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风韵》一书作者鲍贤昌、陆良华怀着爱祖国爱宁波的炽盛之心,以满腔炽情辛勤探寻宁波有着深刻历史印记的故事。他们迈开双脚,深入四明大地的山山水水,奔走于乡镇村落和大街小巷,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他们在四明大地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撷取近百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胜景,编写成书奉献给读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明风韵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四明风韵》一书作者鲍贤昌、陆良华怀着爱祖国爱宁波的炽盛之心,以满腔炽情辛勤探寻宁波有着深刻历史印记的故事。他们迈开双脚,深入四明大地的山山水水,奔走于乡镇村落和大街小巷,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他们在四明大地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撷取近百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胜景,编写成书奉献给读者。 内容推荐 《四明风韵》是《探寻古鄞》的姊妹篇,承上启下,相互映衬。三年多来,编者鲍贤昌、陆良华身背水壶、干粮,一次次奔波寻觅,一程程苦旅追踪,掇得百来篇小作。 目录 序 余姚篇 四明奇洞四窗岩 “浙东延安”横坎头 龙泉山上仰先贤 河姆渡口千帆过 大隐探隐忆先贤 览胜“浙东小九寨” 摩崖石刻胜归山 海角孤城临山卫 鹿亭览胜廿里路 丞相魂归车厩山 竹海绿岙金冠村 潮起潮落说丈亭 慈溪篇 东海仙境伏龙山 上林湖畔探越窑 卫山巅上古炮台 龙山抗战碉堡群 山高水长客星山 桃源仙境河头村 美丽乡村任佳溪 浙东古刹五磊寺 奉化篇 一凌霄汉瑞峰塔 六诏探踪王羲之 蒋氏故里溪口行 “第二庐山”商量岗 人杰地灵岩头村 风光如画葛竹村 古韵悠长栖霞坑 剡东名祠萧王庙 尚书故里大堰村 海防堡垒石头城 先贤长眠莼湖岙 南渡古驿广济桥 宁海篇 灵山秀水隐前童 庭院深深黄坛屋 山隅海角探长亭 归云洞外水悠悠 寻访港头寿宁寺 忠节清气贯清潭 石头古村许家山 寻迹崔溥浙东路 象山篇 丹山石屋犹蓬莱 抗倭城堡游仙寨 古城爵溪好风光 “海上奇观”蒙顶山 古驿山庄儒雅洋 探访陈汉章故里 明清古韵映黄埠 花岙岛上忆张公 渔山灯塔照寰海 海曙篇 解读《宁郡地舆图》 甬上钱业兴江厦 说古道今话郡庙 月湖边上清真寺 长春门外南郭市 城南柳亭多传奇 城西书院白云庄 江东篇 “节孝”牌楼彩虹坊 金戈铁马入梦来 浙东古刹七塔寺 江北篇 江南唐代古县城 千年古刹保国寺 风云百年老外滩 大宝山下朱贵祠 古渡半浦书香远 镇海篇 朝宗古迹镇海楼 千古雄奇后海塘 风光秀丽梓荫山 镇海澥浦水城门 秋风古韵十七房 北仑篇 金鸡山上嘹望台 北仑戚家山营垒 总台山上烽火台 小浃江上碘闸群 瑞岩山上探胜景 石湫寻迹王安石 佛道共辉灵峰寺 鄞州篇 凤凰山下勤勇村 寻古探幽话五乡 风光秀丽荻江村 清风明月伴定桥 贺公隐地鲍家磡 名人故里石塘行 杭甬要津大西坝 “红色粮仓”王升大 千年古堰泥峙堰 古树王国茅镬村 探幽四〇一洞天 四明山中矗丰碑 东钱湖篇 千年古镇莫枝堰 湖风渔火殷家湾 东钱湖畔岳王庙 山清水秀二灵山 魁星弈棋白石枰 跋 试读章节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腹地——余姚市梁弄镇南首,有一个群山环抱、溪水悠悠的红色山村,叫横坎头村,村内有中共浙东区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鲁迅学院、浙东报社、浙东银行等旧址,被誉为“浙东小延安”。 隆冬时节,北风呼啸。出余姚城南,经兰江街道、黄埔岭、湖东,穿巍峨壮观的“四明山门”石牌楼,只见四明湖碧波涟漪,湖中小岛时隐时现,风光旖旎。行约半个多小时,就来了梁弄镇南首的横坎头村。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就设在村中溪水边的一座居民建筑内。1943年4月梁弄战斗胜利后不久,浙东区党委进驻梁弄,区委机关就设在这座大院里。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中共浙东区委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浙东军民团结奋斗,英勇抗战,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1981年在旧址上设立四明山革命纪念馆。1993年更名为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名由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题写。门口竖立着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字的石碑。馆内陈列有浙东沦陷、日军暴行,根据地建设,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抗战胜利、奉命北撤,坚持斗争、重建武装,配合大军、解放浙东等内容。文献中有毛泽东对浙东纵队第一届军政大会给中央致敬电的复电;有新四军军部的布告;有历次战斗大捷的图片,有浙东游击纵队指战员苦练刺杀的场面,有“浙东刘胡兰”李敏昂首走向刑场的情景等,这些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浙东革命斗争的历史。 位于横坎头上新屋的浙东行政公署,与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仅一溪之隔,该房屋始建于1888年,系清末民宅,高雅的门楼上书“紫气东来”,旁挂“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两块匾牌,宅内庭院深深,宽阔的天井、厢房、厨房,是理想的办公场地。