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净宗大德昌臻法师的一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恕豪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李恕豪著的这本《净宗大德昌臻法师的一生》是一部佛教人物传记,传主为四川有名的高僧昌臻法师。本书叙述昌臻法师丰富而曲折的一生、艰苦的求法过程,以及他对于佛教尤其是净土宗的贡献。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童年 第一节 家世 书香门第 家族源流 第二节 祖父张祥龢 忧国忧民,无意仕进 孝悌忠信,家风严谨 扶危济困,医德高尚 张家大院里的“大仙楼” 第三节 穿僧装的小孩 “这个娃娃不好带” 张家的思想信仰 “出家”文殊院 第四节 发蒙读书 祖父的教育理念 张家私塾 顽皮的孩子们 餐桌上的教育 志在圣贤,修身克己 祖父去世 第五节 看相 “断生死如神”的相士 刘仲韬先生的故事 第二章 受教“槐轩” 第一节 槐轩学派 张家与“槐轩”的关系 刘沅的生平事迹 “槐轩”的要旨及成就 “槐轩”的传承 第二节 求学于尚友书塾与志景书塾 尚友书塾的学制与教学理念 李惠生先生与志景书塾 长途步行访亲 第三章 渴望佛法学修 第一节 初识净土法门 成都的佛学社团 谢慧霖居士与印光法师的因缘 对净土法门的误解 第二节 禅宗修学 向圣钦老和尚学参禅 开始尊重净土法门 第四章 战火中的大学生涯 第一节 考入朝阳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 攻读法律的原因 朝阳大学的历史及学术地位 第二节 在警报声中完成学业 日寇对大后方的狂轰滥炸 奉行众善,消灾免难 第五章 进入政界 第一节 参加“高等文官考试” 择业的思考 “高等文官考试”制度的由来 在念佛声中进入考场 省政府秘书处的年轻编译 第二节 参加“县长甄审考试” 又进考场 遭受举报,延迟分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六章 辞职以后 第一节 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何谓“自由职业”? 职业转换 第二节 代管“基金会”的印章 第三节 结婚 第七章 新来的“书生县长” 第一节 离家赴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就任西充县县长 第二节 廉洁自律,为官清廉 不结帮派,任人唯贤 拒收财礼,禁止“做生” 第三节 年轻县长的政绩 关心民生,重视教育 应付“考绩”,与之周旋 第八章 保全地方,迎接解放 第一节 混乱的局势 进退两难,后悔莫及 县政府的不速之客 为“叛乱者”担保 第二节 大厦将倾,不知所措 “财神”来了 不义之财不能妄取 拈阄 第三节 策划起义,迎接解放军 峰回路转 “委任状”的价值 有惊无险 不怕死的女共产党员 宣布起义 无意仕进 第九章 在成都的日子 第一节 重返故乡 成华大学和四川财经学院 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 第二节 学习密法 贺先生的引荐 普钦法师 普钦法师的言传身教 第十章 政治运动 第一节 “肃反”运动 蒙冤入狱 忏悔 牢房里的“批斗会” 出狱 第二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 用佛法的因果律来看待一切 开导三叔,躲过劫难 第十一章 在西昌的日子 第一节 下放西昌 干部下放运动 西昌专科学校与四川林学院 第二节 出色的员工和尽心的医生 工作负责,廉洁奉公 热心为师生和群众治病买药 第三节 难行能行,精进修行 恩师圆寂,永志不忘 佛前发愿,终身素食 妻子去世,家庭变故 克服困难,持斋修行 第十二章 在“”的岁月 第一节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安居陋室,坚持念佛 以大胸襟化解小怨仇 不计前嫌,治病救人 第二节 更严重的考验 “革命委员会”与“武斗” “牛鬼蛇神管理委员会” 逆境中的思考,拒绝纠正 第三节 患难中的真情 难友的关怀 亲情难忘 第四节 在武斗期间 惨烈的西昌武斗 把“死”字顶在头上 深夜访客 “特殊待遇” 获得“解放” 第十三章 山清水秀的灌县 第一节 在四川林业学校 重新分配工作 依依惜别 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 第二节 冬去春来 赋诗唱和 精进学佛,撰写文章 鼓励晚辈学佛 难产称名的感应 对外孙的教育 第十四章 又回到了成都 第一节 在女儿家中 含饴弄孙 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第二节 任教四川尼众佛学院 隆莲法师与四川尼众佛学院 隆莲法师与“槐轩” 不领取课时费的教师 第十五章 离欲上人 第一节 离欲上人的传奇人生 寻师访道 驻锡乐至报国寺 弘化成都 历经磨难,坚守寺院 发愿复兴报国寺 “去妄” 神奇的治病方式 第二节 初见离欲上人 一路颠簸,拜谒上人 皈依上人,法名“昌臻” “这个地方应该由你来坐” 第三节 重建报国寺 缅玉佛像的来历 师恩难忘 第十六章 在文殊院的日子 第一节 修志期间的各项工作 《四川省佛教志》的编写 青年导师 序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凡夫因善恶业力沉 浮于六道,菩萨由菩提宏愿化度于十方,前因决定 菩萨种性,现缘砥砺增长愿心。大浪淘沙梦影佛事 ,斗转星移一段佳话。 先师出生于成都一个书香世家,成长于国家变 革时代,从少年得志到中年饱经风雨,从大权在握 到被动管制,从一介书生到老骥伏枥,从独善其身 到普济大众,既有传奇的经历,也有平淡的人生, 既有坎坷的命运,也有辉煌的业绩,演绎了一部在 佛法净化下从做人到修行的典范人生,实践了他累 劫的菩提愿行。 先师的一生都浸润于佛法的虔诚信仰,由于坚 定的信心和愿力,在佛法中磨砺、修行、成长、成 就,正如他在耄耋之年对他的亲属说过的一句话: “我要是自己没有信仰,不是因为佛法,这一辈子 很难活到今天。” 慧根睿智,明因识果,让他顺境不迷,逆境不 退,佛法僧三宝是他生命中坚强的动力和依怙。 我业障深重,将近不惑之年才遇正缘,于1997 年在家乡听闻到了先师驻锡的乐至报国寺,是一个 道风清净、度化众生、喜舍慈悲的寺庙,于是利用 暑期来到这里,自此开启了我生命旅程的探寻。在 两个月的寺庙生活中,我接受了先师的慈悲救赎, 见证了先师的平易近人,洗涤了过去的罪愆,确定 了将来的修学方向。 1999年春节,我来到乐至报国寺正式出家,到 2009年先师圆寂,在这十多年当中,我追随先师, 在报国禅寺发心做事、修学。在我们的眼中,先师 是儒雅善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是慈悲喜舍、 乐观亲和的宽厚长辈,是修持精进、安贫乐道的大 乘行者,是仙风道骨、诲人不倦的谦和师尊。 纵观先师一生,秉性谦逊,学问广博,道德文 章,国之宝者;医方内明,禅净律密,理事圆融, 精进不懈;心性开朗慈祥,修养炉火纯青,后学难 得学其万一。特别是他宠辱不惊、生死不惧的信仰 力量,感化无穷。 记得2002年11月,先师示现前列腺癌,住进医 院。手术前,先师从容写好遗嘱交到我们手里。当 时他已是85岁的高龄,我们都担心他身体会坚持不 住。手术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结束后被推出手术室 那一刻,先师第一句话竟是:“我今天念佛一点杂 念没有,比平常还念得清净。”一句话引得手术台 边的医生们开怀大笑,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回到 普通病房后,稍能坚持他就坐在床上打坐念佛,换 班新来的护士看到病床上坐着的是位和蔼可亲的老 者,甚至把他当成看望患者的人。 先师造诣高深而行履平常,甚至有人说他是观 音菩萨的示现。我亦认为他的性格大多示现的是菩 萨慈善忍让的秉性,不过先师也有刚正不阿的一面 ,曾示现过金刚怒目的情形。一次,因某位护法居 士的介绍,有一位老板承担了修建任务,开头信誓 旦旦,中间为了省钱而偷工减料,先师与之交谈无 效时,突然拍案而起。平时大家认为,先师只会低 眉慈目,此时,他却表现得掷地有声,义正词严。 问题解决后,先师内心毫无芥蒂,照常欢喜。先师 说,三宝的事不是我个人的私事,不可错了因果。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 作如是观。万般皆假,一性唯真。”