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莱斯·帕罗特著的这本《态度(3秒钟改变一切)》指出了6种职场“怪现象”: 1.还没尝试,就想放弃; 2.近乎本能地逃避挑战; 3.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4.习惯性地推卸责任; 5.工作能少干就少干; 6.点子很多,却从不行动。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家,作者帕罗特指出,这些工作生活中的“怪现象”,是因为许多人长期以来任由自己的大脑养成了负面的思维习惯。他们长期“听命于”自己大脑里的各种消极的念头,便在常常在生活中近乎本能地给出消极的反应。这种条件反射式的生活表现,实际上局限了人们自己的选择,损害了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的发展。如作者所说:“机械地接受这六个常见念头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抹杀过上更好生活的可能性。” 作者帕罗特指出,当人们心中萌生了任何负面心态之时,只要在3秒钟之内对其加以抗拒,让自己冷静下来,去客观地看待眼前的事情,就能更清楚地做出判断,看自己本来是否还有更好的选项。在这本书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析这种负面思维现象,指出它的损害,并提出对抗它的正向思维方式,以帮助读者过上思维更自由、更有收获的生活。 作者简介 莱斯·帕罗特(Les Parrott),美国作家,教授,医生,心理学家,富勒神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博士。 他经常受邀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公开演讲,9·11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灾后重建。就连美国陆军的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5团的司令官,都曾向他发出特别邀请,请他帮助从伊拉克战争中复员的士兵重新适应家庭生活。 他全部著作超过了55本,许多都被引入国内:《伴青少年渡过挣扎期》《让婚姻赢在起跑点》《咨询与心理治疗》《快乐人际关系法》《关系》。 目录 马克斯韦尔序 引言:3秒钟的力量 ①自我激励 第一个念头:“我什么都做不了。” 第二个念头:“我做不了所有事,但我能做一些事。” ②拥抱有益的挑战 第一个念头:“太麻烦了,我不想尝试。” 第二个念头:“我喜欢接受挑战。” ③点燃热情 第一个念头:“我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吧。” 第二个念头:“我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天赋。” ④承担责任 第一个念头:“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 第二个念头:“我要承担起我的责任。” ⑤超乎期待 第一个念头:“我已经按要求完成工作了,可以了。” 第二个念头:“我不只要完成,还要超水平地完成。” ⑥停止忧虑,开始去做 第一个念头:“改天再说吧。” 第二个念头:“就在今天。” 结语:将第二念头变为第二天性 尾注 致谢
序言 约翰·麦克斯威尔 莱斯刚写完这本书的第一章,我就读了它。事 实上,我是第一个阅读此书的人,甚至在他的编辑 之前。 当莱斯从他西雅图的家给我打电话时,我正在 书房。他说:“约翰,我想与你分享一个观念,是 我之前还从没和人讲过的。” 莱斯的话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他是我认识的 思维最敏锐的人之一,他所受的心理学训练让他极 富洞察力。莱斯说:“我越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能力 差别,就越是相信,差别通常就在那3秒钟内。” 我曾在几千人的会堂里听莱斯演讲,当他演讲 的时候,总是能吸引几乎所有人的注意。而今天, 他无疑也引起了我的兴趣。“3秒内?”我缓缓地问 道,我知道他故意要吊我的胃口。 莱斯说:“没错,3秒内。研究表明,只要有3 秒钟的时间,就可以扭转人类头脑中的负面念头。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有六个常见的念头,几乎总 能够将人引向平庸——除非我们停止那些念头,换 个想法。” 我听入迷了。莱斯开始向我讲述那些对人有害 的念头。在过程中,我打断他道:“莱斯,听你之 言,我想你正在写另一本书,我想看看。”莱斯写 过的书比有些人读过的还多。我自己的图书室里就 有满满一书架他的书,并且我常常将复印本送给我 的孩子、朋友和员工。 那天下午,莱斯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那本书的 第一章,就是你正拿在手里的这本,我很快意识到 他正在做的这件事意义极其重大!我很快就接受了 “第二念头的力量”,而且我相信你也会的。如果 你掌握了莱斯在这本书里传达的讯息,学习他的战 略来克服常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六个负面念头,你 就能重新训练你的大脑,迈向全新层级的成功。 莱斯·帕罗特博士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你展 示如何通过一个短暂的停顿——仅仅3秒——去提升 你的整个生命。我无法想象会有人否认这本书的价 值。如果你是领袖,你应该成箱购买,发给员工。 每个想要释放内在能量、获取更好生活方式的人都 需要阅读这本书。
