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先生的文字,早年以文言写作,精练老当,饶有趣味,晚年则以白话间杂文言,兼有趣味与知性,雅俗共赏。《人物品藻录》写於1946年,文字介於两者之间,语言生动易读。
本书裒集作者20世纪初期刊於报纸上的文字,大多是当时文人,如粱鼎芬、林纡、樊增祥、刘鹗、谭嗣同、梁启超、黄侃、郁达夫、鲁迅等人的一些轶闻趣事,同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对联,故而本书文采斐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物品藻录/民国文存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郑逸梅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逸梅先生的文字,早年以文言写作,精练老当,饶有趣味,晚年则以白话间杂文言,兼有趣味与知性,雅俗共赏。《人物品藻录》写於1946年,文字介於两者之间,语言生动易读。 本书裒集作者20世纪初期刊於报纸上的文字,大多是当时文人,如粱鼎芬、林纡、樊增祥、刘鹗、谭嗣同、梁启超、黄侃、郁达夫、鲁迅等人的一些轶闻趣事,同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对联,故而本书文采斐然。 内容推荐 《人物品藻录》裒集作者郑逸梅於20世纪初期刊於报纸上的文字而成,大多是当时文人,如梁鼎芬、林纾、樊增祥、刘鹗、谭嗣同、梁启超、黄侃、郁达夫、鲁迅等人的一些轶闻趣味,其中有文人的痴,或痴书,或痴昼,或痴古泉,或痴豆,或痴金石;有文人的性情,或宽容,或褊狭,或豪放,或自负;有文人的各种怪闻,啖蟹趣史、养鸟弄鸣、恶竹成癖、往日风流等,诸如此类,各个人物的面貌生动如画,让人读了甘之如饴。 目录 凡例 自誌 鄭大鶴之豆簃 梁鼎芬閒居也是園 況蕙風兩度置妾 陳蛻盒之畫 賽金花埋骨陶然亭 天南遁叟之故居 林琴南之耿介 胡展堂之紅豆緣 畢倚虹致死之我聞 方地山所藏之古泉 臨芥子園致死之周備笙 養壽園之徙南道人 製聯名手王均卿 楊古醖之容忍 梁任公推崇黃公度 李芋仙之知遇 吳雙熱之孽寃鏡 陳石遺遊酆都城 易實甫信曰者言 張嗇公之謙亭楊柳詩 憚鐵樵之詩謎癖 曾孟樸在小說史上之地位 趙伯先赠吳樾詩 楊東山之海上墨林 余天遂父子同葬 王季歡之啖蟹趣史 樊樊山自負詩才 黃季剛之凶宅 廖仲愷蓄蟋蟀 嚴復與帝制 舒間梅之綺遇 王嚴士之勸孝詞 破宋案有功之何海嗚 范鴻仙與葉楚傖之酒緣 步林屋不善製聯 程瑤笙生死同曰 袁翔甫之《望江南》詞 曲園老人外紀 飯牛翁醜詆李伯元 關於徐錫麟之一頁史乘 彭雪琴韡園畫梅 奚燕子之住日風流 湯蛰仙迷戀九花娘 崔通約好語如珠 段祺瑞之棋友 蘇曼殊與邵元冲之友誼 朱梁任之招國魂旛 章太炎有仙骨 張園安塏第之四大金剛 徐忠明之籠鈎 俞劍華之頭風症 俞金門賢喬梓 康南海腕下有鬼 清道人之一圓會 陸鳳石主講蕊珠書院 吳昌碩卜居升吉里 蒲作英之九琴十硯齋 端午橋之膽怯 丁文江惡竹 潘祖蔭之風趣 李合肥之書法 