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为叶永烈“晚风徐徐”系列作品之一,主要是叶永烈长期以来对人物的一些专访和侧写。本书中采访人物为各领域专家或精英,如科学家、数学家、教授、医生、艺术家、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节目主持人、媒体人(出版人),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叶永烈用独特的视觉,敏锐的触觉,将他们鲜明而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晚风徐徐”系列另一部作品为《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为叶永烈“晚风徐徐”系列作品之一,主要是叶永烈长期以来对人物的一些专访和侧写。本书中采访人物为各领域专家或精英,如科学家、数学家、教授、医生、艺术家、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节目主持人、媒体人(出版人),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叶永烈用独特的视觉,敏锐的触觉,将他们鲜明而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晚风徐徐”系列另一部作品为《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 内容推荐 《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为叶永烈“晚风徐来”系列作品之一,主要是叶永烈对人物的一些专访和侧写。《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选入叶永烈为各家晚报所写的文章。 目录 “世纪老人”冰心 头上一片蓝天 访 “ 世纪老人” 冰心 冰心和梁实秋的友谊 梁实秋的幽默 生前著作无虚日 钱钟书论 “ 鸡” 和 “ 蛋” 陈伯吹三摇头 端木蕻良和 曹雪芹 白桦速写 柯灵 “ 宝刀不老” 峻青用 “ 心” 写散文 海迪 坚毅的才女 胡万春戴上了 “ 老板戒” “ 汪国真热” 探究 死了两次的胡愈之 宗福先的 “ 印刷体” 死了两次的胡愈之 下 “ 笨功夫” 的中共党史专家 访 求是 总编辑邢贲思 罗达成半路抢走 思乡曲 话说墓志铭 “三毛爷爷”张乐平 电影 “ 百花奖” 花絮 谢晋速写 张瑞芳巧答智力题 贺绿汀的希望 马思聪寄来了照片 傅聪的无标题谈话 “ 三毛爷爷” 张乐平 巧遇方成 华三川的马虎和细致 她为毛泽东摄影 指挥家姚笛 杨虎城的红颜知己 一顶红星帽 “ 珠珊” 的来历 杨虎城的红颜知己 孙铭九临潼扣蒋亲历记 “ 末代公主” 难忘的往事 女红军李小侠 怀念方毅 林默涵访问记 “ 主炮手” 的离去 心碑 钱学森梦圆飞天 钱学森梦圆飞天 华罗庚的 “ 架子” 苏步青的笑与不笑 傅鹰上课的时候 痛惜陈中伟的猝然离去 钱伟长写歌词 再访彭加木好友夏训诚 与鲁豫面对面 与鲁豫面对面 走进 实话实说 崔永元说新事 与鲁豫面对面 遭遇曹可凡 在 “ 光头明星” 凌峰家做客 “ 小品王” 陈佩斯不应退出春晚 黄健翔的“天天运动会” 李宁印象 “ 冷面杀手” 笑了 我写 “ 冷面杀手” 黄健翔的 “ 天天运动会” “ 坐家” 庄则栋 在施明德中做客 巧遇 “ 台湾之女” 林丽韫 台湾的 “ 老照片专家” 在施明德家中做客 台北幸会蒋孝严 “ 便当大王” 马英九 韩素音的家庭生活 德国汉学家马丁教授 敬业的德国记者埃林 试读章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那位南唐李后主,在流传甚广的《虞美人》一词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然而,如今我却成了一个专门追溯往事的人——因为写作人物长篇文学传记,所记述的全是往事。最近,我着手策划写《梁实秋传》。他的漫长的84个春秋的人生旅程,时沉时浮,争议颇多。 追溯如烟似梦的往事,把它清晰地“显影”、“定影”,写入长篇传记之中并非易事。好在我得到了梁实秋夫人韩菁清女士的鼎力相助,她从海峡彼岸一次次给我带来了珍贵的资料,使我对梁实秋的往事有了第一手的了解。1991年3月底,她给我带来的资料之中,有一宣纸册页多处有蠹虫蛀食的洞孔,表明这册页上了“年纪”。 我细细翻阅这历经沧桑的册页。卷首是梁实秋的老同学吴景超用毛笔题写的“千字文”,追溯他和梁实秋结交的往事.