导语 遇到许多工作事务时,你的大脑在第一时间划过的念头,会是下面的左右哪一组? 算了,这事我多半搞不定VS也许我搞不定所有的事,但我能搞定一些事 这个工作感觉好麻烦VS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什么好怕的 顺其自然,不必太拼VS我要争取一下,不给自己留遗憾 这不是我的错,是XXX的问题VS我会承担起我那一部分责任 工作嘛,达标就好,及格万岁VS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 想法不错,但改天再说吧,还有时间VS就在今天,要不然越拖越久 你知道吗,长时间地顺从大脑给你的某一组“念头”,它就会慢慢变成你性格的一部分。到了最后,它就成了你。 莱斯·帕罗特著的这本《态度(3秒钟改变一切)》运用了心理学的知识,指出了当今职场的一个流行现象: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时,有以上6种负面思维倾向常常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作者帕罗特指出,当人们心中萌生了任何负面心态之时,只要在3秒钟之内对其加以抗拒,让自己冷静下来,去客观地看待眼前的事情,就能更清楚地做出判断,看自己本来是否还有更好的选项。 后记 将第二念头变为第二天性 跳跃吧,安全网会接住你。 ——朱莉·卡梅隆 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是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的团队)的重要成 员,也是哈佛大学校长和二战之后的美国驻德国大 使。他喜欢说:“看看乌龟,每当他伸出脖子时, 才能前行。”柯南是先锋式人物,他常为所在机构 带来新的想法和做法,他相信个人和专业的进步总 需要一些冒险。 我赞同他,我猜你也会赞同。但是我要向你们 坦白我在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时所怀揣的担忧。我的 担忧是,虽然你们了解了毫无效用的六个念头,会 好好利用让你们决定竭尽全力的3秒钟,但你们可能 只会在顺境中这样做。换句话说,我担心你们只在 不需要做出太多努力的时候伸出脖子。毕竟,所谓 的第二个念头——脱离无助感、拥抱挑战,等等, 在某些时候做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当事情变得棘手 ,我担心你的第二念头会很快消失。 例如…… ·我担心,在感到特别无助时,你会屈从于这 个念头,耸耸肩说:“我什么也做不了。” ·我担心,在面对一个很大的挑战时,你会屈 服于第一直觉说:“太麻烦了,不必尝试。” ·当你想要点燃热情时,我担心你还是会避开 理想,给第一直觉让路说:“我就顺其自然好了。 ” ·我担心,当你在工作上或在家里有机会走额 外的一英里时,你可能会心烦意乱或疲于抵抗这样 的念头:“我已经按要求完成了工作,可以了。” ·最后,我担心,当你需要停止忧虑、开始行 动时,你会持续屈服于这个念头:“将来有一天再 说吧,现在还是算了。” 这些念头都带有自我破坏性。它们对你生命的 提升毫无用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对生命的放 任。然而我们不顾有害的结果,还是日复一日,一 次又一次地屈服于它们。 因此,当这些念头萦绕你的时候,问问自己: “我的恐惧理性吗?”读完这本书后,你还可能抱 着放任的态度,错过本该属于你的精彩吗?很可能 不会。毕竟,这是本书的结论章节了,如果你不认 真,也不会读到最后了。不过我想提醒你,只是读 过这本书,不能保证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你还必须 去练习所学到的原则,即便在艰难时刻也坚持到底 ,我担心你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可能会屈从于第一直 觉。 让我们面对这个现实:改变,尤其是巨大的改 变,总是有风险的。让这六个念头深植脑中的关键 在于,当你的内心充满抗拒的声音时,是否仍然能 让第二念头浮现。当你的第一直觉紧抓着你不放时 ,你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调转航向,你必须敢于 冒险。 冒险 追溯一个词语的起源总是很难,尤其是它被当 作一种习惯用语时。我指的是“无论怎 样”(whatever)这个词的使用。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开始用这个词来表达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了? …… 请记住 冲动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反应,促使你产生某种 倾向或感受。它是一种突然而有的,不是预先策划 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毫无效用的六个直觉”出现 时,在相信它们之前,我们需要等1秒或3秒。我们 必须预先下定决心,选择一条更高效的路,并格外 重视中间那3秒钟,让六个第一直觉在自己脑中浮现 时能够加以抵制。 我们需要支持第二念头,它们能使我们…… ·摆脱无助感。它说:“我不能做所有事,但 我能做一些事。” ·拥抱有益的挑战。它说:“我愿意自我提升 ,愿意尝试。” ·点燃热情。它说:“我要把自己的天赋发挥 出来。” ·承担责任。它说:“这是我责无旁贷的事。 ” ·做到超乎期待。它说:“我不仅要达到最低 要求,还要超出期待。” ·停止忧虑,开始去做。它说:“我要投身其 中,今天就开始。” 这些想法能给我们力量。它就是第二念的力量 。仅仅3秒钟,将“倾其所有”和“不愿尝试”的人 区分开来。这个短暂的缓冲正是从“不愿付出”到 “竭尽全力”的转化因素。