194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及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精神,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由连柏生、吴山民同志任正副主任,下设秘书处、民政处、财经处、文教处等工作机构,是当时浙东抗日根据地最高行政机关,有着“浙东小延安”之美称。 浙东行政公署成立后,浙东地区的余姚、慈溪、镇海等县政府相继成立,民政处就领导各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二五减租”工作,对一些不肯减租的地主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文教处确定了“社会教育重于学校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的新工作方针,深入各地,大办冬学,成立社教队,改造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形式,还进行了越剧改革,倡导男女合演,创作演出了《桥头烽火》等一批抗日新剧目。开办鲁迅学院,解决干部培养问题,鲁迅学院共招生三期,学员约700名,为根据地输送了一批文教骨干。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位于浙东行政公署内的西厢房。“浙东抗日军政干校”前身为三北游击大队司令部教导队.1943年9月1日成立于慈溪金仙寺,同年随司令部迁人四明山区,流动于南山、袁马、梁弄等地。1945年元旦,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抗日军政干校”,同年4月由梁弄迁横坎头上新屋。抗日军政干校与浙东行政公署同在一个大院里,宽敞的天井便是军政干校的露天课堂。时任浙东区党委书记的谭启龙曾在这个讲台上给军政干校的学员们讲课、做报告。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与延安的“抗大”,属同一种模式,校长何克希(即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这里有当年朱德总司令致何司令的墨翰,上面题有“你们要学习列宁的工作”。“浙东抗日军政干校”虽然处在极其艰苦、简陋的战争环境中,但招生简章仍旧十分规范。干校开设有政治、军事、文化等科目,为浙东部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党政军干部。 在“抗日军政干校”的军事教室,陈列着当年新四军使用过的武器,如“三八枪”,还有的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美国步枪,干校就是在这里学习各种兵器的构造、性能及其他军事知识。通信室的桌上摆放着各种电台、步话机,当年在这里举办过电信培训班。伙房里陈列着当年的灶台、桌椅。长廊上悬挂着“两元党费”“采野果”“鼠肉年夜饭”“肚痛公馆”“赤脚县长朱洪山”“平民司令马青”“战斗在四明山上”“浙东南泥湾”等图片,将人们的记忆带到那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浙东军政干校”后面的山冈是当年纵队出操的地方,如今已茶树成园,遍坡翠绿。 《新浙东报》报社旧址坐落于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后的一座农家大院内,今风貌依旧。1942年7月,浙东区党委成立后,迅速建立了新闻电台、时事简讯社。随着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后以铅印的《新浙东报》代替了油印的《时事简讯》,并根据当时敌伪军对四明山区实行军事清剿、经济封锁的情况,办起了印刷厂、造纸厂和发行部。1943年7月7日,出版的第一张报纸,第一版刊登新华社重要电讯和中共中央重要指示,报道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闻。1945年部队北撤,《新浙东报》不得已停办,在终刊号上刊载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今旧址内有穿着新四军服装的报社工作人员在印刷报纸的雕塑,院落门口走廊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工作人员画在墙上的一颗两平方米大的红五星。 P6-9 序言 四明大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她以宽广的胸怀滋养着自然万物,如母亲般呵护着她勤劳勇敢的宁波儿女。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蕴藏着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源,积淀着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如此丰富的资源,维系着宁波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明风韵》一书作者怀着爱祖国爱宁波的炽盛之心,以满腔炽情辛勤探寻宁波有着深刻历史印记的故事。他们迈开双脚,深入四明大地的山山水水,奔走于乡镇村落和大街小巷,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他们在四明大地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撷取近百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胜景,编写成书奉献给读者。 