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默自选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陈默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成都现当代艺术最早的实验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85时期。全国各地呈燎原之势的现代艺术潮流,对有着良好人文生态基础的成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当时,如何能够标新立异地尽快扯起自己的“大旗”,进入到全国滚滚而至的文化洪流,是一帮年轻后生们面对的课题。1986年6月,发起人许大成,带领曾循、祝开嘉、李继祥、王发林、罗伦建、罗发辉、皇甫其人、张苏、侯荣、何毅等艺术家,以及后来加入的戴光郁、邓鸿、田野、周明、邱克、余江等一千人马齐聚成都,借85新潮之势,推出“四川青年‘红·黄·蓝’现代绘画展”,同时宣告“红·黄·蓝画会”正式成立。许大成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发展似有预感,作品《180。以下的倾斜》,是对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倾向做的预测。曾循的《走向寺院》,是对国民在政治偶像崇拜情结丧失后,出现的新选择的质疑。李继祥要用《我轻轻地抚摸太阳》表述一种复杂的个人情结。张苏的《塔》。在对传统文化敬仰的同时,也着眼于未来发展。罗发挥的《窗台下的苹果》,已经开始注意到果实形态与生命和性的牵连话题。王发林的《红色与黑色的运动》,将注意力集中在抽象形式的追求上。罗伦建在《未开窗的小屋》里,隐藏着他对神秘主义的关注。戴光郁研究《手的方位》,将手的生命指向和形式意义进行深度挖掘。祝开嘉的兴趣点放在了形式感的追求上,他在《拓开构成》里,展现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当时参展艺术家所使用的艺术样式,几乎可以说是上世纪初以来西方艺术家已玩遍的形式。但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由于本土意识形态的体制化封锁和各种历史原因,现代主义进入中国差不多晚了一个世纪。因而,任何方式的模仿学习,在那个阶段都是合理必要的。

这些作品,用今天的艺术经验比较,稚嫩甚至粗糙是难免的。但历史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事件内容与背景的吻和,有助于问题的澄清,而其间的脱离和错位,有可能得出不真实的结果。因为很明显,那一段历史,已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对错,都很有史学意义。若缺失了上下文的关联,就很难得到合理的价值判断。也几乎与全国各地一样,一面泛滥着版本不一的现代艺术方式,一面也滋生着内容与性质迥异的各类问题,成都当然不会例外。就成都的地理位置而言,可能“有利”的是其偏于一隅,而交通成本的畸高,也在客观上强化了那里的经济与文化形态的自我独立意识。反过来看,对其不利的也许正是这“一隅”。因为在信息时代的效率为尊面前,显然难以占得太多便宜。其负面的其他问题,也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文化圈内悄然蔓延。首先,从组织上显得草率粗放,也就免不了急功近利的意识占据主流。比如,在“红·黄·蓝画会”成立的初期,在冲动、激情、利益的作用下,参加人数庞大至夸张的百余人。不可否认,这其中的大部分,是在浑浑噩噩中被卷进去的,既没有充实的理论准备,也没有相应的艺术实践准备,甚至没有起码的精神价值准备,因此,在第一次展览结束后,“大部队”迅速萎缩,乃至接近散伙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在当肘基本没有认识到,我们是在一个传统文化深厚,并且落后势力的影响和惯性强大的社会背景下,要去走西方人走过的一百年的现当代主义历程,去做人家一百年所做的事,差不多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从艺术语言方面讲,几十年形成的艺术为政治、为斗争、为宣传服务的意识形态逻辑,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举转型;从艺术观念方面讲,公式化、概念化的思考模式和创作套路,仍以很强的惯性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艺术表达形式上讲,已被扭曲变态的“美术”存在,能够容忍的不过是国、油、版、雕之类的以材料分群的庸俗形态。正是在上述问题的交织混乱中,加上地域人文意识作祟,这个热闹了不长时间的艺术群体的渐次离散,也就顺理成章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和艺术史的源流,按照承前启后的上下文逻辑关系,形成不同地域文明的积累,并在不断刷新的文化积累上衍生新的文明。不管你是坚守传统路线,还是强调前卫实验,都存在人本位的内在牵制,和形异质同的问题及矛盾的滋生温床。如果违背了文化生态赖以存续的基本规律,强硬嫁接,拔苗助长,得一时之利之快,只能为将来的发展留下隐患。P49-50

后记

接到刘淳先生的诚挚邀请,即投入到紧张的自选集编撰工作。说实在,从央美毕业的二十八年来,一面在美术出版社做编辑工作,一面陆续做批评策展和介入高校美术教育,辛苦自不待言,积累的批评、研究、策展、个案、综述、教育等文章数量相当大,也比较凌乱。有鉴于这本文集的框架规模对文字总量的限制,我必须负责任地对林林总总的各类文章进行精选编撰,有些文章分类的缺失在所难免,期待今后的其他文集出版时补齐。

再次感谢刘淳先生的热心召集,没有他的辛勤工作,便没有这套批评家自选集的出版。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所具有的学术战略眼光,以及难能可贵的文化责任心,为中国批评家搭建了如此有效和富有魅力的学术平台,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未来的具有史学功德的文化善事,历史定会铭记。

陈默

2014年2月于成都芳草地

目录

史论综合研究

 在逆境中愈挫愈坚:林风眠的现代人格

 “透明之局”的海拔高度——兼论图像时代的艺术生存状态

 艺术史写作中的尴尬——在问题纠缠中发展的成都实验艺术

 野性天成 不拘一格——陈默、刘淳访谈录

 20世纪80年代在央美的故事

 长安·西安·雅安——2011《终南雅集》二三事

 见证:20世纪80年代本土艺术的转型

 性别权力与思考妇女

 消费悖论的学术矫正

 为本土经验定制的文化谋略——邓鸿与陈默访谈录

 “情人节”邂逅文化“豆腐”