先师常常以此 为座右铭,信仰虔诚,愿心坚定;建设蜀中净土不 遗余力,巩固僧幢一片悲心;上报四恩,普济群苦 ;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指导,以净土为归宿; 通身放下,不计名利,唯求无上菩提。 曾有相关社会达人及居士,希望为先师立传及 宣传报国寺,先师都一一谢绝了,不准有写他的文 字见诸媒体,并告诫我们修道人,不可执着世俗名 利,无漏道业才是本分。 先师圆寂前一个月的某天晚上,突然把我叫到 他的寮房,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遗书交给我。我心里 一惊,说您老这是干什么?先师说自己要准备往生 了。我虽然也知道老人家终究要功圆果满,但突然 面对这个宣布,内心难免五味杂陈,非常希望他长 久住世,哪怕他不能动了躺在床上,弟子们也都心 安。先师说,人有老苦,换个身体又来。我苦苦哀 求了很久,先师说:“我的生命会顺其自然,该走 就走,该留则留。”最后,我无话可说。又隔了十 天左右,先师开始示现轻度“感冒”症状,并伴随 有些拉肚子,也都不严重,每天仍然正常起居,坚 持早课念佛,一月后,先师真的就走了。 先师剃度弟子众多,皈依弟子就更多了,在修 养和学识上,不乏信仰纯正、学修见长者,此时对 师父的后事,站在弟子立场上,都希望做得尽善尽 美。但此时,以谁的意见为主呢?正当举棋不定时 ,看到先师在遗嘱上早已写得清清楚楚,众人都息 诤平静,一心念佛,遵照先师的遗嘱,身后之事成 了度化有缘的契机。 先师生前,慈悲济世,利人利己,圆寂后,仍 给我们无数方便和利益,每每忆起,感恩戴德,无 以言表。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先师离开我们已有 七个年头了。尽管他生前观世如幻,不愿有人为他 著述立传,但作为弟子,总希望能把先师的点点滴 滴记录下来,一是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感恩和纪念, 二是希望他的行持经验能裨益更多有缘众生。因缘 和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恕豪教授接受了我们 的邀请。李恕豪教授和先师也是世交,具有深厚的 文学及修行素养。在李恕豪老师呕心沥血的调查、 采访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大众的积极配合,特别是 以林成高居士为首的先师俗家亲人,不遗余力地搜 集资料,提供种种方便,配合写作。众缘和合,该 书终于在先师诞辰一百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前完成 并即将付印,以此来缅怀先师令人感动的德行典范 ,及对他老人家给予我等法身慧命的微忱感激。在 此,我谨代表乐至报国寺及先师弟子,对李恕豪教 授完全义务地发心整理写作,及先师亲属们、广大 弟子、各方信众的全力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 让我们共同祈愿:先师早日倒驾慈航,再入娑 婆度众生! 是为序。 乐至报国寺住持:释隆宣 2017年5月30日 导语 昌臻法师(1917-2009),俗名张耀枢,四川成都人。出生于诗书世家,深受槐轩学派的影响和熏习。后来到朝阳大学攻读法学,接受现代教育。毕业后进入政府工作,曾任西充县县长。1949年年底,与地下党共同策划起义,迎接解放。以后,长期从事文教事业,直至退休。1992年,受师父离欲上人生前的嘱托,以75岁高龄,毅然出家,重修报国寺,培养后继人才,并积极弘扬净土法门,使报国寺成为了名闻遐迩的“蜀中净土”。 李恕豪著的这本《净宗大德昌臻法师的一生》是第一部关于昌臻法师的传记,使人们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昌臻老法师传奇而曲折的一生。 后记 2009年12月26日,净宗大德、一代高僧昌臻法 师安详圆寂,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和老伴立即赶到 乐至报国寺参加老法师的葬礼,与老法师作最后的 诀别。当时,报国寺内人头攒动,整个寺庙的上空 回荡着四众弟子念诵阿弥陀佛圣号的声音,人们以 念佛的方式,恭送老法师一路往西,上品上生。我 也和大家一样,强忍着失去敬爱的导师和长辈的悲 痛,参加了整个仪式,直到送法师的遗体到化身窑 荼毗。 