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仵埂、黄建国、贾平凹、蒋惠莉主编的《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1954-2014短篇小说卷上下)》,所选作品时间,从1954年到2014年,整整60年。总共收录了80位作家的90篇小说。除个别作家收录两三篇而外,大多作家一人一篇。一篇作品,只能窥其一斑,难以尽知全豹。况其时间跨度大,作家本身的风格也处在不断变化中,但限于篇幅,也只能如此了。目录的编排顺序,以作品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本选本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自身浏览作品的局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乞望谅解。也诚望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1954-2014短篇小说卷上下)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由仵埂、黄建国、贾平凹、蒋惠莉主编的《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1954-2014短篇小说卷上下)》,所选作品时间,从1954年到2014年,整整60年。总共收录了80位作家的90篇小说。除个别作家收录两三篇而外,大多作家一人一篇。一篇作品,只能窥其一斑,难以尽知全豹。况其时间跨度大,作家本身的风格也处在不断变化中,但限于篇幅,也只能如此了。目录的编排顺序,以作品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本选本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自身浏览作品的局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乞望谅解。也诚望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内容推荐 2014年是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年,为祝贺这一盛事、全方位地展示陕西文学创作60年来的辉煌成就、反映当代陕西文学优秀成果,在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的支持下,省作协联合我社倾力打造了《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1954-2014短篇小说卷上下)》。本卷选编在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彰显时代特色的短篇小说精品之作,系统回顾和总结了60年来陕西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的成就。本书由仵埂、黄建国、贾平凹、蒋惠莉主编。 目录 上 王汶石·风雪之夜 新结识的伙伴 大木匠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工地之夜 权宽浮·牧场雪莲花 李小巴·戈壁红柳 王宗元·惠嫂 贾平凹·满月儿 猎人 倒流河 莫伸·窗口 陈忠实·信任 日子 李十三推磨 刘路·心是肉长的 侯雁北·井 蒋金彦·三人行 京夫·手杖 贺抒玉·女友 张敏·天池泪 文兰·幸存者 路遥·姐姐 白描·彼岸 徐岳·数学权威和他的宝贝儿子 仵从巨·卖书的 子心·请和我同行 问彬·心祭 王晓新·诗圣阎大头 程海·三颗枸杞豆 王戈·树上的鸟儿 王蓬·沉浮 阿莹·珍藏 山上草青青 李康美·陷车纪事 周矢·赝品 李凤杰·月儿 邹志安·支书下台唱大戏 韩起·青青的竹 杨争光·高坎的儿子 公羊串门 孙见喜·挂面的故事 黄卫平·余韵 沙石·布谷声里 周养俊·清凌凌的小河 竹子·野洼 方英文·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 下 赵熙·红花鱼的河 叶广芩·本是同根生 峭石·六月的田野 秦巴子·笔直的烟 高建群·一个梦的三种诠释方式 冯积岐·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 刀子 红柯·美丽奴羊 太阳发芽 张虹·雷瓶儿 韦昕·又逢祭灶天 安黎·预定死亡 寇挥·黑夜孩魂 阎道勇·银子放光的故事 黄建国·较劲 王观胜·匹马西天 董墨·闭门羹 张沼清·长安酒家 张浩文·潜伏 李春平·脚 鱼在洋·蓝关的最后一场雪 唐卡·冬夜烟花 喊雷·生死抉择 鹤坪·站门汉 马玉琛·下巴 吴克敬·油菜地 庞文梓·渴望 贺绪林·北山狼之死 和军校·卖羊 吕学敏·粉红·文物 周瑄璞·故障 芦芙荭·袅袅升起的炊烟 陈毓·秦时月 向岛·双套结 王宜振·鹿树 峻里·河边的女人 姚逸仙·九只窑 李子白·水存 孙兴盛·光棍儿王二 钟法权·响树沟哨所素描 刘爱玲·失踪 杨则纬·文身 高远·私刑 张瑜娟·百合 侯波·肉烂都在锅里 试读章节 风雪之夜 王汶石 【作者简介】王汶石(1921—1999),山西万荣县人,中共党员。