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庆、杨植峰、任家瑜主编的这本《1980我们这一届》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八○级(简称8011)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收辑了八十一位同学八十二篇纪实散文,或回首复旦校园难忘的八十年代大学生活,那是青涩、狂放的青春主题,对应当时改革开放的启蒙期,是北岛和李泽厚的大氛围;或状写毕业三十年来的奋斗与思考,与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同脉搏,他们呆机关、做学问、经商下海、出国移民……他们或得或失,或悲或喜,主题回归到理智之年的沉思和宁静,还有就是永恒的8011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80我们这一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安庆//杨植峰//任家瑜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安庆、杨植峰、任家瑜主编的这本《1980我们这一届》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八○级(简称8011)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收辑了八十一位同学八十二篇纪实散文,或回首复旦校园难忘的八十年代大学生活,那是青涩、狂放的青春主题,对应当时改革开放的启蒙期,是北岛和李泽厚的大氛围;或状写毕业三十年来的奋斗与思考,与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同脉搏,他们呆机关、做学问、经商下海、出国移民……他们或得或失,或悲或喜,主题回归到理智之年的沉思和宁静,还有就是永恒的8011友情…… 内容推荐 他们拥有共同的根系,有形的自然是复旦、是上海、是相识时特定的年份。无形的又是什么呢?且归于道吧,因为大道无形。他们的心路,他们的感悟,他们的彷徨,他们的困惑,在作者看来都有约略一致的来路。 他们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届大学生,前三届大多是知青。到他们,已是野无遗贤,基本就是应届翘楚了。他们不像学长们饱经苦难,但对苦难懂一些,绷娃娃脸作夫子状,还是会几分深刻的。他们像是代表沉重的学兄们,为特殊年代的传统做了最后一个年度的挣扎。 张安庆、杨植峰、任家瑜主编的《1980我们这一届》这本集子辑录的是第四届大学生们的心思和表情,也昭示了他们唇亡齿寒的关系。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三十年,也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三十年。他们曾以昏庸自嘲,如今又升华为妖了。少时昏庸,壮岁奋进,于今唯知天命,其他一概不知,尤其不知老之将至,这大约便是妖的境界了。昏得清纯,妖得老辣,从昏到妖,运脉一线。 目录 蔡万麟 老而弥妖(代序) 8011001 曹怡波 我和我的8011 8011002 朱渊寿 写在学术的边上 8011004 毛 浩 除夕复旦 8011005 陈小云 八九算命录校注 8011006 梁光玉 学喝酒记 8011007 朱国顺 离别复旦三十杂忆 8011008 王鸣文 方罍已归矣,方块字何如 8011010 罗银胜 我的人物传记之路 8011011 李师东 呵呵 8011012 杨植峰 北京时代首尾 8011013 陈来生 今世来生,与复旦8011的缘分 8011015 张海平 那些年 8011018 彭锦华 沉思往事立残阳 8011019 艾 杰 半生乐山今休矣 8011020 叶玉秀 且行且歌 8011021 周松林 迷失在不知所往的旅途——记梦与自由 8011022 李满鋆 从复旦到硅谷 8011023 董月玲 致我们打排球的青春——摘自1982年日记 8011024 陶社兰 不爱红妆爱武装 8011025 连建明 我的股市缘 8011026 王 岗 我所相识的几位汉学家 8011028 彭 洁 我怕 8011029 张 忠 逐梦西藏 8011030 承公侠 三位亡师——刘季高顾易生柳曾符 8011031 古小玉 坚守 8011032 汪涌豪 阅读即阅世 8011033 王志华 杭州聚会漫忆 8011034 池雨花 相忘于江湖 8011035 徐锦江 三十年的大戏 8011036 施慧卿 生日快乐 8011037 陈志强 世界公民一大虫 