日 ,我们依然能看到福音派的 强大政治势力,看到“基督 教民主联盟”这样的政党名 称。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政 治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绕不 过去的话题,这并不是一个 过去式的话题,而依然是现 在进行时。 政治与超越政治的权威 力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表现 为政教关系的问题,甚至是 国家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在 汉语语境中,同样涉及超越 政治的权威力量,但国家与 教会关系就不是一个关键论 题。理解这个问题之于汉语 世界的重要意义需要某种“ 语境转化”。在中国历史上 ,政治最为神学化的阶段也 许是王莽的新朝,但最终招 致彻底失败。中国文化传统 总体而言较为理性,西方历 史上那种政治与宗教的高度 紧张,并不是汉语世界最为 关注的问题。但其透露出的 政治哲学命题同样会在汉语 世界出现,只是表现为另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