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天朝史鉴 前言 第一章 钦定皇储 第一节 康熙爱孙 第二节 乐善堂文钞 第三节 奉诏登基 第二章 弘历亲政 第一节 大权独揽 第二节 抑制宗室 第三节 前朝遗老 第四节 张鄂党争 第五节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六节 改革祖制 第七节 宽严得当 第三章 十全武功 第一节 两平准噶尔 第二节 定回部 第三节 两定大、小金川 第四节 靖台湾 第五节 降服缅甸、安南 第六节 两服廓尔喀 第四章 乾隆盛世 第一节 仁政爱民 第二节 南巡 第三节 褒奖明臣 第四节 四库全书 第五章 盛世危机 第一节 官场积弊多 第二节 文字狱 第三节 由盛转衰 第四节 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第六章 风流天子 第一节 书生皇帝 第二节 香妃传奇 第三节 太上皇
精彩页 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清朝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统治,国势强盛,经济发展。 清朝皇室自康熙继位以来,子嗣之间争权不断。为了夺得皇位,皇子之间纠集同党、钩心斗角,甚至互相倾轧,兄弟相残。一时间,皇位的争夺代替了正常人伦,权力的交替伴随着血雨腥风。就在康熙满腹踌躇的时候,他的眼前蓦然跳出一颗明珠,那就是年少的弘历,后来的乾隆帝。 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自幼聪颖过人,而且颇有勇谋。当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时,祖孙二人就颇为投缘。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是在弘历12岁的时候,当时四皇子胤禛请康熙到圆明园吃饭,康熙见孙子弘历品貌端正,天资聪颖,立刻就有了好感。弘历的聪明伶俐使康熙感到后继有人,于是康熙当时就下令让弘历搬到皇宫中,住进皇子们住的毓庆宫。康熙非常宠爱这个聪明的小皇孙,他亲自指导弘历读诗书,有时候到围场打猎和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着。康熙亲自给弘历授课。一次康熙谈到宋代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弘历倒背如流,康熙非常高兴,“奖悦弥至”。康熙又让弘历向贝勒胤禧学射箭,向庄亲王胤禄学放火箭,弘历一学就会,康熙对弘历更加欣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秋天,康熙携弘历去热河避暑,特意将避暑山庄内自己居住宫殿的侧堂万壑松风殿赐给弘历居住、读书。一天,康熙乘坐的御舟停泊在白殿下的晴碧亭畔,康熙思孙心切,远远地呼唤弘历。弘历听到祖父呼唤,急忙从殿北山坡上连蹦带跳地直冲下来。康熙看他跑得太快,非常紧张,劝阻说:“勿疾行,恐致蹉跌。”祖孙情深,由此可见。 弘历射熊的事以后,康熙更加珍爱弘历了。 有一次,弘历跟随康熙到木兰围场打猎。康熙用火枪击中了一只熊,熊趴在地上,康熙叫弘历去察看那只熊死了没有。谁知弘历还未走到熊跟前,倒地的黑熊突然跃起,向弘历扑来。在这种危险的场面下,12岁的弘历灵活地躲开了黑熊的一击,搭箭猛射,在虎枪手的协助下将熊击毙。在这件事中,康熙见弘历临危不惧,更加喜欢了。回帐之后,康熙激动地对温蕙贵妃说:“此儿是命贵重,福将过予。”康熙还特地传见弘历生母,连连称她是有福之人。康熙对弘历毫不掩饰地偏爱和赞美,其意义,不仅仅是祖孙之情的表露,还隐含着康熙期待将来由弘历来接承帝统的愿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病危。临终前,他对大学士马齐说:“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的关爱和宠幸为弘历继位打下了基础。弘历的少年,是在康熙、雍正两朝帝王的教诲和宠爱中度过的。对于弘历来说,皇子时代的13年,是他活得最潇洒、最悦意的一段宝贵时光。弘历不像他的曾祖父顺治和祖父康熙那样幼龄即位,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也不同于他的父亲雍正,青年时代便机关算尽以谋取皇位,直到45岁,韶华已逝,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弘历13岁即被祖父密定为皇储,无须为此耗费精神;他的父亲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卷入政治的 前车之鉴,也绝不允许他过早地与外界社会接触。乾隆幼年时期最为有利的条件是雍正对他的态度,因为雍正在处心积虑地维护他王储地位的同时,贯注精神于他的教育,期望他在登基之前,具备作为一个帝王的足够资格。 启蒙时期,翰林福敏成为弘历的第一任老师,但不久,弘历便学走了这个翰林所有的本事。在弘历的反复要求下,雍正选择了徐元梦、朱轼、张廷玉等四位品行端正、学问渊博的名臣作为弘历的老师。但这四位师傅中,徐元梦不久即因为有罪离开,张廷玉又忙于应付公务,很少在上书房露面,只有朱轼经常到书斋为弘历兄弟等人讲授学问。对弘历来说,松劲殿拜师虽有四位,但让他终生念念不忘的只有朱先生一人而已。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故而乾隆名之曰“可亭先生”。朱轼是江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朱轼为官清廉,学问很好,经学造诣尤其深厚。朱轼对乾隆一生影响深远。如果说福敏使弘历饱读经史诸子的话,那么,朱轼则帮助他慢慢地咀嚼、消化,把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特别是儒家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变成这位年轻的皇子、未来的皇帝血肉之躯不可分离的部分。P3-5 导语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帝,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60年,把大清帝国带上了顶峰,也是帝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黄金时代;在世界的历史上,乾隆统治的帝国已经穷途末路,死后仅仅五十余年,曾经傲视世界的中华帝国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古老的华夏民族饱受苦难。用英国人的说话,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不过是“一艘破烂不勘的头等战舰的老船长”。董思谋著的《清高宗乾隆传》简要再现了乾隆一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文字通俗易懂,内容详实丰富,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序言 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 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集权帝制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之后漫长的两 千多年里,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并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元朝和早 清时期,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及火药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 技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还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华帝国长期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优越感:根 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上国”, 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 开世界历史,这个观点在16世纪以前,的的确确是一 个事实。 