8011038 俞翼鸣 丽江的另一种活法 8011039 王德福 老师做到不像时 8011040 陈 真 西藏情缘 8011041 郑展望 我在相辉堂的演讲 8011042 朱振国 我的前半生 8011043 袁顺奎 想 8011044 彭 博 记忆的天空 8011045 敬亚平 球事 8011046 任家瑜 我的社团生涯 8011047 姚伯荣 发现金泽 8011048 刘中军 伸向远方的小路 8011049 陈 燕 外滩过客 8011050 史灿方 关于8011 8011051 杨晓晖 九月的第一场考试 8011053 陶 炼 后记两则 8011054 吴 俊 与我的复旦读书有关 8011056 陆亚萍 我女儿 8011057 孙曼均 尘埃落定 8011059 李宏伟 北京当年的聚会 8011060 蔡万麟 声音的重量 8011062 晏海林 渡 8011063 陈 喆 跨界小传 8011064 唐保良 我与西影 8011065 苏 冰 职业病 8011066 周美玲 跻身理工科的岁月 8011067 陈 薇 活着,就是美丽的 8011068 彭金燕 我与8011的趣事 8011069 宋广杰 美女保卫战 8011070 卓松盛 我与复旦诗社 8011071 俞文明 一辈子只做了个“红颜知己” 8011072 杨 舸 我是怎么混进奥美广告的 8011073 汤建强 转身之间 8011074 徐晓玫 岁月的歌 8011075 刘 忱 学会奔跑 8011077 吴寅菁 失落的忧伤 8011078 俞志强 俏江南的鸿门宴 8011079 夏辉映 棋缘 8011080 张玉红 圆切线 8011081 吕素勤 千言万语 8011082 陈德祥 追忆许道明先生 8011083 张安庆 朱维铮先生与中西书局 8011084 张彤瑾 毕业后致张玉红的第一封信 8011085 喻文杰 有滋味的日子 8011087 秦 杰 剔骨刀 8011088 陈 辉 做编辑的日子 8011089 田善亭 渐行渐远 8011090 郑永晓 “北人”与“南学” 8011091 李冬青 感悟与回味 8011092 张鲁高 青春琐忆 8011093 陈启松 我是谁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怕 这一阵子日子不好过,夜长日短,课业繁重,胆战心惊。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在学生面前强打精神,指手划脚。晚上回家人似一滩泥,饭也做不动。前两年我只教中文和数学,驾轻就熟,安安逸逸。去年秋天学校缺心理学老师,没法我又开始教心理学了。瑞典在2011年搞了个教学改革。很多课的内容都已大动干戈。心理学几乎面目全非。教书的知道,要把课上活了,该有个灵魂,得有条红线。灵魂来于专业知识,红线出自教学经验。整个秋天我失魂落魄,找不到感觉,摸不到红线。我怕,怕误人子弟。 彻夜辗转之际,冥思苦想,自己本性儒弱,事事怕字当头,这辈子就是怕到现在,活到现在。 记得读小学时班主任安排班里的捣蛋鬼袁亦文与我同桌,以便让做班长的我管管他。袁亦文不傻,知道因为有了我这样的人他才成了差生,恨透了我。他不吵不闹了,可天天死死地掐我的大腿,青一块紫一块,疼得我不敢嚷,怕影响老师上课。只要袁亦文不闹,我就忍着。 那时,我要做乖孩子。我怕老师批评,怕父母失望。怕,使我考上了复旦。 我自幼对语言有点敏感,爱看点闲书。记得读小学时班里需要讲用稿,学期总结,批林批孔大字报什么的,班主任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她语无伦次,歇斯底里一番,然后指使我回家照着意思写成稿子,第二天交给她。读高中了,语文老师姓周,每次上课他常先问我们该上哪一课,说着说着跑调了,走神了,天文地理,三皇五帝,唾沫星子乱飞。课堂里鸦雀无声,学生们听得直流哈喇子。下课铃响了,周老师突然想起今天的课又上得划边了,直打招呼,唠叨下一节课不说二话,直奔正题。可下一节课他讲着讲着老毛病又犯了。周老师也喜欢三天两头把我叫到办公室,倒不是要我写稿子,他塞给我半文不白,杂七杂八的书,硬要我看。我受了影响,考大学了,自以为是,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 进了复旦,父母满意了,老师再也不管你了,快活了一阵子。不知不觉地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开始悄悄地打扰我,慢慢地折磨我。我不懂这种感觉,不知如何对付。一段时间天天往家跑。当时我隐约知道我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我没有作家梦,也不是搞评论的料。无心用功,无意进取,下意识中选择了逃避。漫长四年,书没好好读,人没好好做。