四明大地,钟灵毓秀,风物独绝,美不胜收。千百年来,留存的名胜古迹依然历历在目,历代名人的可贵精神和历史成就仍被今人传颂和尊崇。本书作者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十分注意引经据典,全书从历史文献、重大事件、名人诗作等方面加以引证,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可信度和可读性。作者以真切的感受,细腻的文笔,优美的文采,叙写了四明大地的风韵。一个个古镇古村风景如画,绮丽和谐,蕴蓄着旺盛的发展活力。一个个胜景历史悠久,景色秀美,使人流连忘返。一处处古战场和革命历史遗迹,述说着昔日的连天烽火,深藏着当年的辉煌战果,是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个历史名人故居和遗迹,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和成就,他们个个都是宁波科技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有不少名人是我国科技文化界的翘楚。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四明大地悠久灿烂的历史画卷。 因此,可将《四明风韵》这本书作为了解宁波历史和宁波文明建设的补充读本,借它来加深我们对宁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文明宁波建设夯实思想道德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邵孝杰(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2015年3月12日 后记 2012年,拙著《探寻古鄞》出版后,赢得了朋友们的溢美,也增强了我们继续创作的信心。嗣后,几经努力,掇得百来篇小作,题名《四明风韵》,现今付梓在即,欢喜自不待说。 四明八百里,流火七千年。宁波别称“四明”,以其境内四明山而得名。清雍正《浙江通志》载:“(四明山)上有方石,四明如窗,中通日月星光,故日‘四明山’。”巍巍四明山,地处浙江省中北部,绵亘于鄞州、奉化、余姚、上虞、嵊州、新昌六县市(区)。四明山,峦环如城郭。三年多来,我们身背水壶、干粮,一次次奔波寻觅,一程程苦旅追踪。在奉化三隐潭至雪窦寺的路上,张永刚相机丢失;在象山蒙顶山,我们沿着陡峭的千年古道登上山顶,又热又累,同伴陆良华差点晕了过去;在慈溪伏龙山下,寻找碉堡群,饿着肚子沿海塘步行十多里,汗水湿透衣裤,后在马金春父女驾车协助下,终于在橘林中找到了西门外碉堡;在镇海金鸡山,为寻找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督师御敌处”石碑,攀跻在崎岖的山道上,好端端的裤子被勾破了好几处;去象山花岙岛,寻访张苍水兵营遗址,巧遇2014年第十六号热带风暴“凤凰”,高塘岛轮渡码头停航,结果无功而返,好在稿子已经写就。这一切,都成了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 为了对四明境域内的洞穴、岛礁、城垣、牌坊、烽火台、古战场等历史有个翔实的了解,我们还自费购买了不少地方文献,如《宁波市志》、民国《鄞县通志》《四明谈助》《宁波地名诗》《漂海录》及宁波市各县市(区)的地名志,这对我们考证四明地区名胜古迹的历史沿革,助益不少。如余姚华山乡大俞村山上的四窗岩,光绪《余姚县志》对此就有明确的记载:“谢遗尘云: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澄霁,望之如牖户,相传谓之‘石窗’,即四明之目是也。”奉化商量岗,据《奉化地名志》载:“商量岗海拔842米,林海莽莽,古木参天。相传东晋时三游僧云游至此,看到绝美风景,不想再走,于是商量卜地结庐,地遂以是名。”再如宁海许家山,据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文化名人崔溥在《漂海录》记载:“廿五日,乘船到越溪巡检司。廿六日,过亭头港,从越溪铺开始步行。过西洋岭、许家山,至市奥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史料,为我们撰写《四明风韵》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四明风韵》是《探寻古鄞》的姐妹篇,承上启下,相互映衬。《探寻古鄞》一书中,已收录如白杜古鄞城、鼓楼、灵桥、天封塔、天童、育王、东钱湖、韩岭老街、走马塘、招宝山、城山渡、丹山赤水、达蓬山、徐霞客古道及石浦渔港等“四明胜迹”,故本书不再赘述。 在宁波出版社出版即将集结出版本书之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甬上著名书法家曹厚德先生欣然挥笔,为本书题写书名;甬上著名画家陈文蔚先生遗孀为封面供图;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邵孝杰先生百忙中为本书作序;鲍琳女士义务打印了全书文稿;鄞州区文联钱德祥先生认真校对书稿,加以润色;本书的出版还得到宁波出版社章淑芳主任及鄞州区文管会主任谢国旗、鄞州区文化馆副馆长陈素君等大力支持。为丰富充实内容,书中还选录了甬上名家杨古城、曹厚德、王重光、王介堂及一些专家、学者,如朱晓明、王开甲、谢立光、周东旭、应方舟、毛琳云、田杨、崔雨、续大治、胡金富、顾华昌、刘颖、蒋静波等先生、女士们的作品。象山挚友张明俊先生,多次陪我们赴丹城石屋、游仙寨、黄埠古村及花岙张苍水兵遗址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 囿于本人水平,书中错讹疏漏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鲍贤昌陆良华 2015年春于鲍氏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