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潘晟,1975年生,男,籍贯江苏武进(现常州天宁区),扬州师范学院历史学学士(1998年),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2001年),北京大学理学(历史地理学)博士(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历史系访问学者(2015.8-2016.8)。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历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独立出版专著2种:《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商务印书馆,2014年;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以宋明为核心的知识史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高校古委会项目1项。 首届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百人计划(2013年)。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天津,2010年),二等奖1项(江苏,2016年)。 目前,主要学术兴趣为历史文献学、学术史、历史地理学,尝试从知识史角度,探索知识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业余时间主要从事明清以来基层社会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人的安居:知识、礼俗与政治 第二节 知识社会史:理解古代知识——信仰世界 一、知识社会史研究的思想、理论资源概述 二、中国古代地理术数研究现状概览 第一章 汉唐之间地理术数知识演变的基本线索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相地数术的再认识 第二节 《汉书·艺文志》——地理的数术时代 第三节 魏晋时期形法的转化与古代地理知识系统的两分 第四节 汉魏-隋唐间相地术的隐退,宅兆选择术的勃兴 第五节 本章小结 附录 从《西藏王臣记》看中古时期地理术数在吐着的传播 一、《西藏王臣记》中唐朝公主善于风水的形象 二、《西藏王臣记》所载文成公主使用之地理术 三、中古时期地理术数在吐蕃地区传播的相关问题 四、余论 第二章 《重校正地理新书》及宋代地理术数的知识演变 第一节 北宋《地理新书》的编纂及其文本演变与流传 一、北宋《地理新书》的编纂过程及其文本演变 二、《地理新书》的版本及其文本流传 三、小结 第二节 北宋前期地理术流传的几个特征 一、宋初地理术数的流传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二、《重校正地理新书》所见北宋五音与地形的竞争 三、各类方法、礼俗在地理术数中的叠加 四、小结 第三节 宋代地理术数区域分布的初步考察 一、中州——五音姓利为主,地形择吉为次 二、江淮之间——宅、墓分离,及五音与山水环抱相顺 三、江、岭、湖、蜀——地形为核心,从九星八卦到青囊 四、小结 第三章 宋代的山陵选择:地理术数的国是与国运 第一节 北宋山陵:皇权继承的术数“观察”与“预言” 一、北宋山陵择地与太祖、太宗两系的皇位竞争 二、山陵位置及镇土之术——皇嗣的烦恼 三、北宋陵园择地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南宋山陵选址:术数选择背后的自然与政治 一、徽宗永桔攒宫议及其择地:五音官术背后的政治恢复意图 二、高宗思陵:山陵制度对地理环境的顺应与政治权宜 三、孝宗山陵:官术的坚守与民术的挑战 四、宁宗山陵选址:形法之术渐据主导 五、诸王陵园选址:诸法并用 六、小结 第三节 国家礼仪空间的侵蚀与国运的文学叙事 一、官、民陵园墓地之争 二、山陵位置与王朝国运的文学叙事 第四章 宋代地理术的流播:居所、兆域的选择风尚 第一节 宋代士大夫择地而居的几个问题 一、择居的一般类型:因治而居、无力归籍、爱其风土 二、择居有术:选其形胜,保其子孙 三、颍汝之滨:北宋士大夫聚居的个案 四、小结 第二节 技术、习俗与空间塑造:公共建筑中的地理术数 一、官署与城池:国家与地方繁荣安定之所系 二、公益建筑:公共事业与群体安危的术数权衡 三、小结 第三节 术与俗:择葬术与葬俗的互动 一、择葬有术:主动寻求祖先神灵庇护的道路 二、缓葬:术、俗、礼交织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 三、改葬:术、俗、礼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 第四节 惑与不惑:世事沧桑中的信仰与礼俗 一、惑然之争:在术之吉,于事之凶 二、世事沧桑:通达而不惑于术 三、批评与反驳:礼、术、俗 第五章 宋代地理术数的发展:士人、科举、地理书 第一节 宋代民间地理术士的身份与知识传习 一、僧道:教义内外的事业 二、儒生:儒术传家的代际发展 三、世传与游艺:技术精进的途径 四、以术为教:技艺传授的德业 五、小结 第二节 异端的分布:宋代民间地理术士的区域特征 一、关于人(群)地域分布中地域属性问题的简短讨论 二、宋代民间地理术土地域分布特征概述 三、宋代民间地理术土地域分布特征的几个问题 四、小结 第三节 宋代士大夫与地理术士的交游 一、互惠而互动:士人与术士的交游 二、择地:互惠与互动的核心 三、求赠诗序:技术活动之外的雅趣 四、诗序赠予:圣贤道德的礼教 五、何处士大夫不道他晓得风水 六、小结 第四节 宋代儒士习术及其对地理术数发展的影响 一、由儒而术:生存与毁灭 二、以术存道:突破天命的途径 三、儒生习术对宋代地理术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宋代地理术数书的初步考察 一、两宋时期地理风水书的撰著 二、未见著录宋代地理术数书小考 第六章 宋代常州——聚落形态与科举的地理阐释 第一节 宋代常州进士科第之概况 第二节 宋代常州科第:聚落形态关联性解释的塑造过程 一、宋代常州科举发达的一般原因:名贤化育与学校养成 二、宋代常州科举兴衰的“地理”因数及其塑造过程 三、常州属县科举的地理“因素”:县学的地理改造 第三节 宋代常州科第兴衰的历史地理解释 一、庆历三年开河与常州城之水系 二、崇宁、淳熙、咸淳三次疏浚河道的历史地理原因 三、本章 内容推荐 潘晟著的《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在系统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宋代地理术数知识类型、传播方式、地域分布,以及与政治、科举、聚落等诸多方面的关联问题,较为全面地复原了宋代地理术数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与当时社会的互动过程。除了在实证方面纠正一些常见定说之外,在理论上对传统的王朝学术史偏于儒学、诸子的状况提供了很有意义的补充。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认识论的发展,具有原创性,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以及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