可是,复旦毕竟是复旦,冬去春来,所见所闻,给我今后的日子打了底气,开了眼界。 毕业后,带着微微的迷茫,隐隐的不安,来到了工作单位。过了几年在外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在内点头哈腰,行尸走肉的空心日子。渐渐地意识到我正在走回头路。早晚我会像小时候一样,言不由衷,给人写报告。我怕了,真的怕了,怕得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东南西北,席卷而逃。 那时,我想做个人。我怕做自己不要做的事,我怕成自己不要成为的人。怕,催我踏上离乡之路,步入他国之门。 我先到了德国,后去了瑞典。结了婚,生了孩子,基本上不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了。可我心虚,我还是怕。我到底是谁? 三十二岁了,我还不知道我能干啥。我着急,我日夜胡思乱想。其实我是教育的奴隶,学校的囚犯。在中国加上幼儿园前前后后关了二十年,在德国短期两年,到了瑞典还乐呵呵地往学校——这所监狱跑。一辈子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日子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我不会学人经商摆弄机器,只喜欢读读书看看报。中学周老师海阔天空的唾沫星子就时不时在脑子里忽闪忽闪,也许,这辈子我能呆的地方也只有讲台了。 那时,我要活得踏实点。我怕做一个依赖人的人,我怕过一个没有时间表的日子。怕,逼我学会了一门手艺,得到了一个饭碗。 在瑞典二十多年,我常常害怕。怕语言不过关,怕实习通不过,怕性格太孤僻……最怕的一次是我不敢拆散家庭,怕了十年。最后豁出去了搬家独居。我曾怕得靠吃药度日,怕得手脚麻木,怕得心绞成铅块…… 我知道不管我怕什么,如何怕,我可以采取逃避,也可以选择应对。但我不能闭目否认。有时该逃避,有时不得不应对。 圣诞节放假的一段时间,我为了心理学课心发慌,咬咬牙,看书,做笔记,搜材料。一天眼一亮,有主意了,感觉找到了,红线摸到了。心,那舒坦的! 我知道,怕是我的生性。我不喜欢怕,我讨厌我老是遇事战战兢兢。怕,折磨了我大半辈子;怕,刻上了我眉间深深的皱纹;怕,压弯了我软弱的脊背。但,怕也是我生活的动力。 我知道,怕是我的阴影,甩不掉,抹不去。我只好把怕当我的无奈的伙伴。今后的日子我还会怕,我会怕停止工作的日子,我会怕孤单一人的生活,我会怕抛开子女的片刻,我会怕离开人世的瞬间……但我希望我会渐渐地学会怎么对待我这形影不离的伙伴。它让我领教到了怕的威力,体验到了怕的残酷,怕的含义,怕的目的,享受到了怕带来的快乐,怕给予的安宁…… P149-152 序言 老而弥妖 蔡万麟 这本书酝酿多年,这次得以出版,要归功于植峰兄的坚韧。这也表现在他执意让我在书的前面写点什么,且再三强调“商量过的”。我知道这是无尚的荣耀,但确很为难。眼前也总浮现着九十三张生动的面孔,都是人杰地灵的,况还有一位化鹤在天之灵。我只好于惭惶中记录些相关事宜吧。 这个班级九十三位同学,1980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那时的我们,一袭青衿,大多清癯得像革命者。毕业分配时,约三十人留在了上海,约三十人去了北京,还有约三十人分赴各地。倏忽三十载,我们也逾天命之年。追亿似水年华,人之常情,也到时候了。不管母校愿意与否,我们决计重返复旦聚一聚。还要办一场晚会、出这样一本集子。聚会要分阶段享受过程,出书要按学号一个不少,晚会要学春晚秘而不宣,用心良苦,都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我们很投入,说明都很看重。奋斗了三十年,再一次渴望同学的情意。虽说是壮士白头、美人依旧,但我们仍想证明流水能西、金刚不坏。毕竟,就这个集体而言,这也许是最整齐、最完美的一次闪亮了。 我因此有感于我们的凝聚。我们拥有共同的根系,有形的自然是复旦、是上海、是相识时特定的年份。无形的又是什么呢?且归于道吧,因为大道无形。我们的心路、我们的感悟、我们的彷徨、我们的困惑,在我看来都有约略一致的来路。 这个班基本的特别处,在于学的是中文,而且是在上海滩、复旦园。本就是中国人,却还要执意学中文,说明我们不满足于说一般的中国话、看一般的中国书、写一般的中国文。对真善美比较懂、有追求,对不真不善不美也容易生气。大学期间遭逢时代的文学热、美学潮,感觉是代表全国人民在深造,我们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激励着我们去关注古今中外美的历程。上海是风花雪月的,复旦是浪漫小资的,跑到那里去学中文,又格外锤炼了我们见雨惊心、闻风丧胆的敏锐。抱着一段粗腿,即以为全象;拾得一片落叶,乃大呼秋来。兴观群怨,恨不能逢人便说、见鬼就唱。