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梁实秋、聂凤乔、王子辉、王蒙等30余位作家写的有关粥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借粥抒情、托粥咏志,或缘粥讽世、就粥谈史,或回忆人生境遇、叙说亲情乡愁,或闲聊益寿养颜、趣侃美味清欢。其旨意高远、文情并茂,不仅可增知识、广见闻,还可陶性情、养心志,令人于会心一笑,击节三叹之余,重温粥的滋味、细斟粥的品位,进而深化对粥、对生活的情,升华对粥、对生活的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人品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实秋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梁实秋、聂凤乔、王子辉、王蒙等30余位作家写的有关粥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借粥抒情、托粥咏志,或缘粥讽世、就粥谈史,或回忆人生境遇、叙说亲情乡愁,或闲聊益寿养颜、趣侃美味清欢。其旨意高远、文情并茂,不仅可增知识、广见闻,还可陶性情、养心志,令人于会心一笑,击节三叹之余,重温粥的滋味、细斟粥的品位,进而深化对粥、对生活的情,升华对粥、对生活的爱。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梁实秋、冰心、孙犁等老一辈作家的力作;吴冠中、郭风、宫玺等画家诗人的杰构;聂凤乔、王子辉等资深美食家的博引旁征;沈嘉禄、黄橙等新锐知食者的标点评说;王蒙、刘心武等一批文坛名家的美文;宗璞、张洁、张抗抗、梁晴、李碧华、蔡珠儿等一批女作家的灵性随笔;以及台北市中华粥会举荐的华章、近期网络高手的即兴小品……他们的散文独具一格,别有一番洞天。 目录 粥 吃粥有感 我爱喝稀粥 喝粥说奇 吃粥 从“粥疗”说起 粥的品味 一顿喝三碗 美味好粥道 怀念稀粥 稀饭 粥食谈往 粥里春秋 喜粥赋 喝粥 吃粥做神仙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 粥里玄机 喝粥 潇洒稀粥 吃粥 “粥”样年华 享受一碗粥 夏天,品味一碗粥的浪漫 食粥杂感 粥寿 粥 闲话白粥 一碗清粥 吃粥 粥的贫穷美学 食粥浅谈 只将食粥致神仙 只将食粥致神仙 粥道的艺术 淡泊与吃粥 感悟粥的温情 稀粥恒久远,一锅永流传 从一则民谚说起 话粥 盛夏品名粥 且将薄粥当美食 老人与粥 中华粥文化漫说 稀粥南北味 想喝碧粳粥 闲话岭南粥品 广州粥城小记 广东的粥 来碗艇仔粥 大海的“荷叶粥” 青粥、红粥、神仙粥 在汉中喝黑米粥 远村三粥 高原上的羊肉粥 大麦粥命 小米 小米粥 小米稀饭 玉米粥叹 绿豆粥 粥与咸菜的千年恩爱 怀念糖粥担 粥趣 粥是一种药膳 一碗麦片粥吃出几种心情 皮蛋瘦肉粥暖透游子心 丁福保的粥食 粥会庆甲子 腊八粥 腊八粥话 八宝粥的前世今生 腊月廿五人口粥 永恒的粥香(代后记) 试读章节 喝粥说奇 陈昌本 你知道我最爱吃的饭食是什么?请别笑话,是粥。 说这爱好,得从我第一次访问非洲讲起。1990年,我带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非洲五国,先到埃塞俄比亚,这个非洲大国的国宴是一种肉菜米饭搅和在一起的色味俱美的手抓饭,主宾一起用手抓起饭来,用一种薄饼包上,吃起来很香甜。不知为什么,吃了几次,就享用不了,倒了胃口,一抓起饭,就饱。后来几天,到了乡下,又吃了几次手抓肉,又是一抓起肉就饱。回到使馆那天,肚子饿瘪了。文化参赞问我想吃点什么。我说:稀粥——热稀粥。那天晚上,我美美地喝了三大碗热米粥,加上三块酱豆腐,觉得像吃了世界上最美的一餐饭,第二天又喝了两顿粥,到上飞机时,体力已经恢复得不错了。 后来到了中非的内陆国乍得,这是个部落酋长权力很大的国家。我们访问一个部落,吃饭时酋长请我们吃整羊,按习惯,羊肉带血是最高贵的饭食,酋长递给我一只血肘子,我啃了几口,觉得不熟,但按礼节是不能不吃的,只好陪着吃下去。可是,回到旅馆,肚子难受起来,要闹肚。我急忙奔大使馆,吃了几片黄连素,就向炊事员要稀粥喝,也神了,喝了几碗热烫烫的粥,睡了一夜,胃不疼了,肚子也没有闹起来。从这次起,我知道了稀粥不仅能解饥增体力,还能养肚肠治闹肚子。以后,不论到哪个国家,只要我吃不惯那里的饭,或者肚子不对劲,就到大使馆要粥喝,倒真是,稀粥保证了我们访问的顺利进行。 后来到印度洋上的岛国马达加斯加访问,听到了关于稀粥的更神奇的故事。马国文化部长拉拉因迪比跟我们谈起饮食文化,说中国的饮食思想了不起。他谈的就是中国的稀粥。他说:“马达加斯加是个移民国家,当年亚洲的移民乘船向马达加斯加岛漂流,有一艘船遇风迷失了方向。船上只有米面和水。南亚人、印度人、西亚人,吃面包、米饭,喝生水,中国人呢,不吃面包不吃米饭,只喝稀粥,结果,只有中国人的粮食吃的时间长,得病的人也少,最后漂流到马达加斯加时,中国人最健康,活下来的人最多。