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地域文史纵横(精)/百家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蒋成德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蒋成德著的《地域文史纵横(精)》是一部地域性文史著作。从宋元到现代,撷取了徐州史上有代表性的名人,试图以一点反映全面。
作者简介
蒋成德,江苏阜宁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审。政协徐州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徐州市委委员。原徐州教育学院九三学社主委,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会员,徐州楹联家协会理事。出版专著《思与诗——郁达夫研究》(获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思想家型的编辑家——章炳麟梁启超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参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鉴赏》。参编《中国历代诗话全编·宋代卷》(吴文治教授主编)。曾在《新文学史料》《郭沫若学刊》《深圳大学学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
绪论
第一节 陈师道与曾巩
一、陈师道与曾巩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曾巩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曾之关系
第二节 陈师道与苏轼
一、陈师道与苏轼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苏轼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苏之关系
第三节 陈师道与黄庭坚
一、陈师道与黄庭坚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黄庭坚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黄之关系
第四节 陈师道与秦观
一、陈师道与秦观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秦观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秦之关系
第五节 陈师道与晁补之
一、陈师道与晁补之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晁补之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晁之关系
第六节 陈师道与张耒
一、陈师道与张耒交往系年
二、陈师道论张耒
三、宋元明清各家论陈、张之关系
第二章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与徐州
第一节 萨都剌其人
第二节 萨都剌过徐州考
一、萨都剌往返南北与途经徐州的可能
二、萨都剌经过徐州,可以考定的有两次
第三节 萨都剌过徐州诗词作年考
一、《登歌风台》《过洪》与《黄楼歌》
二、《沛尉蒋景山沛簿赵伯颜送予金沟月夜别去有怀》
三、《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七首》与《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四、小结
第四节 萨都剌在徐州诗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郁达夫与徐州
第一节 千里劳军此一行
一、郁达夫年谱(表)所记徐州劳军之简、误与矛盾,并作考辨
二、郁达夫徐州劳军的日程活动
三、郁达夫徐州劳军的功绩与影响
第二节 郁达夫写徐州的诗
一、过徐州
二、住徐州
三、写徐州
第四章 盛成与徐州
第一节 “徐州真不愧为东方马德里”
一、盛成与其徐州劳军
二、盛成徐州劳军实录
三、盛成徐州劳军的功绩
第二节 一首大气磅礴的诗《保卫大徐州》
第三节 盛成与其《徐州慰劳报告》
一、盛成先生的传奇色彩
二、《徐州慰劳报告》的传奇性
三、《徐州慰劳报告》的价值
第四节 《盛成台儿庄纪事》之《前线通讯》非盛成所作
一、盛成在1938年4月初没有去徐州
二、《前线通讯》是盛成为自己写作而收集的材料
三、《前线通讯》的原作者是臧克家
第五章 臧克家与徐州
第一节 “我要去从军,到徐州
第二节 《保卫大徐州》
第三节 《津浦北线血战记》
第六章 黄樵松将军与徐州
第一节 黄樵松与台儿庄战役
第二节 黄樵松的《台儿庄祝捷歌》
第七章 史迪威将军与徐州
第一节 徐州任务
第二节 徐州考察
第三节 徐州私行
第八章 关于徐州《动员日报》
第一节 徐州《动员日报》小考
第二节 硕果幸存唯此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历史上人文荟萃之