文末写明“民国29年1月”,亦即1940年1月。原来,梁实秋的生日为腊八(阴历十二月初八),在1940年为1月5日,这个册页是朋友们为庆贺梁实秋诞辰而为文、题诗、作画。吴景超是著名社会学家、教授,妻子为龚业雅。我写《梁实秋传》,要追溯《雅舍小品》那“雅舍”的由来。《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毕生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散文名著,由龚业雅作序。《雅舍小品》首篇便是《雅舍》——那是抗战期间梁实秋和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在重庆北碚合买的一栋房子,梁实秋提议“不妨利用业雅的名字之为‘雅舍’”。因此,考证“雅舍”的由来,不能不涉及梁实秋和吴景超、龚业雅的交往。吴景超在册页上题写的千字文,恰恰把这一段往事清清楚楚地凝固在宣纸上:他跟梁实秋“同学清华者七年”,他“在实秋处晤业雅,其后吾两人之婚姻,实秋实促成之”……虽然如今梁实秋、吴景超、龚业雅三人均已作古,这段51年前作为“秀才人情”写下来的文字,却道出三人之间的“交往史”! 我逐页欣赏着那些已经泛黄的字画,忽地见到冰心的题词,文末写着“庚辰腊八书于雅舍为实秋寿”。冰心这么写道:“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据梁实秋生前回忆,当冰心写到这里,为梁实秋庆寿的朋友们(内中大都是男人)便起哄了:“实秋最像一朵花,那我们都不够朋友了?”冰心安然、坦然、泰然、徐徐而答:“少安毋躁,我还没有写完呢!”于是,她继续提笔,写道:“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实秋仍须努力!”冰心掷笔,众抚掌大笑…… 在这笑声逝去半个世纪之后,我读冰心题词,却有一点不解——她为什么说梁实秋是“一朵鸡冠花”呢。 我问韩菁清女士。她说在粱实秋生前,未曾听他说起鸡冠花的含义。于是,我赶紧把冰心的题词复印,函寄北京,向这位“世纪同龄人”请教。 几天之后,我便得到冰心老人的亲笔复函:“谢谢您寄来的复印件。为什么他是鸡冠花?因为那时旁边还有好几位朋友,大家哄笑说‘实秋是一朵花那我们是什么?’因此我加上一句‘鸡冠花’,因为它是花中最不显眼的。”“读了印件,觉得往事并不如烟。” 九旬老人的记忆如此清晰,她所回忆的情景与梁实秋生前的回忆完全一致——虽然隔着一道海峡,虽然往事已过去几十个年头。 哦,“往事并不如烟!”正因为这样,1972年当梁实秋听见传言说冰心在“文革”中谢世,赶紧命笔写下《忆冰心》,把他所记忆的冰心往事清楚地向读者娓娓道来;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在台北病逝之后的第十天,冰心则在北京写下《忆实秋》,写出她心目中的梁实秋——虽然隔着一道海峡,虽然往事已过去几十个年头。 海峡无法阻断缅怀之情,岁月没有模糊记忆屏幕。只有那个李后主,絮絮叨叨“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不如梦,不似烟,梁夫人从海峡彼岸给我带来的300多封梁实秋书信原件,在海峡此岸的许多梁实秋老友的生动回忆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正使我充满信心投入记述梁实秋往事的长篇之中——他在海峡此岸生活了40多年,在彼岸生活了近40年,此岸加彼岸,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他! P6-7 序言 “东张西望”系列《罗布泊归来》、《相反的国度》与“晚风徐来”系列《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选入我为各家晚报所写的文章。 多年来,我跟多家晚报保持密切的联系,自称是“晚报作家”,用的是“晚报笔法”。 在1999年,《北京晚报》为了庆祝出报一万期,邀请了当年为《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积极撰稿的两位作者参加纪念大会,一位是刘心武,另一位便是在下。 1999年9月4日,我为祝贺《北京晚报》一万期,还写了《话说“晚报笔法”》一文,全文如下: 岁月飞逝,《北京晚报》已经出满一万期。屈指算来,我与《北京晚报》的笔墨之交,也已有二十八个春秋。作为一个多年来受到《北京晚报》提携奖掖的作者,我对编辑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1961年2月7日。