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的钱花起来不心疼而有的钱却会精打细算? 为什么在赢100元和输100元的概率各半时几乎没有人想赌? 掌握哪些经济学原理,可以让我们避开日常消费的一个又一个心理陷阱,活得更精明? 心一著的《行为经济学(如何避开日常消费的心理陷阱)》用生动简练的通俗化语言和生活中不理性的消费事例,向读者展示了行为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书中初步介绍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实验,用近50个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小故事揭秘了人们非理性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与深层逻辑,让读者清楚地看到,日常经济决策完全出于人性,认清你的情绪,避开心理陷阱,才能成为聪明的商家和消费者! 目录 PART 1 合理决策的不合理 第1章 原来大脑是这样计算的 忽大忽小的500元 选择越多,让人越混乱 问法改变,决定就不同 第2章 自相矛盾的决定 如何引导顾客做选择? 有三个选项时,人们会选中间那一个 内心不安时,会逃避做决定 第3章 决策的错觉和陷阱 荒谬的偏好顺序 为不合理决策付出惨痛代价 高估已经拥有的物品的价值 人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为什么无法及时终止亏损? 赢得竞标,反而不开心? 被数字印象牵着走 第4章 “先入为主”的认知陷阱 凭直觉做判断的后果 错觉其实很普遍 不合理的思考 第5章 换个角度,决定大不同? 很可能赔钱时,会变得更敢赌 稳赚的时候,就变得保守 改变提问方式,足以影响决策 第6章 为什么老是在亏钱? 出租车司机在下雨天提早收工 卖掉赚钱的股票,抱紧赔钱的股票 什么事现在不做,以后会后悔? 第7章 有关金钱的错觉 你对实质收入的注重胜过账面收入吗? 薪水少不要紧,重点是不能比同事低 损失10万元的失落,大过赢得10万元的喜悦 PART 2 其实我们不了解自己 第8章 同样是风险,感受大不同 找出自相矛盾的答案 情绪影响对数字的判断 “1%”和“每100人之中有1人”的差别 杯子小一点,感觉分量比较多? 第9章 和风险拉锯 相对风险比绝对风险更耸人听闻 搞懂统计数据,认清事物本质 第10章 高估自己的判断力 越专业,越容易自以为是 自大造成的陷阱 成功是自己了不起,失败是因为别人不好 人们只看得见自己想看的 高谈阔论的“事后诸葛亮” 第11章 投资人的心理 一味追求低风险,不见得风险就低 对过去表现良好的股票过度乐观 越清楚情况,投资越顺利? 积极买卖,造成亏损 PART 3 喜怒哀乐的决定力 第12章 盈亏的游戏 与人交手时的心理战 合作博弈 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第13章 会发怒的神经元 大脑痛苦的时候 了解别人的想法,再决定自己的做法 伸张正义的复仇带来快感 第14章 看穿人心的镜像游戏 以神经生物学解释金钱游戏 同理心来自镜像神经元 道德判断的两难,大脑怎么说? 第15章 情感与理性的角力 理性是有极限的 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人与鸽子的相似处 第16章 太有人性的大脑 人的内心有理性不了解的道理 刷卡付费减轻了神经系统的痛苦 合理决策的人,能妥善操控情感 结语 懒人经济学 决策何须太费力 自动反应的陷阱 认清自己的极限
导语 公式复杂、术语晦涩的经济学教材,让你望而生畏吗?心一著的《行为经济学(如何避开日常消费的心理陷阱)》提供了许多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全面呈现了人们每天面临经济决策时所体验到的矛盾与挫败。对照这些案例和你自己的亲身经历,你就能理解自己是通过什么样的认知过程作出决定、大脑又是如何运作的。姑且不论阅读本书会不会让你更聪明,至少它会让你思维更活跃、思虑更周密。只要是对消费行为、营销策略和经济学有兴趣的人,都应该看这本书。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在工作和生活中做智慧的决策。 精彩页 忽大忽小的500元 对于钱,无论金额大小,大家总会精打细算,不过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问做出矛盾的判断。 大家可能以为我们头脑中的账本很精确,其实不然。大脑会从不同角度解释同一笔交易的意义,有时候解释的角度很独特,有时候则非常令人费解。 先来看一则例子。 问题1 今天是星期六,你最喜欢的一场音乐会将在晚上举行。 你满怀期待来到音乐厅,就在快走到入口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把500元的昂贵门票弄丢了! 此时,你会怎么办?你会重新买一张票吗? (你可以全面考虑,不过请诚实回答。如果你不喜欢音乐会,也可以想象自己是去看体育比赛或演唱会。) 问题2 与问题1相同,你来到音乐厅的入口,不过这次并不是把票弄丢。你还没有买票,却发现上衣口袋里的500元竟然不见了! 此时,你会怎么办?你会掏钱买票吗? 几乎所有的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会选择不重新买票,但在第二种情况下却会选择去买票。 事实上,当事人在这两种情况下面临的是同样的难题——损失500元,还要不要听音乐会?但为什么在这两种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完全相反呢? 问题3 现在正逢圣诞购物折扣季。你出门去买那部自己一直想要的手机。到了店里,你看到手机标价3000元。你正要付钱,同行的朋友却告诉你,距离这儿步行10分钟远的另一家店,同一款手机只要2500元。 你会怎么办?你会改去比较便宜的那家店买手机吗? 问题4 与问题3相同,不过这次你是去买汽车。在第一家店,你想买的汽车标价80000元。你朋友跑来告诉你,距离这儿步行10分钟远的另一家店,同一款汽车只要’79500元。 你会怎么办?你会改去比较便宜的那家店买汽车吗? 几乎所有的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会改去比较便宜的那家店,但在第二种情况下却选择仍在第一家店购买。换句话说,对大多数人来说,金钱未必时时具备同等的价值。 相同金额的钱,在不同情况下却有不同的价值。以刚才的例子来说,问题的实质其实相同,都是只要走10分钟路就能节省500元钱。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买手机可以省下的500元和买汽车可以省下的500元,两者的差别很大。 500元就是500元,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价值会变得不同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观察可以知道,人们往往会把金钱分成各种类别,也就是会区分金钱的来源、积累方式以及使用方式。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脑中计算的,只不过此时计算所用的数学思维和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数学思维截然不同。 观察大脑的计算方式可以发现,人们会视不同情况而赋予同等数额的金钱不同的价值,于是所做的选择就显得互相矛盾。 在上述音乐会的例子中,许多人在第一种情况下,会把这个损失(弄丢500元的门票)列入娱乐类别(也就是为了让自己心情愉悦的花费)。当门票不见了,如果重新买~张,那么第二张的票价就必须列入娱乐类别的支出。这时候,问题就变成“要不要为了娱乐而支付总计1000元的门票”。若只是为了短暂的娱乐,这笔钱并不算少,于是许多人在反复衡量之后,宁可放弃去音乐会享受美好时光的机会。 第二种情况则不同,在很多人看来,没有指定用途的500元现金,与购买门票的500元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别。许多人在丢失现金的情况下并不排斥掏钱去买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只花了500元听音乐会。当然,一想到自己弄丢了与票价相等数额的钱,也会泄气和自责,但还不至于因此放弃听音乐会,毕竟这两笔钱属于不同类别的支出。 买手机和买汽车的例子则说明,到另一家店购买(手机或汽车)可以省下的金钱的价值,会随着选购物品的总价而改变。买3000元的手机所省下的500元,比起买80000元的汽车所省下的500元,显得更有价值。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