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封如此长的信/非洲人文经典译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塞内加尔)玛利亚玛·芭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玛利亚玛·芭著的《一封如此长的信》介绍:拉玛杜莱的丈夫莫多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在四个月零十天的守制期中,拉玛杜莱向远在美国的好友阿伊萨杜写信,追忆过往,排遣内心的痛楚和寂寞。守制结束后,莫多的哥哥与她年轻时的追求者达乌达相继向她求婚,她却断然拒绝…… 目录 第一章 伤逝 第二章 葬礼 第三章 礼金 第四章 米拉斯 第五章 审视 第六章 相爱 第七章 学校 第八章 非议 第九章 我们 第十章 新非洲 第十一章 返乡 第十二章 小娜布 第十三章 比娜图 第十四章 走或留 第十五章 她们 第十六章 独自 第十七章 为什么 第十八章 唐希尔 第十九章 达乌达 第二十章 求婚 第二十一章 拒绝 第二十二章 达芭 第二十三章 “三剑客” 第二十四章 闯祸 第二十五章 萨勒 第二十六章 教育 第二十七章 归来 序言 非洲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拥 有灿烂的口头文明,又不乏杰出的书面文学,是非 洲不同群体的集体欲望与自我想象的凝结。非洲是 个多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仅西非 的主要语言就多达100多种,各地土语尚未包括在内 。其中绝大多数语言没有形成书面形式,非洲口头 文学通过民众和职业演唱艺人“格里奥”世代相传 ,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 故事、历史传说等,直到今天依然保持活力。学界 一般认为非洲现代文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五六十年代臻于成熟,七八十年代形成百花齐放的 局面,迎来了非洲文学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一大特 点是欧洲语言(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与非洲 本 土语言(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阿非 利卡 语、奔巴语、修纳语、默里纳语、克里奥尔语 等)文 学并存,有的作家同时用两种语言写作。用 欧洲语 言写作是为了让世界听到非洲的声音,用本 土语言 写作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非洲本土文化。无论 使用何 种语言创作,非洲的知识分子奋笔疾书,向 世界读 者展现属于非洲人民自己的生活、文化与斗 争。研 究非洲文学,就是去认识非洲人民的生活历 程、生 命体验、情感结构,认识西方文化的镜像投 射,认 识第三世界文学、东方文学等世界经验的个 体表述 。 20世纪末,世界各地的图书出版业推出各区域 、各语种“最伟大的100本书”,如美国现代文库曾 推出“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英语作品”,但是其中 仅3部为非裔美国人所创作,且没有一位来自非洲本 土。即便是获得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也 榜上无名。在过去百年中,非洲作家用不同的语言 ,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了不同主题的作品。 尽管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 但世界对于非洲文学的独创性及其作品仍是认知寥 寥,遑论予其应有的认可。在此背景下,在出生于 肯尼亚、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全球文化 研究所所长的阿里·马兹瑞(A1iMazrui)教授的推 动下,评选“20世纪非洲百部经典”的计划顺势而 出。津巴布韦国际书展与非洲出版网络、泛非书商 联盟、泛非作家联盟合作,由来自13个非洲国家的 16名文学研究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从1521部提名作品 中精选出“百部”经典,于2002年在加纳公布了最 终名单。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由非洲人 自己评选出来的非洲经典作品名单。 细读这一“百部”名单,我们发现其中译成中 文的作品只有20余部,其中6部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所著,11部在20世纪80年代(含)之前出版。许 多 在非洲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不为中国读者所知,其 作 品没有中文译本,也没有相关研究成果。相对欧 美 文学、东亚文学,甚至南美文学,非洲文学在我 国 的译介与传播远远不足。 非洲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历史可追溯至晚清,但 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真正起步。这既有文化方面的 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非洲虽然拥有悠久的 口头文学历史,但书面文学直到殖民文化普及才得 以大量面世。