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欧阳询,唐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工书法,学二王(羲之、献之),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碑刻有正书《九成宫醴泉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及隶书《房彦谦碑》等。行书墨迹有《梦尊帖》《张翰帖》《卜商帖》等。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何炳武、何薇著的《欧阳询评传》从欧阳询的生平写起,详尽介绍了当时动荡的环境以及其家族对本人的影响,以及他性格的形成过程,并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本书内容丰富,文笔写实,对欧阳询作品的分析公正客观,加上其生平经历,对一代大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欧阳询书史形象建构之成因 第一节 书史形象建构与书史流变 第二节 将、侯之家的文化基因 第三节 领悟魏晋风度和尚韵书风 第四节 人隋与渐变其体 第五节 仕唐与兼容南北 第二章 欧阳询书论之美学思想 第一节 重法尚意的审美渊源 第二节 创作与技法 第三节 书法审美风格 第三章 欧阳询与初唐其他三家之比较 第一节 比较的时代基础 第二节 法、意渊源之比较 第三节 书艺气质之比较 第四节 书学理论之比较 第五节 继承与创新之比较 第六节 重法尚意与重意尚韵之比较 第七节 风格质与妍之比较 第四章 欧阳询书法风格之美学特质 第一节 楷书之刚劲峻拔 第二节 隶书之刚健峭厉 第三节 行书之劲险刻厉 第四节 草书之起伏跌宕 第五章 欧阳询书法对后世书坛之影响 第一节 兼容南北之书风影响 第二节 重法倾向之书论影响 第三节 楷法传承之书艺影响 第四节 欧书在日本 结论 附录一 欧阳询年表 附录二 欧书集评 附录三 欧阳询书作原文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序言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雷珍民 陕西古为雍、梁之地,又称三秦大地,纵贯南 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域。在 整个周秦汉唐时期,关中地区都是古代中国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数千年来,悠久的历史、厚重 的文化,为陕西书法的不断发展繁盛、经久不衰提 供了充足的营养。 在三秦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上,历代书法名家辈 出,传世的精品碑帖不计其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铭文、先秦时期的石鼓文、西安碑林所藏的秦李斯 《峄山碑》、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曹全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道因法师碑》《颜勤礼 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玄秘塔碑》 等皆堪称书坛瑰宝。众多作品中仍以隋唐时期为盛 。隋代的智永,初唐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 良、薛稷,中晚唐时期的颜真卿、柳公权都是绝贯 古今、声名显赫的书法大家。陕西因此而享有“书 法的故乡”之美誉,声闻海内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复兴,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中最有特色的一门艺术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 面,在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大潮下,书法有了更广 泛的群众基础。由于书法在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 尚优雅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越 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业余书法爱好者的数量 迅速增加,书法艺术群众化、民间化的趋势日益明 显。另一方面,从事书法研究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 。整个陕西书法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 好态势。陕西的书法家们通过作品展览、专题讲座 、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积极弘扬传统书法艺术,推 动陕西书法事业的不断发展。书法研究者能够潜心 钻研书法,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举办展览,开坛 讲学,在理论、实践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也将陕西书法的声誉和影响拓展到三秦大地之外 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去。 近年来,专业人员积极投身书法理论研究,将 书法的专业研究与群众普及结合起来,扩大陕西书 法群众基础,推动陕西书法进入了新阶段。为了更 好地传承祖国的书法艺术,陕西省社科院中国书画 研究中心何炳武主任主编了《陕西书法史》。这套 书出版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对深入认识陕西 书法、普及书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又 撰写了“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丛书。他们选择中 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家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个案 研究。其研究视角不仅仅关注书法家书法风格形成 的历史背景及时代风貌,更注重其书法思想、理论 的研究,关注书法家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世 的影响,将书法家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与其书法 创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研 究中书家与书作相分离的局限,也为书法研究开辟 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 程的加快,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 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 要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学人在新时代下的责任。我 认为,这套丛书的陆续出版,对于推动陕西书法事 业的发展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 是为序。 2017年10月16日
