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顶著的这本《甲午战争诗话》收集整理甲午战争诗词,析诗论史,借史谈诗,用凝练语言展现历史画面。
从史料入手,诗史互鉴,还原历史真相,把握历史人物真情实感。
剖析甲午战争历史,总结失败教训,探索正确道路,以新视角深度解读这段失败史、屈辱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甲午战争诗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新顶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王新顶著的这本《甲午战争诗话》收集整理甲午战争诗词,析诗论史,借史谈诗,用凝练语言展现历史画面。 从史料入手,诗史互鉴,还原历史真相,把握历史人物真情实感。 剖析甲午战争历史,总结失败教训,探索正确道路,以新视角深度解读这段失败史、屈辱史。 作者简介 王新顶,1945生于安徽枞阳。1964年入伍,服役于海军北海舰队,从雷达兵到水面舰艇,再到部队机关,与中国海洋、中国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转业至威海市外经贸委,处在对外开放前沿。后调至威海国际合作公司任副总经理15年,高级经济师职称。多次赴非洲负责国家援外工程项目,亲身经历1997年刚果河两岸惨烈战乱。著有《奋战非洲》《出国打工之路》等。 退休后任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诗中端倪 凡例 ○一 景星聚处五云多——漫说北洋海军军歌 ○二 敢夸砥柱作中流——能诗善对的丁汝昌拼战到死 ○三 有公足壮海军威——邓世昌的自撰联及其挽联考证 ○四 留取丹心照汗青——甲午战争民族英雄赞诗 ○五 渊翁风骨自雄奇——刘永福率黑旗军拒日保台诗略 ○六 八卦山围战火红——台湾义军诗人吴彭年和吴汤兴 ○七 龙性难驯或一鸣——连横的甲午诗和《台湾诗乘》 ○八 血沾甲胄久还红——甲午战将萨镇冰的诗及网传伪作 ○九 丈夫只手把吴钩——李鸿章的诗与假托《临终诗》 一○ 休将成败讥前辈——史上诗家如何诗评李鸿章 一一 设晚节无以自见——又一首李鸿章“遗诗”出现始末 一二 不畏浮云遮望眼——今人诗评李鸿章之误区 一三 弱国外交酸泪流——诗史互鉴评价李鸿章举隅 一四 万绿丛中两条路——析李鸿章世界之旅和途中诗 一五 手揽扶桑旭日温——士大夫笔下的甲午战争诗 一六 世间无物抵春愁——潭嗣同的甲午绝唱及其他 一七 谁怜爱国千行泪——梁启超的甲午义愤与悲鸣 一八 寸寸山河寸寸金——外交官黄遵宪的甲午诤愤 一九 怒搅海翻喜山撼——黄遵宪“敢战必胜”军歌 二○不堪挥泪说台湾——丘逢甲的台湾义军情怀 二一 一腔热血勤珍重——奋笔甲午战争之巾帼诗人 二二 千古伤心是马关——以马关为题的甲午诗作 二三 愿化干戈见太平——一首李鸿章的马关诗悄然发见 二四 直把马关移芷江——从甲午忠愤到日本投降喜赋 二五 回首何殊失估恃——痛失琉球与战平壤之诗思 二六 铁火炼成日本胆——伊藤博文甲午战争诗述评(一) 二七 成败由来疾似风——伊藤博文甲午战争诗述评(二) 二八 甲午悲风滚雷霆——日本靖国神社门前石狮怨 二九 百载风雷激大洋——中日修好诗词中的战争记忆 三○ 宜将剑戟多砥砺——解放军将领们的甲午战争诗词 三一 甲午风云动国魂——当代诗词名家吟甲午战争 三二 自家航母已开锚——著名诗家甲午战争诗词之豪情 三三 弩射腥潮海未平——甲午战争诗词风靡互联网 三四 怒潮夜夜扑崖来——甲午应征诗稿修改得失及诗函 三五 普天忠愤吟甲午——甲午战争120年来诗词集简介 三六 诗魂带血泪滂沱——“两甲子”征稿花絮和宏愿 三七 亿番春雨荡尘埃——“情系甲午”诗词二十一首 附录一 历版《辞海》中的李鸿章 附录二 悲壮的挽歌 跋:悉心秉笔析疑声 序言 读《甲午战争诗话》有感 一部蒙羞史,千秋警策钟。 中华齐奋进,圆梦起蟠龙。 调寄念奴娇·甲午故战场咏怀 刘公岛外,有蓝天碧水,无心游目。船往鸥徊 波卷处,人道世昌魂宿。百代凶倭,十年狂鬼,邻 患伤心腹。巍巍华夏,怒承多少屈辱。 细数青史沧桑,列强刀俎,弱者成鱼肉。崛起 神州强国梦,举世志同心属。风正帆悬,良机紧握 ,天路休停足。共期来日,普天欢庆新局。 导语 王新顶著的这本《甲午战争诗话》通过对甲午战争史事诗料的深入挖掘和探研,以诗史互鉴的方法,介绍甲午战争英烈本人诗联作品的发现与罗掘过程并予品鉴;对甲午战争以来名人志士的优秀诗作,解难、辨伪、溯源、赏析;对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头面人物的中文诗作,择选予以展示、剖析、述评。是诗话兼顾史话,也是甲午战争诗词楹联之精品荟萃。 