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2016年9月27日,自敖汉旗最后一次调研归来, 我便埋首创作本书,直至次年1月,才刚刚完成初稿 。而这篇后记,却是在2017年7月初,在我完成硕士 论文之后才得以书写完成的。拖了这么久的时间, 主要有以下四点令人头疼的原因: 第一,是本书的风格为田野手记体,要求以背 包客的身份介绍敖汉旗的农业,涉及农耕记忆、农 业经验、农业相关民俗等方面。虽然题材较为轻松 ,但内容却要扎实,叙事要深入浅出,这对于文化 遗产类的科普读物的创作,既是一次创新尝试,也 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挑战。为增加文本的可读性,除 了挖掘知识,还要挖掘故事;在语言方面要尽量保 留当地农民的语言特色和当时的采访情景,使读者 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敖汉人的真性情。因此,创 作难度相当大。 第二,是敖汉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太多神 奇的、有趣的故事可以研究考据,但受篇幅和题材 的限制,不能一一尽述,必须有所取舍;而从照顾 读者感受、增加可读性的角度考虑,本书要尽力保 持通俗易懂的文风,至于那些冗长的考据,只得留 给我的硕士论文《敖汉旗旱作农业的历史传承与遗 产保护研究》去解决了。 第三,农业遗产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作者 本身的要求非常之高,考古、历史、农业、环境、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都要瞳一些。尤其是敖汉 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相关研究又较为匮乏的地方 ,看考古报告、查档案便成了家常便饭。故而提起 交稿,我是有些心虚的,生f白自己功力不够,出现 谬误,贻笑大方。但好在我又是虚心的,为了写好 毛驴翻看家畜史,为了研究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就 去翻看灾害史。但受学识和阅历的制约,仍难免存 在不足与纰漏,若四方仁人君子能够提点一二,将 不胜感激。 第四,主编苑利研究员将这套丛书的主书名定 为“寻找桃花源”,就是希望每位作者都带着一双 慧眼前往遗产地,在深入挖掘当地农民智慧的同时 ,也能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农村生活之美。为将 这份自然与质朴之美直观地传递给各位读者,作者 们一方面要用心体会当地的田园生活,一方面则要 随时按动快门记录下身边的美景、采访时的奇遇和 触动心弦的场景作为插图。这是对作者的摄影技术 和采访时机的双重考验。我还记得2016年9月底的老 哈河畔景色壮丽,而天空却乌云密布,我们在崖壁 上冻得瑟瑟缩缩,终于守得云开,撒着欢跑下河谷 ,云却又聚了回来。因此,为本书精选配图也耗费 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时至今日我仍时常惦念着敖汉旗。4月,从朋友 圈中得知敖汉旗山中的溪水刚刚化冻;6月得知敖汉 旗今年的旱情尤为严峻,直至6月底部分地区才开始 耕种而7月初又连续遭遇暴雨。从网络上看到我们走 过的路流淌着混浊的泥水时,就挂念这样阴雨的天 气,皮影班胡大爷的腿是否行动不便?孙师傅开车还 安全吗?想起敖汉旗,就会想起一次考察途中路过贝 子府,笔直的大路、空旷的田野令人的心里也觉得 空空的,就忍不住鼻子发酸。因为我忽然想到了这 样的日子总有一天会结束,我是否会就此与敖汉断 了联系呢?若我日后忙于生计,疲于奔命,数十年不 再与敖汉有所往来,待到满头银发,历尽沧桑,再 次回到这里,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敖汉是否仍如第二 故乡般亲近和宁静?到那时或许该由我给敖汉的孩子 们讲一讲当年的经历了。 朱佳 2017年7月5日于北京
目录 主编寄语苑利 序言朱佳 粟作之源 中华祖神 祖龙诞生 长城 移民者的年轮 满纸辛酸泪 守护基因库 俗语报春知 粪土肥田 欢快的小毛驴 器用之宜 窖有余藏 敖汉祈雨 酬神唱影 元宵撒灯 呼图克沁 秋月围墙 玉泉潭影杏花醉 食之有味 后记
精彩页 2012年初春的一天清晨,兴隆沟村村民王青龙、王青虎两兄弟一大早就扛了镐头和铁锹,打算到自家田边埋个拴驴的桩子,山间的旱作农业耕种运输、推碾、拉磨都少不了毛驴的协助。不想才挖了几铲子就听见了清脆的响声,像是碰到了什么硬物。敖汉遍地是宝,据考古工作者统计,大概发现了4000多处遗址,史前的石器、陶片,辽代的箭镞、碗罐,翻地时碰见真是见怪不怪了。两兄弟虽然心智有些不健全却也多少有过耳闻,以为挖到了什么宝贝,刨出一看却很是莫名其妙,他们不晓得这块带着弧度的陶器残片到底是什么玩意儿。青虎想要挖个究竟,不想哥哥青龙胆子小,担心挖出来什么不祥之物,拔腿就往家跑。“跑、跑就跑……吧!还……还跟我妈告、告状!我妈就、就骂、骂我,不……让挖。怕、怕万一啥宝贝,再挖就弄、弄坏了,遭报应、报应。我……说我不挖,那、那不也坏了吗?”青虎磕磕巴巴地向我们抱怨这事儿当哥哥的做得太不厚道,但其实他自己也心里发虚,正犹豫着要不要继续挖下去?