导语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何炳武、何薇著的《欧阳询评传》再现欧阳询的仕宦生平、学书经历、代表作品赏析、书法思想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精彩页 第二节 将、侯之家的文化基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就自然属性来看,要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这就涉及家族文化;就社会属性来看,要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就涉及地域文化和师道文化。一个人的成长,正是得力于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人员组成和文化传统,而形成不同的家族文化;由于施教者不同的术业专攻、思维定式和治学风格,形成不同的师道文化。正是这三种文化,造就了一个特定的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欧阳询出生于南国,成长于南朝。在他八十五年的人生岁月中,既在南国度过幼年时代享受过将、侯之后的家族荣耀,又在少年时代承受过作为“叛将”之后的屈辱经历。此后,则从杏花春雨的南国来到白马秋风的北地,历仕陈、隋、唐三朝,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从南北分裂到海内一统,从陈朝的积弱积贫,经隋代的短期统一到唐初的贞观之治。在聆听了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后,又观赏了一代英主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这一切,直接影响到他的文化人格、审美意识和艺术品位的形成。 一、家族的荣耀与沉浮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欧阳询出生于南国的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就地域文化来说,欧阳询从小沐浴的是山明水秀中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给他的心灵世界种下的似乎是阴柔的种子。但是,植根于南国的欧阳家族,却是仕宦和武将世家,使得欧阳询的家族遗传中多了些猛健的基因。祖父欧阳頠,时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衡州刺史等职,为始兴县侯。他为官清廉,后来历任散骑常侍、都督交广等二十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于陈文帝天嘉四年(563)病逝于广州任所,享年六十六岁。死后被赠封为侍中、车骑大将军,谥号为穆,并封爵阳山郡公。 欧阳询出生时,他的父亲欧阳纥只有二十岁,正随祖父从军。父亲骁勇善战,在平定岭南之乱中,屡建战功。欧阳頠死后,欧阳纥子承父业,承袭爵位,并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领军水陆夹击,平定闽中之乱。他为官十余年,巩固和稳定了南方局势,威震边疆。他为官一任,恩威并济,造福一方。 在魏晋南北朝所推行的世袭门荫制度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将、侯之家的出身,在欧阳询的面前,似乎展示出一条宽广的前路。但是,如同天有不测风云一样,人也有旦夕福祸。陈宣帝太建元年(569),欧阳纥为奸人所谗。这在官场上是屡见不鲜之常情,因为市朝倾轧本来就是官场生活的附属物。只要被诬陷者据理力争,或有人援之以手,本来可以化险为夷。但性格倔强的欧阳纥却没有入朝辩解,而是拒绝入朝,进而据广州而反,朝廷随即派兵征讨。次年春天,欧阳纥兵败被擒,一家大小悉数被推上断头台。 这一年,欧阳询刚满十三岁。他本来也在问斩之列,但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原因是他因逃匿于外而幸免于难。此后两月,皇太后驾崩,宣布大赦天下。欧阳询尽管是叛将之后,却并非是作乱犯上者本人,不属于“十恶不赦”之列,因此得以侥幸逃过一劫。 二、家世磨难与直面人生的性格 作为将门之后,祖辈的刚毅,父辈的倔强,都遗传给了欧阳询,他的血液中流淌着与生俱来的刚毅和倔强。但是,家族刹那间所发生的巨大惨变,亲人悉数被杀,被人看作“叛将”之后,欧阳询在其中所遭受的白眼,所受到的屈辱,更是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有的人奉行“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条,以结束生命寻求解脱;有的人从此沉沦下去,苟且偷生,再也谈不到有什么作为。但苦难既是磨难,可以使弱者低头;也是一种财富,可以为勇者淬火。事实证明,欧阳询不是弱者。他这时如果做了弱者的选择,不仅中国书法史上会少了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而且在当时也轻微如蝼蚁,根本是无足轻重的。 我们看到,这个不谙世事的无辜少年,经此劫难后,更增添了忍辱负重的坚忍与刚强。这不仅使他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虽历经磨难而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而且对他此后险峻书风的形成,也不无影响。 第三节 领悟魏晋风度和尚韵书风 正是南国的地域文化,使得欧阳询天然地亲近魏晋风度;正是欧阳家族的遗传基因,使得欧阳询在书法艺术的美学追求上既重法又尚意。 一、师道传承与魏晋风度 欧阳纥生前,就将欧阳询托付给他的好友江总收养。 对于欧阳询来说,江总既是他的养父,也是他的师尊。江总亲切的关照,使失去父亲的欧阳询享受到难得的父爱。江总严格的教诲,使欧阳询受到良好的书学和书艺教养,并逐渐领悟了魏晋的书法风流。 江总时任东宫佐吏,曾被朝廷征为明威大将军,始兴内史。但在上任途中遇江陵之陷,遂流寓于岭南,与欧阳询之父欧阳纥结为知己。后被征为中书侍郎还朝,历任司徒右长史、东宫管记、黄门侍郎、太子詹事等。太建十四年(582),陈宣帝死,太子即位,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