后记 悉心秉笔析疑声 拙作自成书到出版,经历了一年又四个月的增 减、打磨、改定之旅,由此竟然写了三次跋(分别 写于2016年12月、2017年7月、2018年4月),时跨 三年,故以写作时间先后排列之。这些跋,是本书 诞生始末的真实记载,也是我的喁喁心声,愿以此 与读者交流,并给关注本书出版的首长、同仁和朋 友们一个明确交代。 一跋:诗史互证说甲午 中华诗词和楹联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承载着历 史的记忆,是历史的佐证。诗的语言,言简意赅, 富于情感、哲思,更是时代的强音。写历史事件、 人物诗之作者群体,或是历史的见证人,或以精准 的语言和抒情的方式诠释历史,其优秀作品本身就 是历史的一部分。 由此,以诗的语言写历史事件、人物,必须懂 得历史,走进历史,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与本质, 认识其发展过程,不能误读、误判和滥情。否则, 其作品就有可能与事实不符或背道而驰,最终在历 史的长河中被淘汰。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近四十 年来,史学界通过不懈地研判、考证,对甲午战争 史实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明显标志是,《辞 海》在不断跟进,一路改来,天翻地覆。甲午战争 诗词作者群体乃至社会各界应该了解这些新的情况 ,不能罔顾事实,仍然自说自话。可是,长期以来 ,人们受到史学研究极“左”思潮的影响远未肃清 ,惯性思维仍然根深蒂固,陈旧的认识和观念继续 占据着“频道”,许多人至今仍蒙在“鼓”里,对 一些重大变化一无所知,甚至以为那些敏感话题, 还是不能触碰的禁区! 这本书正是试图用诗词说话,以诗史互证的方 法,探索、弄清甲午战争诗词及其吟咏的一些历史 事件、人物的事实真相,让人们从“不知”“不觉 ”中猛醒过来,删除脑海中陈旧的信息,重建新的 认识,得到有益的启迪,获得到位的思考,接受扎 实靠谱的经验教训,走好我们国家强国、强军崛起 之路,迈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同样的历史,有诗为证和无诗为证是大不一样 的。一些历史学家和历史工作者不会忽视诗歌的作 用,他们总是在其著作中独辟蹊径,运用诗歌诠释 和丰满某些历史情节,从而获得加分。 同样道理,好的纪念地、纪念馆,应该是诗词 楹联荟萃,古韵生辉,让人眼前一亮。否则,仅是 千巴巴的铺陈,就缺少了底蕴、气场与凝练、厚重 。 在甲午战争120周年的2014年9月17日,由威海 诗词楹联学会编纂的《甲午战争120周年诗词选》登 上了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东省政府在 威海召开的“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 大雅之堂,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和欢迎,这给了我 写作此书的动力。 本书写作成书,首先要感谢威海诗词楹联学会 ,是这个平台和诸位同仁的携手合作,让我有机会 投入《甲午战争120周年诗词选》的全国征稿活动中 ,并以执行主编之一的身份参与编纂、出版工作, 从而有缘迈进甲午战争诗词爱好者的行列,从中得 到许多教益、历练和知识、资料的积累。这是我写 作这本书的基础。 我还要感谢的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 许多同志的帮助。特别是为本书提供重要历史资料 、线索和资讯的陈悦先生、夏冬波先生、王垒教授 等,他们的热心和学识让我钦佩;侯杰博导、王小 蕾老师合著的《1896李鸿章的世界之旅》一书给我 许多启发,本书直接引用了其中某些片断,或为本 书亮点之一。 我还要感谢现代网络,它使我几乎想要什么书 ,就能购到什么书。比如,我轻易地从“孔夫子旧 书网”补购、配齐了从1936年至今各个时期的七部 《辞海》,而且价格低廉。还有网上资讯,更是取 之不尽,用之方便,为我提供线索,找到源头,顺 势购得其书或查实、引用某些扎实可靠的内容。这 是我身在滨海小城写成这本书的重要条件。 痴迷于甲午战争诗词研究,在遗憾中寻找某些 真相,这是我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答案不可能圆 满,但鄙人已尽洪荒之力了! …… 一、台湾高拜石的《南湖录忆》书中《李鸿章 泪尽秋风》; 二、广州体育学院社科部王垒教授的《李鸿章 “临终诗”辨伪》; 三、由王鲁湘主持对话并成书的《晚清五大名 人》(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中的第三章《皖人李 鸿章》第一小节《千年变局之漩涡中人》。