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盛世宰辅于敏中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于敏中,清代最年轻的状元,江苏金坛人,出身科举世家。他是乾隆皇帝亲自配置起来的心腹,仕途充满传奇色彩:翰林院供职7年,4次扈从乾隆南巡,军机处行走20年,以“两定大小金川”、“赴缅甸”的战役中的功勋彰昭为“文人武略”,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他死后,入祀贤良祠,谥文襄。这本由曹春保编著的《盛世宰辅于敏中》以《清实录》《清史列传》和于敏中及其他人员的相关奏章为原始资料,阐述于敏中一生的发展过程,试图全面反映和剖析于敏中其人。

内容推荐

这本由曹春保编著的《盛世宰辅于敏中》通过对诸多方志史料和民问故事的探秘辨析,揭开环绕年轻状元于敏中科举仕进充满神奇而又耐人寻味的人生,穿越乾隆盛世恢宏时代,以翔实的史料和新颖的视角展示了于敏中的才华。

目录

第一章 缙绅之家书香门第

 第一节 明代科考,坛邑于氏訇然而起

 第二节 言传身教,文章 道德千古流芳

第二章 身出名门幼年苦学

 第一节 世家娇子,幼年聪颖发奋苦学

 第二节 乡试中举,少年神童会试落第

 第三节 名师训导,六年力学矢志不渝

第三章 状元及第光耀门楣

 第一节 丁巳恩科,乾隆皇帝钦点状元

 第二节 科举仕进,忠孝传家读书继世

 第三节 最高榜名,民间亦有闲言碎语

第四章 翰林修撰潜心砥砺

 第一节 任重道远,精心设计仕进目标

 第二节 审时度势,精明得体颇受恩宠

 第三节 仕途坦荡,职务变迁循序而进

第五章 提督学政兴学选人

 第一节 不辱皇命,维护士子科考仕进

 第二节 兴学得人,朝野上下声望日隆

 第三节 唯人自为,扶持后进朝野称颂

第六章 内阁学士扈从南巡

 第一节 内阁学士,南巡任务选拔寒士

 第二节 培植士类,实施以文治国方略

 第三节 才思敏捷,民间流传诸多趣闻

第七章 以忠事君独享帝宠

 第一节 匿报母丧,皇上亲自为其辩护

 第二节 与君相伴,察事周密可堪大任

 第三节 逸气横发,秉性内敛委政受成

第八章 孺慕情怀尊贤有道

 第一节 关心邑里,授予县令治政良策

 第二节 尊贤有道,仕途不顺非于之过

 第三节 族人乡里,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第九章 武略安邦文治天下

 第一节 文人武略,金川战事功勋卓著

 第二节 文治天下,高位作手无人替代

 第三节 文翰著称,贡献不凡诗文才华

第十章 编纂巨书青史留名

 第一节 积极策应,编纂丛书征集古籍

 第二节 钦定总裁,位尊权大精心倾力

 第三节 知人善任,招贤纳士精心编纂

第十一章 触犯圣怒遭受处分

 第一节 广接外吏,探测上谕始遭惩诘

 第二节 恩眷之隆,以换臣子感恩戴德

 第三节 受惩被贬,和坤发迹脱颖而出

第十二章 营私玷职家积巨资

 第一节 遗产之争,引发查抄身后家产

 第二节 厚裕臣僚,难抑官场风气日下

 第三节 彻查问责,民间追寻动机溯源

第十三章 捐监案发再遭处分

 第一节 捐监舞弊,极言之利疑为元凶

 第二节 行贪受惩,表里难一双面人生

 第三节 昭示来兹,最终剥夺入祀资格

第十四章 功过是非各有评说

 第一节 诏毁旁戏,巨资带来覆巢之祸

 第二节 仇官传闻,野史戏说误伤甚深

 第三节 瑕瑜互见,文襄百年难觅声迹

附录:于敏中年表、大事记、简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缙绅之家书香门第

于敏中(1714一1780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金城镇人。

金坛设县的历史与科举制度基本同步,在长达1280多年的科举取士中,这里形成了“于、王、许、段”等科举世家,共产生230位进士,其中状元3人、榜眼1人、探花2人。于敏中是乾隆二年(1’737)恩科状元,在朝为官43年,官至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身兼多种要职,朝野曾以“金坛秉政”称之。

