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阎崇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同治朝新政、重修圆明园之争、同治死因疑案、光绪帝载淮、慈禧一言定大统、光绪的少帝生活、主战求变两失败、光绪帝与李连英……阎崇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特别纪念版)(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破解历史“疑案”为重点,用通俗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清代12位帝王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

内容推荐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作者阎崇年在书中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破解历史“疑案”为重点,用通俗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清代12位帝王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本次再版,校订文字,梳理图片,重新装帧,以全新面目呈现给读者。

目录

天命汗努尔哈赤

 少年坎坷 含恨起兵

 十大贡献 成功之谜

 宁远兵败 悲剧之因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崇德帝皇太极

 励志:登上大位

 文治:革弊鼎新

 武功:四向开疆

 谋略:精心运筹

 离世:不善己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顺治帝福临

 同母后的关系

 同皇叔的关系

 同爱妃的关系

 同洋人的关系

 同僧人的关系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康熙帝玄烨

 对历史:八大贡献

 对自己:好学不倦

 对朝政:勤慎理政

 对臣民:仁爱庶民

 对西学:吸收接纳

 对子孙:督教以严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雍正帝胤稹

 前奏:储位之争

 登极:疑窦丛生

 余波:纂书自辩

 改革:承上启下

 死因:众说纷纭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乾隆帝弘历

 出生地点之谜

 亲生母亲之谜

 两后死因之谜

 香妃身世之谜

 历史功绩评说

 盛世下的危机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嘉庆帝颥琰

 平庸天子

 惩治和砷

 和砷现象

 危机四伏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附录一:

和坤二十大罪状

 附录二:

和砷抄产清单(和坤抄没清单数种之一)

 道光帝曼宁

 镝匣风波

 鸦片烽火

 历史责任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咸丰帝奕詝

 错坐了皇帝宝座

 错离了皇都北京

 错定了顾命大臣

 圆明园惨遭焚劫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同治帝载淳

 慈禧身世

 辛酉政变

 同治朝新政

 重修圆明园之争

 同治死因疑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光绪帝载湉

 慈禧一言定大统

 光绪的少帝生活

 主战求变两失败

 光绪帝与李连英

 家庭生活的悲剧

 光绪帝死因疑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宣统帝溥仪

 立嗣—废储—再立

 登极—退位—复辟

 国民—战犯—公民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清朝十二帝总说

 清朝历史的十大贡献

 清朝鼎新的八次机遇

 皇位继承的历史轨迹

 清朝选官的科举制度

 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

 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

试读章节

宁远兵败 悲剧之因

努尔哈赤一生经历过许多重大战役,攻无不克,所向告捷。天命七年即明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朝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熊廷弼因兵败失地而被斩,传首九边;王化贞也因兵败弃城而丢官,下狱论死。明廷派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出关赴任,巡察边务,整顿部伍,储备粮草,积极防御。他还任用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加强战备。整整四年,没有大的战事。然而,孙承宗是东林党的领袖,与以大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不两立,虽然身为帝师、大学士,但在党争中也受到排挤,最后被迫辞官回京。接替孙承宗任辽东经略的,是阉党分子高第。高第上任后,采取消极防御方略,命令山海关外的兵力全部撤到关内。明军官兵,弃城丢械,涌向关内,兵民塞路,哭声震野!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是明军在辽西失陷广宁后最重要的军事堡垒,后金军进攻明朝首当其冲的就是宁远城。袁崇焕率领万余兵民,独守孤城宁远。他布置火炮——将新从海外引进的西洋大炮(又称红夷大炮、红衣大炮)安放在城上;坚壁清野——将城外的商民、粮草撤到城内,焚毁城外房舍;军民联防——安排百姓巡逻放哨、运送火药;激励士气——刺血宣誓,激以忠义,并亲自向官兵下拜,官兵都决心与袁崇焕同死生、共赴难。袁崇焕一切布置妥当,静待敌人来攻。

