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记者外交"和“克林顿效应”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朝鲜闪电式访问已经好多天了。国际评论和猜测仍像雪片似的飞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比较一致,那就是:金正日“特赦记者外交”目的何在,赢得几何;奥巴马“领回记者外交”有何打算,“克林顿效应”如何?朝核问题是否出现了新的趋势?
从“面子”上看,“克林顿效应”让双方都“脸上有光”。奥巴马给足了金正日面子;金正日也表现了“宽容”,实现了“特赦记者外交”的“探路策略”。克林顿受到异乎寻常的破格接待,实现了奥巴马“领回记者外交”。
“记者越境”这一类问题的处理,历来可大,可小,可轻,可重,无不与政治气候和国家关系紧密相连。朝鲜方面重判两名美国越境记者“敌视朝鲜国家罪”,服刑12年,显然是“一着棋”,或者说“一张牌”,等着美国“回招”和“出牌”。据透露,双方通过平壤“瑞典渠道”和纽约“联合国渠道”事先已有某种默契。美国要“领会”记者,就必须派“像样的人”去。美国提出好几位重量级人选,朝鲜都不同意,最后决定满足朝方的要求,派了克林顿这位“最受欢迎的人选”。克林顿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民主党的前总统,更在于他卸任前曾有过改善美朝关系的“良好表现”,而且还是现任国务卿希拉里的丈夫。朝鲜也是比较喜欢他的。奥巴马派(或者说“同意”派)克林顿去“领回”被判刑记者,正是金正日需要的“面子”。金正日亲自会见和宴请克林顿,并立刻下令“特赦”美国记者,也是“礼尚往来”,是对奥巴马给面子的“回报”。克林顿带了奥巴马的“口信”,“不辱使命”,旋风式地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是十分风光。
现在人们更加关心的是,金正日的“特赦记者外交”和“克林顿效应”的“里子”究竟如何。
综合各种情况看来,美朝双方显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期望值”都不低。
朝鲜的“满意度”和“期盼”,从其发表的“新闻公报”不难看出。公报称,克林顿的平壤之行“对加深朝美之间的理解和建立信任做出了贡献”;金正日和克林顿在“认真的气氛中对朝美之间的悬案问题进行了开诚布公的、深入的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应该用对话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话可能有一定主观意图和“水分”,但意味深长,含义明显。美国有评论认为,这充分显示了朝鲜要同美国直接谈判对话的“急迫心情”,也暴露出朝鲜图谋推动局势由长期紧张对抗逐步走向缓和与对话的迫切需要。这一评论值得细细品味。
美国刻意保持低调,强调克林顿访问纯属“私人性质”,奥巴马并未让克林顿带什么口信。奥巴马还公开声称,朝鲜“有一条改善关系的道路”,那就是他们需要“不再研制核武器、不再像之前那样进行挑衅”;强调美国“只是希望确保朝鲜政府根据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行事”。如果仅从这些表面现象看,在“里子”方面,朝鲜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有点普通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特殊情况下的“外交”。
首先,对美国政府否认带“口信”一事,克林顿一直保持不同寻常的沉默,朝鲜方面也未予反驳。这绝非偶然。第二,对朝鲜单方面的新闻公报,美国政府不仅未作任何直接否认或辟谣,还转引克林顿的话说,朝鲜希望与美国”建立新的并更加友好的关系”。这也非同一般。可见,克林顿事实上以某种方式转达了或者传达了奥巴马政府的意向。克林顿的闪电访问,“醉翁之意”固然也在“酒”,在于争取朝鲜释放两名美国女记者,但更在于寻求和探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美国在朝核问题上、在美朝关系方面能“有所作为”。因此,不难想象,“特赦记者”仅仅是个由头,金正日同克林顿三个多小时的交谈,显然涉及两国关系的走向和可能的“解冻之道”,以及幕后的微妙意向乃至承诺。这显然是双方都希望的,特别是朝鲜方面期待的。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目前陷于僵局,固然有朝鲜方面的原因,但美日韩、特别是美国也难辞其咎,大有值得反思之处。有些国际分析评论说,朝方一心希望与美国直接对话,认为只要同美国关系搞好了,其它国家都“不在话下”。还有个别评论甚至说,中国在朝核问题上被“边缘化”了,“彻底失败了”。前者似乎只记得美国有搞“越顶外交”的历史,忘记了美国正在加强美日韩同盟关系的现状。后者似乎忽视了时代的变迁和重大国际安全问题方面的“中国因素”,也忘记了中朝关系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战略。更何况,朝核问题的一对主要矛盾本来就是美朝关系。长期以来,这两个冤家对头,一个狠狠相逼,一个坚决硬顶。中国这几年来苦口婆心,劝和促谈,希望它们顾全大局。正是在中国的主持下,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设有一个美朝双边关系正常化工作组。现在如果它们互不采取激化矛盾措施,而能“重启”对话,有何不好?