地。既有本土的名人,更吸引了无数外籍名人。以
陈师道为例,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是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宗主之一,又是徐州地方上
的伟大诗人。他交游的师友如曾巩、苏轼、黄庭坚
、秦观、晁补之、张耒等人,都是北宋中后叶的著
名人物。而游历活动于徐州的萨都刺、郁达夫、盛
成、臧克家等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特别是
美国将军史迪威与徐州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
而挖掘梳理徐州历史上的这些名人,对继承历史遗
产、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地域研究,实在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
由此意图界定,本书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即古
代与现代。古代写了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
谊,和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与徐州的关系。关于陈
师道着重写他与其师友曾巩、苏轼以及苏门弟子黄
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交游,借此观照北宋
中叶的文人状况与文化人相互之间的情谊,这对今
天的人际关系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关于萨都刺则考
证了他与徐州的关系,以及写徐州的诗词的创作年
代。现代的写了郁达夫、盛成、臧克家,对这三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着重聚焦于抗日战
争初期,在徐州会战时,他们到徐州劳军的业绩,
和报道徐州会战战况的事迹。至于中国将军黄樵松
与美国将军史迪威,也都与徐州会战这段历史有关
。黄樵松的《台儿庄祝捷歌》是将军的诗,很少为
人提及,是十分难得之作;史迪威的台儿庄之行,
则成就了日后美国的经济援华,当然也成就了他自
己。书分古今,而内容则完全围绕着徐州这个中心
地域展开,是一部缩微的地域性文史著作。
范围古今,实在太宽太大,必须有所侧重,故
本书研究的侧重点表现在:
一是其基础性。陈师道虽是一代大家,但无论
是中国文学史,还是徐州地方文化史,对其关注得
都很不够,而研究也相对较少,远不及其师曾(巩
)苏(轼)之盛,亦不及苏门四学士之受关注。虽
然史称黄(庭坚)陈(师道),二宗并举,但与黄
庭坚相比,对陈师道的研究就差得太远了。故从交
谊的角度,以系年的方法,勾勒其与曾、苏、黄、
秦、晁、张这些北宋史上的大家的关系,以凸显其
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还一个真正的陈师道于读
者的面前。这样的研究虽是基础性的,却是目前很
少有人去做的,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基
础性研究是无可替代的。
二是其地域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
作家郁达夫、盛成、臧克家与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的
著名将军黄樵松、史迪威,他们的籍贯都不在徐州
,或浙江(郁达夫),或江苏仪征(盛成),或山
东(臧克家),或河南(黄樵松),甚或国外(史
迪威,美国),但都因一场战争而汇集于徐州。徐
州成为他们活动的舞台。因而,研究这些外籍来的
人物,其思想,其行为,其创作,是一种独特的地
域性的视角,能给予人比较新颖的认识。这种历史
人物的地域性研究可以弥补整体性、宏观性研究的
某些不足。
三是其文史性。徐州会战是中国现代战争史上
的辉煌一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
他们投笔从戎,把战争的正义性,把中国人民伟大
的抗战精神,或用文字记载了下来,或用诗词歌唱
了出来,或用报告报道了出来,既鼓舞了中国人民
抗战必胜的决心,也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日本法西
斯强盗侵略中国的罪行。因而,郁达夫、盛成、臧
克家、黄樵松所写有关徐州会战的诗文,反映的是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壮烈的民族战争,所留下的则
是迥异于陈师道、萨都刺有关徐州的诗文。它是关
于战争的,但本书并不研究这场战争本身,而是从
文史的角度,研究这些反映战争的诗、文、报告文
学的文学性,特别是揭示文化人在炮火硝烟的战场
上的精神状态。
由于本书的内容并非是某一个作家的专门研究
,或某一个问题的单项研究,而是以地域为中心,
上下古今展开,所以呈现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多
