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运河明珠--商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良田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王良田著的《运河明珠--商丘》介绍了商丘古城的悠久历史。远古时期商丘就有人类居住,商丘作为城市从两周宋国时起始称睢阳,因地处睢水北岸而得睢阳之名。商丘是一座典型的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荣、因运河而发展延续的城市,运河对于商丘城市的产生发展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为隋唐商丘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促进了商丘城市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北宋时期商丘称“应天府”、“南京”,居陪都地位。金至清代,商丘一直为归德府府治所在地。现存商丘古城是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城。 目录 第一章 亳——商丘历史上最早的城 第一节 商丘早期城市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帝喾都亳 第三节 南亳与北亳城 第二章 宋国故城——商丘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 第一节 宋国 第二节 宋国故城 第三节 与宋国有关的考古发现 第四节 宋国历史名人 第三章 汉代梁都睢阳城 第一节 粱国都城问题研究概况 第二节 粱都睢阳 第三节 芒砀山西汉粱王陵 第四节 东汉梁国 第四章 三国至隋以前的商丘古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关文化遗存 第五章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商丘古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关文化遗存 第六章 北宋至明初的商丘古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北宋南京城与睢阳城遗址 第三节 应天书院 第四节 清凉寺 第五节 《睢阳五老图》 第七章 明清归德府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墙 第三节 城内街道及里居 第四节 城湖 第五节 城内古民居 第六节 明清归德府学 附录 附录一 简明商丘古城沿革考 附录二 商丘古城在我国古都史上的地位 附录三 商丘运河城市历史文化的产生与传承 附录四 商丘古城与通济渠史地关系研究 附录五 商丘市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 附录六 商丘主流历史文化考辨 附录七 商丘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问题研究 编后记 序言 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东望安徽淮 北、江苏徐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 ,北临山东菏泽、济宁,是河南省的东大门,下辖夏邑县 、虞城县、柘城县、宁陵县、睢县、民权县、粱园区、睢 阳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6县3区和1个省直管县级市永城市 。总面积10704平方千米。商丘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5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商丘古城南2_5 千米处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商丘古城地处睢阳区,从商汤 都南亳至今,商丘已有3600余年的建城史。 商丘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已发现的新 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商丘全境。传说,燧人氏在商丘钻木( 一说击石)取火,从此中华民族的先人结束了茹毛饮血的 时代。帝喾高辛氏迁其子阏伯于商丘。为火正,观察大火 星运行以报农时。今商丘有燧人氏陵、炎帝朱襄氏陵、帝 喾陵、阏伯观星授时的阏伯台。夏时期,商先公主要活动 于今商丘一带,商汤都南亳故址就在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 西南约17千米处。西周初年,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封于 宋(今商丘),建立宋国,“奉其先祀”。现在已探明宋 国都城位于今商丘古城下,城墙周长12985米,面积是现在 商丘古城面积的10倍,商丘作为城市名称始自西周宋国, 又因地处睢水北岸而得睢阳之名。 睢阳城南临睢水,从城市初建时即得益于睢水便利的 漕运。西汉梁国都睢阳近200年时间,东汉梁国都睢阳约 150年时间,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有睢水便利的交通。由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皮堡德博物馆组 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的考古钻探、发掘成果证明,两汉睢 阳城是在宋城的基础上修建的。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为隋唐时商丘城市的发展带来了 空前的机遇,促进了商丘城市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唐朝时 期商丘称宋州,城市称宋城,唐代宋城城市规模很大,清 乾隆十九年(1754)《归德府志》记载:“唐建中时,亦 为宣武军城,城有三。”宣武军城平面呈“品”字形,南 一城,北二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遣怀》一诗中描述 了当时宋城的繁华:“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邑 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邑中九万家”,按照每户5口 人计算,当时宋城城市人口达45万,这在全国是很大的城 市。 