張南皮一怒斃婦 譚瀏陽學劍於大刀王五 錢三之騙術 劉鐵雲遺物散失 郁達夫之舊詩 呂碧城放誕風流 胡夫人遺金造橋 魯迅之種種 黃克強引咎自責 史堅如好金石 語溪徐自華之遺詩 追記總理蒙難一佚事 王鐵珊樸儉無華 徐花農手寫梅芝詩 鄧秋門早天 楊士驤喜啖羊肉 周實丹烈士之親筆墨蹟 袁項城五子百衲之詩才 紀孫癯媛《寶蓋圖宮祕史》一案 汪優遊之生前 張少軒之愚忠 潘博山蒐藏尺牘 報界前輩汪穰卿 鄭海藏之唯一知己 南開大學之創辦人嚴範孫 江建霞與譚延闔 汪鷗客之《寒廬茗話圖》 紀《申報》前任主筆蔡紫黻 昧園生人郁葆青 吳癯庵藏曲六百種 唐羣英追慕秋俠 談藝人瞿子冶 傳屯艮之《紅薇感舊圖》 李莼客能畫 羅瘿公與程豔秋 蔣藹卿之遺韻 楊秉桂之畫蘭雋語 胡朝梁以數目字為對偶 劉三之風義 編後記 试读章节 方地山所藏之古泉 方地山之死,聞者惜之。地山諱爾謙,號无隅,一署大方,蘇之江都人。洹上袁寒雲師事之惟謹,既而寒雲長子家嘏,娶地山四女初觀,親好乃益固。當文定之曰,檳珠玉飾御而弗用,互出一古泉以為信,蓋地山、寒雲同具泉癖者也。地山所藏多精品,如“四銖半兩”,面有四出文,又背有凸文“半兩”二字,又“予天毋極宜子保孫”泉,為張叔未故物,載於《吉金所見錄》與《古泉匯》,頂有小環,環下一魚,泉綴魚下,底有四柱,漢人所以壓勝者。又“新莽貨泉”,泉下綴雙魚。又“永安一百”,出於晉末,紫銅質,絕厚重。又“大歷元寶”,計大小二品。又“建中通寶”,背有一星。又“開元通寶”泉,背有“天下太平”四字。又得一元寶,品較尋常者大,背有四星,上又有一月。又“天成元寶”(明宗卽位改元天成,凡四年),故泉絕罕。李竹朋藏有一枚,肉郭微損,地山所藏,至完好,尤為可貴。又“大蜀通寶”,載《泉匯》。又“永通泉貨”,輪有雙鈎雲形,諸譜俱無。又闊輪之“永通泉貨”,亦為希見。又“唐國通實”,篆書大泉,頗足珍視。又“唐國通寶”,文字荒樸渾古,而寶從俗體,諸譜所未有也。背文大大五五,尤為孤奇。又“乾封泉寶”,此鐵泉背好上“天”字者,蓋與“天策府寶”同鑄,遂留此背文。又“永隆通寶”,制作絕佳。又“應天泉”,背文一万字。又“咸平元寶”,作隸文,厚重倍於常錢。又“星祐元寶”,戴文節故物,後歸地山。又“至和重寶”,背好上一“虢”字,地山五十生曰,黃葉翁舉此壽之。又“元豐通寶”,隸文。又“元祐通賓”,背文陝字,諸譜咸未收及。又“大觀通寶”,背有黍文,色黃如金。又“大觀通寶”,背有“半錢”二字。又“大觀通寶”,背好上“太”字,下“平”字,左曰形,右月形,字畫古拙。又“宣和元寶”,背有花紋,好上葫虛,下月形,左犀角,右方勝。又“靖康通賓”,為銀質。又“建炎元寶”,南宋物也。又“招納信寶”,劉光世招納金人歸附所鑄者。又“大丹重寶”,遼之先代撒刺作。又“乾祐元寶”,銅質。又“崇慶元寶”,圭稜如新,銹澤絕古,地山獲自遼中王估。又“致和元寶”,元小泉,出自佛腹。又“四百字泉”,六朝制也。又“長月重寶”,為古倭泉。又“大元通寶”,背有蒙古文四,制作精美,元泉中無與倫此。諸如此類,不克盡紀。地山珍之,曰事摩挲焉。今地山作古,此物未知能保存弗失否,殊可念也。地山書法放逸,彷彿我家板橋翁。予曩於內兄周无住處,見寒雲硃文詩稿一册,卷端有地山親筆題詩,詩為絕句:今不復憶矣。