书面文学起步晚,成熟自然也晚,在 我国的译介则更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非 洲国家逐渐摆脱殖民枷锁,中非国家建交与领导人 互访等外交往来带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非洲文 学翻译热潮。当时译人的大部分作品是揭露殖民者 罪恶的反殖民小说或者诗歌,这和我国当时的意识 形态宣传需求紧密相关。70年代出现了一段沉寂。 自80年代起,非洲数位作家获诺贝尔奖、布克奖、 龚古尔奖等国际文学奖,此后,非洲英语文学、埃 及文学逐渐成为非洲文学译介的重心。进人90年代 以来,我国学界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关注非洲文学的 自身表现力,关注非洲作家如何表达非洲人民在文 化身份、种族隔离、两性关系、婚姻与家庭等方面 的诉求。非洲文学研究渐有增长,但非洲文学译介 却始终不温不火,甚至出现近30年间仅有2部非洲法 语文学中译本的奇特现象。此外,我国的非洲文学 译介所涉及的语种也不均衡。英语、阿拉伯语文学 的译介多于法语、葡语文学,受非洲土语人才缺乏 的局限,我国鲜有非洲本土语言创作的作品译本。 因此,尽管非洲文学进入中国已有数十年,读者对 其仍较为陌生,“非洲文学之父”阿契贝在我国的 知名度也远不及拉美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 不了解非洲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非洲文化, 无法深入开展中非文化交流。2015年初,浙江师范 大学外国语学院策划了“20世纪非洲百部经典”译 介工程,并计划经由翻译工作,深入解读文本,开 辟“非洲文学研究”这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经过 认真研讨、论证,学院很快成立了“非洲人文经典 译丛学术组”,协同我校非洲研究院,联合国内其 他高校与研究机构,组织精干力量,着手设计非洲 人文经典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方案。学院决定首先组 织力量围绕“20世纪非洲百部经典”撰写作家作品 综述集,同时,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办非洲文学研究 论坛,引导学术组成员开展非洲经典研读,为译介 与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2016年5月,由我院鲍秀文教授、汪琳博士主编 的近33万字的《20世纪非洲名家名著导论》出版。 这是30余位学者近一年协同攻关的集体智慧结晶, 集中介绍了14个非洲国家的30位作家,涉及文学、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哲学等领域。同年5月, 学院主办了以“从传统到未来:在文学世界里认识 非洲”为主题的“2016全国非洲文学研究高端论坛 ”,60余名中外代表参会。在本次会议上,我们成 立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文学研究中心”——这也 是国内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非洲文学研究的研究机 构。中心成员包括校内外对非洲文学研究有浓厚兴 趣且在该领域发表过文章或出版过译作的40余位教 师,聘任国内外10位专家为学术顾问,旨在开展走 在前沿的非洲文学研究,建设非洲文学译介与研究 智库,推进国内非洲文学研究模式创新与学科发展 。 与此同时,我们从百部经典名单中剔除已经出 版过中译本的、用非洲生僻语言编写的,以及目前 很难找到原文本的作品,计划精选40余部作品进行 翻译,涉及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与斯 瓦希里语等多个语种,将翻译任务落实给校内外学 者。然而,译介工程一开始就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 困难。仅在购买原作版权这一环节中,就遇到各种 挑战。我们在联系版权所属的出版社、版权代理或 作者本人时,有的无法联系到版权方,有的由于战 乱、移居、死后继承等原因导致版权归属不明,还 有的作品遭到版权方拒绝或索要高价。挑战迭出, 使该译介工程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 我们抱着“20世纪非洲百部经典值得译介给中国读 者”的信念,坚持不懈,多方寻找渠道联系版权, 向对方表达我们向中国读者介绍非洲文学和文化的 真诚愿望。渐渐地,我们闯过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 能闯过的难关,签下一份又一份版权合同,打赢了 版权联系攻坚战。然而当团队成员着手翻译时,着 实感受到了第二场攻坚战之艰难。不同于大家相对 较为熟悉的欧美文学作品,中国读者对非洲文学迄 今仍相当陌生,给翻译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正式 翻译之前,每位译者都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部分译 者还远赴非洲相关国家实地调研。我们充分发挥学 校的非洲研究优势,与原著作者所在国家的学者、 留学生,或研究该国的非洲问题专家合作,不放过 任何一个疑惑。译介团队成员在交流时曾戏称,自 己在翻译时几乎可以将作品内容想象成电影情节在 脑海里播放。尽管所费心血不知几何,但我们清楚 翻译从来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译文如有差错或不当 之处,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者匡正,以求真务实, 共同进步。 