人们研究后才发现:喝粥不仅省粮,而且是汤米一锅煮,水和饭都是熟的,有益于身体健康,喝粥的中国人没有因为喝生水得病的。正因为这个原因,马达加斯加的不少移民也养成了喝粥的习惯。” 这不是天方夜谭,是中国饮食文化传进非洲岛国的一个生动事例。 再后来,到岛国毛里求斯,听到了关于稀粥的更神的故事。 这个岛国很富饶,华侨也多,约占人口的百分之三。文化部长丘尼陪我们参观大学,他说:“华侨子女考大学和上完大学考留学生的录取率极高,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好几倍。”我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有人说华侨子女用功、勤奋,有人说华侨家庭的饮食结构合理,孩子们营养好、智商高。争论多年,没有得出结论。”我问:“他们的饮食结构有什么特点呢?”他笑出声来:“有些人望子成龙,真还偷偷调查过华侨的饮食,发现他们与巴印民族和其他亚裔最大的不同是喝粥多,早饭、晚饭餐桌上总有粥。人们就研究起来,考察粥在营养学上有什么优点,研究的人从老华侨讲的故事里受到了启发,老华侨说:中国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家人家很穷,没有菜吃,只能吃干米饭,这家的媳妇很孝顺,每天蒸米饭,给婆婆吃米,自己只喝米汤,几年过去了,媳妇的身体竟然很壮实。原来,米汤里的营养很丰富。这个故事不正好说明,稀饭里的营养也是最丰富吗?就这样,人们传开了,说华侨子女喝粥多,所以营养好、智商高。一时间,好多人给子女订的食谱里增加了稀粥。” 我问:“有效果吗?” 丘尼部长说:“华侨子女成绩好,是综合因素在起作用,一种因素起不了决定作用,不过,稀粥倒的确最能保全米、面里的营养。” 这是从营养学角度研究稀粥了。汤米一锅卖,不丢失营养,这大概是稀粥在中国人饮食结构里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在外国人饮食结构里也初登雅堂、方兴未艾的原因吧?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对粥的感情越来越深,年岁越大越钟爱。大米粥、小米粥、面疙瘩粥、玉米■子粥组成的稀粥十样锦,成了我早晚两餐的当家饭,雷打不动。P12-15 序言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吃过粥。尽管尚在哺乳期的婴儿未曾吃过粥,但他/她的妈妈肯定是吃过粥的;也许,妈妈的乳汁中就含有粥的成分。夸张一点讲,中国人是吃粥长大的。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不管是乞丐穷人,还是达官富贾,谁都与粥有过亲密接触。无论是饭馆酒楼,还是寒舍豪宅,粥是人们的席上之珍、腹中之需。充饥果腹、待客宴宾也好,尝鲜品味、养颜补身也罢,粥伴随着人的一生,尘世四季。中国入,与粥有缘、与粥相亲、与粥多情。 据有关文献记载,粥曾有过相当高的“地位”。晋代,皇帝召集儒生谈经,宫廷招待物之一,是粥。汉时,汉宣帝喻儒生诵《楚辞》,“每一诵即与粥”。直至唐朝也还有这样的流韵,白居易于翰林院时,唐穆宗就曾赏赐过他“防风粥一瓯”,使这位大诗人“食之口香七日”。当是社会发展、农业进步之故吧,粥的“地位”由贵族逐步变为平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粥,成了中国入最普通、最普及,乃至是近乎“低保”范畴的食品。所谓旧时穷苦之状,乃“家贫食粥已多时”;即云赈灾吧,其代表性措施之一,亦是施粥耳。其时,人们有一口粥赖以存活就感到几分满足矣。当然,“地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粥的价值的高低大小。不论粥的“地位”如何,千百年来,中国人依然对粥情有独钟。口福之乐、养生之需,自是物质上的功效;而其所象征或引申的清淡温馨之风、博爱和谐之品,乃是精神上的因素。似乎还没有什么食品如此受到诗的浸润和美的滋养,把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都知道粥有国粥之誉。其实,时至二十一世纪,粥不仅是中国入饮食中的国粹,也是许许多多外国人餐桌上之珍品。粥何时传入外国,至今尚未见到考证结果,但其早已流行海外、“与国际接轨”,却是公认的事实。据云,当下世界上的食粥族有30亿之众,尤其是日本、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民众甚为喜好,至于海外华裔子孙那就更不必说了。遍及全球的粥铺似乎特别具有渗透性和亲和力,五大洲货架上扬州、杭州、福州、常德、广州和台湾地区所产的易拉罐粥受到了各种肤色人的青睐。粥之于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贡献,真可谓是伟哉大矣! 