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着重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典型作品、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民俗风情等,发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彰显非遗的魅力与特色。这套丛书,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非遗故事”讲述得再精彩些、生动些、浅显些,让读者朋友阅读更愉悦些、理解更通透些、记忆更深刻些。这套丛书,反映了浙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全貌,也为浙江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财富。
邱国鹰编著的这本《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就是该套丛书之一,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概述,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传播、类型、价值、保护与传承。
海洋动物故事,是由渔区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长期以来在海岛及其他涉海地区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洞头海洋动物故事以海洋动物为主人公,篇幅短小,形象鲜明,知识性强,趣味性浓,曲折地反映社会现象,寄托海岛群众的思想情感,长期流传而不衰。邱国鹰编著的这本《洞头海洋动物故事》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方面内容。
贪心的红虾
(流传于浙江省洞头县)
红虾和龙头鱼到龙宫去考试,红虾考武将,龙头鱼考文官。三大场考下来,回家等着放榜,候消息。
榜一放出,红虾和龙头鱼一个武状元、一个文状元,都要到龙宫领赏。龙头鱼讲了:“三场大考费力呀,体格吃不消。红虾阿哥,你代我领,好吗?”红虾应允了。
红虾领到了奖品。它自己的,是武状元盔,配上一身铁甲,真的是威风凛凛。龙头鱼的奖品呢,是一顶文状元冠帽,两支帽翅一分开,也很好看。红虾看了看,起了歪心,想了:“两个奖品都给我就好了,能文能武,以后看准敢欺负我?”把武状元头盔戴头顶,文状元冠帽套脚上,逃走了。
龙头鱼在家等呀等,等好几日了,没见红虾的影。到龙宫一问,知道奖品被它代领,几日不还,是暗暗贪去了。龙头鱼气啊,向龙王诉了一通。它是学文的,有才能,几句话说得龙王直点头,就补偿了一个龙头,安在它的头上。本来它叫水潺的,有了龙头,才改名龙头鱼。
就这样,红虾和龙头鱼传下的子孙,全和老祖宗相像:红虾有两顶帽,龙头鱼有一个龙头。只是红虾心虚,交代子孙:碰到龙头鱼,要把脚上的文状元冠藏起来,不要给龙头鱼看到,免得麻烦。所以红虾一看到龙头鱼,会把尾巴卷起来,卷成一团,不露出文状元冠。龙头鱼更气了:哼,你贪心还不承认!大龙嘴一张开,就把红虾吃了!
不信你看,龙头鱼的肚子里,常常有红虾。
许楚义讲述
邱国鹰记录整理
虾蛄和龙头鱼
(流传于浙江省洞头县)
虾蛄和龙头鱼本来是邻居。虾蛄从小学武,身上不离那套连环甲,
虾蛄在路上转了半日,吃力了,顺手把文状元的头冠丢在地上,双脚套了进去。说也怪,头冠恰好套住了双脚。虾蛄借着水光一看。哈,自己头戴武状元的头盔,脚套文状元的冠帽,身披连环甲,威风十足。虾蛄欢喜,连蹦带跳,欢喜过后起了坏心肝——要独吞这两顶盔冠。它眉头一皱,想出了一个鬼办法,在外面荡了一日,天暗了才偷偷摸回家,瞒着龙头鱼,匆匆忙忙搬家逃走了。
龙头鱼病了三日三夜才下床。它左等右等,虾蛄没回来。到虾蛄家,靠近听一听,静悄悄;进内看一看,空荡荡,什么也没有。龙头鱼起了疑心,赶紧出外头问,才知道虾蛄拐走自己文状元的冠帽,搬家逃走了。这一来,文弱书生气得满脸煞白,大骂虾蛄不讲信用,发誓把它生吞活剥,出这口怨气。
从这以后,虾蛄的子孙就成了现在这个样:身披银甲,头上一顶盔,脚下一顶帽。它一见龙头鱼,赶紧低头缩脚,死抱着冠帽,怕被抢走。龙头鱼呢,趁它缩成一团,张开大嘴,发个狠,“呼”一下,就把虾蛄生吞了。大家时常想不通:虾蛄全身披甲,为什么怕斯斯文文的龙头鱼呢?原来这里头有这么一段缘由。
陈增岳讲述
邱国鹰记录整理
P25-29
洞头是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的交融地,列岛移民分别来自福建南部和温州地区周边县,境内洞头渔场为浙江省第二大渔场,这种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使得洞头的渔民和群众汲得沿海人民群众口头文学的精华,海洋动物故事便是其中璀璨的篇章。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由渔区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以海洋动物为主人公,以拟人化的手法,曲折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各种社会现象,成为在海岛及其他涉海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海洋动物故事篇幅短小,形象鲜明,知识性强,趣味性浓,所以很受人们喜爱。在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产生和流传,至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主要停留在口耳相传的民间流传形态。