予錄存者,有《圍爐卽事》云:“暖烘烘地團團坐,宜誦溫公糈柚詩;難得羣兒無世態,解從文字作荒嬉。”又《西湖雜詩》云:“新秧如剪綠初齊,風糝心花拂馬蹄。塔影湖光宜小立,相逢恰好夕陽西。”一《答无爭家書》云:“未花小葉已多姿,花好還須葉護持。看到無花猶有葉,綠陰往往勝花時。”又書《麻姑仙壇記後》云:“心知東海必揚塵,但種桑田待好春。便得麻姑搔着癢,為人鞭背總無因。”聞地山更擅聯語,素有“聯聖”之號,多才多藝,地山有焉。 序言 本書所取資料,十之八九為予十年前或廿年前散刊各報之舊作,而從事裒集者也。惟予困於教務,無片刻暇,帅率編訂,亦不克細加校正。且有數點欲校正而無從者,衹得任之而已。 內容頗多采及詩詞聯語。當子稿最初刊於報上,魯魚亥豕,勢所難免。今閱時久,編訂無原稿可稽,而又不敢擅為改竄。且鑒賞眼光,隨時變遷。昔以為精當,今視為平庸,不自愜意。然又無以易之,不如存其真,以證予鑒賞眼光之是否有進。 有今之奸逆,却為昔日之賢彥。而予所記,往往有推崇稱揚者。蓋佳人尚未作賊。不能以今之非而抹煞其昔之是,故亦存之而不廢。 在此一二十年來,物價之相差,有干百倍而甚至萬倍者。致予所記涉及物值,往往以百金千金為巨數,而今日視之以為可笑。亦希讀者諸君不以辭害意,則庶乎其可。 書中所稱某人某物,須知此指十年廿年前而言。自經此次抗戰,滄桑變易,人物已非。若以此為準,則跡近刻舟求劍,匪善讀我書者。 民國三十五年九月杪 鄭逸梅誌於紙帳銅瓶室 后记 人物軼事,既是談資,也是世態常情的浮現。近年來,關於民國時代的人物傳記性文字頗為盛行,尤其是民國時代那些曲折生趣的名人軼事,讀來往往讓人口舌生津,不啻於珍馐佳肴。追溯起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軼事,人物品評自三國時代即為盛行,劉劭的《人物志》提出種種觀人之法;尤其是南朝劉宋時劉義慶《世說新語》撰成,人物軼事小品文成為文學創作的一大體裁,且長盛不衰。民國時代,記錄人物趣聞的書不少,本系列叢書中《畏廬瑣憶》《閒話上海》等均是此類圖書,但要說到以記錄文人趣聞最為有名者,當數鄭逸梅先生。 鄭逸梅,原名鞠願宗,祖籍安徽,生於上海。年幼喪父,母親將他寄養在蘇州的外祖父家。外祖父名鄭錦庭,將他過寄給早亡的舅父.因改姓鄭,改稱外祖父為祖父。鄭逸梅早期隨著祖父在上海經商,讀遏私塾後,10歲進入上海的敦仁公學讀書,成績優異。14歲,跟著祖父回蘇州後,考入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堂,深愛國文一科。小學畢業,17歲的他考入江蘇省立第二中學讀書。在此期間,他開始發表第一篇翻譯文字《克靈湖遊記》,發表於《民權報》,於心大受鼓舞,立志於文字生涯。 《民權報》因大肆攻擊袁世凱而被封殺之後,改名《民權素》,並為鄭逸梅開闢寫作專欄“慧心集”。此報不久又改為《小說叢報》,繼而再改為《小說新報》,鄭氏一直為其供稿。由於長於寫作短篇小文,被人稱為“補白大王”。他同時為《申報》《新聞報》《時報》《四民報》等報刊寫稿,筆耕不輟。由於祖父去世之際,家庭纠紛,鄭逸梅分文遗產未曾得到,教書責文便成為其生計收入的主要途徑。192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梅瓣》。 