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驾构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鲜活的人物、凄美的爱情,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的千古奇书。
《红楼梦》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博大精深的思想,精湛完美的艺术,丰富生动的语言,不仅稳占中国小说的榜首,而且成为中国文学的典范和骄傲,并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红楼梦》的版本甚多,通行的版本也有七、八种。本次出版,以清乾隆辛亥年(1791)程伟元刻本为底本,外加高鹗所续四十回本。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写出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虚伪残酷和腐朽堕落,揭示了封建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无情地、令人信服地指出封建社会已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在描写宝黛爱情故事的同时,作者反映了广大的社会生活面和深入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冲突,从而赋予这部小说以深刻的意义。
《红楼梦》的版本甚多,通行的版本也有七、八种。本次出版,以清乾隆辛亥年(1791)程伟元刻本为底本,外加高鹗所续四十回本。
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纳闷,又不好细问。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遂起身解怀整衣。袭人过来给他系裤带时,刚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冷粘湿的一片,吓的忙褪回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了一半,不觉把个粉脸羞的飞红,遂不好再问。仍旧理好衣裳,随至贾母处来,胡乱吃过晚饭,过这边来,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时,另取出一件中衣与宝玉换上。宝玉含羞央告道:“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袭人也含着羞悄悄的笑问道:“你为什么——”说到这里,把眼又往四下里瞧了瞧,才又问道:“那是那里流出来的?”宝玉只管红着脸不言语,袭人却只瞅着他笑。迟了一会,宝玉才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说到云雨私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姣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这话暂且不提。
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竞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余者也皆不知。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乡村中住了。王成亦相继身故,有子小名狗儿,娶妻刘氏,生子小名板儿;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以务农为业。因狗儿日间自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弟两个无人照管,狗儿遂将岳母刘老老接来,一处过活。这刘老老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躁,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里闲寻气恼,刘氏不敢顶撞。因此刘老老看不过,便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皆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在家跳蹋也没用!”狗儿听了道:“你老只会在炕头上坐着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去不成?”刘老老说道:“谁叫你去打劫呢?也到底大家想个方法儿才好。不然那银子钱会自己跑到咱们家里来不成?”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就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刘老老道:“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他,才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见他们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的了,又爱斋僧布施。如今王府虽升了官儿,只怕二姑太太还认的咱们,你为什么不走动走动?或者他还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刘氏接口道:“你老说的好,你我这样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只怕他那门上人也不肯进去告诉,没的白打嘴现世的!” 谁知狗儿利名心重,听如此说,心下便有些活动;又听他妻子这番话,便笑道:“老老既这么说,况且当日你又见过这姑太太一次,为什么不你老人家明日就去走一遭,先试试风头儿去?”刘老老道:“哎哟!可是说的了:‘侯门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去了也是白跑。”狗儿道:“不妨,我教给你个法儿。你竟带了小板儿先去找陪房周大爷,要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大爷先时和我父亲交过一桩事,我们本极好的。”刘老老道:“我也知道。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你又是个男人,这么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果然有好处,大家也有益。”当晚计议已定。
次日天未明时,刘老老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了几句话。五六岁的孩子,听见带了他进城逛去,喜欢的无不应承。于是刘老老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老老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老老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一会,便问:“是那里来的?”刘老老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他,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畸角儿等着,一会子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内中有个年老的说道:“何苦误他的事呢?”因向刘老老道:“周大爷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们奶奶儿倒在家呢。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找就是了。”刘老老谢了,遂领着板儿绕至后门上,只见门上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玩耍的,闹吵吵三二十个孩子在那里。刘老老便拉住一个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在家么?”那孩子翻眼瞅着道:“那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几个呢,不知那一个行当儿上的?”刘老老道:“他是太太的陪房。”那孩子道:“这个容易,你跟了我来。”引着刘老老进了后院,到一个院子墙边,指道:“这就是他家。”又叫道:“周大妈,有个老奶奶子找你呢。”