这是一种本领。 不巧的是,走出复旦园,一个有病不治、无病呻吟的文学时代悄然终结了,金钱世界轰隆而至。改革开放燃起民族希望,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我们似乎有些失落,因为我们学的是中文。不懂经济,不懂管理,不懂法律,不懂国际关系,只懂得一种我们身边人人都会的东西。复旦教会了我们讲究,但时代不讲究了。文学不再重要,也鲜有人过问美从何来、美将何往。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社会向我们动起手来却是大刀阔斧、兵不血刃。我们的幸运是和伟大的时代一同进步,不幸则在于终有一些错位。我们是想宽容一些的,但还是容易不满意,因为我们心存另一个世界,那是文学家描写出来的。世道若好,我们高兴不到哪里去,因为心里装着诗的盛唐、词的大宋;世道稍欠,我们马上看不下去,因为又想起了盛唐的诗、大宋的词。 地质上有所谓断层线,历史也有。我们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届大学生,前三届大多是知青。到我们,已是野无遗贤,都算是应届翘楚了。我们不像学长们饱经苦难,但对苦难懂一些。绷娃娃脸作夫子状,还是会几分深刻的。我们像是代表沉重的学兄们,为特殊年代的传统做了最后一个年度的挣扎。紧随我们的后学就很不同了,相形之下,个个新锐,敢于胡来。这条当代历史的断层线正好划在我们身上,让我们有点儿孤独。 三十年前,河南的一个生产大队人均收入突破千元,《人民日报》辟专栏举国讨论:“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居然唇枪舌剑五个月。而今的中国,富豪已多得中国装不下,跑出去也不在乎。“有情人终成眷属,无产者不再联合”,变化之巨可谓动地撼神。如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算起,我们这一代经历的变化大约算多。总是不出几年,就是“又一片”沧海桑田。我们受益于这变化,也因了这变化的落差,活得有些晕头转向。 这本书辑录的是同学们的心思和表情,也昭示了我们唇亡齿寒的关系。我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三十年,也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三十年。我们曾以昏庸自嘲,如今又升华为妖了。少时昏庸,壮岁奋进,于今唯知天命,其他一概不知,尤其不知老之将至,这大约便是妖的境界了。昏得清纯,妖得老辣,从昏到妖,运脉一线。这便是我们的三十年吗?“云山有径终无径,风月无边却有边”,此中要义,欲辨忘言。也恰好不说了,且翻过此页,来看大家的精彩吧。 臆见矜高,惭惶经久不息。谨向本书出版组的同学们致敬! 后记 作为8011毕业三十周年的一本纪念性文集,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8011全体同学的倾力支持。2014年2月征稿信发出后,同学们的稿件便纷至沓来,作为稿件的收存整理者,我们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感动,没有同学们百忙之中倾情笔耕,这本书的完成是无法想象的。 本书共汇集了81位同学的82篇文稿,按8011同学的学号顺序编排。需要说明的是,可能还有部分同学的文稿正在撰写中,但因出版时间的限制来不及收入,难免有遗珍之憾;征稿过程中,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珍贵图片,限于本书篇幅,多忍痛割爱,仅按统一格式保留了部分图片。另外,在书稿整理和编辑过程中,根据有关出版要求,对同学们的文稿做了个别文字上的改动和篇目调换,也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能逐一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如有错讹或冒犯处,在此深表歉意,我们也相信同学们会原谅我们。 参与本书书稿整理编辑工作的同学有(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德福、古小玉、池雨花、陈真、任家瑜、李宏伟、张安庆、杨植峰、俞文明、曹怡波、梁光玉、蔡万麟、秦杰等。 特别感谢团结出版社的领导和美术编辑、文字编辑,他们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付出了辛勤劳动! 《1980我们这一届》出版组 2014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