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修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小康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修订版)》由热地、罗援、金一南、顾保孜郑重推荐

原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历时八年采访数百人讲述“老西藏”的故事……

近百幅珍贵老照片首次批露!

数万名干部战士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了催人泪下、千秋不朽的篇章。

正是他们的一言一行:让藏族人民认识了解放军,相信了共产党。

内容推荐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修订版)》由张小康著。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反映20世纪中期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人民解放军数万将士,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分别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完成西藏民主改革,实现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对“老西藏”英雄群体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和巨大历史功勋。

作品中两百余幅珍贵老照片与纪实文字紧紧相扣,把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极端黑暗残暴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真心建设新西藏、实现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历史,进行深刻对比,真实还原,极具说服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目录

第一章 紧急召唤

 最高统帅,重重落子

 军令如山,使命在肩

 八方英才,集结一堂

第二章 甘孜岁月

 进军三难,挑战极限

 进军守则

 先遣部队入甘孜

 勒紧裤带度粮荒

 会战机场迎接“天菩萨”

 藏汉一家人

第三章 昌都战役

 导火索,格达活佛被害

 南北夹击,解放昌都

 达赖喇嘛亲政

 昌都断粮

 “我们被解放了”

第四章 艰难挺进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

 各路并进

 先遣支队

 护送电台

 那时,我们正年轻

 雪山娘子军

 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

第五章 向拉萨进发

 官兵一致同甘苦

 高原新闻人

第一支科考队

 特殊的“战友”

 “通过文工团认识解放军”

第六章 条条英雄路

 边勘测边施工

 东线,由雅安向西

 怒江,旷世奇路

 西线,由拉萨向东

 青藏公路

 再蹚出一条黑阿公路

第七章 润物有声

 拉萨和平解放

 荒滩变良田

 打通贸易,开办银行

 大师办学

 “阿姆吉拉”神话

第八章 至诚丹心

 藏族娃娃的汉族妈妈

 军人情怀父母心

 把娃娃们放在心里

 风雪高原,爱情传奇

第九章 高原之春

 幕后魅影

 “3·10”拉萨叛乱

 增派部队,平息叛乱

 不愿做奴隶

 实行民主改革

 百万农奴站起来

后记

受访者及资料提供者名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为了以最快速度赶到贵阳,王贵趁着夜幕奋力游过寒冷的乌江。上岸时,他浑身颤抖,腿已直不起来了,他强迫自己蜗牛似的爬到岸边,休息了十多分钟才缓过劲来。考虑到直接进村可能会暴露身份,全身湿透的他找到一个小草棚,在粪缸边硬挺着过了一夜。不曾想,途经息烽又遭遇土匪,他被扒得全身只剩一条短裤。当天夜里在扎佐,睡梦中的他被一阵嘈杂叫声惊醒,有人慌乱地说:“共军来了,八路来了!”

时任十八军保卫部副部长的张向明回忆道,部队在湖南邵阳住了几天后又出发,途中听说去川南后干部们分配地方的方案已经出来,班子也明确了:川南区党委第一书记李大章、第二书记彭涛,行署主任张国华(十八军军长),自贡市委书记谭冠三(十八军政委)。张向明回忆说:  “我分配到自贡市当公安局长。在去贵阳的路上,我们就把要去川南的人拉了出来,离开了军部,军部的其他领导同志还留在军部。李大章、彭涛及我们这些要南下的干部走到了一起。到贵阳后很快我们就入川了。”

十八军接管川南的军人们到位的时间是1949年12月初左右。张向明到自贡市公安局上任时,发现副局长已早他几天于12月5日就到了,而且迅速组建了三个分局开始工作。那时自贡市内社会秩序极为混乱,天天晚上都可以听到枪声,每天的情报可谓堆积如山,地下党各种各样的关系都来送情报,真假难辨;今天这里报警,明天那里报警,侦缉队今天从这里搞到一批枪支弹药,明天从那里挖出一些武器;到处流言蜚语,一会儿传说明天敌人要袭击自贡,一会儿又说是敌人里应外合……情况相当复杂,而驻扎在自贡市内的部队数量不多。新组建的公安局没几个人,吃饭就到原警察局与原职工和旧警察一块儿。大家天天熬夜,经常下半夜仍无法睡觉,人们的心里都有些恐慌。

此时全国的形势是,解放西北的战事已经渐渐平息,解放大西南山地丛林的战事仍在进行中。东南沿海的泉州、厦门的野战部队一直把国民党残敌追至金门、马祖,并严守海防,以防退守在台湾和澎湖的国民党军残部伺机反扑。而在雷州半岛,解放海南岛的部队已经集结,习惯了陆地作战的部队,正在忙着修船造艇,海滩训练,人人摩拳擦掌,恨不得一步跨到海峡对岸……

