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晓河莺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英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黄英 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曾获中华文学年度作家(散文)奖.重庆新诗学会会员。作品散见《散文百家》《西南作家》《重庆文化研究》《作家视野》等报纸杂志。 目录 第一辑 生活随笔 我的母亲 父爱如山 山城之雾 山城之夜 感受朝天门 朔夜 秋之随想 沾满阳光的哕儿调 桃花依旧笑春风 窗外,那一片迎春花 红情绿意话火棘 我爱三角梅 啊!陶家 大榕树的魅力 观南山不老松有感 海南的男人和女人 椰子树 咏花随笔 第二辑 历史长廊 情满吊脚楼 探秘会龙庄 寿星庄的陈年碎影 化龙桥传奇 铁拐李与会仙桥 戏说通远门 悲怆,海战 西少林寺 消失的城池 黑城!黑城 国之瑰宝——东阳木雕 民间“故宫”:卢宅 襄阳寻诸葛 游访浑漆斋 泰皇宫与九世皇 佛国说“佛” 第三辑 山水记忆 乌镇寻梦 雁荡看山 浙东十八潭 临海古长城遐思 情缘仙女石 船过神女峰 芒街风情 草场漫步 神秘的芭拉胡 蒲花与茅古斯舞 古镇秘闻 穿越金刀峡 南宁印象 鹏城纪实——深圳印象 横店影视城 义乌记事 戏说天涯海角 游博鳌玉带滩 雨夜踏浪 漓江秋色 龙脊行 胡杨礼赞 张家界顶有神仙 土家风情 云台山看“海” 千里黄河一壶收 敬畏红土地 情迷九凤山 飞流瀑布 丹霞赤壁 洪湖碧水 “一碗水”的故事 湾洞崖的故事 第四辑 岁月如歌 天寒,难过冬 岁月回想 浑水粑 老爸的报缘 黄桷兰飘香 一场花开 儿童节趣事 站在历史的洞口 寄居的乡愁 乡愁之地——渝北 向快乐出发 绿叶情思 悼念我的师傅邹炳成先生 精彩页 我的母亲 细雨飘落,打湿了苍天,迷失了山城。抬眼望去,天幕上,挂满了淅淅沥沥的泪滴…… 我的母亲因患血癌,引发多种疾病并最终导致心衰,于Z2015年12月28日23点12分,极其艰难地走完了她伟大、传奇而又普通、平凡的人生旅程,享年八十五岁。 母亲原名陈素贞,“文革”时改名为陈红曲,系重庆渝中人氏。1931年1月12日出生在重庆一户民间手工艺人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居住在渝中区米花街天源堂旁边的一幢板壁房里,在家中排行老四,长兄及二哥均夭折于幼年,大姐前几年去世。据母亲讲:外婆在她一岁时也去世了,外公独自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地生活着。外公手巧,多才多艺,当年的他是重庆非常有名的民间手工艺人,擅长篆刻、木雕、扎龙灯,还拜师学做川菜,特别是对炖汤工艺颇有研究。外公的雕刻以装饰性平面浮雕为主,擅长雕刻窗花、牛腿、花床、箱柜等家具用品,平时还给人篆刻私章等。但外公的这些手艺都终结于20世纪40年代日本对重庆实施的大轰炸,直至外公去世,都依然惋惜他一手绝活没有男娃来继承。 母亲的两个兄长都死于幼年,母亲比大姨小六岁,聪明伶俐,于是,外公决定让母亲去读书。读书改变了母亲的命运,也让母亲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母亲十四岁那年,学校来了一位穿旗袍的漂亮教师樊汝琴,她不俗的打扮、前卫的谈吐以及头脑中的新思想,一下子吸引了母亲那颗萌动的心。母亲在樊老师的启蒙下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和革命道理,渐渐地成为樊老师的助手和交通员。母亲前些年对我说,那时她还不明白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地下工作,也不知干地下工作究竟有多危险,仅凭着对樊老师的信任,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隐蔽而危险的地下革命工作之路。那时,十四岁的母亲个子矮小,樊老师索性就将母亲的岁数少报了两岁,这样以小孩的身份出现,不易被人警觉。 有一次,樊老师将一张写有情报的纸条绑在母亲的辫子里面,然后让母亲扮成卖香烟的小贩,将纸条送到教场口的一家茶馆里,当母亲赶到后,发现店里面进出的伙计都是生面孔,机智的母亲没有贸然进去,于是拿出一包香烟让另外一个卖香烟的小伙伴送进去,紧接着那个小孩就被两个穿灰衣服的壮年人抓着衣领推了出来,母亲估计是让他出来指认自己,见势不妙,母亲拔腿就跑,并在跑了一段距离后假装摔倒,然后将辫子里面的纸条抹下来悄悄丢进了流水的阴沟里。 