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宋代文体学思想是宋代文体学、宋代文学思想及其宋代文学史和批评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代文体学思想研究就是揭示宋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批评史上重要作家、思想家、批评家及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的文体观念,及其形成的文学文化、哲学思想、时代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 任竞泽著的《宋代文体学思想研究》重点对宋代文学史、批评史、文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起过重大影响的作家诸如欧阳修、黄庭坚、吕本中、朱熹、周密等人的文体学思想进行具体分析和比较研究,发掘其文体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文学文化等背景因素,并从中寻找出宋代文体学思想发展的共同规律来。 作者简介 任竞泽,内蒙古赤峰人。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承担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唐宋文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各一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专著《宋代文体学研究论稿》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 目录 绪论: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论纲 第一节 同异比较与方法借鉴:文体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史 第二节 个案特征与方法概览: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研究举隅 第三节 文献整理和学科树立:文体学思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第一章 杜甫的文体学思想及其对宋代文体批评的影响 第一节 “别裁伪体”和“以诗为文” 第二节 “尽得古今之体势”与“集文体之大成” 第三节 “破弃声律”与“变而不失其所” 第四节 杜甫《戏为六绝句》与曹丕《典论·论文》 第二章 宋人“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论源流 第一节 宋代“体制为先”辨体:成熟和定型 第二节 唐前“先其体制”辨体:发生和发展 第三节 元明清“文体为先”辨体:繁荣和总结 第三章 辨体对立角色与破体开拓意义——欧阳修的文体学思想探析 第一节 辨体尊体:先体制而后工拙 第二节 变体破体:公于文章变而不失其正尔 第三节 兼备众体与各有所长,不喜杜诗与诗体特异,风格不同与文如其人 第四节 《醉翁亭记》的文体学意义 第五节 《新五代史》史论发论必以“呜呼”的文体创新 第四章 黄庭坚的文体学思想 第一节 论文自有体,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 第二节 破弃声律,究及历代体制之变 第三节 兼备众体,虽苏门不能兼全也 第四节 “山谷体”面面观 第五章 “江西派”文体文学思想对周邦彦的影响 第一节 周邦彦与苏、黄及其门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二节 黄庭坚文论与历代评价周邦彦词论比较 第三节 杜甫的“介入”与黄庭坚、周邦彦的关系 第四节 周邦彦的文体学思想——兼与杜甫、黄庭坚进行比较 第六章 文体学视域下的吕本中“活法”论 第一节 “活法”论理论渊源研究述评及其文体学阐释 第二节 吕本中的文体学思想及其与黄庭坚、谢良佐、朱熹的关系 第三节 “法”与“体”及其“定法而无定法”与“定体而无定体” 第四节 源于五经的定体变体论 第七章 辨体与变体:朱熹的文体学思想及其渊源影响 第一节 亦须先识得古今体制 第二节 此人好作伪书,而尚不识其体制 第三节 读诗须先识六义体面 第四节 变而不失其正 第五节 “作时文略用体式而隐括以至理”的时文古文辨体论 第六节 类分与类从 第七节 朱熹辨体论渊源及其对严羽的影响 第八章 周密的文体论与文学观 第一节 周密的文体学思想 第二节 文学本体论 第三节 文学创作构思论 第四节 文艺的审美风格论 第五节 文学创作的技巧方法论 第六节 文学的发展论与价值观 第七节 周密文学思想的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