第一节明代科考,坛邑于氏訇然而起

金坛于氏在明代的科举取士中訇然而起,大放异彩,整个家族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应归功于家族中的两位先祖。第一位是于镒(字南金,号契玄),明成化十年(1474)于氏家族的第一位举人。于镒精通程朱理学,入仕后做过江西万载县的知县,官阶不算太高,但其主张“以德化民”,并著有《契翁中说录》,对后裔影响较大。从于镒开始,五世皆居王母观的于氏,这一脉迁人了金坛城内的姚家巷。第二位是于湛(字莹中,号素斋),明正德六年(1511)于镒一脉中的第一位进士。于湛进士及第后,初授兵部主事,历职方郎中,后调江西参议,再升贵州参政,官至户部侍郎,花甲之年辞官回邑。于湛在族裔中的影响,是带领族人在城南建起于氏家祠,并开创了“诗书传家”之风。在他之后,整个家族在科考中訇然而起。

五世皆居王母观

于湛在《于契玄先生祠堂记》中有一段追忆:我们于家,自乐善府君迁徙来此,而上代流传久远的家谱都遗失了,所以无从考证。自乐善府君后,又有洮溪府君、芳洲府君、月潭府君、渔隐府君已经五世相传了。他们都居住在金坛城西南的王母观村。我的父亲契玄公官居中丞,始迁徙到金坛县城的沿河街居住,还有宗族中其他人尚在故乡王母观,按谱谍推算尚有百余人。于湛明确告诉族裔后人,他的爷爷和先祖都是种田为业的平民百姓。

王母观位于长荡湖的北岸,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是富甲一方的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一直被邑人视为“风水宝地”。王母观之名缘于村中有座颇具规模的“庙”,不同时期的《金坛县志》对此“庙”都不惜笔墨加以描述。历史上的王母观庙香火十分兴盛,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民间族谱对此也有详细的记载:王母上殿东西坐,著黄金褡辱,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授,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凤文之,观之年方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灵颜绝世,真灵人也。

研究坛邑村志,很容易发现一种奇特现象,市井民间习惯将王母观与数里之外的三星村合称为“三星王母观”。这一区域广泛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远古时期,女娲补天,眼看大功告成,但到最后关头,却不小心从手指缝中掉下三颗石子。这三颗石子在天空中随风飘荡,落在三星村北首变成三块巨石。不知多少年后,王母娘娘去南海参加观世音菩萨的“盂兰”会,回来时途经江南,发觉茅山东麓有股光华直冲云霄。王母娘娘落下云头,驻足远看,只见前方绿荫丛中有三块巨石闪烁着五彩光华。就这么一停,王母娘娘所立之地便蝴蝶纷飞、紫竹斑斑、柳绿桃红、树木扶疏。自此往后,每年的“盂兰”会,王母娘娘总要在此驻足观景。后来,这里聚集起人群,形成村落。为感谢王母娘娘的恩赐,村人在王母娘娘驻足观景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王母庙,取名王母观,也就是于氏先祖五世居住之地。

王母娘娘在此流连忘返,很容易令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王母为观,三星才立”之说。当然,传说只能是听听而已,直到20世纪末,“三星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这里发掘新石器时代各类文物4000余件,才证实“三星”村的先祖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原始文明。一时还真让人觉得王母娘娘这个女神在此“观”景,并非空穴来风。

“王母为观,三星才立”之说,让后人骄傲,更值得炫耀的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村中的于、许、唐、庄等几大姓氏,都有值得自豪的族史和值得推崇的名流。

于氏的先祖在王母观种田为业,家境最初较贫寒,靠这方“风水宝地”安身立命,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才出现了一批“读书继世”的后裔。正如于湛在《于契玄先生祠堂记》中所说,芳洲府君与他的二弟伯英先生、三弟伯成先生皆因德行好而被乡人敬重。曾伯祖碧潭府君,入朝后官居某郡别驾(相当于副县长)之职,虽然未能官位显赫于时,然而诗书传家的德泽流传数代都没有发生变化。到了明代契玄公,他的禀赋与常人不同,一生致力于程朱理学的研究,晚年又著《中说》一书,阐发天、地、人之间蕴藏的道理,启迪后来的学者,居功甚多。于湛曾自豪地向后裔子孙申明,我因为是他的儿子,受到他的教诲,明白了许多事理,才考中进士,现在做官已40年了。

