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轩辕黄帝,会不远千里来到当时尚属蛮荒地区的浙南缙云?这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吸引了轩辕黄帝的目光,从而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黄帝文化辐射中心?项一中编著的这本《缙云轩辕祭典》作为普及性读物,对缙云轩辕祭典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缙云轩辕祭典/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轩辕黄帝,会不远千里来到当时尚属蛮荒地区的浙南缙云?这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吸引了轩辕黄帝的目光,从而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黄帝文化辐射中心?项一中编著的这本《缙云轩辕祭典》作为普及性读物,对缙云轩辕祭典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内容推荐 缙云轩辕祭典是至今存续在浙江省缙云县的祭祀轩辕黄帝的传统祭典礼俗,是中国南方唯一的黄帝祭典。相传轩辕黄帝统一天下后在缙云仙都鼎湖峰炼丹升天。缙云祭祀轩辕黄帝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晋代,东晋年间,缙云山建起了“缙云堂”,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敕改为“黄帝祠宇”。世代传承至今的缙云轩辕祭典分春、秋二祭,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对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项一中编著的这本《缙云轩辕祭典》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方面内容。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缙云氏,黄帝祠的由来,缙云轩辕祭典,轩辕祭典文存,轩辕祭典的保护传承。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一、人文始祖黄帝 【壹】黄帝的生平 【贰】黄帝的功绩 【叁】黄帝崩葬地 二、黄帝缙云氏 【壹】缙云山之地貌 【贰】缙云氏之来历 【叁】缙云氏之南迁 【肆】黄帝乘龙升天 三、黄帝祠的由来 【壹】缙云山和缙云堂 【贰】北陵南祠的形成 【叁】黄帝祠和玉虚宫 【肆】黄帝祠宇再复兴 四、缙云轩辕祭典 【壹】轩辕祭典之缘起 【贰】轩辕祭典之仪程 【叁】轩辕祭典之习俗 五、轩辕祭典文存 【壹】仙都山铭文 【贰】黄帝祠宇重修记 【叁】轩辕祭典之祭文 【肆】黄帝祠宇之楹联 【伍】缙云民间故事 六、轩辕祭典的保护传承 【壹】轩辕祭典的价值 【贰】轩辕祭典的现状 【叁】轩辕祭典的传承 【肆】轩辕祭典的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古人为什么不种植棉花?其实中国早先不产棉花,直到汉代棉花才从巴基斯坦传入新疆,而且始终局限于边疆地区种植。直至13世纪,棉花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黄河流域的陕北一带,距今只有七百多年。 相传,黄帝的正妃嫘祖发现蚕丝可以用来制衣保暖,她因此被奉为“先蚕娘娘”。唐赵蕤《嫘祖圣地碑》语:“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是以尊为先蚕。”嫘祖在五千年前发明蚕桑,对华夏文明的发展是个很大的促进。 再说“食”。 原始人类获得食物的方法,除了摘取植物果实充饥,就是依靠简单工具打猎,等到一个地方的野兽打光了、果实吃完了,人们就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所以叫“游猎时代”。等到炎帝神农氏发明了谷物播种法,华夏先民才慢慢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时代”。 在游猎时代,由于武器落后,人们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潜伏在距离野兽很近的地方打猎,假如一击不中,野兽反扑过来,猎手往往来不及逃避而丧命。黄帝一统天下后十分注重生产工具的发明。《世本》载,“挥作弓,牟夷作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意思是说,黄帝手下一个叫“挥”的人发明了弓,一个叫“牟夷”的人发明了箭。弓箭发明后,猎手可以在安全距离内打猎,万一射不中,还可以转身逃命,即使没有野兽,也可以射击飞禽。可以说,弓箭的发明为古人增加了新的蛋白质来源。 在农耕方面,黄帝时代也有重大发明。《史记》载,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意思是说,黄帝深入研究季候变化,发现了农事节气,并培植了五种野生谷物,也就是“五谷”(稻、黍、稷、麦、菽)。粮食品种增加以及按农事节气进行种植后,农业生产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第三是“住”。 远古时代,人类的住所与禽兽大同小异,不是“穴居”就是“巢居”,穴居即在地下挖洞,巢居即在树上筑巢。穴居虽然进出方便,但低洼潮湿;巢居虽然高级干燥,但上树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帝带领部族的能工巧匠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新语》记载,“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轩辕黄帝传》载,“帝始作屋,筑宫室,以避寒暑燥湿”。意思是说,天下的人民没有房屋,和禽兽一样住在野外,于是黄帝带领人们砍伐树木,构建框架,建造宫室,这些房屋有栋梁、有屋檐,既能遮风避雨,又干燥通风、冬暖夏凉。 五谷、节气、房屋的发明,使得华夏先民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迁徙往来无常处”的局面。 第四是“行”。 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后,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外地长途运输而来,花费大量人力,如何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物力,成为令黄帝头痛的问题。