宋城是当时全国著名城市,商业繁盛,手工业发达。 宋城“城市手工业中,缫丝、织棉、纺纱、刺绣是其主要 的生产部门,宋州成了我国东方地区丝织业交易中心,特 别是民间织的绢,质量居全国第一位,绢也是宋州向朝廷 贡献的产品……宋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唐代国内商业 贸易上的重要地位。如《通典》载,当时国内的交通路线 以长安为中心,东经汴州、宋州,至山东半岛,西至岐州 。水路方面,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李可亭等著《商丘通史》(上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北宋时期商丘称“应天府”“南京”,居陪都地位。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商丘县志》载:南京城“城周 十五里四十步”,外有关城,关城“周二十五里八十三步 ”。2008年年底,在商丘古城南关大运河南北两岸。考古 调查发现了面积达41.3万平方米的隋唐宋时期的古运河码 头遗址,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商丘古城的繁荣。 金至清代,商丘一直为归德府府治所在地。现存商丘 古城是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城,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 )九月。明弘治十五年(1502)六月黄河泛滥冲塌商丘古 城,明弘治十六年九月以旧城北墙为新城南墙重新修建商 丘城。199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考古发现了明弘治十五年 被黄河水冲毁的商丘古城,该城南墙、东墙一部分修建在 宋城南墙、东墙上,这正反映了商丘古城的历史延续性。 现存商丘古城由城郭、城湖及城内外建筑组成,古城平面 呈外圆内方的古钱形,原有的格局保存完好。在现存商丘 古城中,归德府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关斋、 文雅台、阏伯台、壮悔堂等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的30余处四合院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 进一步加强对商丘古城的保护,商丘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 颁布了《商丘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6年6月商丘市第四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商丘 古城保护条例》,并经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目前,睢阳区人民政府正在有计划地逐步恢复古城原貌 ,保护工作正走向正常化、科学化轨道。 商丘境内的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从 西至东流经睢县、宁陵县、粱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 邑县、永城市。据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大运 河商丘段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还在通航,商丘 运河城市历史文化一直都处在连绵不断的传承发展中。为 了进一步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2006年春,商丘市人民政 府公布大运河为商丘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通济渠段虽然早已废弃,但是它留下了极其丰 富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如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于 2007年6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协调 会”上指出的“大运河及其沿岸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包 括运河河道、码头、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运河 沿岸的衙署、钞关、官仓、会馆、庙宇和驿站等相关设施 ,运河沿岸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城镇乡村以及与运河有关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的‘古文化长廊’”。 商丘是一座典型的因运河而繁荣、因运河而发展延续 的城市。运河对于商丘城市的发展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如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2007中 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致辞中 说的:“对运河沿岸的城市而言,大运河不是生母就是乳 娘,运河之水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也荡漾在梦中。” 王良田 2017年5月 导语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系列丛书共25种(26册),内容跨越时间漫长,题材涉及领域广泛,多视角、多方位、较系统地介绍了商丘古城的历史与文化。本书是其中的《运河明珠--商丘》分册,由王良田著,内容是以时间(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时期)为序,介绍了商丘古城的发展历程。 