1952年1月洞头全境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文化部门在全境开展了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改编、会演工作,那时就已经搜集到了不少海洋动物故事。1979年到1987年,更是发动民间文学爱好者进行集中性的专题采风,采集到涉及海洋动物的传说、故事两百多篇,整理成文的八十余篇。此后,在民间文学三集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又陆续采录了一部分。2008年,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同头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动物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举力、了中国(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演讲暨漫画作品大赛,出台了保护海洋动物故事传承人的政策文件,编辑出版了海洋动物故事文本,使海洋动物故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洞头注重将海洋动物故事的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洞头有海岛民俗村的海洋动物故事墙,有旅游景区的海洋动物故事广场,有融入海洋动物故事的海洋特色菜肴等,可以说海洋动物故事在加强海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海岛旅游、发展海岛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洞头海洋动物故事》作为第三批国家“非遗”项目,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出版,这对于洞头的“非遗”保护工作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继续在活态传承、创新传承等方面多做工作,让海洋动物故事这簇民间文艺之花,在洞头这座美丽的“海上花园”越开越艳丽。
中共洞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贤孟
2015年10月
敲下最后一个句号后,我如卸重担,长长吁了一口气。
在洞头海洋动物故事集巾陛、大规模的采风活动结束之后,时隔三十余年,此刻重新面对,不仅要全面回顾这一历程,还要比对基础理论,立足本县实例,着眼全国范围,对海洋动物故事这一种类来个大梳理,弄个有点学术味的“东东”出来,这对已过古稀之年的我,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如果不是文广新局的甘海选局长和苏宇咏副局长登门诚邀,我怕是不敢“惹”了。
35年前,我和一批民间文学爱好者对海洋动物故事的采录,是在对民间文学理论毫不知晓的情况下,懵懵懂懂“撞”上的。也多亏了这一“撞”,“撞”出了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一片天地。时至今日,当年能讲述海洋动物故事、接受我们采风的故事家、讲述者,绝大多数已经作古;就连一起参加采风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也有好几位去世了。但他们讲述、采录的优秀海洋动物故事,不但保留了下来,还登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堂,为我国民间文学宝库增添了奇珍,为洞头海洋文化的积淀增加了厚度。这多么值得欣慰!
更值得欣慰的是,海洋动物故事作为洞头人民共同的宝贵文化财富,得到了全县上下的精心呵护。传承这笔财富,让她在建设“海上花园”、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洞头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近些年,从演讲比赛、校园剧演出、故事改写,到绘制漫画、制作动漫、雕成石像,再到塑成景观、列入展览、融进菜肴……海洋动物故事通过各种途径、借助多种形式,在洞头海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融入了洞头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中。也许是孤陋寡闻,我以为,在当代文化氛围中,很少有其他民间文学作品能像海洋动物故事在洞头这样受到重视,还能通过活态传承,继续发挥独特的作用。
《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出版,使我们有机会重忆采风路,重温传承史,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珍惜之余,当作为鞭策,激励我们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民间文艺界、文化界领导和朋友的支持。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驻会副主席蒋水茉先生热心提供了资料并认真审稿,洞头县委宣传部、县风景与旅游发展委员会、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非遗保护中心、县旅游局、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东屏街道办事处、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教育幼儿园等为写作提供了便利,协助搜集了许多照片,在此谨致谢忱。
限于水平,本书尚有不足之处,祈望行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