书评(媒体评论) 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心态。 ——约翰·马克斯韦尔,管理学名师,着有《 赢者的心态》 你身边总会有许多的声音,但其中清晰、有力 的那个声音,是你心里自我评判的声音。它可以阻 挡你,也可以推动你,取决于你用什么心态聆听它 。 ——凯斯·哈瑞尔,作家,着有《态度决定一 切》 人身上重要的素质,是坚毅的心态,它的作用 无法代替。天资不能代替它,因为天资过人却不成 功的事常常可见;才华不能代替它,因为才气纵横 却不出成果的人比比皆是;教育也不能代替它,因 为受过教育却不能成家立业的人遍地都是。人身上 重要的能力,就是拥有一颗坚毅果敢的心。 ——卡尔文·柯立芝,第30任美国总统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 效,是由心出发。 ——《圣经·箴言》4章23节
精彩页 为什么有的人消极被动? 最近,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利市,我参加了一个科技领袖和艺术家会议,坐在全球最德高望重的一位心理学家旁边。他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他曾领导过一场改变全球心理学研究局面的运动,名为“积极心理学”,在他开创性工作的启发之下,我们知道了如何能够更充实地生活。这一切开始于30年前,当塞利格曼接触到有关无助感对于生命之影响的研究时。 那时候他2l岁,刚从大学毕业。他参与了一个实验,令他开始追溯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放弃、消极被动,而有些人却寻求解决方案、战胜困难、达成目标。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狗将某个声音与非常轻微的震动联系起来。狗被背带拴住,重复地听那个声音,并感受紧随其后的震动。他们假设,一段时间后,听到同样声音的时候,这些狗会将其与即将来临的震动联系起来,进而逃跑,或者至少试图逃跑。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将一只没有被拴的狗安置在穿梭箱中,箱子被一面矮墙分成两半。当狗听到那个声音时,跳跃过墙进入箱子的另一半,就能轻易地避开轻微震动带来的不适。然而,狗的反应令研究人员感到惊讶。当狗听到那个声音时,并没有跳入箱子的另一边,而是躺下来,开始发出呜呜声。即便震动来临,它也没有任何逃避的迹象。他们让之前受过条件反射训练的所有狗尝试同一件事,三分之二的狗甚至都没有尝试逃脱负面刺激。 塞利格曼总结,那些狗已经“学会了”无助。在初期的条件反射环境中,无论它们如何吠叫、跳跃或挣扎,震动还是会来,它们已经明白了,它们做什么都没用。所以为什么还要尝试?’ 你曾经有过相同的感受吗?曾经因为感到无助而放弃?如果有,你并不孤独。正如塞利格曼实验里的那些狗一样,表现出无力感的人们已经学会了这个反应。他们曾经尝试达成目标、赢得成功,却依然经历挫败。当这种状况时常发生,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努力毫无用处,于是就放弃了。很快,他们甚至连尝试都放弃了。他们不假思索地说:“对此我无能为力。”这种“习得性”的无助,消解着他们的自信,将他们推向无能为力的深渊。 你没有想象的那样无助 对于一个感到无能为力的人,“幸运降临”似乎是获得成功的唯一方式。换句话说,他们相信美好来源于环境本身,不相信自己能够在环境中创造美好。 事实上,人们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样无助。即便在塞利格曼的实验中,2/3的狗放弃了,却仍有1/3的狗在面临同样境遇时,寻求并找到了出路躲避震动。它们选择了不断尝试。同样地,我们屈服于无力感,是因为我们决定如此。我们以消极被动的方式取代了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对此我无能为力”的态度来让自己脱离困境。或者更糟糕,我们开始相信,如果我们不尝试就不会失败。 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塞利格曼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习得性无助现象的论文,在之后的人生里,他继续研究此现象。他说,有些人遭遇不适或痛苦时的反应与大多数狗一样,这令他感到吃惊。一些人感到无助时,甚至都不会尝试着改变状况,而有些人却充满活力地寻找解决方案。 两者的区别?不过是3秒内的选择。 最好或最环的时刻? 最能说明这两种态度的一个大事件发生在1970年4月,美国太空探索年代的中期。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飞往月球的途中发生了爆炸,毁坏得很严重,登月计划落空。忽然之间,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接回三位宇航员的紧急状况中。 你可能在由朗·霍华德(Ron Haward)导演、汤姆·汉克斯(Tom Hanks)主演的电影《阿波罗13号》里见过这个戏剧性的片段。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很可能仍然记得无论在宇宙飞船里,还是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的地面指挥中心里弥漫的那种明显的紧张感。 三位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中心的所有技术人员都没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面临燃料和氧气的缺乏,宇航员们争分夺秒地工作。技术人员展开头脑风暴,指导宇航员们利用飞船上的既有物品来驾驶和修理飞船。 推进舱失去功能,他们必须将登月舱导航到合适的位置以在地球着陆。任何计算误差都可能让飞船偏离轨道数千英里进入外太空。即便他们成功到达正确位置,挤进指挥舱,准备进入地球大气层,他们也不知道飞船的防热罩和降落伞是否还能发挥作用。最后,即便成功穿越大气层,天气预报显示,他们可能坠入飓风中心。 P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