1948年,樊老师推荐母亲读董必武在重庆创办的民建中学,民建中学当时对外宣称是一家慈善学校,实际上却是党团结群众的外围组织,只要是经过学校里面的教师推荐而考取了该学校的学生,如果家里困难,可以免学杂费,一学期只交三斗米的口粮即可。当时重庆很多次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都是由民建中学的地下党组织策划的。随后母亲又在民建中学认识了重庆女青年会的许多仁人志士,并在重庆组建的市委幼儿园担任保育员。但在1949年寒假之后,母亲突然和樊老师失去了联系。 母亲经过多方打听,始终没有得知樊老师的下落,为了自身的安全起见,母亲只好步入由外公和大姨一手包办的婚姻,嫁给了一个姓农的裁缝,做起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受尽了公婆的虐待,每天煮一大家人的饭,洗一大家人的衣,还要缝扣子、锁扣眼、做盘扣到夜半三更,稍不如意,就要被丈夫打、被公婆骂。她那一段地下工作经历也不敢在旁人面前提起,直到1951年,在她的好同学周邦玉的介绍下,只身前往二九六兵工厂(建设工业集团别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向市民公开的招考,母亲以考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一名军工战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二九六兵工厂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一家大型枪械军工生产企业,它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最早从汉阳迁至重庆。“二九六”是部队生产枪支的一个番号,解放军一个连的兵力24小时全副武装持枪站岗,生产枪械的工人在那时被称为军工战士。从此,母亲昂首挺胸地走进了工厂,经济独立后的母亲带着只有半岁的大姐,从她那不幸的包办婚姻中走了出来。 之后的很多年,樊老师也一直没有消息。但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1966年年初,母亲因公到重庆市档案馆办事,在大厅看见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是樊老师,母亲一眼就认了出来。多年后的重逢让她们百感交集,母亲终于弄清了老师当年不辞而别的缘由。1948年春天,樊老师在合川搞工运的丈夫因被叛徒出卖被捕,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一情况传给了她,她连夜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女儿逃往他乡。原来樊老师真名叫樊祝萍,毕业于重庆大学,20世纪40年代和江志炜(后改名为江竹筠)同在重庆负责学生运动,那时的地下党都是单线联系,她们虽然认识,但不在一条线上,也从没有进行过任何联系。樊老师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改名为樊汝琴,先后以教师的身份在重庆民建中学、重庆女青年会教书。后来樊老师恢复了真名,任重庆市档案馆第一任馆长。 依稀记得,我十四岁那年的清明节,母亲带我到重庆歌乐山去给樊 导语 本书是作者首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是“岁月如歌”“建筑历史”“山水记忆”“生活随笔”。分别反映了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对父母的感恩,对生活的感知,对城市的眷念,对写作的寄托,对未来的畅想,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等。“岁月如歌”主要是描写亲情;“建筑历史”体现出作者对古建筑的痴迷;“山水记忆”主要是游记,作者把旅游作为写作的最大动力与生活情趣;“生活随笔”主要是作者对西南小城中发生的一些事,以及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 序言 晓河莺歌读美文 ——黄英散文集《晓河莺歌》赏析 我很早的时候就读到了重庆知名散文女作家黄英的作 品,其文风清新流畅,文中涉及的知识丰富,历史凝重感 强,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像在薄雾飘散、霞光初露的 清晨,听到一声声鸟儿的啼鸣,那清晨的气息沁人心脾! 