当时,我21岁,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喜欢写作,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5月出版)的主要作者。在写作《十万个为什么》的同时,我以笔名“叶艇”在《北京晚报》“科学与卫生”版上发表许多知识小品。 回首往事,我以为给《北京晚报》写稿,最大的收获是从中学得了“晚报笔法”。因为晚报的性质不同于日报,更不同于杂志,为晚报而写的文章,应具有“晚报风格”,要用“晚报笔法”来写。 晚报可以说是一张老百姓的报纸.以普通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给晚报写的文章,要雅俗共赏,老少成宜。动笔之前,先要想一想,要写的文章,是不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起初我不懂这一点,往往选题过于冷僻或艰深。编辑部常常给我出题目,约我做文章。编辑成为教我“晚报笔法”的老师。渐渐地,我懂得选一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的题材写文章.选题务必注意读者的“共同兴趣”。另外,也注意新闻性和季节性。我学会在春天的时候讲春天的话,给《北京晚报》写《阳春3月种树忙》(1961年3月14日),夏天的时候写夏天的文章.如《的确凉》(1964年7月14日),不做“背时工作”(诸如夏日写如何防冻疮之类)。 晚报的文章注意趣味性,寓知识、寓教育于趣味之中,绝不可板起面孔跟读者谈话。文章要写得通俗、活泼、引人入胜。讲究标题,要有新意,讲究一开头就得抓住读者。最初.我写的文章内容枯燥,学术名词太多。写多了.才慢慢知道要用聊天的口气写晚报文章,要讲究构思,多用小故事、掌故,多用比喻、注重文采、注重可读性。 学习“晚报笔法”还使我改掉哆唆的毛病.努力做到短小精练。晚报副刊乃尺幅之地,惜字如金。洋洋万言,无处容身。晚报文章通常是“千字文”,以致数百言终篇。革除空话、废话,每“爬”一个“格子”,都实实在在。写作时只准备两张或三张稿纸,虽纸短意长,但这“长意”必须像压缩饼干或浓缩橘汁似的容纳于“短纸”之中。说给晚报写文章像打电报似的字斟句酌,当然未免有点夸张,但晚报的文章必须挤干一切“水分”.却是确实如此。 “千字文”往往一气呵成。常给晚报写稿。使我变得勤快起来。想到什么好题目,马上构思,马上动笔。如用不蠢的户枢.脑子常用常灵,笔头越写越快。 “晚报笔法”给我以深刻的影响,使我写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时,也注意可读性,努力出新和讲求简练。另外,还使我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起来.写作也变得勤勉起来。 就此打住吧。谨以这篇新的“千字文”献给《北京晚报》 一万期。 我在为《北京晚报》撰稿的同时,也为上海的《新民晚报》写文章。我在《新民晚报》发表第一篇文章是在1961年1月17日——稍早于《北京晚报》。 到了1962年,由于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的我,收到诸多报刊的约稿信,从1962年4月19 El起我为《合肥晚报》撰稿,1962年5月20日起在《天津晚报》(《今晚报》的前身)发表文章。稍后,我成为《羊城晚报》的作者。 虽然当时我同时为许多日报写稿,如《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中国青年》等杂志,但是我似乎更加喜欢也更加适合于为各地晚报撰稿。正因为这样,我为各地晚报写的文章,多于日报的文章。 1963年夏,23岁的我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上海工作。很自然的,我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的文章最多,而且从1961年一直持续到现在,前后达半个多世纪。最近几年,我差不多每月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一篇散文。 我也经常为天津《今晚报》撰稿。1984年5月31日,我为天津《今晚报》创刊,写下《我爱晚报》一文: 《今晚报》创刊了。我在黄浦江畔遥致祝贺之意。 《今晚报》的前身是《天津晚报》。我是《天津晚报》的老读者、老作者。