在报国寺,我见到了谭天女士。谭天女士既是 佛教徒,专修净土,又是一位成果颇丰的传记作家 ,因此,经人介绍,报国寺和老法师的亲属们希望 由她来撰写昌臻老法师的传记,同时,出于慎重的 考虑,报国寺希望我协助谭天的写作,担任书稿的 特约编校。因此,在她的写作过程中,我曾经仔细 地阅读过原稿,并提出过一些修改意见和写作建议 。 2012年11月,谭天撰写的《持一句佛号回家— —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是第一部关于昌臻法师的传记,使人们能够较为 全面地了解昌臻老法师传奇而曲折的一生,因此在 出版以后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在昌臻老法师圆寂不久,为纪念他老人家,反 映他老人家一生经历的另外一件重要的工作也在积 极地进行之中,这就是拍摄《昌臻法师——从县长 到高僧》的纪录片。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法师的外 甥林成高居士的组织参与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 下,以恭田基金的名义出品的纪录片拍摄完成。纪 录片问世以后,社会影响非常强烈,得到了广大僧 俗大众的赞扬。应该说,传记和纪录片相配套,是 一种完美的组合,一个是笔之于书的文字记录,一 个是形象鲜明的影像表达,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 彰。 其后几年,弟子和亲属在整理老法师遗物的时 候,又发现了不少的书信、照片和其他的材料。这 样,原先所拍摄的纪录片《昌臻法师——从县长到 高僧》便显得比较单薄,需要补充的地方很多。于 是报国寺方面和恭田基金计划重新拍摄一部反映老 法师的纪录片,以弥补原先片子的不足,同时也是 为了纪念昌臻法师诞辰一百周年。林成高居士担任 制片人,总揽其事。纪录片名为《菩萨行》,于 2017年9月12日完成,内容相当丰富,上、中、下三 部,共九集,放映时间长达七个半小时。该片完成 以后,除制成光碟流通外,也发布到了网络上,得 到了社会普遍的好评,在发布一个月时间内,点击 的次数达二十万之多。 2015年,报国寺方面和林成高居士希望由我来 撰写一部反映昌臻法师一生的传记,一方面是因为 有新的材料发现,另外也是为了与纪录片《菩萨行 》相配套。为此,我颇费踌躇,因此一开始并没有 接受邀请。我认为已经有了一部关于昌臻法师的传 记,而我本人也参与过其中的工作,是否有必要另 外撰写,可能还应当仔细考虑。经过反复的思考, 我最终接受了撰写任务。由于现有的材料更加完善 ,的确需要一部与纪录片《菩萨行》相配套的传记 ,这样才能够更准确更完善地反映昌臻法师的一生 。另外,对于一个著名的人物,可以由不同的人从 不同的视觉和观点为之立传,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 映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正如一座高山,如果从东 南西北的不同侧面去进行描画,比起只从一个方向 去描画,肯定更为真实准确和全面。昌臻法师的俗 家姊妹自幼就与我母亲交好,这种友谊终其一生, 而我本人,在他出家前后,都多次亲近他老人家, 深受他的教诲与熏陶,承蒙他的推荐,为佛教事业 做过一些事情。由于我对昌臻法师较为了解,所以 报国寺方面和林成高居士希望我担当撰写老法师传 记的任务。 另外,关于此书的署名,我有自己的看法。撰 写一部著作,作者应当从头至尾参加整个过程,包 括材料的搜集整理和执笔撰写等,而当时提供给我 的材料,并非我本人亲自调查和搜集,这些工作大 都是别人完成的,我不能够掠人之美。因此,我建 议即使要写这本书,由我来执笔,也不能署我的名 字,最好以“报国寺写作小组”的名义发表出版。 这个建议没有得到同意,因此我在这里必须说明: 这部书是集体的创作,非我一人之所为,我只是执 笔而已。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乐至报国寺现任住 持隆宣法师和林成高居士,由于他们的邀请和推荐 ,我才能够有幸参与此书的撰写工作,他们所提供 的丰富资料是本书的主要材料来源。乐至报国寺和 恭田基金拍摄的纪录片《菩萨行》,亦是此书的重 要材料来源和参考依据,在这里应当感谢参与拍摄 该片的所有参与者。