正好她的网名(笔名)就叫“晓河黄莺”,而“黄莺” 正是“黄英”的谐音。我们在网上认识后,她谈到了笔名 的由来:“我过去用‘黄莺’这个名字发表过很多文章, 后缘于网上有和我笔名重名的,也缘于家乡有一条美丽的 花溪河,我儿时的梦想曾在那里放飞,为了找寻童年的记 忆,于是我将笔名改为‘小河’。但试用一段时间后,遭 到网友们的强烈反对,说那个曾经熟悉的‘黄莺’。不见 了,后来,我便启用了‘晓河黄莺’这个名字。我希望在 每个清晨,彩霞落满我梦中的小河,黄莺在歌唱,心中的 白鸽在湛蓝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这段话很有诗意,由此 可见,黄英是一个情感丰富而又心怀唯美追求的女子。 她是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也是《西南作家》杂志签 约作家,曾获中华文学年度作家(散文)奖,也是诗歌爱好 者,其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西南作家》《重庆文化 研究》《作家视野》《重庆散文》《重庆日报》《重庆晚 报》《三峡晚报》等报刊,许多文章深得同行赞誉。当见 到黄英时,我立刻感到其人其文是那么和谐、统一:苗条 的身形,优雅的仪态,无论在什么场合,其打扮穿戴总那 么入时,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跟她的文章一样,很有感 染力。 今天见到她的这本散文集,洋洋洒洒19万字,共分四 辑,其文感情充沛,内容翔实,其题材反映了生活的各个 领域,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获 、所悟,用散文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山城之雾》《 天寒,难过冬》《朔夜》《乌镇寻梦》《桃花依旧笑春风 》等。 她还谦虚地说:“虽然我的文笔还很稚嫩,很不成熟 ,但这真实的笔墨却记录下了我的心路历程。我从小爱好 文学,喜欢写作,但后来忙于工作和护理生病的双亲,也 为了抚养儿子长大成人,我的写作之旅被迫中断了很多年 ,近些年我才重新将它置于我的生活之中,使其成为我后 半生的伴侣。”当我看完黄英的整部作品,我反而觉得她 写得很娴熟,已形成了自家的风格。 她喜欢“巴文化”,其中关于巴文化的许多知识和见 解,一部分是小时候父亲讲给她的,一部分是长大以后她 自己收集的,以后她还想就“巴文化”这个话题出专集。 “吊脚楼是老重庆人永远也抹不掉的历史记忆。”“楼与 楼之间勾肩搭背、高低起伏,说不清谁是谁的院,谁装点 了谁的景。”“家家户户的门口几乎都要摆上几张凳子, 那就是交流的媒介,重庆城多少传奇的故事就是坐在这样 的凳子上摆出来的。”这些描写朴实而又新鲜,就像一个 大姐姐在给孩子讲故事,一字一句,娓娓道来。 再看其写作手法:在《探秘会龙庄》一文中,除了交 代疑问,她把景物中的对联也描写得非常细致,可见黄英 的观察能力之强,而对联本身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文学 色彩。 除此之外,《黑城!黑城》《寿星庄的陈年碎影》《 襄阳寻诸葛》以及《沾满阳光的哕儿调》等作品,历史感 很强,极具可读性、研究性和收藏性,看得出作者花了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整理。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从黄英散文的“小河”中引出 淡淡的一股清泉,要想品尝其中甘甜的滋味,还是请广大 读者在黄英《晓河莺歌》的散文中自在畅饮吧! 田诗范 2017.12.12 内容推荐 《晓河莺歌》分为“生活随笔”、“历史长廊”、“山水记忆”、“岁月如歌”四辑,80余篇文字铺排着作者真情实感的心路历程,全书20余万字。从“巴文化”的绵延流长与家国情感说开去,将自己对巴文化的认知融汇进文学的广阔天地,使得其文思多了一份恣意地飘飞、一种披肝沥胆的流露,颇为令人感动。黄英的散文作品,一部分源自小时候父母的讲述,一部分是她成人后生活的馈赠。诸如“吊脚楼是老重庆人永远也抹不掉的历史记忆。”“楼与楼之间勾肩搭背、高低起伏,说不清谁是谁的院,谁装点了谁的景。”“家家户户的门口几乎都要摆上几张凳子,那就是交流的媒介,重庆城多少传奇的故事就是坐在这样的凳子上摆出来的。”等等,这样的追溯、这样的书写,朴实而又新颖,既有作者家国情结的喷发,也宣泄着一种胸襟和气度,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