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童话是科学和童话的结合,既有科学内容,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又具有童话幻想的艺术魅力。它借童话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幻想的境界,避开了某些知识的枯燥和概念的抽象,引导小读者兴味盎然地逐步认识一些自然现象、懂得一些有关自然的科学知识,从而有效地诱导他们研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发他们努力学科学的精神和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高帆编著的《孩子们喜欢的科学童话》向小读者介绍中外科学童话名篇佳作130篇。本书为《外国部分》收录《小竹雀》、《小蚂蚁历险记》、《这是谁的脚》、《尾巴》、《小房子》、《猫头鹰》、《天鹅的友谊》、《用不同的眼睛看》等故事。
《孩子们喜欢的科学童话》,向小读者介绍中外科学童话名篇佳作130篇。人选的作品,既重视其知识的准确可靠,合乎科学,又充分注意其作为童话的艺术品位,作品必须创造出充满幻想的诱人的童话境界和童话形象,具有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艺术魅力。
《孩子们喜欢的科学童话(外国部分)》从19世纪奥陀耶夫斯基的《八音盒里的城市》、安徒生的《海蟒》、乔治.桑的《灰尘仙女》等历史上的名篇,到当代著名的科学童话佳作,如墨西哥古埃多米勒的《世界动物大会》、日本户川幸夫的《两爪鹰王》等,一些科学童话名家的代表作均包罗在内,如俄罗斯作家比安基的《小蚂蚁历险记》、《尾巴》、德国作家柏吉尔的《太阳请假的时候》、法国作家黎达的《海豹冒险记》、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狼王洛波》等等。
《孩子们喜欢的科学童话(外国部分)》由高帆编著。
小竹雀
[俄罗斯]阿·托杀斯泰
小竹雀蹲在台阶和墙壁中间能晒着太阳的草丛里,惊恐地看着走过来的尼基达。
它把头往后一仰,带黄条的鸟嘴搁在肥大的下巴上,全身的羽毛竖了起来,双腿缩到肚皮下。尼基达弯腰凑近它,张开嘴巴,想吓唬吓唬它。尼基达把它放在手掌上。这还是一只小鸟,大概是想从鸟窠里出来飞一飞,可是,没有本领的翅膀不听使唤,它掉下来了,躲到角落里蒲公英的叶子上。
小竹雀心跳得很厉害,它想:“连哎一声都来不及,就要被吃掉了。”它很清楚,这完全像自己刨小虫子、苍蝇和毛毛虫一样。
小孩把它放到嘴跟前。竹雀睁开黑眼睛,心在抖动。尼基达只在它头上呵了一口气,带进屋:看来还不饿,等一会才吃它呢。
阿列克山德拉·列昂奇叶芙娜看见了小竹雀,她也和尼基达一样,把它放在手心上,在它头上呵一口气。
“才这么大一点,可怜的小鸟,”她说。“多好的黄嘴巴鸟,小竹雀。”
竹雀被放在靠花园的窗台上,窗台用窗纱蒙上了。里面同样用窗纱挡住。它躺在角落里,尽力显示出,它的生命不是不值钱的。
外面,轻雾般的窗纱那边,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那些讨厌的麻雀在厮打。另一面,尼基达隔着窗纱在观看,他那迷人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不停地转动着。“完了,完了,”小竹雀想。
可是,直到晚上,尼基达一直没有吃它。只是往窗纱里边放了些苍蝇,小蚯蚓。“想把我喂得肥一点。”小竹雀想,斜眼瞅了一下没眼睛的红色小蚯蚓,小蚯蚓像蛇一样在它嘴跟前蜷曲挣扎。“我不吃,这小蚯蚓是假的,骗我。”
太阳落下了树梢,昏暗的暮色蒙住了眼睛,小竹雀的爪子更紧地抓住了窗台。现在,什么也看不见了。花园里的小鸟也安静了。它朦朦胧胧地闻到了甜甜的潮湿气味和青草味。它又往羽绒里缩了缩脑袋,气愤地展开了羽毛,稍微向前挪动了一下,然后,尾巴往地上一支,睡着了。
麻雀把它吵醒了——它们在丁香树枝上吵闹,厮打。潮湿的树枝挂在灰暗的光亮中。远处的竹雀甜润地叫起来,还夹杂着嗑啄树木的咔嚓声。“没劲了——想吃点东西,我还有点恶心,”小竹雀想着。它看见了那条小蚯蚓,有半截已经钻到窗台的缝里去了。它跳过去,哆住了尾端,拉出来,吞了下去。“不错,这小蚯蚓还有点味道。”天空变得更蓝了,鸟儿唱起了歌。这时,一束温暖耀眼的阳光透过树叶射到小鸟的身上。“我还要活下去。”小竹雀想,它又跳过去啄住了苍蝇,吞了下去。
这时,响起了脚步声,尼基达走过来,向窗纱里伸进来一只大手,张开手指,把苍蝇和小蚯蚓撒到窗台上。小竹雀害怕地躲到角落里,张开双翅,看着这只手,可这只手停在它的头顶上,又缩了回去。那双奇怪的、折磨人的眼睛闪动着,盯着它。
尼基达离去后,小竹雀恢复了常态,它想:“看样子,他是不会吃我了。这么说,他不吃鸟,好吧,那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
小竹雀吃饱了,用嘴尖理着羽毛,沿着窗台跳过去,看着那些麻雀。它注视着一只后脑勺破了皮的老麻雀,过去逗弄它。小竹雀转动着脑袋,叫着说:“嘘,唧——唧,嘘。”麻雀发火了,竖起羽毛,张大嘴巴向小竹雀扑过来——撞到了窗纱上。“怎么,够着了?噢,怪不得。”小竹雀想着,摇摇摆摆地沿着窗台走起来。
尼基达又来了,他把手伸进来。这一次,手是空的,离它很近。小竹雀跳过去,用足力气啄了一下他的手指后跳开了,继续准备着进攻。可尼基达只是咧开大嘴笑:“哈一哈一哈。”
这样过了一天——已用不着害怕了,它吃得很好,就是有点无聊;小竹雀终于等来了黄昏,这一夜它睡得真舒服。
清晨,它唱了一阵,又开始观察着,怎样才能钻出窗纱。它走遍了整个窗台,哪儿也找不到一条缝。这时,它跳到小碟子跟前喝起水来。它把水吸人口中,再吞下去——水像一个小珠子沿着喉咙滚了下去。
一天的时间真长。尼基达拿来小虫子,用鹅毛清扫窗台。后来,秃顶的麻雀想和寒鸦打一架。寒鸦狠狠啄了它一顿——麻雀像小石头一样躲在树叶里,竖起羽毛窥视着。