我虽在上海工作,“文革”前却订了一份《天津晚报》,天天看。从1962年起,我在《天津晚报》发表过近八十篇文章(有的署笔名)。 意想不到.在那人妖颠倒的日子里,突然飞来横祸:就在那“批判”所谓“天津黑会”的消息传到上海的时候.上海文艺界大查与天津文艺界有“黑线”联系的人。我那份《天津晚报》是订在单位里的,在“大揭大议”时,便以为我与天津有“黑线”联系。我被突然抄家,文稿、信件、剪报集、脑海中便马上浮现两句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呵,《合肥晚报》曾被“野火”烧毁,如今在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又重生了。 说起来,我与《合肥晚报》渊源颇深,是她的老读者,也是她的老作者。自从1962年4月,我应《合肥晚报》之约,发表了一篇科学小品《蛙声阵阵春正浓》之后,竞与《合肥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编辑彭铭华等同志的热情鼓励下,我接二连三在《合肥晚报》上发表文章,达一百多篇(其中不少用笔名发表,或与爱人杨蕙芬合写的)。直至1966年4月14日,我还在《合肥晚报》上发表了《玻璃做的“棉花”》,这是我在《合肥晚报》上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我在“野火”漫野之前在报刊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我给《合肥晚报》主要是写知识性文章,拉拉杂杂,既给“工业知识”、“科学之春”专栏写过,也给“工业之花”、“气象服务站”、“大众科学”、“非洲杂记”、“运动场上”、“务农篇”、“生活顾问”、“祝你健康”、“谈天”、“在今天的日历上”等专栏写过,还有的文章则标以“科学小品”、“知识小品”之类的题花。这些文章,大都是《合肥晚报》编辑部点题约我写的,“逼”着我写了各种题材的短文。对于一个作者来说,“逼”是一件好事。记得王铁人说过这样的话:“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逼”,就是加压力.给作者“加压”,便“逼”出了作品。如今,当年给《合肥晚报》写的文章,有很多收入我的科学小品选集《知识之花》中,没有《合肥晚报》的“逼”,也就不会有这些作品。 我记得,在上海刚出现一种新的汽车——蓄电池微型客车,《合肥晚报》便约我写了《不用汽油的汽车》一文。在第二届全运会召开的日子里,我应约写了《举重与体重》、《运动场上的颜色》、《竞赛中的争分夺秒》、《塑料的新家族——“乌里当”》等文。当我写了《黏合金属的“糨糊”》一文,介绍当时的新技术无机黏结剂,立即收到许多工厂来信。要求介绍详细配方。于是,又写了《再谈(黏合金属的“糨糊”)》一文……为了约我写这些稿件并告知读者的反应,《合肥晚报》的编辑部给我寄来了数以百计的信件。有人用唐朝诗人秦韬玉的诗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来贬低编辑工作,我却以为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无私精神是很值得敬佩的。 在“野火”遍野的日子里,《合肥晚报》停刊了。我也被戴上“杂家”、“文艺黑线干将”之类的帽子。剪报集被抄走.并遭“批判”。不久,我下放到干校。彭铭华同志也被下放.来到农村。然而,就在那样乌云压城的日子里,我们之间仍保持通信,我们的友谊并没有中断。 在清除了那帮害人虫之后,彭铭华同志回到《合肥晚报》工作,又约我写稿。我陆续为《合肥晚报》写过些短文。特别是在去年春天,我来到合肥,旧友重逢,分外高兴。 如今,《合肥晚报》又与读者见面了。我为她劫后重生而欣喜,祝愿她越办越好。如今,我依旧是她忠实读者和作者。愿在她的培养和帮助之下,不断写作,不断前进。 值得提及的是,我给各地晚报大都写“干字文”,而《羊城晚报》多次约我写整版文章,5000字上下。 我为全国各晚报写的文章上千篇。我早年为各晚报写的文章以科学小品居多,后来主要是写散文随笔,尤以游记为多。《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是“飞人寻常百姓家”,我也借助于各晚报把我的一篇篇短文在晚风徐来的时刻“飞人寻常百姓家”。 我为自己编过各种选集,却从未编过晚报文选。“晚风徐来”、“东张西望”,但愿给你以别样的文学和科学的感受。 叶永烈 2014年5月14日于上海“沉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