…因为 这三篇文章,现在读者可以轻易查到,阅读方便。 此刻,我尤要对王垒教授当初慨然应允全文录 用《李鸿章“临终诗”辨伪》而谨致谢忱,对最终 未能收入,深表遗憾! 拙作审稿过程如此大费周章,既说明作者本人 学养、水平有限,也说明我所选的出版社高度负责 ,精神可嘉。我庆幸遇到了知音。在此,谨向他们 致敬!致谢! 1888年10月,清朝政府批准了李鸿章具体负责 制订的《北洋海军章程》,并予颁布实施,标志着 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发端 ,值得纪念。但北洋海军在此后的甲午战争中遭受 惨败,神州为之陆沉,国人刻骨铭心。甲午战败, 重在总结经验教训,但百年反思,众口 精彩页 “百五十年无限事”,是指琉球之事无疑。但“百五十年”和“无限事”,大概是指清军入关不久,琉球国王尚贤就派遣使者金应元前来请求册封。由于琉球使者没有携带明朝政府的册封印信,因而请封未成。后尚贤去世,于是改由其弟尚质继续上表请封。顺治十一年(1654),琉球国王被清顺治帝册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康熙元年,又改封琉球国王。此后百余年,琉球不断遣使进贡,历任琉球新王即位后都要遣使请封,从未间断。直到前面提到的1874年琉球的丢失。对此,赵朴初1955年访日飞过琉球,有感而发。“百五十年”只是个约数,“无限事”是指期间所有发生的事。 总之,强占琉球,让日本尝到了甜头,随即入侵中国另一个藩属国朝鲜,进而侵略台湾,染指钓鱼岛。 琉球被日本吞并后,清政府曾三番五次地请求与日本谈判,但都遭到拒绝。清政府只好退而求其次,“延宕搁置”。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后,连台湾都割让给了日本,清政府就更没有心思去管琉球归属之事了。 直至抗日战争后期,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召开时,日本侵略者已成强弩之末,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日本投降后,将东北、台湾、澎湖列岛交给中国,琉球也交给中国管辖。蒋介石称收复其他失地就心满意足了,唯琉球不能要,希望中美共管或国际托管。罗斯福很不理解,两天后再次约谈蒋介石,并指出中国收复台湾如果丢掉琉球,台湾也不安全,但蒋介石仍然是那四个字:坚决不要。1972年美国把军管了27年的冲绳私相授受,移交给日本,琉球再次与中国失之交臂。 历史上的事,只能用历史的眼光看。清朝的李鸿章也好,民国的蒋介石也好,他们放弃琉球,都不是存心“卖国”,因当时国家没有那个能力,管不了那么多——或者说还缺乏海权意识和战略眼光。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与遗憾。 2013年5月,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在《人民日报》上刊文指出,按照法律,不仅钓鱼岛属于中国,琉球的地位也可再议。这篇文章刺中了日本的痛处,日本政界要人纷纷向中国表达抗议。但《冲绳时报》5月10日指出,日本“用武力吞并冲绳(琉球),强制合并的历史却是事实”。 2016年清明节期问,福建省有一处与琉球有关的古墓被盗,墓地的主人叫赵新。 在中国和琉球交往的五百多年间,中国派出册封琉球的使团共计25次,这些册封使团的人数众多,少则二三百人,多则700余人。而航海日期少则数日,多则近一个月。 赵新(1809-1876),字又铭,福建侯官人,咸丰二年进士,清代最后一任册封琉球国的正使,著有《续琉球国志略》等书。记载仅此而已。 赵新的墓建造于1879年,去世后被安葬在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劳光村。墓有58圹,葬其本人和他的梁、叶两任夫人及儿子儿媳。赵新的后人赵学坚扫墓时,发现坟墓被盗。盗墓贼除了将死者遗骸翻出之外,还将刻有墓志铭的墓碑打碎!墓上方树上挂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木牌也没了,墓顶上方五六米外的大大的“福”字红漆石碑更是不见踪影。 这让考古专家非常痛惜!正是这块墓碑记载了赵新生平,对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该地文物部门正想办法尽快修复。 P274-27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