有一只喜鹊不知为什么飞到了窗下,它喋喋不休地唧唧喳喳了一阵,摇晃着尾巴,一点有用的事儿都没干。
鸲鹆鸟温柔地歌唱着温暖的阳光——小竹雀忧郁了。它的喉咙也痒痒了,它想唱,但不是站在这窗台上,而是在外边!……
它再一次走遍了窗台,看见了一个可怕的动物:它悄悄地用柔软而短短的脚掌走路,腹部贴着地面。脑袋滚圆,稀疏的胡须直立着,眼睛发绿,瞳孔射出狠毒的凶光。小竹雀一屁股坐到地上,一动也动不了。P1-3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世界的主人——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而紧迫的任务。国家现代化,基础是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需要大批的科学后备军。
但是,由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虽然有强烈的求知欲,却普遍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较强的接受能力,学习知识还常常受兴趣的驱使,而科学在一些人看来又很深奥,许多科学知识抽象而枯燥,所以一些孩子很可能在枯燥、抽象或深奥的科学知识面前望而生畏,止步不前。
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生动形象的科学文艺作品,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融深奥为浅显,向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就成了为科学队伍“征集新兵”,培养科学后备军的十分必要、十分得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科学童话是科学文艺中极受小读者喜爱的重要形式。因为童话这种体裁和儿童心理十分切近,儿童的思维方式就带有童话的特点,而且他们又最富于幻想,特别喜好新奇,“他们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明的不平凡的事物。”(高尔基)富有浓厚幻想色彩的童话,能以其幻想的翅膀把小读者带进一个新鲜、神奇的境界,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童话是科学和童话的结合,既有科学内容,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又具有童话幻想的艺术魅力。它借童话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幻想的境界,避开了某些知识的枯燥和概念的抽象,引导小读者兴味盎然地逐步认识一些自然现象、懂得一些有关自然的科学知识,从而有效地诱导他们研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发他们努力学科学的精神和奋力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为了充分展示科学童话这种文艺形式在引导少年儿童走向科学之路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作用,我们精心编选了这套《孩子们喜欢的科学童话》,向小读者介绍中外科学童话名篇佳作130篇。人选的作品,既重视其知识的准确可靠,合乎科学,又充分注意其作为童话的艺术品位,作品必须创造出充满幻想的诱人的童话境界和童话形象,具有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艺术魅力。
外国部分,从19世纪奥陀耶夫斯基的《八音盒里的城市》、安徒生的《海蟒》、乔治.桑的《灰尘仙女》等历史上的名篇,到当代著名的科学童话佳作,如墨西哥古埃多米勒的《世界动物大会》、日本户川幸夫的《两爪鹰王》等,一些科学童话名家的代表作均包罗在内,如俄罗斯作家比安基的《小蚂蚁历险记》、《尾巴》、德国作家柏吉尔的《太阳请假的时候》、法国作家黎达的《海豹冒险记》、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狼王洛波》等等。
中国部分,从20年代初的《小雨点》、30年代的《狐狸夫妇历险记》、《凤蝶外传》,到40年代的《太阳请假了》、《不要脚的朋友》,建国后,从50年代的《非洲魔术师》、《小蝌蚪找妈妈》、60年代的《“小伞兵”和“小刺猬”》、《谁丢了尾巴》,到70年代的《圆圆和方方》、《“没兴趣”游“无算术国”》、80年代的《森林王国失踪之谜》、《胖子学校》等等,集中了我国科学童话发展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家和他们著名的代表性作品。
科学童话传播的主要是自然知识,所以也曾被称做自然童话,其中讲述动物知识的最为多见,因此,在中、外各上下两册中,分别各有一册为动物童话,而讲述动物之外各类知识的则另集一册。每一册里,同一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中国部分大体按作品发表时间排列,一位作者多篇的,按其发表最早的一篇排列。外国部分,基本按地区排列。
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和一些人选作品的作者、译者进行了联系,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但是,有些作者我们一时查不到他们的地址,有的按所知地址寄了信,却因地址变动,或退休,或出国,信被退回,实在联系不上,感到十分遗憾。在这里,我们除深表歉意外,也希望通过这套书的桥梁和这些同志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