而这时,新生的共和国的领袖,正在这张“解放”的宏伟蓝图上,重笔勾勒着另一组红色箭头。

高高兴兴地全力投入到接管、经营鱼米之乡的川南的十八军官兵们绝不会想到,1949年底,千里万里之外,在全速驶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最高统帅毛泽东重重落子,一项伟业筹划已定:一统祖国大陆最后一役的句号,最终将由他们亲笔画上。

1949年12月,毛泽东赴苏联访问,途经满洲里时,给中央并西南局写信,明确提出:  “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于12月31日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把“解放西藏”作为1950年的一项光荣的战斗任务。

1950年新年第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旦》。社论中写道:  “以一切力量完成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全中国统一大业。”

时隔四十年后,美国人类学家梅·戈尔斯坦于1991年出版了《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一书,书中提到,1949年11月2日,也就是向大西南进军中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给毛泽东发出一封信。

P14-15

序言

□热地

张国华同志的女儿张小康的《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记述了六十多年前以十八军为主体的解放军指战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情景,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历史功绩。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令人感慨,也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

我出身在藏北那曲地区比如县夏曲镇的一个贫苦牧民家庭,那时我也是农奴。小时候为了生活,冰天雪地里到处流浪要饭,给部落头人、牧主、活佛当佣人,在寺庙当过小扎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被人称为“坡哲热地”(“男鬼热地”),受尽欺凌和苦难,至今身上还有旧西藏留给我的块块伤疤。我的小弟就是活活饿死在母亲怀里的。那时穷人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我们只觉得受压迫、受剥削是命中注定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解放军被称作“红汉人”。有些部落头人、活佛公然散布:“红汉人不好,不能接触。”当年解放军和工作组进藏时经常路过我家乡,住在部落头人达珠本的家里(达珠本是个爱国人士,开始是昌都解放委员会的农牧科长,后来担任过那曲地区副专员)。年少的我在达珠本家当佣人。解放军对我这样的穷人特别好,给吃的、穿的东西,经常给我讲革命道理,从解放军那里我感受到从没有过的温暖。后来解放军大部队进驻西藏,修建青藏、康藏等公路,我就经常给他们领路、送信。慢慢地,接触时间长了,对解放军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多了。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生产队,许许多多事情让我非常震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严格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进军西藏、和平解放的各项政策,非常尊重、充分保护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当时虽然《十七条协议》已签订,但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动上层暗中下令,对解放军进行粮食封锁,不许把一粒粮食卖给解放军,甚至扬言:打不走他们,饿也要把他们饿走!解放军严格贯彻执行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精神,再缺粮再饿肚子,也绝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宁肯饿死,也绝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原西藏地方政府不让卖粮给解放军,但有些百姓看到解放军实在是太艰难,就偷偷地把自己家里的部分粮食送给解放军。解放军开始坚决不要,但是群众一再要求一定要收下他们的粮食,最后解放军只好付钱购买群众的粮食。解放军坚持“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开始开荒种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仅从来没有跟老百姓争过粮食,而且还把生产出的粮食分给老百姓。

那时在我家乡瓦塘村大约驻了一个连的解放军,他们小部分借住在周围的空房子里,大部分还是自己搭帐篷。我亲眼看到,因为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再加上气候恶劣、冰天雪地,很多解放军的嘴唇和手都冻裂了。而旁边的寺庙大殿非常宽敞,住几百人没问题,但他们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从来不进到寺庙大殿里。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心里很同情他们,也很感动。不仅如此,解放军还给寺庙发布施,当时我还领到过银圆。

第二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爱民亲民,与西藏老百姓建立了鱼水深情。旧西藏的藏兵到处欺压穷苦人,敲诈勒索,肆意打骂、剥削百姓,老百姓都很惧怕他们,每每听到藏兵马脖子上的铃铛响都吓得要命。解放军进驻以后,刚开始大家躲得远远的,后来发现他们跟藏军是截然不同的军队:他们克服物资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等各种困难,自己吃野菜,却十分关心穷苦百姓,送吃送穿,免费给大家看病治病,帮助老百姓发展生产。跟那些欺压百姓的藏兵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解放军是“菩萨兵”,“金珠玛米呀咕嘟(解放军好)”。

解放军与藏族群众真诚相待,和睦相处,彼此之间感情非常深厚。后来还有很多解放军跟当地的藏族同胞结婚、生子,在西藏扎下了根,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真正体现了藏汉亲兄弟,军民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重视、尊重并积极学习藏语言文字。为了更多更好地了解西藏的过去和现在,更好地跟藏族同胞沟通,解放军要求每一个干部战士都要学习藏语文。十八军提出,在藏区工作,不懂藏语文,寸步难行,必须要学习好藏语文,这是一条铁的纪律。当时,解放军开办了各种层次的藏文培训班,从最基本的三十个藏文字母开始学起,努力学习藏语文。后来,相当一部分解放军同志的藏语文水平非常高,他们精通藏语文,熟悉藏族历史文化,能熟练用藏语与当地老百姓沟通交流,甚至各种大大小小会议的文件、宣传材料等都能用藏文撰写,让我们非常惊讶和感动。