层面性。如:文化与历史层面。本书既研究了以诗
人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又研究了诗人、作家活动的
历史;既写了古代的文学的历史,又写了现代战争
的文学,是文学与历史的有机结合。战争与文化层
面。徐州会战是中国现代抗日战争史上最辉煌的一
章,它的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中
国现代的诗人作家与将军由此而创作的诗文、报告
文学是对这场民族战争最直接最动人的记录,留存
至今而成了最为宝贵的战争文化的遗产(如郁达夫
、黄樵松的诗词,盛成的《徐州慰劳报告》,臧克
家的《津浦北线血战记》),值得很好继承与研究
。文人与军人层面。历史即是人的活动。在这里则
是由文化人与军人组成的活动。文化人的前线劳军
,与军人对自身参与的战争的诗的抒发,共同谱写
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辉煌篇章。古今与中外层面。
本书有一个主题,即是以徐州地域为中心的历史与
文化。但笔触所及有古代的(陈师道、萨都刺),
有现代的(郁达夫、盛成、臧克家等);有中国的
,也有外国的(史迪威)。这种古今与中外的结合
,大大拓展了研究的视阈。
为适应内容上的多层面性,所以在方法上也注
意到了多点、多向与多样性的结合。
一是一地与多域的结合。本书虽然以徐州地方
为一个点,但并不局限于这个点,而是由此多域展
开。从籍贯上说,只有陈师道是徐州本土的,曾巩
、黄庭坚是江西的;苏轼是四川的;晁补之、臧克
家是山东的;黄樵松是河南的;秦观、张耒、盛成
虽是江苏的,但却是徐州之外高邮、淮阴与仪征的
。而萨都刺不仅是异地的,还是回族的作家;至于
史迪威则更是国外的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
外的诗人、作家与军人,都与徐州人或以徐州为中
心展开其文化活动与军事活动。
二是纵向与横向的结合。本书立足一地,纵向
从宋、元直接过渡到现代,横向则写了陈师道与同
时代人的关系。
三是系年与考论的结合。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根
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把系年(年谱、年表)
的方法与考证、赏论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避免方
法的单一化。而系年(年谱、年表)也只及相关的
人事,并不流水账式地全面铺开,以避免研究的呆
板化。
导语
蒋成德著的《地域文史纵横(精)》,古代写了徐州诗人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谊,和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与徐州的关系。现代写了郁达夫、盛成、臧克家。对这三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着重聚焦于在抗日战争初期徐州会战时,他们到徐州劳军和对徐州会战的报道。至于中国将军黄樵松与美国将军史迪威,也都与徐州会战这段历史有关。书虽古今纵横,而内容则完全围绕徐州这个中心地域展开,是一部缩微的地域性文史著作。在此之前,似尚未有一部如此性质的专著。从对历史遗产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个视角来说,地域性文史研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后记
本人的研究以现代文学与编辑学为主,已出版
专著《思与诗——郁达夫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年版)《思想家型的编辑家——章炳麟 梁启
超 鲁迅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中
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年版)与《思想者诗人郁达夫论》(中国书籍出版
社2017年版),但还没有一本以地域为中心的文史
性的著作,一直以来想写一本有关徐州又不局限于
徐州的书,现在总算完成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深感内容的宽泛与范围的阔
大,难以把握,文与史、古与今、中与外、战争与
文化等等,这样庞而大的课题,实在不是我的能力
和水平所能驾驭的。研究时感觉最难的是在其中找
到一个契合点,而找到了契合点,却又难于作较深
入的研究,因为涉及的面太大了。还有就是资料的
匮乏,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如《后山居士文集
》至今还没有一个现代版的点校本,晁补之亦还没
有现代版的文集,而国外(有关史迪威)的资料更
难搜集。本人是独立研究,没有研究经费购买相关
的资料与外出作必要的考查,这也极大地限制了研
究的深度。对一代大诗人陈师道,也只是作了点基
础性的研究,至于更深入的研究,只能有待日后了

书稿由我院科研处送外审,承蒙专家厚爱,给
予好评,深表感谢。感谢图书馆的王玮老师给予借
