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术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肖晖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选择判决理由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的严密的逻辑结构和轻松精彩的好文笔,作者试图从体系到内容填补该领域的学术空白,从多向度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并借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知识和原始档案等第一手的材料。一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不可逆转性,更加坚定了我们走法治之路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和情理型判决理由的合理内核,从而使人们对法治的局限性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正确的认识,本书还具有实践方面的价值,它体现在如何完善立法,如何让法官所作出的判决理由符合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要求,法官应如何协调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克服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上。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第一本对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试图从体系到内容填补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它从多向度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并借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知识和原始档案等第一手的材料,力图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其论题从传统到现代是中国判决理由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具有理论方面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系统地论述了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不可逆转性,更加坚定了我们走法治之路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和情理型判决理由的合理内核,从而使人们对法治的局限性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正确的认识。本书还具有实践方面的价值,它体现在如何完善立法、如何让法官所作出的判决理由符合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要求、法官应如何协调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克服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上。

本书分六章,20余万字。第一章对中国传统判决理由作了较为仔细的考察,揭示了中国传统判决理由实质上是情理型判决理由。第二章是第一章的继续,对从鸦片战争到现阶段中国判决理由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和梳理,目的在于勾画出中国判决理由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为了打消读者对从特殊到一般所可能产生的疑问,笔者专门写了第三章,从生活方式、人性假设和人权等多视角论述了为什么中国判决理由的历史发展之路是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道路。为了对法规范型判决理由有更清醒的认识,第四章专门论述了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及其克服。在此基础上,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第五章对情理型判决理由的继承与扬弃作了论述。第六章论述了中国现阶段判决理由存在的问题、不足及其原因及文化、制度建构和人的现代化等方面等的解决办法。

具体而言,本书第一章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判决理由进行了考察。首先,从传统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着手,论述了为什么司法官将人伦价值视为最高的原则,为什么在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理将牺牲人伦的价值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不执行法律的规定。其后,论述了情在司法官心目中的地位,指出为了诉诸人情,司法官置法律规定于不顾的事实,并从情与理的不可分和中国古人的无讼思想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其原因。最后,指出了司法官将法作为情理得以正当表达的工具的事实:如果严格适用法律不和情理相抵触的话,司法官不会拒绝适用法律;如果司法官认为从情理的角度加以衡量,严格执法将导致案件不能真正平衡或者不利于教化和息讼时,他们通常所采取的策略是有选择性地适用法律或不适用法律。本章还具体分析了其原因所在。总的来说,以情理为导向进行案件的裁判是中国传统判决理由的实质所在,传统中国的司法官更关心的是理和情,而不是法,如果将情、理、法三者作一个层次划分的话,理居于金字塔的顶峰,情位于第二层次,法不过是处在第三层次而已。就此本章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判决理由是情理型判决理由。在研究方法上,本章主要运用的是黄仁宇的“了解的同情”的手法,力图使自己化为古人,真正以古人的所思所想来看待中国传统的判决理由。