在中非合作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人文领域的相 互理解也变得越来越迫切,需要双方学者进行全方 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在中国 文化走向非洲的过程中,也将非洲经典作品引介给 中国读者。丛书的出版得到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 究院的大力支持,长江学者、院长刘鸿武教授是国 内非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对本项目的设计、推 进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见,王珩书记也持续关 心工作的进展。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非洲及非裔文学 研究院院长谭惠娟教授在本项目设计之初就给出了 宝贵的指导意见。借此机会,我代表学院向他们一 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非洲人文经典译丛”的出版是我们在非洲文 学文化研究的学术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随着我们 对非洲人文经典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的深入,今后将 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与读者见面。谨希望这套丛书 能够为中国读者了解非洲文化、促进中非人文交流 尽一份绵薄之力。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洪明 2017年12月于金华 导语 玛利亚玛·芭著的《一封如此长的信》以主人公拉玛杜莱的丈夫心脏病发去世而拉开序幕。在葬礼过后,要求寡妇单独过四个月零十天的守制生活,拉玛杜莱便开始向远在华盛顿的好友阿伊萨杜写信,回忆两人的过往,以排遣内心的痛楚和寂寞。隐居结束后,拉玛杜莱相继拒绝了两个人的求亲,分别是丈夫的哥哥和自己年轻时的追求者,因为他们都是一夫多妻的簇拥者。小说的最后一章,阿伊萨杜即将返回塞内加尔,这封“如此长的信”也就相应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本书曾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获得了第一届非洲诺玛文学奖。 书评(媒体评论) 在非洲,不同于男性作家,女性作家肩负特殊 的使命:她必须勾画出非洲女性的生存状况图景… … ——玛利亚玛·芭 小说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真正的想象 深度。 ——非洲诺玛文学奖评委会 这部小说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不仅深刻 地反映了非洲女性的生存境遇,而且具备毋庸置疑 的文学价值,将其置于非洲最杰出的小说行列绝不 为过。 ——《西非》杂志 精彩页 第一章 伤逝 阿伊萨杜: 来信收悉。为了给你回信,我翻开了这个本子。在这六神无主的时刻,写信能给我力量。我们彼此间长久的友谊已经印证了一条真理:倾诉可以使人遗忘痛苦。 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并非偶然。我们的祖母是邻居,她们的家之间只隔着一块“塔帕德”①,她们每日都要聊天、交流信息。我们的母亲相互抱怨看管弟妹的差事。我们俩则上同一所学校,走同一条石子路,一起用坏无数缠腰布②,穿坏无数凉鞋。我们在同一个洞里埋下乳牙,祈求鼠仙让自己变得更美丽。 如果说现实中梦想随着岁月的推移而逐渐破灭,我们的回忆却始终停留在我的脑海里,珍贵无比。 你可还记得?——过去的回忆带来情感的汹涌。我闭上眼,感知如潮水般袭来:炎热与晕眩、嘴里的甜美、青芒的微辛、轮流的啃咬。我闭上眼,图像如潮水般袭来:你母亲离开厨房,赭色的脸上布满汗珠;女孩们从水井边归来,浑身湿透,三五成群结伴聊天。 我们俩从小到大走的都是同样的路,路上铺满过往的回忆。 朋友,朋友,朋友!我叫你三次。①昨天,你离了婚。今天,我成了寡妇。 莫多死了,我不知从何说起。我们无法预知命运。命运在既定的时刻到来,带走所选之人。命运会迎合你的期许,带来圆满与感动。可更多的时候,命运会打破平衡,带来伤害,我们只能忍受。那天,命运用一通电话颠覆了我的人生。 出租车!快!再快点!嗓子干得要命,心脏几乎停止跳动。快!再快点!终于,医院!脓水和酒精的混合气味。医院!扭曲的脸。不管我认不认识,在场的人都神情哀伤,见证这出残酷的悲剧。走廊在拉长,不断地拉长。尽头,一问病房。房间里,一张床。床上,躺着莫多,已经离开人世,一块白布覆盖全身。一只手伸出来,颤抖着缓缓拉开白布。一件细条纹的蓝色衬衫胡乱掩盖着毛茸茸的胸膛,再也不会起伏的胸膛。这张还带有痛苦与惊惶神情的脸庞是他的,这微秃的额头是他的,这半张的嘴也是他的。我想抓住他的手,却被人带走。我听见他的医生朋友马沃多向我解释:当时他正在办公室口述一封信,突发心肌梗死,秘书即刻给马沃多打了电话。马沃多称自己和救护车赶到时,已经无力回天。我心想:死神比医生早一步降临。马沃多称自己做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但没有任何作用。我又想:面对死神的旨意,这都是可笑的无用功。 我感觉到一种奇特而又神圣的氛围:我能听见旁人在说话,自己却好像被隔绝开来。死亡是一条通道,连接了两个相反的世界,一个嘈杂,一个寂静。 我能在何处休息?我的身体勉强还能维持住尊严。我急切地一颗颗拨动手里的念珠,尽管双腿绵软,却仍坚持挺立。我的腰传来阵阵紧缩感,就像分娩时一样。 我的脑海中掠过生命的片段、大段的《古兰经》经文,间或听到旁人的安慰。 马沃多说:出生是喜悦的奇迹,死亡是悲伤的奇迹。在两者之间,是人生,是命运。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