书和查阅资料的大力帮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感谢我的工作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给予基金资助,
使拙著得以出版。
蒋成德
2018年2月28日于徐州
精彩页
陈师道与秦观、晁补之、张耒都是皇祜年间生人,年纪相仿,秦略长于陈,陈又略长于晁、张,故其相处融洽。陈师道称秦为“杰士”(陈师道《秦少游字序》),秦观称陈师道为“高士”(邹浩《送郭照赴徐州司里序》);陈师道为秦母作《先夫人行状》,秦观则为陈父作《墓志铭》,可见两人非同寻常之关系。尤其是秦观深知陈师道之为人,不仅赞“其文妙绝当世”,更仰慕其以“行义称焉”(邹浩《送郭照赴徐州司里序》)。故当傅尧俞欲见陈师道请秦为介时,秦观说:“师道非持刺字,倪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致也。”若不深知其为人,是断不能为此语的。所以,邹浩说:“少游不妄人物,其言二公所以待履常者如此。”(《送郭照赴徐州司里序》)而晁补之、张耒两人敬佩陈师道之节操,认为陈师道其人“孝弟忠信,闻于乡间。学知圣人之意,文有作者之风。怀其所能,深耻自售,恬淡寡欲,不干有司,随亲京师,身给劳事,蛙生其釜,愠不见色。”两人特联名向朝廷推荐陈师道为太学录,日:“方朝廷振起滞才,风劝多士,谓如师道一介,亦当褒采不遗,伏睹太学录五员,系差学生。见今有阙。师道虽不在学籍,而经行词艺,宜充此选。某等职预考察,不敢蔽而不陈。伏乞选差师道充太学录。倘不任职,某等同其罪罚。谨具申国子监,乞誊申礼部施行。”(晁补之《太学博士正录荐布衣陈师道状》)两人甘冒“罪罚”之险,举荐一个白衣之士,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荐状虽存于晁集而实为两人之合撰(冒广生之说)。黄庭坚对二人之荐举,也称赞不已:“吾闻举逸民,故得天下喜。两公阵堂堂,此士可摩垒。”(《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虽然,陈师道婉拒其荐,却是深感二人之情谊的。当晁补之赴贬所经徐州时,陈师道与其“相从数日,颇见言色”(《与鲁直书》)。两人还互为对方之母作《墓志铭》或《挽词》。陈师道在颍州时,作《送叔弼寄秦张》,诗后日“因声督张秦,书来不应缓”,诗送欧阳叔弼,而又心怀张耒,希望张耒能像过去给他写《与陈三书》一样时常来书。张耒大约比陈师道小两岁,故有时以家中的排行昵称其“陈三”,但更尊称其为“陈夫子”,或因陈师道官于彭泽而比之以高洁之陶渊明称其为“彭泽令”。
综观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交往,情之深,谊之厚,实已超越亲情,胜若父子与兄弟。这般情谊之交,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放在今天,更其难得,这对人际关系不啻是一剂清凉散。
陈师道在与其师友交往的过程中,同时还与曾巩的弟弟曾肇、苏轼的弟弟苏辙及其子苏迨、黄庭坚的弟弟黄叔达、秦观的弟弟秦觏、晁补之的弟弟晁无敦等亦有来往,时有诗歌唱和,有的如曾肇对陈师道还有大帮助。为反映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谊,本书亦略及这些人,以勾勒其全貌。
本书主要采用系年的方式,同时采录陈师道对其师友以及宋元明清以来各家对陈师道与其师友的相关论述,以揭示陈师道与其师友的交往之迹与交谊之情,以再现世间的人情之美,伦理之美;以让今人感受到古人的那种难能可贵的温暖之爱。并对一些疑误,如陈师道的生年,陈师道见曾巩以及陈师道见秦观的时间等等,以按语的形式,或采旧说,或立新说,进行必要的辨证。
第一节 陈师道与曾巩
一、陈师道与曾巩交往系年
宋真宗天禧三年己未(1019年)
曾巩生,一岁,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南丰)人。据《南丰县志‘序》:“南丰,盱水之上游。初,隶抚。宋割抚之南城县置建昌军,遂隶建昌。壮哉,县也。称为江右最,人物有曾子固,文章名天下,而南丰益以重。”
父曾易占,时年四十一岁,以文章有名,为抚州宜黄、临川二县尉。曾巩五岁时随父在临川读书,年十二即能文。林希《曾巩墓志》日:“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日草数千言。”其弟曾肇《亡兄曾巩行状》亦日:“年十有二,日试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也。”十六岁时,随父在江苏如皋任所,为学甚勤。曾巩《学舍记》自述:“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十八岁时已有文名。曾肇《亡兄曾巩行状》日:“未冠,名闻四方。”曾巩二十岁时得欧阳修文章,口诵而心记之,其后又屡受欧阳修指点提携,文章日进,二十四岁时即以文章名天下。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病卒,曾巩葬父后,即在南丰居父忧。
仁宗皇祜四年壬辰(1052年)
曾巩三十四岁,与其兄应进士试未中,仍居南丰。
P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