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遗憾的是,古人留下的吟诵粥的诗文并不多,较之于咏酒颂茶的诗文而言,关于粥的诗文真是少得可怜。唐代李商隐的《兰香粥》,宋代苏轼的《豆粥》、张耒的《粥记》、陆游的《食粥》,元代刘敏中的《腊粥赋》,明代张方贤的《煮粥》,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那一点点有关粥的情节;人们经常津津乐道的,不过如此而已;而有关粥的诗文专集则一本也无。虽说清代曾有过曹寅之《粥品》、曹廷栋之《粥谱》、黄云鹄之《粥谱》、《广粥谱》,但它们毕竟不是文学作品。这未免太对不住粥了。有感于此,我遂选编了这一本散文集。并非我刻意薄古厚今或有心炒作自吹,集子里的散文不仅不逊于老祖宗之作,而且有的文章还要稍胜一筹。梁实秋、冰心、孙犁等老一辈作家的力作;吴冠中、郭风、宫玺等画家诗人的杰构;聂凤乔、王子辉等资深美食家的博引旁征;沈嘉禄、黄橙等新锐知食者的标点评说;王蒙、刘心武等一批文坛名家的美文;宗璞、张洁、张抗抗、梁晴、李碧华、蔡珠儿等一批女作家的灵性随笔;以及台北市中华粥会举荐的华章、近期网络高手的即兴小品……几乎每一篇都情趣盎然、文采斐然。这些散文,或借粥抒情、托粥咏志,或缘粥讽世、就粥谈史,或回忆人生境遇、叙说亲情乡愁,或闲聊益寿养颜、趣侃美味清欢。其旨意高远、文情并茂,不仅可增知识、广见闻,还可陶性情、养心志,令人于会心一笑,击节三叹之余,重温粥的滋味、细斟粥的品位,进而深化对粥、对生活的情,升华对粥、对生活的爱。千秋一粥,一粥千秋。余编此书,其旨正在此也!其乐亦在此也! 编者 2008.5 后记 正当打算写此书后记之际,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当然,再也没有心绪去考虑如何写了。 几天后,一则来自灾区的报道映入我的眼帘,题目是《夫妇俩办起民间施粥点》。且摘抄如下: 代三姐的火锅店是汶川最大的一家火锅店,有着12年的历史。12日下午2时过,代三姐火锅店里仍然生意兴隆,地震突然来临,客人们都吓得四散奔逃,随后,整个县城陷入一片黑暗和混乱……一个小时后,惊魂稍定的代三姐和丈夫发现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已经化为乌有——他们购买的四处房产已全部成为危房。 “钱没了还可以再挣,只要人平安就好。与其坐在家里怨天怨地担惊受怕,不如积极振作起来,为我们汶川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代三姐清点了店里的存货,发现除了一些火锅配料外,还有1000余斤大米。夫妇俩决定办一个民间赈灾施粥点。13日凌晨5时,代三姐夫妇在店对面的街边空地上搭建了四个临时灶台,用四口大锅轮流熬粥,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 赈灾施粥点成立第一天就救济了数千人。1000余斤大米很快就被耗尽,夫妇俩想尽办法购买到了700斤大米,很快又被耗尽。眼看赈灾施粥点难以为继,14日下午,汶川县负责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工作的副县长张通荣听说了夫妇俩的事迹。深受感动的张通荣立即给夫妇俩特批了1000斤大米。 我虽远在南京,但我仿佛看到了那废墟旁的粥棚烟火,似乎闻到了那余震中的缕缕粥香。那一碗碗粥,送去了温暖和抚慰,那四个灶台,传递着坚强与希望!此时此刻的粥,令人一生难忘,应当千古流芳! “粥”福人生,爱心无疆。此短文就代为后记吧,兼以悼念遇难的同胞、赞叹永恒的粥香!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志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需要说明的是,至今尚有部分原作者无法联系上,现谨向他们致歉,请予鉴谅。出版社对作者应付的薄酬和样书一册,均已备妥。作者如未收到,请与出版社联系。 编者 2008.5 书评(媒体评论) 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的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 王蒙 富裕以后的吃粥,珍馐佳肴之后吃粥,是人生一种新的境界,一种平和、谦让的境界。 张振楣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 王春瑜 粥的个性很低调,不张扬不争艳,坦白朴实如哲人的品格。 程乃珊 吃粥时可检验人的身心状态,凡是吃粥不觉其美的人,表示已难享受人生的平凡与平淡,也就是说,他离幸福愈来愈远了。 杨处士 我好喝棒子面粥,……冬天坐在暖炕上,两手捧碗,缩脖而啜之,确实像郑板桥说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孙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