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风,长期从事文学、文化期刊的编辑工作。出版了四部长篇文学作品:《青春的浩劫》、《生命因你而震颤》、《王振乾回忆录》、《一生紧随毛泽东》。
本书为他的最新长篇力作《拆迁办》,小说以拆迁为主线,讲述了拆迁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作品从拆迁入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了现代生活中老百姓关注的话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拆迁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义风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义风,长期从事文学、文化期刊的编辑工作。出版了四部长篇文学作品:《青春的浩劫》、《生命因你而震颤》、《王振乾回忆录》、《一生紧随毛泽东》。 本书为他的最新长篇力作《拆迁办》,小说以拆迁为主线,讲述了拆迁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作品从拆迁入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了现代生活中老百姓关注的话题。 内容推荐 一条明清老街的拆迁,引发了金钱、人性、道德、权力之间的剧烈冲突,阴谋与交易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疯狂滋长,一个心地善良而又人微言轻的老警察面对房地产商人与政府高官的强大阵营,坚定地维护着良知和正义,这场力量不对等的博弈带来的最终结局是一声叹息…… 小说用复杂曲折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诠释了拆迁——这个一再刺痛社会神经的词语——背后所蕴含的背叛与忠诚、反抗与妥协、绝望与希望,并且庄严宣告: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是公平和正义。 目录 第一章 女房管员衣锦还乡 1.老街上的宝马车 2.当年的破四旧工作组 3.一个气质高雅的女人 4.老警察铁江走神了 5.宁所长上了宝马车 6.拆城楼的回忆 第二章 太仓巷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1.饭桌上的三男一女 2.自建房起风波 3.开发商看上了这片平房 4.女地产商的绝对隐私 5.喜欢像章子怡一样的小姐 6.片警儿子进了拆迁办 第三章 拆迁拆迁 1.黑名单 2.歌厅里的四条汉子 3.鸳鸯浴 4.“我们要给开发商做主” 5.孙女要挖奶奶的坟 6.黑皮口袋里的秘密 7.拆迁办的光头男人 第四章 太仓巷的房子都画上了白圈 1.黄老板和他的女店员 2.拆迁组长铁喜鸣 3.灌木丛里的秘密 4.给拆迁办当“托” 5.两个拆迁组长的地下交易 6.恐慌情绪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第五章 别墅隐情 1.钉子户 2.“张姐,您想骂就骂我几句” 3.拆迁的经这样念 4.不满情绪笼罩着太仓巷 5.发的是国难财 6.带游泳池的豪宅 第六章 房地产局长 1.一个女拆迁户的心机 2.半夜里开来了推土机 3.拆迁办的人挨了打 4.打给房管局长的神秘电话 5.黑衣人被砍伤了 6.拆迁办里的秘密会议 7.拆迁办的说客 第七章 房顶上的抗争 1.张姐说,拆迁里面的猫腻太多了 2.这年头女人就是吃香 3.强拆启动 4.吱吱作响的煤气罐 5.四个女人爬上房顶 6.太仓巷出现了小字报 第八章 别了,太仓巷 1.“多亏了铁匠哥,不然我就没命了” 2.强拆现场 3.钉子户的家成了一座孤岛 4.房顶上的国旗 5.“爸爸,你的右眼没了” 6.新居奠基 试读章节 1.老街上的宝马车 这年的夏天,天气格外地燥热,雨很少,每天太阳都是火辣辣地灼人。尤其是中午,燕都市像罩在一个透明的大蒸笼里,凡是裸露的地方都被阳光烤得发烫。马路上的沥青变得软塌塌的,一脚下去五个脚趾都能印上。街上的男人开始赤膊,女人则穿起不能再短的短裙,露出白嫩的肌肤。街上的车辆明显减少,一些机关单位放了高温假,人们不在家里呆着,有钱的跑到海边去避暑,没钱的跑到有空调的商场里乘凉。天空中没有一丝风声,也看不见一只飞鸟,狗在背阴处张着大嘴喘气,连苍蝇都不乱飞了,趴在一个地方赶都赶不走。 