本书第二章对鸦片战争——特别是清末——以来中国判决理由的历史变迁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首先,本章论述了中国传统判决理由与西方现代判决理由的真正碰撞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清末戊戌变法和修律运动,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判决理由的现代转型。之后,对清末在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判决理由现代转型的具体情况加以描述。然后,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的情理型判决理由进一步向现代西方的法规范型判决理由靠拢的情况。之后,又专门对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判决理由的做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传统的以情理为导向、注重和解(调解)的做法在革命根据地一直得以延续的事实。本章还特别对“马锡五审判方式”予以介绍。同时,客观地指出革命根据地也存在关于判决理由公开的规定和严格依法进行裁判的做法。然后,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判决理由的发展情况。指出新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以及它所沿用的仍然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事实。本章还对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判决理由的混乱情况作了简要的描述。最后,还论述了“文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和确定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中国判决理由的巨变情况,指出判决理由进一步从情理型向法规范型转化的事实。本章就此得出结论:从历史的发展看,中国判决理由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情理型判决理由向法规范型判决理由转化的过程,这个趋势明显地存在于鸦片战争到现阶段这一“长时段”中,构成了这一时段判决理由发展的主旋律。这一章所坚持的是客观主义的历史叙述方式,奉行的是价值中立的原则。为此,它尽可能地运用原始档案等第一手的资料来进行历史的叙述,用材料说话,而不是凭空胡言乱语、主观臆断。在研究方法上,本章主要运用的是布罗代尔所推崇的“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保证了结论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本书第三章从理论上对第二章所得出的结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章从生活方式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社会、作为参照系的现代西方社会以及现阶段的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判决理由的关系展开了论述。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人们,他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重性、整体性的特征,这造成了法律不可能成为中国古代维系秩序的根本;相反,以情理为导向的中国传统判决理由正好契合了这种社会的要求。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对,现代西方国家是陌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凡事都具有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及形式合理性。西方现代判决理由主要是通过演绎推理和类推这两种形式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必要的功能支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别是1992年中国明确提出走市场经济道路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和现代西方国家趋同,这种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西方利用法律对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中国也是同样适用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情理型判决理由的衰微和法规范型判决理由在当今中国的勃兴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本章还从人性假设的视角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指出中国传统的审判方式实际上暗含了“法官优势论”的人性假设,但是在中国目前这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法官优势论”的人性假设并不完全符合当下中国的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官和当事人应当基于“同一论”的人性假设。因此,“法官优势论”的人性假设下的传统审判方式及其衍生物情理型判决理由在现阶段急剧萎缩是必然的;与之相反,“同一论”的人性假设下的现代型审判方式及其衍生物——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逐渐勃兴是必然的。本章更进一步从人格尊严的视角展开论述。指出法规范型判决理由是同西方人所提出的人格尊严相伴相生的,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格尊严也具有了普适性,因此当今中国应当选择能够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格尊严的法规范型判决理由,而不是情理型判决理由。从这个角度来看,情理型判决理由的衰微和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勃兴也具有必然性。最后,切人论题,在论述法规范型判决理由具有现代性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判决理由从情理型向法规范型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传统判决理由向现代判决理由的演进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判决理由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由于这个演进过程具有其必然性,由此得出结论:从传统到现代是中国判决理由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章是最具理论色彩和思辨性的一章,饱含着笔者对大历史的思考。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从多向度的视角同时透视一个论题,力图做到逻辑严谨、环环相扣,让读者感到一种智性上的愉悦。在研究方法上,本章运用了社会学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运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当然,在“现代性”概念的梳理上,笔者实际上运用的是规范法学的方法。  本书第四章,对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及其克服进行了论述。它的目的主要在于使我们保持对它的清醒认识。本章首先论述了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1)有时会带来实质上的不正义;(2)法官适法有时会遭遇困难。之后,具体分析了原因,主要包括实际生活的变化、人的局限性、法的安定性、语言的模糊性、立法技术不高和立法的部门化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等。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主要包括“情理”的利用,立法的完善,解释技术、法律漏洞的填补、利益衡量等法律方法的应用等。本部分融入了笔者从事多年法官工作的思考。

本书第五章对情理型判决理由的继承和扬弃加以论述,特别针对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民事诉讼的两大理念,即和为贵及以情理为导向如何继承和扬弃加以了详细的论证,最后还对判决理由中情理的具体运用作了更具体的阐述,指出判决书中情理法交融、判后语、将生活中的情理转化为经验法则等均为情理在当代的活的运用。

本书第六章对现阶段中国判决理由的问题、不足及其原因及解决方法展开了论述。本章首先指出了现阶段中国判决理由的问题和不足,如对事实的认定缺乏分析、判决理由,尤其是法官的不同意见公开得还很不够等。之后,从文化的因素、制度性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三个方面论述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和心物结合这两个层面上。制度性的因素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所推行的判决书结构存在着内在的缺陷,缺乏制度性的激励因素等。人的因素包括法官的素质低下、习惯的定式使然、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等。最后从文化再生、制度建构及人的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如制度建构方面指出了必须改革判决书的结构,并引入判决先例制度作为激励手段;人的现代化方面应当强调法官具备法律人,或者说法律家的思维方式。在研究方法上,本章主要运用的是社会学实证主义的方法,其中也融入了笔者多年法官工作的经验。