不想当天老父亲就生病闹了肚子。青虎怕这其中有什么联系,只好消停下来,可是没过几天久病卧床的老母亲就咽气了,紧接着老父亲也故去了。青虎说:“这事儿、这事儿吓死我了!”他不知道老人家是自己害病害死的,还是他非要挖这陶片遭了报应,就再也没敢碰过扔在柜子上的那块陶片。那时他根本不知道,敖汉旗史前文化博物馆的几位工作人员找这块陶片找得有多心急。 兴隆沟距旗政府所在地新惠足有130多千米,告别了青虎我们返回旗里,天已擦黑,可田彦国馆长还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耐心为我们讲解了敖汉的史前文化。在讲到红山文化的时候,我顺口说起了在兴隆沟巧遇青虎的事儿,田馆长惊讶道:“你们竟然听董他说啥了?”我笑笑说:“万幸出来采访录音笔都随身带着呢,回来的路上反复听了好几遍才大概厘清了是怎么一回事。原本听村民说他兄弟俩心智不全,话都说不清楚,还犹豫要不要去采访他俩呢。哪想看完遗址从山坡上下来,正好碰见青虎,逮着我们就说起了他发现陶片的故事。那咱们这边是怎么知道他那儿有陶片的呢?” “原本不知道!碎得厉害,我们拼接以后发现少了一块连接部位的残片,所以这块很重要。哎,这事儿说起来也真是有意思,我得给你们从头讲起才明白。”田馆长道。 “我记得是2012年5月23日那天,我们馆的王泽在兴隆沟第二地点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红山聚落形态测绘的时候,就发现了一块形态特别奇隆的陶片……” 前文我们说到过,兴隆沟遗址分为3个地点,第二地点是距今5300~5000年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位于兴隆沟东北的坡地上,当地人称之为东梁。只是时过境迁,王泽老师去测绘的时候那里早已成了一片农田。当天他即将完成最后一个测绘点的时候,忽然发现土里有类似陶片的物件,就刨了出来。细看之下大为惊奇,因为这块残片太怪异了!后来有幸遇到王泽老师,他也对我们说: “当时一看就觉得与以往在兴隆沟发现的陶罐残片不一样,像是筒形器上的。红山文化的祭坛遗址常见一种红底彩绘的筒形器,上下通透,一般围着祭坛摆。我当时以为发现了祭坛,那这块儿就不是单纯的聚落遗址了。我激动得立刻就去扒垄背,结果竟然扒出来了一块人脸形的残片,真是有鼻子有眼的。这意义就更大了!你知道牛河梁之前出土的那个人面像被尊为红山女神。这会不会也是个啥神!”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老师至今还有些激动, “我立马就开车回馆里,找田馆长一块参详。” 田馆长说,他一看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十分赞同这可能是神像的说法。同时还发现这块陶片的断茬儿很新,可能是开春翻地时被犁铧碰碎的,那么一旦庄稼长起来就再也无法寻找了。两人当下顾不上吃饭,就重返兴隆沟继续寻找,然而好事多磨,直到第二日傍晚他们才在地里发现了半截类似手臂的残片。但这个线索也足够让他们兴奋,因为此前从未在红山文化中发现过整身人塑。紧接着他们又在那里进行了第三次搜索,发现了包括腿脚在内的百十余枚残片,但是也有很多其他陶片混在其中。又经过了三四天的筛选,才从中挑出了整整60块疑似残片进行拼接。 这实在不是个容易的工作,因为陶像复杂,之前又没有先例,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会拼出什么形态。然而,拼接的结果却再一次令人震惊了!陶人虽然仍残缺前额、左臂、后腰等部分,但是大体形态已经显露,尤其是面部颧骨高耸、二目圆睁、嘴唇前突,相较牛河梁女神像的庄严肃穆和红山石人头像面目轮廓不清,略有几分憨态。这尊陶人神态奇特却又如此写实的创作风格,不要说红山、敖汉,就算是遍寻整个国内史前文化也没有制作技艺如此高超的,简直堪称史前艺术的巅峰之作! 为了尽可能复原陶人的全貌,考古队一边以陶人残片的发现地为中心进行发掘,一边在村内打听陶人的下落,不但找到青虎手中的陶人的左肩,还在发掘中发现了存放陶人的房址,陶人的前额和3块手臂残片就藏在房址内静待后人前来寻宝。就这样,经过历时43天的艰苦搜寻,65块陶人残片终于搜集完成。 导语 2015年10月,作者朱佳奉导师顾军先生之命,怀揣着前人对敖汉只言片语的研究文献便踏上了前往内蒙古的茫茫路途,爬过城子山、下过老哈河,将敖汉仔仔细细走了个遍,然后一只脚踏进了8000年前的考古遗址,另一只脚踩进了宗大爷家的谷子地;前一刻还在红山文化的祖神面前苦苦思索,扭回头就见考古工作者的忙碌身影……于是《敖汉粟源》这本纵论敖汉古今农业历史,横揽当地风土人情的田野手记便由此诞生了! 序言 如果有人问我,在浩瀚的书海中,哪部作品对 我的影响最大,我的答案一定是《桃花源记》。但 真正的桃花源又在哪里?没人说得清。但即使如此, 每次下乡,每遇美景,我都会隋不自禁地问自己, 这里是否就是陶翁笔下的桃花源呢?说实话,桃花源 真的与我如影随形了大半生。 说来应该是幸运,自从2005年我开始从事农业 文化遗产研究后,深入乡野便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 分。而各遗产地的美景——无论是红河的梯田、兴 化的垛田、普洱的茶山,还是佳县的古枣园,无一 不惊艳到我和同人。当然,令我们吃惊的不仅仅是 这些地方的美景,也包括这些地方传奇的历史,奇 特的风俗,还有那些不可思议的传统农耕智慧与经 验。