后记 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处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 四省辐辏之地,历史上称亳、商、丘商、大邑商、天邑商 、粱郡、宋州、睢阳郡、宣武军、归德军、应天府、南京 、归德府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古 都城之一,建城历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有多个王朝和 诸侯国曾在这里建立都城。这里是传说中“五帝”时期帝 喾的活动区域,商先公先王也多在商丘一带活动;这里是 夏朝第五位王相迁都之地,是商汤都亳所在地;这里是春 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都城、两汉时期粱国的都城、南宋初年 的都城,还曾是北宋的陪都。可见,商丘在中国都城发展 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曾经灿若星辰的古都城却因岁月而蒙尘隐曜。 要使其重新发出灿烂的光芒,深入发掘其文化,并着力宣 传推介,是如此必要和重要!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召开。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强调要“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商丘古城遗址所在地 睢阳区响应号召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以实际行动积极 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潮。2013年伊始,睢阳区 就以“因情定势,重在原貌恢复”为宗旨,对商丘占城进 行修复性保护与展示。为广泛挖掘整理商丘古城历史文化 资源,睢阳区主要领导采纳了区委宣传部提出的编撰“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系列丛书的建议,区文联承担组 稿任务,组织文化学者编撰这套丛书。 从谋划丛书内容,到遴选编撰人员;从外出考察学习 先进经验,到召开专家会议研讨编撰体例;从研究各分册 的章节布局,到组织方家、学者查找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组织者尽力把每一环节都做得严谨、扎实。由于时间 紧,任务重,编撰人员争分夺秒,晨抄暝写。他们心怀“ 常限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敬畏,纵横万卷眼欲枯,或 查阅文献、甄别论证,或走访请教、取人之长,或反复酝 酿、深入思索,或奋笔疾书、敲击键盘……对每一童节、 每一句话,甚至每一字词,都认真推敲,不敢马虎。可谓 苦心孤诣,倾其所能。丛书每种都至少五易其稿,有的甚 至十易其稿。 睢阳区委、区政府对丛书编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 支持,是解决所有困难和问题的动力。编撰丛书的设想与 计划上报后,时任睢阳区区长的朱东亚同志给予了充分肯 定,并召开区长办公会议,将丛书的编撰出版列入睢阳区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给予财政支持 。区领导经常过问了解有关情况,适时召开研讨会、征求 意见会,和编撰人员一起探讨、研究、解决问题。这对丛 书编撰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参与丛书编撰工作的既有80多岁的专家、学者,又有 中青年教授、在读研究生,其中专门从事商丘地方文化研 究的学人达30余人。参与丛书审核及为丛书写序的国内文 化学者有20余人;参与丛书校对、制图和为丛书提供图片 、服务工作的计有100余人。 丛书25种(26册)分别名为《商丘古城》《运河明珠 ——商丘》《商丘古国志》《寻根商丘》《商文化之源》 《商丘德文化》《商宋文化》《商丘文萃》《商丘戏曲文 化》《名人与商丘》《商丘趣话》《商丘方言》《大运河 与商丘》《商丘古代文学史稿》《商丘名胜名产》《商丘 楹联(上、下)》《商丘阏伯台庙会》《商丘汉画像石》 《商丘成语与典故》《明清实录所见商丘古城史料集》《 宋国史稿》《唐·忠烈侯张巡》《汉初贤才贾谊》《范仲 淹与商丘》《明清归德古城八大家》。丛书内容跨越时间 漫长,题材涉及领域广泛,多视角、多方位、较系统地介 绍了商丘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丛书的组织者和编撰者以高远的文化理想、深厚的文 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心中有大爱,佳作如花开” 的境界,殚精竭虑,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历经 六度春秋,终于较圆满地完成了书稿的编撰工作。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 荣兴盛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系列丛书的编撰 和出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了绵薄之力。丛书深入 挖掘了商丘历史文化资源和内涵,把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资源变为新时代睢阳区助推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的文化 支撑,有效提升了商丘的文化软实力。丛书的编撰与出版 将填补商丘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殊荣后近30年没有文化 系列丛书的空白,它与商丘古城修复性保护和展示相辅相 成、珠联璧合,有利于推动商丘建设文化古城、特色古城 、生态古城、产业古城。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 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为丛书撰写总序,谨 致谢忱。 大象出版社、烟涛书坊、新海岸电脑彩色制印有限公 司等单位为丛书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疏漏、舛误之处实属难免 ,祈请专家、读者指正 精彩页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三月,朝廷征河南、淮北民工百余万开挖大运河通济渠,这段运河经过商丘的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7个县市区,开凿运河在当时役使农村丁壮劳力,而且死亡众多,确实影响了农业生产。