总的来说,本书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情理型和法规范型这两种判决理由类型,并以此为基点,以现代化为主线,一步一步展开对判决理由的研究。笔者对此的研究是极具问题意识的,研究的问题完全是中国的;西方在本书的语境下只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系,但并不等于说笔者同意西方的昨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种说法。本书的研究是杜鹃啼血,它既融入了笔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融入了笔者对现代性、现代化的深层次的思考,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笔者个人特殊的经历和挫折的基础上的。不管怎样,本书实际上只表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笔者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的热爱。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是一本人文性很强的理论专著,这是读者必须注意的。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选题背景

 二、对判决理由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本书的研究方向

 三、本书的立场及论题

 四、本书的基本內容和研究价值

 五、本书的研究方法

 六、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判决

(二)判决理由

(三)传统

(四)现代

第一章 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

 第一节 中国传统判决理由中的理、情、法

一、理:中国传统判决理由的最高准则

二、情:中国传统判决理由的重要准则

三、法:中国传统判决理由中情理实现的工具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情理型判决理由形成的文化原因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判决理由

 (一)儒家的人伦价值与中国传统判决理由

 (二)儒家的人情观与中国传统判决理由

 (三)儒家的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判决理由

二、无讼文化与中国传统判决理由

 (一)无讼文化概述

 (二)无讼与人情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情理型判决理由形成的社会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判决理由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鸦片战争-民国成立:判决理由的历史变迁

一、领事裁判权与法规范型判决理由

二、清末中国人的回应与挑战

 第二节 民国时期:判决理由的新发展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情理型判决理由的回归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文革”:判决理由发展的迟滞期

 第五节 “文革”后-现阶段:判决理由的新变化

一、“文革”后-1992年:判决理由发展的觉醒期

二、1992年-现阶段:判决理由的高速发展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判决理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何谓法规范型判决理由?

一、大陆法系法规出发型的判决理由

二、普通法系判例出发型的判决理由

 第二节 中国判决理由转型的文化原因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尊严与司法审判、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关系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尊严

 (二)西方文化背景下人格尊严与司法审判、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关系

二、全球化时代与全球意义的正义观

 (一)正义的界定

 (二)全球意义的正义观

 (三)人格尊严的普适性与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判决理由转型的社会原因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中国判决理由的转型

 (一)西方背景下陌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法规范型判决理由关系

 (二)陌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与中国判决理由的转型

二、从人性假设的视角对中国判决理由的考察

 (一)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

 (二)两种人性假设下的审判方式及判决理由的简要考察

 第四节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判决理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何谓现代性?

二、现代性、司法现代化与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关系

 (一)现代以前西方国家的诉讼与判决理由的历史

  1.现代以前大陆法系的诉讼与判决理由的历史

   (1)罗马时代的诉讼与判决理由的历史

   (2)中世纪欧洲大陆的诉讼及判决理由的历史

  2.现代以前普通法系的诉讼与判决理由的历史

   (二)司法现代化与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内在要求及局限性的克服

 第一节 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

一、有时会带来实质上的不正义

二、法官适法有时会遭遇困难

 第三节 对判决理由实质上不正义的克服

 第四节 立法的完善:法官适法困难的解决办法一

 第五节 法律方法的应用:法官适法困难的解决办法二

一、法律的解释技术

二、法律漏洞的填补

三、法官的利益衡量(或称价值权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情理型判决理由的继承和扬弃

 第一节 对“以情理为导向”的诉讼理念的继承和扬弃

 第二节 对“和为贵”的诉讼理念的继承和扬弃

 第三节 判决理由中情理的具体运用

一、判决书中情理法交融

二、判后语

三、将生活中的情理转化为经验法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现阶段中国判决理由存在问题和不足的考察

 第一节 对中国现阶段判决理由存在问题的考察

 第二节 对中国现阶段判决理由存在不足的考察

 第三节 中国现阶段判决理由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原因

一、文化的因素

二、制度性的因素

 (一)最高人民法院所推行的判决书结构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二)缺乏制度性的激励因素

三、人的因素

 (一)法官的素质低下

 (二)习惯的定势使然

 (三)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

 第四节 制度建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改革判决书的结构

 (一)一个一审民事判决书结构调整的实例

 (二)对实例中的判决书结构的几点说明

 (三)判决书结构调整与受众的关系

二、如何通过制度性子段激励法官

 第五节 人的现代化:根本的解决办法

一、如何提高法律素质

二、法律思维习惯的养成与观念的转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