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八旗军,号称20万大军,渡过辽河,如入无人之境,向孤城宁远猛扑而来。守城者袁崇焕,42岁,进士出身,没有指挥过作战。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命离宁远城五里安营,横截山海之间的大路。努尔哈赤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先放回被俘汉人捎劝降书给袁崇焕说:献城投降,高官厚赏;拒绝投降,城破身亡!袁崇焕回答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二十四日,努尔哈赤派兵猛力攻城。城堞上,箭如倾盆雨;悬牌上,矢镞如刺猬皮。后金兵攻城不下,努尔哈赤命军士冒。死凿城挖洞。后金兵将城墙凿开三四处高约两丈的洞口,明守军抛火球、扔火把,燃烧挖城之敌。当城墙快被挖穿时,袁崇焕亲自带兵用铁索裹着棉絮蘸油点燃,垂下来燃烧挖城的兵士。他的战袍被射破,肩臂受伤,仍旧坚定指挥,不下火线。二十五日,袁崇焕命用西洋大炮,从城上往下轰击,重创八旗军。努尔哈赤对这种新引进的西洋大炮,其来源,其特点,其性能,其威力,一无所知,毫无准备。炮过之处,死伤一片。官兵害怕,畏缩不前。努尔哈赤亲自督阵,后金将领持刀驱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有史料记载:城上西洋大炮击中黄龙幕,伤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对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4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他对宁远守将袁崇焕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守城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他只看到明朝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崇焕也不同于王化贞。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吞下了骄帅必败的苦果。后金有一位叫刘学成的人,上书分析宁远之败的原因。他说:“因汗轻视宁远,故天使汗劳苦。”刘学成直言陈明:天命汗努尔哈赤骄傲轻敌,致使兵败宁远。

胜利会腐蚀聪明,权力会冲昏头脑。天命汗努尔哈赤晚年,被胜利和权力腐蚀了聪明,冲昏了头脑,犯下错误,吞下苦果。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此后,天命汗努尔哈赤郁郁寡欢,陷入苦闷。八月十一日,在沈阳东40里的叆(ai)鸡堡忧愤而死。《左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努尔哈赤以兵马起家称汗,又以兵败宁远身死,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P19-21

序言

读朱熹《四书集注》,有一点感悟。学术之研究,有三种境界:能俗而不能雅,能雅而不能俗,既能雅又能俗。所谓“能雅能俗”,就是化俗为雅,茹雅为俗,亦俗亦雅,大雅大俗。

由是,联想到历史学。历史学的功能,各家说法不一。史学之功能,愚以为有五:一是传承,二是文化,三是社会,四是资治,五是学术。这五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谓“五元一体”。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清十二帝疑案”,在中华书局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冀以史学的五项功能,贯穿清史“正”、“细”、“慎”、“通”、“新”五说,试图有助于受众走出清史、清帝、清官的“戏说”误区。

一是“正说”。人类历史演变,主要靠文字、文物、口述和音像去传承,其中文字是文明史传承的主要手段。历史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今人怎么会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字传承历史,贵在一个“正”字。《汉书·艺文志》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记事,中正求真。许慎《说文解字》日:“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又日:“过,手也,象形。”“史”,就是用刀笔,记言载事,持中公正。因此,“中正真实”是历史学的基本特征。

“正说”就是按照历史原貌,向广大受众中正、真实地讲述历史。“正说”是针对“戏说”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达20年间,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清朝历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宫廷,情有独钟,戏说成风。既引发了民众对清史的关注,又使得人们对之疑惑不解。人们普遍期待正说清史,如同“久旱望甘雨”。“正说”讲的是历史,“戏说”编的是故事。小说家、影视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戏说,塑造人物,编创故事,那是艺术家们的事。对受众来说,看“戏说”时应知道这是“戏”,瞧的是热闹,不可以当真。史学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正说,传承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是史学家们的事。对受众来说,看“正说”时应知道这是“史”,了解的是“真实”,不必图热闹。人们对“正说”与“戏说”都需要,既不能要求史学家去“戏说”,也不必苛求影视家去“正说”。然而,史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向广大观众和读者,正面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故事。

二是“细说”。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和史学著作通常是概括地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阐述重大历史事件,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细说”,把学术视野聚焦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人物与事件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叙述。这些人物与事件,多为观众、读者所关注的重点、热点、疑点。人们往往需要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细节,并期望专家学者给予特别的关心、详述、解惑和诠释。这就给历史学者一个机会,尽可能细致地讲述历史。我在“清十二帝疑案”和《正说清朝十二帝》中突出“正说”的同时,也注重“细说”。比如,人们需要了解光绪帝的死因,我就把有关光绪帝死因的五种说法,详列档案、文献、口碑、论著的观点与资料,分析综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加以解说。既有鲜明观点、丰富史料,又有细致讲说、深入分析,并寓见解于叙述中。《圆明园惨遭焚劫》播出后,有的观众来信说“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既得益于“细说”,也得益于“慎说”。