当然,朝核问题和美朝关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众所周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来,朝方频抛橄榄枝,在强调朝中友谊是“不变的意志”同时,声称与美国“谈判的大门始终敞开”,并“驱逐”了韩国要的职员。但美国在对朝制裁问题上仍保持压力,李明博所谓“新和平构想”,也是“面和心不软”,韩美联合军事演习仍如期举行,朝鲜针锋相对,宣布国家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因此,坚冰如何打破,六方会谈的其它方面今后如何应对和互动,形势如何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识别。
2009年8月中国日报网等
P50-52
说起王蜗生大使,恐怕熟悉国际问题的人,对他都不会太过于陌生。他是一位在当今媒体上非常活跃的国际时评家,也是电视出境率很高的资深外交官之一。每当国际上发生什么大事,我们多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他为大家解读新闻及其背后的故事。其表达之流畅,言语之犀利,涉猎之广泛,见解之独到,均为一般人所不具备。作为图书策划人,每每看到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遏制不住的冲动想去拜访他。
今年7月的一天,经沈国放大使的介绍,我见到了这位年届85岁的老人。老人个子高大,风趣健谈,素净利落的外表难掩其年轻时的倜傥风流和折冲樽俎时的翩翩身姿。难怪在APEC任上,各国同行异口同声地称之为“APEC(亚太经合组织)最帅的中国高官”了。
“喝茶还是喝咖啡?最好还是喝点酒吧。”刚一进门,老人热情地招呼。
“我想请你整理我的最后一本书。”
“最后一本?!”
“写书费劲,我想将精力转移到微博微信上。”
呵呵,好一个与时俱进的时髦老人!
王大使的经历,简单而丰富,从事的一直是其钟爱的外交领域。自从1954年入外交部后,历任新闻司处长、驻科威特大使馆政务参赞、驻尼日利亚大使和驻哥伦比亚大使。1993年至1998年,还担任中国APEC高官。1998年至2004年,任外交部特邀研究员。他与多国政要和外交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还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其多彩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外事实践,成就了他的全球视野,这也成为他对国际事务烂熟于心的背景和注脚。老人早年在浙江大学中文系肄业,喜欢文学,难怪他的文章读来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的艰涩和累赘了。见面的那天,他正打开一个包裹,发现是本很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许是看出了客人的疑惑,对曰:这是中国作协会员的待遇,每年都寄。
本书是王大使近些年来的国际时评选集。按文章归类,可大致分为:“‘美国病’与时代的变迁”、“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俄罗斯‘牛’了吗?”、“周边与国际组织”四个专题。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人普遍关注的与中国国家利益直接互动的周边国家发展现状以及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王大使首先引用的最近国际上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给我印象很深。“美国病了,欧洲老了,俄罗斯牛了,中国醒了——起来了!”。他说,尽管这并没有全面反映现实,但也认为从这句话的“调侃”中,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大国的处境和动向,特别是“美国病”和我们时代的变迁。王大使认为,时代变迁量变进程正在加速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需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为自己找一个新的定位,好好走路,别摔了!其送给美国两幅“对联”很有意思。他说,在国际上,美国是“无可奈何花渐落,情不自禁苦争春”。横批是“力不从心”。对中国,美国是“无可奈何要合作,情不自禁图遏制”,横批是“两面下注”。这两幅对联,比较幽默地道出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的真实处境和面对中国崛起的犹疑复杂心态。
说起中国崛起,我觉得有篇文章《千万莫被“忽悠”了》不得不提。文章写于2007年6月。当时中国崛起正是国际社会的“热词”。国内媒体大多高歌一片可以理解。毕竟衰败腐朽的旧中国形象一去不复返了,国人为之自豪。但是,境外政客和媒体也一改往日刻意宣传“中国威胁论”的面孔,对中国也是赞赏有加,甚至不顾常识对中国进行捧杀。对此,王大使在他《解放日报》的专栏上发表了这篇很理性的思考。文章很快引起了中央和外交部有关领导的关注和好评。这件事,王大使没有跟任何人说起。只是被好事的记者披露后,人们才知道这一消息。当我提起此事时,他只是笑笑,说:“我们这些一辈子做外交的退休老大使,观察问题一定不能随国外舆论起舞,而要头脑清醒,有自己的思考。为国内提供建设性建议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职责所在,就是王大使长期坚持国际问题分析的原动力,也是他对国际问题倾注了大量精力并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正是这种职责所在,令我感动。感动于他的无私和一片赤子之诚。“有稿费当然好,没有稿费我也会写。”“特别商业化的出版社要对我的书进行商业包装,给我很高的版税,但我说不可以,我要的是平实、客观和理性。”奉献,好似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活络于市场经济的我们,身上还存留多少家国情怀呢。我常常在想。
是雅可颂。写下些许文字,传递一份正能量,也时刻提醒我们不忘老人的这种境界。国际问题常给人如坠云端、雾里看花之感,希望此书的面世,能为大家看世界多一份助力。
思想者不老。在此,我们祝愿王大使永远年轻。
胡孝文
2014年12月25日
《美国病与时代的变迁》一书是王嵎生大使近些年来的国际时评选集。按文章归类,可大致分为:“‘美国病’与时代的变迁”、“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俄罗斯‘牛’了吗?”、“周边与国际组织”四个专题。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人普遍关注的与中国国家利益直接互动的周边国家发展现状以及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
“亚洲减一”和“隐形同盟”是什么货色?美国会错失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吗?拜登“魅力攻势”价值几何?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可能吗?美国会“享受相对衰落”吗?中国会在一片颂歌中迷茫吗?中美关系何以解忧?……翻开国际时评选集《美国病与时代的变迁》,王嵎生大使将给出他心中的个人答案。作者认为,美国在当前应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定位。“无可奈何花落去,情不自禁苦争春”这是美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