于镒这辈最大的变化,是走出了王母观,迁移到金坛县城沿河街,成为金坛城里的于氏始祖。自此以后,他的这脉子孙通过读书频繁步人仕途,家族日益兴隆。到了明代的万历年间,这支于氏便成为名闻江南的科举世家。

P1-4

序言

2014年,是清代最年轻的状元于敏中三百周年的诞辰。于敏中出身于科举世家,幼年被誉为神童。15岁乡试中举,23岁取得丁巳恩科状元。

于敏中仕途充满传奇色彩:他在翰林院供职7年,因勤勉和聪明,深得皇上的优渥和恩宠;兴学育才,培植寒士,为朝廷选拔了众多的文士,赢得朝野上下一片赞誉;一生4次扈从乾隆南巡,为协助推行“文治天下”的战略做出了贡献;在“两定大小金川”“服缅甸”的战役中,因“书谕得体”而官至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以文翰著称,是乾隆朝无人替代的高位作手,为“乾隆盛世”贡献了不凡的诗文才华;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死后,乾隆皇帝深为悼惜,著加恩人祀贤良祠,赐祭葬如例,谥文襄。

于敏中作为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为缔造清乾盛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多次担任会试的副考官、正考官,为朝廷选拔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二是扈从乾隆皇帝南巡,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三是“朝廷谕书多出其手”,被彰昭为“文人武略”;四是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被誉为《四库全书》第一人。四项荦荦大者,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对清乾盛世的形成和奠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于敏中死后6个月,就因“遗产涉贿案”受到乾隆皇帝的查抄;第二年,又因甘肃“捐监舞弊案”中曾“极言捐监之利”,最终被撤出了贤良祠。也因此,之后几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位品质低劣、贪得无厌的相国,民间有些传闻更是以讹传讹。一代人杰因族裔之间的利益倾轧和民间不负责任的传闻,误伤不轻,包括20世纪末拍摄的《戏说乾隆》一类的影视剧,他的才智被张冠李戴,所做的贡献长期被埋没。有鉴于此,作者展开了一番调查研究,撰写了此书。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坚持这样几条原则:

一、将于敏中放在科举世家和当时的时代中来写。现在金坛于姓人口并不多,于氏一脉也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但短短的三百多年,于氏一门出过25位进士、数十位举人、数百位文武秀才和各类监生、贡生。坛邑有“科举莫显于于氏”的民间俗语,其中除了“兄弟状元”于振和于敏中以外,翰林编修、提督学政等官职者众多。在这众多的高官中,出了一位正一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是很正常的。

金坛于氏家族有两个特点,即翰林官员参与编修文化典籍:出任乡、会试(包括武乡试和武会试)主考官、殿试读卷官、学政,为朝廷选拔大批人才。如先祖于湛以办学出名,在任所首兴学校,建起郧山书院,被知府赞为“大雅之政”;于敏中的祖父于汉翔出任山西学政,也是“益劝课士”;嗣父于枋出视广西学政;等等。参与编修文化典籍,直接参与编修工作和被选人相应的书馆。如于朋举为国史馆检讨;于鼎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于敏中的生父于树范与嗣父于枋均应试六郡才俊试,被钦取一等,召入内廷供奉,充武英殿纂修,参与编修《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子史精华》等书;于振,雍正年间参与《子史英华》的编修;于辰,雍正朝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人文颖馆参与《八旗志书》的纂修;等等。这样的家族氛围有利于人才辈出。

再从当年的时代来说,明末清初,满清政权受到江南文士“玉碎”式的抵抗,几代有作为的帝王奉行宽厚的政策,与科举世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于敏中的生父于树范、嗣父于枋少时皆以能文著称,为康熙帝赏识。雍正帝和乾隆帝亦然,分别以登基恩科钦点于振、于敏中兄弟为状元。于敏中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由内阁学士、左右侍郎、尚书,一直得到乾隆皇帝的垂青和保护。而善于“迎合”帝意的于敏中,一贯主张“人才得,即政事理”,适应乾隆皇帝“以文治国”的需要,顺其自然地官至首席军机大臣,再兼方略馆、国史馆、四库馆、三通馆等总裁,直接参与编修乾隆朝中前期多部典籍和《四库全书》。