1927年,他進入上海影戲公司工作,在撰寫影片字幕文字之餘,還編了《三生石》等劇本。後又進入友聯影片公司任宣傳主任,繼而加入南社。經社友介紹,他進入中孚書局當編輯,編有《戚飯牛小叢書》、周瘦鵑《紫羅蘭庵小叢書》、範煙橋《茶煙歇》與他自己的《逸梅小品》等書。“一·二八”事件中,影片公司被毀,1934年,應老友之約,他進入《金刚鑽報》主筆,主寫文藝小品。後又为《正言報》《和平日報》《今報》《新夜報》上每日每報寫一篇人物掌故,其文筆之速可見一斑。 在筆耕之餘,他曾執教於上海市誠明學院、志心學院、新中國法商學院、徐匯中學、務本女中、大同附中、晉元中學,直至最後退休於晉元中學。鄭逸梅酷愛讀書,也愛藏書,當“文化大革命”中抄其家時,他的藏書整整拉了七卡車,成為“學富七車”的悲辛之話。但他也因此擱筆1O年。浩劫過後,他老當益壯,著作迭出,至1992年去世時,他生前所寫作的文字多達千萬,真可謂著作等身。 鄭逸梅先生的文字,早年以文言寫作,精練老當,饒有趣味,晚年則以白話間雜文言,兼有趣味與知性,雅俗共賞。《人物品藻錄》一書寫於1946年,文字介於兩者之間,語言生動易讀。此書裒集作者20世紀初期刊於報紙上的文字,大多是當時文人,如粱鼎芬、林紆、樊增祥、劉鹗、譚嗣同、梁啟超、黃侃、郁達夫、魯迅等人的一些軼聞趣事,同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詩詞對聯,故而本書文采斐然。作者在“自誌”中聲明:“有今之奸逆,卻為昔日之賢彥,而予所記,往往有推崇稱揚者,蓋佳人尚未作賊,不能以今之非而抹煞其昔之是,故亦存之不廢。”作者這般寫作態度,故能字間存其人當時面貌。其中有文人的痴,或痴書,或痴晝,或痴古泉,或痴豆,或痴金石;有文人的性情,或寬容,或褊狭,或豪放,或自負;有文人的各種怪聞,啖蟹趣史、養烏弄鳴、惡竹成癖、往日風流等,諸如此類,各個人物的面貌生動如速寫晝,讓人讀了甘之如飴。 本書整理所用底本即是1946年初版《人物品藻錄》,并参考黑龍江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鄭逸梅選集》。两个本子之间文字多有差异,以真實保留原書內容為宗旨,對原書的文字基本不作改變,只改變其版式,但對原文存在明顯錯誤或者與《郑逸梅选集》文字相异者,以“編者註”的方式進行說明,原文仍作保留。此外,需要說明的有如下問題。第一,版式方面的調動,系考慮今人閱讀習慣而致,將文字豎排改為横排,方便讀者的翻閱,整理者在盡量保留原書的版式層次的基礎之上進行調整。第二,原書本有句讀無標點,此次整理,採用了現代標點規範予以標點。第三,民國時代的文字語言正處於古今變化之中,有相當多的繁簡混用及不太規範的現象,如只與祇、哪與那同時使用,鑒於民國圖書中語言學上的參考意義,本次整理並未改動,所以,書稿中存在部分簡體文字,還請讀者留意。限於整理者的水平,書稿不免有遗漏與不妥之處,請讀者予以批評指正。本書未進入公有領域,涉及稿酬問題,請相關著作權的繼承人與責任編輯聯繫。 羅慧 2014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