感谢乐至报国寺的法师们和乐 至、成都等地的各位居士,尤其是龙昂居士、赵启 林居士,他们除提供资料外,还参与了此书的审定 工作。感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 宗性法师为本书作序,并提出宝贵意见。感谢谭天 女士,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她的《持一句佛 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的部分内容。 最后,要感谢巴蜀书社首席编辑施维先生、责 任编辑肖静女士、特约审稿蒲其元先生,他们精心 策划,认真编辑,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 精彩页 虽然有很好的构想,但要具体实施却并非那么简单。对于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突然间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承担起如此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报国寺的交通非常不方便。从成都到报国寺,先要到火车北站或新南门车站乘车,约五小时才能够到达乐至县城。到县城汽车站以后,一般要等待很久,才能够转乘到龙门乡的中巴车,车行需要一个多小时,下车以后还得步行五、六里路才能够抵达报国寺。当时,从县城通往龙门乡和寺院的道路全是乡村土路,道路狭窄,弯曲崎岖,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难行。每天的班车相当稀少,经常买不到票,必须提前到站上购买,因此排队等待的时间就很长。一路上旅客上上下下,非常拥挤。一天乘车下来,非常劳累。 第二,是生活的艰难。经过长期的破坏,报国寺只剩下了很少的一点房屋,早已经是残破不堪了。离欲法师本人住的寮房就十分低矮潮湿,光线黯淡,床和家具也非常破烂。昌臻法师居住的寮房也差不多。由于没有卫生设备,晚上临睡的时候,就只能在房间里放一个粪桶,整个晚上屋子里都是臭烘烘的。吃饭呢,全都是稀饭,外加两个红苕,不能吃干饭;菜肴呢,那就是一碗咸菜,或者如萝卜秧之类一般人弃而不食的蔬菜,放在桌上大家共同享用,菜里面基本上没有油。因为寺庙里种植的蔬菜、水果都要送到市场上变换成现金。为了改善伙食,偶尔也能吃上一顿面食,调料就是盐巴和泡菜水,或者是在一大锅水中先放一些泡菜煮一下,然后再下面条,连汤带面煮上一盆,大家各自舀在碗中食用。这是离欲老法师的规定,省下来的钱必须用到寺院建设上面。当昌臻法师刚刚到寺庙的时候,大家考虑到他年龄大,从生活条件好的成都文殊院来到这里,因此准备给他单独开伙,但他都谢绝了,坚持与寺内的僧人和居士们共同进餐。后来,随着整个社会环境和寺庙经济情况的好转,报国寺的伙食才逐渐得到改善。 此外,是劳作的辛苦。离欲上人生前亲自下地参加生产劳动,昌臻法师来到报国寺后,也像离欲上人那样,与僧人和住庙的居士一起下地劳动。当时,庙内还有不少的土地,种植有小麦、玉米、红苕、土豆和各种蔬菜,另外离欲法师亲自种下的果树也已经挂果了。在需要干活的时候,上完殿早餐后昌臻法师就一个人上坡去劳作了。他从来不通知大家某一天要安排生产劳动,早晨,别人看到住持法师已经在地里了,也纷纷前来与昌臻法师一道挖土、除草、挑粪。 有一次,从成都来的一个年轻人来到报国寺,当时,山门还没有修好,她远远地看到一个老和尚,打着赤脚,满脚都是泥巴,从田里面站了起来。这使她非常震撼。从此,她跟随昌臻法师学习,处处以老法师为榜样,在修学上取得很大的进步。 报国寺大规模的建设铺开之后,经常有卡车运来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汽车一到,昌臻法师都要爬上车去,亲自将这些建筑材料搬下来,即便是下雨也不例外。考虑到他年岁很大,别人极力劝阻但都拦不住他。90年代初期,报国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什么都缺乏,于是居士们纷纷捐献各种物资,如桌椅凳子、床铺,各种书籍等等,只要汽车一到,昌臻法师都是首先上车去搬运下来。 P228-22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