三是“慎说”。电视台的讲座,出版社的出书,都面对社会广大受众,必须乾乾翼翼、谨谨慎慎,正像《诗经·小雅·小曼》所言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史事,每一条分析,每一个论断,都要力求做到:文有征,言有据,不虚美,不隐恶,求真求是,科学缜密。讲稿、书稿可能有错误,正确的态度是:闻过则喜。我的《正说清朝十二帝》问世一年多,已经重印16次,每次都对个别疏误进行修正。既不能掩盖错误,也不能文过饰非。这里我讲一个“半字师”的故事。《巢林笔谈》云:“东海一闺秀作蓝菊诗云:‘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佳句也。予以别字尚硬,为去其侧刀,人称为半字师。”我则碰到“一字师”的读者。《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转引光绪帝《围炉》诗:“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中国传媒大学张蔚同学来信说:“飞”字从韵律上应作“风”字,建议我查对下。我托故宫博物院一位资深研究员,查对光绪帝《御制诗集》。回答是“风”字。没有亲自核对,心里忐忑不安。我亲自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再查对《清德宗(光绪)御制诗集》原文,发现“寒”字应作“严”字。就是说做学问应当亲自查阅第一手史料。严肃的历史学,文直事赅,言必有据。史学工作者应有责任感,让社会上广大的观众与读者,对讲座或书稿,既觉得可亲,更觉得可信。

四是“通说”。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云:“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我在《百家讲坛》栏目中,横向讲了清朝12个皇帝,纵向讲了清朝12个专题,既有横向阐析,也有纵向探索。贯通清朝全史、清朝列帝所演绎的内在联系,其兴衰、成败、治乱、福祸之镜鉴,需要集中、系统地进行解说。比如,清朝的历史地位,296年间的十二帝,各有其历史贡献,也各有其治策弊端。那么,清朝的兴、盛、衰、亡,有些什么经验与教训呢?我说过: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显然,八旗制度是其“种子”与“基因”的一个表征。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性的社会制度。八旗盛则清兴,八旗衰则清亡。又如,清朝图强维新的八次历史机遇,单独看一次维新机会的丧失,可能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将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九朝的历史机遇丧失,贯通来看,纵横联系,论考行事,察敝通变,从中找到一条鲜明线索,进而得到一点新的启迪。

五是“新说”。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历史术功能,要促进学科自身发展。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运用了一些新视角、新资料、新分析、新论述。比如,关于顺治帝,从其同母后、叔王、爱妃、洋人、僧人五个关系切入。又如,关于康熙帝,则从其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对臣民讲仁爱、对西学讲吸纳、对子孙讲教育五个方面切入。再如,关于道光帝,道光朝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责任,既应看到其失败之必然性,又要剖析其失败之偶然性——指出道光帝应对鸦片战争失败负主要历史责任。另如,关于辛酉政变,以往多从“承德集团”与“北京集团”对立的两极进行“二元分析”。我则从帝后、朝臣、帝胤三股政治势力的对抗与整合做出“三元分析”。对咸丰帝则分析其‘‘错、错、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定了顾命大臣。复如,关于宣统帝,对现行教科书、专著所论的“张勋复辟”,提出新见,切磋商榷。“复辟’'一词,“复”者意为恢复,“辟”者意为君位;张勋作为一个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其有何“辟”之可“复”?因之,我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为题而展开对这段历史的阐述。

总之,“正说”、“细说”、“慎说”、“通说”、“新说”,旨趣在于体现史学传承、文化、社会、资治、学术的功能。这种尝试,尚在求索。对待历史,要在敬畏,应当敬畏历史。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对于历史,既不能浮躁,也不能片面。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忘却历史的耻辱,另一种是抹去历史的辉煌。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要抹去历史的辉煌,更不要忘却历史的耻辱。同样,对待清朝的历史,既不要忘却清史的耻辱,更不要抹去清史的辉煌。应正视以往的辉煌,要记住历史的耻辱。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劝奖箴诫,自强不息,如《尚书大传·卿云歌》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上文为笔者于2005年3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清十二帝疑案”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做了修改),代为序。

阎崇年

丙戌年春节于四合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