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是唐代扬州江阳县人,俗姓淳于,他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14岁时随父亲到扬州大云寺出家,跟从智满禅师当小沙弥,取法名为鉴真。
神龙元年(705),高僧道岸来江淮讲律,住宿在扬州大云寺。道岸是南山律宗的开山祖,曾被唐中宗多次召赴长安,主持过宫廷法事,还主持修建高宗、武后追荐的荐福寺,因而负有盛名。他在大云寺得知鉴真勤奋好学,德行高尚,年少有为,便为鉴真授了菩萨戒,此时鉴真才18岁。按照当时的受戒制度,20岁以后才能受比丘的律仪戒,取得正规的僧侣资格,此后要经过苦心修炼,具足佛学知识,发菩萨心,行菩萨道,方能受菩萨戒。18岁的鉴真便能由誉满江浙的道岸大师给他授菩萨戒,这是破格的殊荣。不久,道岸和尚应召赴京。一年后,由道岸推荐,鉴真去洛阳、长安游学深造。
在西京长安实际寺,鉴真随弘景律师受具足戒。此后,鉴真在长安、洛阳等地游学,跟随很多名师受教,专攻佛教戒律,兼及建筑、雕塑、书画、医药、音乐等其他学说,并进人皇宫太医署学习。鉴真先后著述《佛性论》《顺义说》,抄写佛经11000多卷,修建寺庙80余所,塑佛像无数,讲授佛教律宗经典遍及四方。后回到扬州,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讲佛阐律,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为4万余人授戒。46岁时,为一方宗首,成为名满江淮的僧人,万人仰慕的讲律授戒大师。据记载,他先后讲大律并疏40遍,讲律抄70遍,讲轻重仪10遍,讲羯摩疏10遍,学识之渊博、说理之精辟,闻者无不叹服。他的弟子遍及各地,很多都是名重一方的律学大师,实可谓桃李满天下。
55岁时,鉴真到了大明寺。大明寺当时是一座名僧辈出的寺庙,而鉴真在这里更是声望卓著。也正是在这里,鉴真接受了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传法。
佛教传人中国后,在魏晋时期与玄学相结合,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此时译经的规模和水平空前绝后,佛教理论也逐步演变为独立的解释和演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化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并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中的律宗或律学,就是以佛教经典《四分律》为准则,并会通大乘教义而形成的独立宗派。其创始人道宣,在终南山专弘《四分律》,并创立戒坛,制订佛教的授戒仪制,被称为“南山律宗”。鉴真正是受传于这一宗派的大师道岸、弘景,成为声望卓著的律宗高僧,得遇机缘,应邀去日本传教,开创了日本律宗。
荣睿、普照是日本留学僧,他们是日本天平四年(唐开元二十年,732)随第九次遣唐使丹比治广成来到中国的。在这之前,中国佛教已经传人日本,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但是,日本佛教的戒律制度还很不完备,流弊很多。这对当时的日本而言,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荣睿、普照两个僧人来中国的任务,是在学习的同时,物色一位高僧,并邀请他到日本去传授佛教戒律。
荣睿、普照在洛阳、长安研究佛学长达10年,得知鉴真是律学大师,住在扬州大明寺讲学,便在天宝元年(742)来到扬州。他们并不敢直接邀请鉴真去日本,只是想让鉴真推荐一位精通律学的僧人赴日就满足了。这两个日本和尚来到大明寺时,鉴真正在讲学。他渊博的学识、精深的讲解,使荣睿、普照为之倾倒。
荣睿和普照虔诚地向鉴真表明了来意,说:“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可能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可乎?”
鉴真被两位日本和尚的真诚所打动,他说:“我听到过这么一个传说,说是从前南岳慧思禅师托生日本做王子,大兴佛法。又听说日本长屋王子崇信佛教,曾做了一千件袈裟送给中国僧众,还在袈裟上绣了四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由此看来,日本是一个佛法有缘之国。今日二位法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聘请传戒大师,我一定帮助推荐。”鉴真随即将在大明寺听他讲学的四方弟子叫来,将日本法师聘请高僧去做传戒师的情况说了,之后征求各位的意见。可是,30多位弟子却没有一人回应。
这也难怪,那时的航海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对太平洋季风的规律还不能掌握,横渡大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了日本僧人的邀请,有人觉得,“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也就是说渡海危险,百分之一的成功也难,于是都不肯去。鉴真听了,毅然说:“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当时有22个僧人愿意随他一同去日本。P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