周瑞家的在内忙迎出来,问:“是那位?”刘老老迎上来笑问道:“好啊?周嫂子。”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老老,你好?你说么,这几年不见,我就忘了。请家里坐。”刘老老一面走,一面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了,那里还记得我们?”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茶来吃着。周瑞家的又问道:“板儿长了这么大了么!”又问些别后闲话。又问刘老老:“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老老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就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
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他丈夫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多得狗儿他父亲之力,今见刘老老如此,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便笑说:“老老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叫你见个真佛儿去的呢。论理,人来客至,却都不与我相干。我们这里都是各一样儿: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闲了时带着小爷们出门就完了;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皆因你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竞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儿去。但只一件,你还不知道呢:我们这里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不理事,都是琏二奶奶当家。你打量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儿,大舅老爷的女孩儿,小名儿叫凤哥的。”刘老老听了,忙问道:“原来是他?怪道呢,我当日就说他不错。这么说起来,我今儿还得见他了?”周瑞家的道:“这个自然。如今有客来,都是凤姑娘周旋接待。今儿宁可不见太太,倒得见他一面,才不枉走这一遭儿。”刘老老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说:“老老说那里话。俗语说的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说着,便唤小丫头:“到倒厅儿上,悄悄的打听老太太屋里摆了饭了没有。”小丫头去了。
P33-35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写于清代乾隆年问。其作者曹雪芹,名霑,雪芹是他的号。曹家在清初隶于满洲正白旗包衣旗籍。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始,三代四任江宁织造,是江南极为重要的财赋要职,既负责供应皇家织物,又充作皇帝在江南的耳目,因而成为百年望族。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曹家臻于鼎盛,曾经四次承办接驾大典,康熙皇帝南下,曾住在曹家,可见曹家声势煊赫的程度。
清雍正五年(1729),曹雪芹之父曹頫(一说为曹颙)获罪罢职,家产被抄没;次年,全家迁回北京,曹家至此衰落。
曹雪芹正是生长在曹家由盛转衰之时。他是否做过官,已不可考,但出身仕宦大家,受过良好教育,见多识广,则是肯定的。大约刚到他成年时,曹家已一败涂地,曹雪芹竟流落在北京西郊,只能“举家食粥”了。于是,曹家由盛及衰的强烈刺激,激发曹雪芹开始创作《石头记》。故而胡适先生断言:“《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贾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胡适这个“自传说”的观点一出,人们就很少反对过。其实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讲到此书的缘起,就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是以悲愤的语言,承认写了自己亲身的经历。
《红楼梦》问世以后,就不断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王国维、蔡元培、鲁迅、胡适,甚至毛泽东,都热切地关注过《红楼梦》,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众多学者更是几乎以终生之力研究此书,成为名显海内外的红学专家。在20世纪,红学是显学中的显学,至今不衰,可见出《红楼梦》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曹雪芹不仅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史,而且以他的如椽巨笔揭示出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必然趋势;更以他极细腻的观察力洞悉最普遍的人情世态,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正如他自己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至于此书“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外”式的叙述方式,则是人类小说史上的非凡创造;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则为所有阅读者惊叹。
人们对《红楼梦》的至美的评价已足够多,在此无须赘述,但《红楼梦》仅创作了八十回,曹雪芹便“泪尽而逝”,使该书成为如维纳斯一般的残缺之美,遗憾之美。于是有众多的人欲逞其才,给此书作补,却都不能称意,惟高鹗在乾隆末年续补的四十回差强人意,于是曹高二著合成当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高鹗的续书基本遵从了原著悲剧结局的构想,但又免不了曲终奏雅,加了一个团圆的句号。这使看过脂胭斋评注《石头记》的学者颇为不满,知道这并非曹雪芹的原意,于是又兴起探佚,产生了“探佚学”。代表著作有20世纪80年代初梁归智先生的《<石头记>探佚》,成为红学中的重要分支。
《红楼梦》的版本甚多,通行的版本也有七、八种。本次出版,以清乾隆辛亥年(1791)程伟元刻本为底本,外加高鹗所续四十回本。原书中的异体字及特殊文字用法,多为久已惯用者,故一般不作改动,希望读者在阅读时注意。
整理者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