相传有一天黄帝外出巡视,突然遇到一阵强风,头上的草帽被风刮落后,飞速往前旋转滚动。受此启发,黄帝用树枝扎了一个圈,圈中撑上十字架,轻轻一推就滚动起来,就这样发明了轮子。为了让轮子能够载物,他又在轮子中间加轴,轴的两端装上横木和直木,最后铺上木板,车子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路史》说,黄帝造车“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日轩辕氏”。 《轩辕黄帝传》还记载,黄帝又命“有臣胲作,服牛以用之…一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意思是说,黄帝又叫手下一个叫胲作的臣子驯养了牛和马,然后驾牛载重,乘马远行。后来黄帝发现,即使有了车,遇到河流仍然一筹莫展。有一天,“帝见浮叶,方为舟,即有共鼓化狄,助作舟楫。所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也”。黄帝看到树叶能在水上漂浮,受此启发发明了船,并在臣子共鼓、化狄的协助下削木为桨。 黄帝的第三大功绩,是发明文字、传播文明。 相传黄帝手下有个主管物资的官员叫仓颉,他非常聪明,发明了“结绳记事”,即在绳子上打结以统计数目。时间一长问题又出现了,比如数目增加可以在绳子上多打个结,但数目减少要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出了在结上挂个圈、在圈里挂贝壳的方法,用加减贝壳来进行统计。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部落人口的增减、各部落食物的分配、军事物资的保管、祭祀供品的提供等事务统统叫他负责。仓颉仍用增添绳子、加减贝壳的方法进行管理,但常常出错。 一个大雪天,仓颉坐在屋里,正为一笔糊涂账而心烦意乱,听到门外一阵狗吠。他走到门口一看,只见一条狗在雪地里追逐着几只觅食的鸟,狗留下的是一个个梅花形脚印,鸟留下的却是一个个竹叶形脚印。 仓颉心中一阵惊喜:既然一种脚印代表一种动物,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实物呢?于是,他开始刻画创作日月山川、飞禽走兽等象形文字。《轩辕黄帝传》载,“仓颉之文,即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以作书契”。 除此之外,黄帝又命大臣负责各种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如羲和、常羲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等等。 P16-19 序言 这是一个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的时代。 这个肘代相当于人类的幼年期,因此它的记忆是浅表性的、朦胧的、不确切的。这又是一个动荡的伟大时代,地处黄河流域文明核心的各个部落群雄并起,而部落联盟的盟主炎帝神农氏却早已衰微。于是,华夏大地出现了“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弗能征”的现象,而中国南方的强大首领蚩尤不失时机地“作乱”,进一步加剧了天下百姓深重的灾难。 盟主不做主,此盟必换主。据《史记》记载,有熊部落的轩辕氏正是在这一时期崛起于姬水之畔。为了消弭战乱、安定百姓,他修德振兵,克暴制凶,一统华夏,组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中国的雏形。而居功至伟的轩辕氏,从此成为各个部族同心拥戴的新盟主——黄帝。 在轩辕黄帝的天才领导下,黄河流域贤士如云,良臣如雨。他率领百姓“披山通道”,“拓土开疆”,各种伟大的发明创造如浪潮般涌现——五谷、节气、舟车、制陶、弓箭、蚕桑、纺轮、衣冠、宫室、医药、历法、音乐、文字等等。后来,人们把基奠华夏、功高日月的黄帝誉为“人文始祖”。 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浙江的一座仙山中铸鼎炼丹,乘龙升天。为纪念他,当地百姓根据《史记正义》中黄帝“号日有熊氏,又日缙云氏”的记载,把此山取名为“缙云山”,并在山中建“缙云堂”,以祭祀这位“人文始祖”。 为什么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轩辕黄帝,会不远千里来到当时尚属蛮荒地区的浙南缙云? 这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吸引了轩辕黄帝的目光,从而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黄帝文化辐射中心? 本书作为普及性读物,对缙云轩辕祭典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希望能对读者了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帮助。 是为序。 丽水市委常委、中共缙云县委书记朱继坤 2015年10月 后记 这是中国南方独一无二的祭祀黄帝的盛典。 遥想当年,轩辕黄帝意气风发,神州大地群星璀璨,开创了远古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时代。轩辕黄帝无疑是传说时代最伟大的首领,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字斟句酌,仅仅用494个字来记述其生平。如今,现代史家要研究这位“人文始祖”,面临的是和两干多年前的太史公相同的难题,那就是史料的匮乏。 与之相似,延续近两千年的“缙云轩辕祭典”,其绝大部分史料遗存早已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化为灰烬,笔者在行文之际尤感无米之炊的艰难。好在1998年缙云恢复中断一个多世纪的轩辕祭典时,笔者作为主要策划者,在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省史学会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成功设计了这一祭祀盛典。然而,在创作此书过程中,仍然感觉脚下如履薄冰,肩上压着千斤重担…… 此刻,字里行间曾经有过多少困惑和疑难,下笔之时经历了多少花明与柳暗,都已成为过去。重要的是作为中华儿女之一员,终于为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始祖,献上了自己最虔诚的礼拜。 浙江省非遗专家吕洪年先生认真为本书审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浙江省史学会理事 项一中 201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