据《隋书·炀帝纪下》记载,当时为开凿大运河,大量征调民夫,致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但到后来的唐宋时期,大运河航运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沿途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代商丘称宋州,隶属河南道。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改宋州为睢阳郡。当时宋城规模很大,仅次于开封城。宋城邑中有9万户,按每户5口人计算,当时宋城人口达45万。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780—783),为宣武军城,城平面布局呈“品”字形,由南城和北二城组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商丘县志·城池》记载,唐德宗建中(780—783)时,商丘古城为宣武军城,城由三部分组成。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宣武叛将李岕攻宋州,陷南城,刺史高承简保北二城,与之战,却之。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庞勋袭宋州,陷南城,剌史周处冲守北城以拒贼。 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掉后梁,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归德之名由此开始。说到商丘为归德之名的来历,就必须说一下宋州下邑(今夏邑县)人袁象先,袁象先生于864年,卒于924年,死后赠太师。袁象先曾任后梁宣武军节度使,坐镇宋州。“在宋州十余年,诛敛其民,积货千万。”923年,庄宗李存勖灭掉后粱,都洛阳,袁象先带着积敛的数十万赃银跑到洛阳投降李存勖,李存勖厚待袁象先,赐名李绍安,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仍让袁象先回原籍镇守,并告诉袁象先说:“归德之名,为卿设也。”意思是说袁象先投降后唐,是归顺后唐的有德之人。 唐代发生在商丘的主要事件是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保卫战。唐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纠合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反唐,不到一年时间北方城市大部分被叛军攻陷。。757年正月下旬,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为皇帝,派大将尹子奇率众13万杀奔睢阳,目的是打通挺进淮南的道路,真源(河南鹿邑)县令张巡,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县令姚訚。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固守睢阳,推张巡为主帅。为了激励士气,皇帝诏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至德二载(757)七月,叛军增兵数万,睢阳城的形势更加严峻,但分布睢阳附近的唐军,或畏惧叛军气焰,或忌张巡、许远威名,既不运粮补充物资,也不出兵相助。张巡派南霁云去借兵,最终只从宁陵借到3000人,人城内时援兵已死伤过半。叛军知晓守军“外援绝”,“围益急”。睢阳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全城军士每日每人分米1勺,与茶、纸、树皮、牛皮混合煮食。将士们日渐消瘦,饥病交加,急剧降至一千余人。张巡只有守城,而无力出击。将士曾提议弃城东奔,得粮食后,与敌军决一死战。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豫东门户,中州锁钥,江淮屏障,河洛襟喉,叛军据而有之,必将战火引向江南,大唐便失去了粮饷供应,更何况城中将士已被饥病、战争折磨得无力逃奔。不如坚守孤城,以待朝廷援军的到来。十月九日,尹子琦带领叛军最终将西南城门捣破进城,张巡等人被俘。尹子琦几次劝降张巡,得到的都是连连痛骂,“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张巡、许远、南霁云等36人不屈而死。睢阳城破三日后,唐朝廷新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军赶到,大败叛军,重新夺回睢阳。 柳宗元称赞张巡等人:“惟公(南霁云)与南阳张公巡、高阳许公远,义气悬合,讦谟大同。誓鸠武旅,以遏横溃。裂裳而千里来应,左袒而一呼皆至。柱厉不知而死难,狼睡见黜而奔师。忠谋朗然,万夫齐志。”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感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目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说道:“张巡亦进士也,凡三入判等。以兵九千守睢阳城凡周岁,拒贼十三万兵,使贼不能东进尺寸,以全江淮。” 睢阳保卫战中,安史大将尹子琦所率13万大军完全被吸引牵制在睢阳城的周围。他们既无法回师救援危在旦夕的长安城,也无法破城南下,这样极大地削弱了长安、洛阳方面叛军的军事力量,使长安九月得以光复,洛阳在睢阳城破10天后被收复。睢阳保卫战中,张巡带将士死守睢阳,前后大小战有400余次,斩敌将数百名,杀敌卒2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彻底打破了叛军欲南下攻击江淮的企图,保护了江南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使东南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稳步地发展。正如史书记载,睢阳保卫战“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得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余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因此,睢阳之战死死挡住叛军南下通道,对保护江淮,支撑整个平叛战局以及战后唐王朝重建社会经济均具有重大意义。 P106-10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