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发动背叛祖国、背叛人民的武装叛乱,人民解放军迅速平息叛乱,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祖辈辈受压迫、受剥削的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当时我家乡所在的县边平叛边进行民主改革。为了培养藏族干部,解放军和工作组动员藏族青年到内地学习。

八年相处,我早已把解放军当作亲人,认定解放军是好人,是共产党、毛主席派来解救我们的。我就是从认识解放军开始认识共产党的!在我心里,解放军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解放军。我下决心报了名。在我家乡,最初有二十几个人报名,后来不少人听信了“汉人要把这些人弄到很远的地方去做苦力,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的谣言,改变了主意,我是少数没有动摇的。于是,我很幸运地成了家乡到内地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到了首都北京,进入中央政法干校(现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习。可以说,我能到北京上学,完全是解放军教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

这次学习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家乡,第一次坐上汽车、火车,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看到天安门,第一次坐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最让我一生难忘的是毛主席接见了我们全体学员。过去,我只知道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但从没有想过能亲眼见到毛主席。在见到毛主席那一刻,我感觉这不是在做梦吧?心情非常激动,那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真是感受到毛主席是我们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北京四年的学习,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让我看到了家乡以外的世界,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让我懂得了穷人受苦受难,没有自由和人权,不是命不好,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受到三大领主的压迫剥削。这四年的学习,让我逐步树立了忠诚于党、终身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和信念。

正因为如此,西藏人民对解放军的感情特殊且真挚,解放军的精神被西藏各族人民永远铭记,并大力学习、提倡和弘扬。“吃水不忘打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我们无比怀念那些在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为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为西藏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幸福安康作出重大贡献,奉献热血、青春和生命的“老西藏”们。没有他们,西藏就不会有今天繁荣稳定的大好形势:没有他们,西藏各族人民就不会有今天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西藏人民永远感谢他们,他们永远活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

(本文作者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后记

我忘不了,忘不了那些情景:

灯光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副总编辑张小平大哥强撑着疼痛的腰部,坐在写字台前,为这本书,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核对、修改、审阅。

在电脑和资料卡片箱前,本书照片主要提供者之一的王勉之大哥一页一页地翻阅书稿,对照内容一张一张地挑选着照片。

在一张张摊开的地图旁,军事科学院高级研究员、藏学专家、十八军老同志王贵叔叔一遍遍耐心、细致地对我讲解着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

长途电话的另一边,八十多岁的杨一真叔叔,多少次为我反复查找当年进藏人员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并安排与他们会面的时间。

几乎每一位听到我讲述书中故事的朋友都在帮助我。有的帮我整理录音,有的帮我扫描复印,有的帮我查对文件,还有的帮我出谋划策。几年下来,写书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我从来没有感觉过孤单,因为有一个无形的集体在共同工作着。我一直在想,他们到底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我Ⅱ马?不,我知道不是!他们是为了一代人的理想,为了心中的那个西藏。

当我整理十八军进藏史料时,在文件箱中发现了一株存放已久的雪莲花标本。这就是雪莲花吗?我怔怔地看着,她太普通了,瓣状的叶面上粗粗的毛绒完全没有洁白如玉的光泽,她普通得甚至完全不像花。我翻过标签,模糊的字迹仍依稀可见:  “雪莲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生长在海拔4500—5000米雪线的碎石坡上,耐烈风、寒冷、阳光强辐射,每年7月,花头上的小花竞相开放,在冰雪和砾石上形成一团团花芯……”

我不由凝神屏息,浮想联翩,思绪随之走入那美而深远的意境。看着雪莲花干枯的叶瓣和她身边尘封的资料,蓦然间我感到内心的震撼,我似乎听见了风雪的呼啸,看见那粗糙的叶片贴俯在冰雪上,扎根在岩缝中,坚韧地怒放着生命的尊严和顽强。在她身边,是猎猎军旗下西进大军跋涉在巍巍高原的征途上,那些遥远而熟悉的面孔,映红了天边的晚霞;许许多多年轻的生命,已经化作雪莲花绽放在广阔无垠的雪域之巅。

我不禁想起人们常说的“爱”。书中的“老西藏”们把真爱留在了西藏,把真爱留在了世间。他们爱得有尊严,有自信,有希望。这是最绚烂、最真实的人世间永恒的爱。

我真诚地感谢为了完成这本书帮助过我的所有的叔叔阿姨和朋友们。

我要感谢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感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车明怀、西藏军区政治部军史办冉启培、四川大学陈波等同志给予我的支持。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叶文、涌涛、阿冰、陈松、巧娃,感谢他们为这本书所做的一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