每每这时,我就特别想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 让朋友告诉朋友,让大家告诉大家。 机会来了。 2012年,中国著名农学家曹幸穗先生找到我,说即 将上任的滕久明理事长,希望我能加入到中国农业 历史学会这个团队中来,帮助学会做好农业文化遗 产的宣传普及工作。而我想到的第一套方案,便是 主编一套名唤“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 之旅丛书”的书,把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介绍给更 多的人,因为那个时候,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人并 不多。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领路人李文华院士,没想到这件事得到 了李院士的积极回应,只是他的助手闵庆文先生还 是有些担心——“我正编一套丛书,我们会不会重 复啊?”我笑了。我坚信文科生与理科生是生活在两 个世界里的“动物”,让我们拿出一样的东西,恐 怕比登天还难。 其实,这套丛书我已经构思许久。我想我主编 的应该是这样一套书——拿到手,会让人爱不释手 ;读起来,会让人赏心悦目;掩卷后,会令人回味 无穷。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按我的设计 ,这套丛书在体例上应该是典型的田野手记体。我 要求我的每一位作者,都要以背包客的身份,深入 乡间,走进田野,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把一个个湮没在岁月之下的历史人物钩沉出来,将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乡村生活片段记录下来,将一个 个传统农耕生产知识书写下来。同时,为了尽可能 地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增强代入感,突显田野手记 体的特色,我要求作者们的叙述语言尽可能地接地 气,保留当地农民的叙述方式,不避讳俗语和口头 语的语言特色。当然,作为行家,我们还会要求作 者们通过他们擅长的考证,从一个个看似貌不惊人 的历史片段、农耕经验中,将一个个大大的道理挖 掘出来。这时你也许会惊呼,那些脸上长满皱纹的 农民老伯在田地里的一个什么随便的举动,居然会 有那么高深的大道理…… 有人也许会说,您说的农业文化遗产不就是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吗?在机械化已经 取代人力的今天,去保护那些落后的农业文化遗产 到底意义何在?在这里我想明确地告诉大家,保护农 业文化遗产,并不是保护“落后”,而是保护近万 年来中国农民所创造并积累下来的各种优秀的农耕 文明。挖掘、保护、传承、利用这些农业文化遗产 ,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祖先的农耕 智慧与农耕经验,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传统的智 慧与经验,补现代农业之短,从而确保中国当代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极力推荐,北京出版 集团倾情奉献出版这套丛书的真正原因。 苑利 2018年7月1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敖汉粟源》以兴隆沟村民耕作中无意发现“大地上的一个个怪圈”作为引子,接连用三个考古发掘故事讲述了敖汉史前灿烂的农业文明,作者没有故弄玄虚的刻意渲染神秘氛围,实在是因为这些从当地考古工作者口中听来的故事已经太过曲折传奇,而敖汉这个许多人不曾听过的地方所蕴含的史前文明又太过灿烂、太过神秘,太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作者也受此影响,在听说当地史前祭祀坑中曾发现有猪首——龙身的堆石时,也对龙的诞生引发了无限联想。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可读之处——作者不仅是如实的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它会让你在一场奇妙的旅行中,透过作者朱佳、顾军的观察和解读悠然生出一些感慨:怎么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传统农业居然会积累下如此丰富的农耕经验,而那些貌似“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背后,居然会蕴藏着如此前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怎么那些看似滑稽的民间歌舞、传统小戏和故弄玄虚的乡土仪式中,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会起着如此强大的心理暗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