 力·动力·新动力

 生命不息 问道不止

——“问道”: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

 十年磨一剑 开拓无止境

 艺术叙事:在当代情境中的困惑与可能

——在当代艺术叙事中,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即时反应,隐含着怎样的艺术理论问题

 “回响”:成都新视觉艺术文献展综述

 在体制的墙里墙外再看“技术”

 我们的网络艺术生活充满阳光

 松散的集中 碎片的态度——点评王春辰新著

 艺术从来都担当着实验闯关的先锋

——“毕加索与80年代中国新艺术”专题学术研讨会

展览前言后语

 蓝顶现场:——“2004在成都”当代艺术展

 寻缘问道 西去东来

——写在中国油画院画家造访法国艺术圣地

 快乐在心中飞翔——叶永青“单飞”艺术展

 在文化“穿越”中走向“共和”——中国美术馆“穿越文化”展

 “视觉村语”:王龙生油画作品展

 守护大巴山“视觉遗产”的尊严——“走笔巴山”:罗中立艺术展

 素抹淡描总关情——尚扬素描展

 向愉快表达致敬——姜杰石冲艺术展

 素描语言的委婉“素歌”——何多苓素描展

 “废话”是历史延续的必要动力——“废话”当代艺术展

 “图式营造”:何多苓、庞茂琨艺术展

 漫步于女性视觉艺术空间——“珠联璧合”:女性艺术邀请展

 在不断坚持中释放理想——关于“破格”巡回展

 醉意·禅意·心意·创意——“醉翁之意”艺术展

 创意快乐无边际——村上隆艺术展

 “视窗”:当代艺术衍生作品(第一回)展

 逆行顺和 大道善为——初识夏科艺术

 材料的公共性与表达的自我性——“空像·像空”:廉学洺作品展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代序)

 可见与不可见的象征寓言

 留得清气 走笔五彩——吕华艺术展

 柔软会飞的青铜——谢艾格的梦幻世界

 平淡中出奇 玄妙里生花

 “往事印象”:高小华珍藏手稿作品展

 “自在方式”:俞晓夫、邓箭今、王承云作品展

 “裂像”的晦涩语境——刘虹艺术展

 没有障碍的艺术绿道——蓝顶艺术驻留计划(第一回)展

艺术个案研究

 “天堂”里的神山、圣水、经幡、人文

——邱光平新作新感

 大黑山上十八年——于振立的建筑行为

 东方诗意的碎裂与衍生——读赵春作品

 关于“水神”意义的延伸

 观想混沌世界之本原

 无法无天 天人道合——阅读徐梓峻

 禅悟“行云流水”——再读翁凯旋

 虚实逻辑 混沌相生——余极的艺术轨迹

 网络纠缠中的线索——读罗杰

 个案的甲方乙方

 折扇里的艺术精神

 飘移中的模糊坐标

艺术推介评论

 上天入地 野心飞翔

 扩张马的图像空间

 承载艺术理想的方舟

 野性的狂欢

 彝海的洋葱与蓝顶的褐色

 残存记忆里的神话个案

 阳光灿烂的日子

 自然法界与人生境界

 亦土亦洋中西合璧

 放逐于“新都市寓言”

 在虚拟的混沌空间穿梭

 蛙声十里,躁动着人性的荒诞

 将红色进行到底

 形影的不离不弃

 在“道”的意化中寻找自我

 精神力量的微观寻踪

后记

序言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肇始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无论将其起点归结何时,中国当代艺术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强烈的时代精神指向既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对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强调,也助力了后来的反传统、反美学标准和批判性、个体化特质的形成。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实践上的反哺,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当代艺术批评在与当代艺术并辔而行的同时,自身的思考和表达也渐趋成熟,并一直引导、推动着后者的发展。

我们推出这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在见证和记录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及可能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的指向则是,全面展现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实绩。

所有这些设想的实现无疑有赖于好的作者,即具有敏锐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批评家。我们所延请的二十位作者便是如此,他们尽管职业和身份不同,研究方向和艺术旨趣亦有差别,但均对中国当代艺术予以了长期的关注和思考,并在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有的甚至一度引领了当代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走向。即便到现在,他们的身影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努力去寻找着当代艺术新的价值和意义。

文库收入的每一本“自选集”,都是他们各自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从事艺术批评的菁华,也是他们一贯的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批评家“自选集”的出版,能够让艺术家和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至于它的文献和学术价值自是其中应有之义,此不待言。

中国当代艺术从诞生那天起便具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域外文化艺术的成果对本土艺术创作的影响有目共睹,先不论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至少这种开放的姿态是不容我们置疑的。与艺术创作相伴而生的艺术批评也是如此。事实上,正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当代艺术批评变得鲜活起来,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艺术在今天呈现了什么,将要呈现什么,应该是每一位批评家思考的重要课题。这些都表明,当代艺术批评的使命远没有结束。

这套文库的出版只是一个开端,开放包容是我们一贯的姿态;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批评家、学者加入进来,一道为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批评的建设不懈努力、添砖加瓦。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续小强

内容推荐

《陈默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之一,《陈默自选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批评、研究、策展、个案、综述等方面的文章,经过作者精选编撰本书分为史论综合研究、展览前言后语、艺术个案研究、艺术推介评论四个部分。是作者对中国美术状态的观察与思考。

编辑推荐

《陈默自选集》是作者的作品集。分为史论综合研究、展览前言后语、艺术个案研究、艺术推介评论四个部分。作者从以上几个方面梳理了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个案解读让读者了解了当代艺术展的流变,艺术推介评论展现了作者对艺术展、成都双年展等的独特看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