偏偏有一辆灰色的宝马车,在燕都市环路旁一条名叫太仓巷的老街上来回转悠。这条老街元代就有了,是元大都的漕运码头。明、清两朝延续了老街的规模和用途,直至民国诞生,漕运终止,老街才渐渐变成了民居。 这条老街的南北两侧是大片灰色的瓦房,十几条纵横交叉的胡同,将这些古色古调的老房子格成几十个方块。这些房子多数都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古老的台阶、门墩到处可见,有的人家大门前还有上马石、下马石。 宝马车沿着这些灰色的方块不停地兜圈子,车子掀起的气浪卷起一团团尘埃。车子里坐着一个身看大花旗袍的女人,乍看像三十几岁的模样,戴着一副几乎遮住了半张脸的太阳镜。她时不时地摇开车窗,向外面凝视。有时候车子也停下来,女人从车子里探出头来,朝几个方向观看,并用纤细的手指摆弄一个精巧的数码相机,似乎在拍照。 宝马车的举动引起一个在树荫下乘凉的老警察的注意。老警察高高的个子,黑黑的脸膛,敞着风纪扣,手里拿着帽子不停地对着脖子和后背呼扇,仿佛那顶有着大檐的帽子是一只可以戴在脑袋上的蒲扇。老警察是这条老街的片警,名叫铁江,姓铁名江。在中国姓铁的人不多,所以常有人以为铁江两个字里不含姓氏,问他你姓什么。弄得铁江既好笑又无奈,他真希望中央领导里有一个姓铁的大官,那样他就再也不用解释了。 铁江的家就在老街上一条名叫太仓岔的胡同里,这条胡同清朝时是两排皇家粮仓间的通道,很窄很窄一辆马车都过不去,所以得名太仓岔。清朝时太仓岔周边都是皇家仓库,每座仓库有一个标志方位的名字,像什么“后太仓”、“前太仓”、“东太仓”、“西太仓”、“左太仓”、右门仓……从南方各省漕运过来的粮食、木材、丝绸、布匹、海货都在这里卸货入仓。后来清朝垮了,但仓库保留了下来,变成了民居。 由于这边的民房都是原来的仓库改造而成,所以跟燕都城里其他地方的民居不太一样,主要特点就是屋子大窗户小。屋子大是因为要多装粮食,窗户小是因为屋里不住人无需考虑采光。还有,这边民房的外墙都特厚,比一般民房的墙要厚两倍,这多半是为了防潮,过去砌墙没有水泥,都使白灰,如果墙薄了连雨天水汽就会洇进来。 铁江的家在一个大杂院的最里头,这是一个两进四合院,外院比较小,没有天井,窄窄的一条。里院比较大,天井方方正正,满地铺着老砖,还有一排老竹竿搭成的架子,据说是清代流传下来的,常年爬满了青藤。这院的房子都是清代粮仓,屋子极其舒适,冬暖夏凉还特别隔音,两口子屋里打架,无论吵得多凶,外面人是听不到的。铁江在这个院子里出生,在这个院子里长大,上完小学上中学。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派出所到太仓巷中学挑人,他便稀里糊涂地进了公安队伍。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他还在这条老街上当民警,用妻子的话讲,没一点出息。刚参加工作时他是年龄最小官阶也最小的民警,现在是所里年龄最大官阶仍最小的民警。除了年龄发生了变化,工作岗位工作内容都还跟原来没什么区别。不过铁江很知足,在这个岗位上他觉得自己惬意得很,首先是人熟地熟,闭着眼睛他都能在这条老街上走几个来回,老街上的每一座房屋、每一个人他都心知肚明。 人熟了就好办事,上面交待下来任务,比如查一个嫌疑人,找几个巡逻志愿者,说着笑着就布置下去了。工作起来一点不费劲,还有很多乐趣。居民们都爱跟他开玩笑,管他叫“铁匠”。铁江开始还纠正,说“铁江”不是“铁匠”!居民们仍然不改,铁江也就不管了,反正“铁匠”也不是什么贬义词,愿意怎么叫就怎么叫吧! 当然他也不是心静如水,比如眼前这辆宝马车,还有车里面坐的那个女人,就引起了他内心深处的一阵骚动。他想起一个人,一个自己刻骨铭心的女人。虽然不能肯定这个人就是引起自己心跳加速的那个人,但铁江心里已经有了某种不安,直觉告诉他,这个女人就是自己年轻时爱得要死要活的那个姑娘。 铁江于是站起来,不再摇手里的“芭蕉扇”。他远远地盯着那辆宝马车,希望它再一次向自己靠近。宝马车缓缓地在太仓岔胡同里转悠,那个女人居然下了车,朝铁江家的院子望了望,并在门口和邻居马大爷说了几句话。由于离得远,铁江没听清他们说的是什么。随后那个女人上了车,车子飞快地朝南边开去。 铁江正在失望之际,突然那辆宝马车又转了回来,速度很慢很慢。铁江离开了树荫,走到了路边上,打算近距离看一眼宝马车里的女人。让他没想到的是,宝马车经过他身边的时候,就像一头受惊的马似的突然窜了出去,眨眼工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铁江已经看清楚了,宝马车里的女人正是自己曾经魂牵梦绕的女人——靳春华,后改名吕贝嘉。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