二、严谨考证史料。参考主要以《清实录》《清史列传》和于敏中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奏折为主。尤其是运用了于敏中与相关人员的大量奏折,这是最原始的资料,其中许多属于档案。此外还参考了大量的清代笔记史料,相关的地方志、文集、于氏宗谱、《清史稿》和其他大量的专著、论文、资料汇编等。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有些笔记史料和文集的作者不是当事人或当时人,这些文字是根据前人的传说和轶事记录的,有不少是相互传抄的,而在相互传说和传抄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讹误,有的张冠李戴、凭空想象;有的则运用了文学的夸张手法,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情节。所以本书在运用这些史料时,许多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力求符合历史的真实。书中有许多考订内容,如于敏中与金坛知县谢升庸的接触和往来、和朴学大师段玉裁的关系,以及与丹阳吉氏等关系问题,对以讹传讹的部分都作了校正。

三、对民间“流言蜚语”辨析真伪。于敏中因收受贿赂受到惩诘被撤出贤良祠,那笔“非得以正者”的家产给其带来无法洗脱之罪,也给坛邑于氏和邑人带来难以启齿的郁闷。乾隆作为盛世明君的形象充实荧屏时,身边的第一重臣却被遗忘了。于敏中的才智可以张冠李戴,市井民间也有“流言蜚语”,说他性格孤僻、缺少人情。不负责任的传闻,让于敏中被误伤不轻,本书大量引用了民间故事和传说,正是试图通过对这些故事和传说的剖析,使读者全面了解于敏中的才智,还其一个基本可信的历史形象。

四、尽管本书坚持以真实叙事为主,阐述于敏中一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也展开一些必要的议论,但不属评传体史学著作。笔者在坚持把握史实基础上,尽可能熟悉于敏中那个特定时代的人文掌故,然后通过叙述阐释自己的观点,有取有舍,有褒有贬。可以肯定地说,史料取材于二百多年前的历史,但并不是简单的罗列,有些虽涉及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掌故,但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行文中尽量做到尊重历史事实,保留着对特定历史时期下发生在于敏中身上的事件和争端的评说与辨析。

值此本书出版之际,特作以上说明以为序,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于敏中系清代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乾隆皇帝以登基恩科钦点之后,在宫廷行走四十三年,成为一代名相,辅佐乾隆实施“文治武功”战略,为乾隆盛世立下汗马功劳。金坛城南建有于氏宗祠,城东建有相府并有相府路、相府场、相府弄等地名,因此他不仅在清代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史实活动和掌故、轶事在江南也广为流传。

我从小就爱听老人们讲述关于状元于敏中的故事。1975年应征入伍后,所在的连队驻在故宫整整六年。连队施工十分紧张艰苦,又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但只因最初几年的空余时间,能畅游于中华文化的殿堂中,士兵生活显得多姿多彩。我由那副“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的楹联,开始刻意搜集于敏中的相关史料。可转业之后,却因紧张的工作状态不得已将对于敏中的研究搁置一边。

2001年,我调金坛政协接手《金坛文史资料》编辑工作,让我有机会重新触摸到于敏中的各种文史资料。十多年,在搜集、挖掘、整理、编撰的过程中,成了于敏中的推崇者,手头也积累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事。这段时间,我抽出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清史专家的相关作品,为创作积极地积累了一些素材。2014年2月,我退休后,在政协领导和作者朋友的支持、关爱的推动下,终于捡起这一课题,开始撰写《盛世宰辅于敏中》,经过整整三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定稿,付梓出版。

本书的出版,首先得感谢金坛市政协的诸位领导:20lO年年底,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于氏后裔,回坛探望故地,市委领导把这一接待任务交给我,陆美风主席亲自安排和布置了接待事宜,使我得有机会直接和于氏后裔们一起交流了创作的思路;2014年,是于敏中三百周年的诞辰。年初,张建华主席就过问于敏中的创作情况以及所碰到的具体困难,表态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本书在撰写中,得到了许多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帮助查阅各种史料,提供了许多有关于敏中的文献资料。原政协副主席陈爱清为本书的创意和写作方法以及每个章节都给予热忱指导;俞照、汤钟音等诸位先生,也十分关心本书的写作,积极提供有关资料,并通阅全稿,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修改文稿。市志办为本人查阅资料提供了诸多方便,众多的文史爱好者为创作无偿提供资料,此外,还有许多朋友都表示了热情的关心与支持,积极提供线索,予以帮助,在此无法一一提及。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完全可以说是一部集体著作。此值本书出版之际,特向市政协的诸位领导,曾给予我很多帮助的各位专家教授,亲朋好友,以及我的家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7: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