拿破仑曾经对英国外交家阿美士德说过:“中国 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 ”拿破仑一生纵横欧洲,数次把多国联军踩在脚下, 如此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 论断,他的根据从何而来? 翻开世界近代史,我们会发现,在拿破仑所处的 时代,曾经拥有优秀远古文明的区域大多四分五裂, 各自为政,欧洲如此,非洲也如此;而拥有广袤土地 的大国又大多没有久远的文明,俄罗斯如此,美国亦 然;真正能将久远的文明和辽阔的疆域结合在一起的 ,仍然只有中国。拿破仑一直试图统一欧洲,因为他 深知:只有将文明的力量与辽阔的疆域结合起来,才 能造就伟大的帝国。 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中国的文明能够这样伟大,中国的力量能够这样 让人不敢轻视,一直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存在是 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一个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集中 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雄才 伟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中华帝国 的历史上有四百多个帝王,其中十三位杰出的帝王以 其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在中华帝国史上,甚至世界 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都以一个大帝国的姿 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各民族用各自的历史共同谱写出 一部中华风云史。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把匈奴赶到西 方,引发了欧洲的一系列大动荡;唐朝时期,中华帝 国又把突厥赶到西北,又引发了中亚和东欧的动荡。 至于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一系列 的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朝代中的叛乱分裂或者起义, 都只不过是这个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的内乱而已。 现在我们回顾这段伟大的中华帝国史,秦始皇, 无疑是这个大帝国的最初缔造者,也就是开国皇帝。 正是由于他的雄才伟略,才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大一 统的所有基础。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实意义 上的帝国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分 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驿道,筑 长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从 此,中国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把 “大一统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至高理想永恒 地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中。秦始皇也当之无愧成 为中华帝国的始皇帝。 中国封建帝王“皇帝”的称谓由秦始皇开始,他 叫“秦始皇”,就是希望大秦帝国会有接下来的二世 、三世,直至千万世,如此永远继承下去。这一点, 虽然秦始皇的子孙没有做到,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 中华帝国后来所有坐拥江山的皇帝何尝不是秦始皇的 继承者? 史家有个说法叫“汉承秦制”,意思就是刘邦建 立汉朝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继承者。秦 末天下大乱,项羽首先在争夺天下的霸业中胜出,但 遗憾的是项羽根本没有建立中央政权的意识,而是把 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领地为王,他的做法实际上是 让中国再次回到战国时代的大分裂中去,这无疑相当 于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最后他败给刘邦也就不足为 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 不如说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同时也开创了帝国的另外一个游戏规则 ,皇帝轮流做,英雄不问出处。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 “成王败寇”,完美地解决了帝国内部改朝换代的“ 正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有能力的人成 为开国皇帝,带领帝国一次又一次走向辉煌。 ……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雍正时期,君主集权 达到最高峰。雍正的即位过程可谓将中国古代的太子 夺权斗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即位之后,规定以后的 皇帝必须把继承人的名字写成诏书封存,这就从根本 上解决了皇室继承人纷争的问题。雍正又设军机处, 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 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雍正对经济发展的贡 献也不能忽视,正是由于他在中间的拨乱反正,使得 康熙的一些有效政策得以延续,也使得康熙开创出的 盛世局面得以延续。 雍正之子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收官者。乾隆在 位六十年,前期,他政治颇为清明,在康熙、雍正两 朝的基础上,将“康乾盛世”局面推向了顶峰。到了 执政后期,乾隆将清政府积累下来的上百年家底挥霍 一空,对外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耽误了中 国与世界的同步发展,时有英国人形容清朝为“一艘 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从这种意义上讲,乾隆也是 整个中华帝国的收官者。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直言不讳地说:西方之所以长 久以来对中国心存疑虑,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统 一的大国。 “统一”就是打开中华文明唯一的钥匙。从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封 建君主,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 惑,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一国不容二主的观念在 这块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真正成了中国人的民族 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中华民族能够傲立 世界的真正原因。 何君于北京 2015年3月
内容推荐 乾隆时期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由盛转衰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乾隆皇帝,既展现了其掌握国家大权、维护统一、适应社会前进潮流的巨大智慧,也有其愚黯阻碍历史发展的罪过。 董思谋著的《清高宗乾隆传》简要再现了乾隆一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文字通俗易懂,内容详实丰富,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