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创作员、研究员、团长,《群众文艺》副主编,《西北文艺》副主编,中国作协西安分会第一届秘书长,陕西省顾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省文联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黑凤》,中篇小说《阿爸的愤怒》,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 《王汶石小说选》等。 1955年的最后一天,我跟乡支部书记杨明远同志,到靠近河岸的一个小村庄去。 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巍峨挺秀的秦岭消没在浊雾里;田堰层叠的南塬,模糊了;美丽如锦的}胃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东北风呜呜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黄尘蒙蒙,混沌一片,简直分辨不出何处是天、何处是地了。就是骄傲的大鹰,也不敢在这样的天气里,试试它的翅膀。 风里还夹着潮湿的海洋上的气息,这是大雪的预兆。 我们是早饭后到村的。社员们正忙着装配高温沤肥坑。拉大车的,推小车的,挑水桶的,扎草把的,来来往往,紧张而热闹。天虽冷,却有不少人只穿着单褂子。生产委员王振家,甚至敞着衣襟,露着胸膛,就这样,头上还冒着滚滚的汗珠。 人们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王振家喊:“支书,看我们的劲头怎样,热火不热火呀?” 支书喜得合不拢嘴:“好哇,穿上衣服吧,小心着凉!” 振家答道:“不这么干不行啊,天阴得很重,下雪前,得把这些沤肥坑全部装好呢!” 支书小声对我说:“看!社员的行动,就是对社的最好检验哪!” 支书的任务,是来验收这个新建社的。验收新社,原是区委会的事;由于今冬农业社发展得出乎意料的迅速,只月余时间全区就基本合作化了;而许多老社,又追着支部,催着区委,要求转高级社。区委会实在忙不过来。那么多新社,别说详细验收,就是到各社去巡视一趟,也需要许多时间;而时间,又是多么不够用啊!就像区委书记严克勤同志说的:“搞不好,‘时间’就要‘脱销’了。”因此,区委会做了决定,由严区书亲自主持,召集各乡党支书参加,做了一次验收示范工作;然后,拟出一个详尽的验收提纲,委托给乡支部去做。 严克勤同志那种对事严格的作风,在全县的干部中是很有名的,对验收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各乡支书离区返乡前,他又花了多半夜的工夫,和支书们举行了一次谈话会,研究了各乡的突出问题,并且警告在座的支书们说:“年关难过,咱们还欠群众几笔账哪,要在年前付清,就还得多加油。你们验收过的社,区委会要抽查的。”他问大家对区上有什么要求。有几个支书开玩笑地说:“别的倒没有什么。就看区上能不能多发一点时间给我们!”严克勤同志摇着头说:“不行,这不能供给,连我们自己还不够分配啊!只好靠你们自己了,有什么办法呢?跑步吧,加油赶吧!” 乡支书杨明远今天就是从铁道旁赶到河岸来的。 验收的工作,进行得很细致,召开了贫农会、中农会,又进行了个别访问。中间一直没有停歇,直到天黑,才吃午饭。饭后立刻召开建社委员会。在会上,支书提出几十个问题,盘来问去,仿佛他是专门跑来找岔子似的。这使我想起,在三级干部会上,杨明远发言时,县委组织部长给我说过的:“杨明远这几年进步很快,他完全学着他们区委书记的样子,认真、顽强、钻劲儿大。” 验收结束时,夜已很深,满村喔喔的鸡叫声。雪,从黄昏的时候下起。现在越下越大了。 杨明远打算回去,社主任王槐旺挡住他说:“不行,夜深了,风雪也太大!” 我知道,明远昨晚上在铁道北时差不多一夜没睡。我看见他站起来时就像喝多了酒似的,有些站不稳当,“明天走吧!”我劝他。他沉吟了一会儿说:“区书明后天就从县上回来了,有新任务——咱们去看看路吧!” 屋外简直是另一个世界。树木折裂着,狂号着;那滚滚的狂风,卷着滔滔的雪浪,在街巷里急驶猛冲,仿佛要在瞬息之间把整个村庄毁掉似的。道路全被雪盖住了。风雪打得人睁不开眼。杨明远犹豫了一下,对我说他决定留下来。 这时,旷野里,远远地闪着一条手电灯的光带,时北时南,仿佛是有人在旷野里寻觅什么东西。更使我诧异的是,风雪压迫得人口也张不开,而那个旷野里的人,却悠然自得地唱呀唱的。那歌声时时被风雪打断,那人似乎不愿向风雪屈服,被打断的歌声,又一再高扬起来。 明远又犹豫起来了:“路上还是有人哪,可见还是能走!” 社主任老王说:“那是吆喝雁的人,不过在村边麦地里赶一赶雁罢了,他连河滩也不敢去哩。” 回到屋里,房东收拾好了炕,泥炉里的炭火正熊熊地烧着,杨明远坐在炉边,神情还有些不安地说:“会不会是区书呢?” 社主任老王哈哈大笑道:“支书,你这人心真太小,一味地胡思乱想,区书这会儿怎么会来呢!” 我也以为区书现在不会来,因为县上的会至少得两天,就是元旦不休息,他也得明天下午才能回到区上。 社主任又笑着说:“区书爱人在县卫生院工作,他要回来,也在早晨。” 明远点点头说:“有根据,今天是除夕,又是星期六,县上各机关都放假了。” P1-3 序言 60年短篇小说之流变 仵埂 陕西短篇小说的发展,从1954年陕西省作家协会(当时名为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立到2014年,整整60年。60年一个甲子,按照国人宿命的说法,60年就是一个轮回了。细细思之,小说也的确走了一个轮回。当然,这个轮回,是体现在抽象意义上的相类,是“见山还是山”式的新阶段,尽管它有惊人的相像之处。以短篇小说而言,其从20世纪50年代国家命题式的主题立意,走到了现今的丰富驳杂、漫无边际;其在叙事手法上,由写实主义到当今的各种写作手法并陈的多元化格局;在人物形象上,从当年的高、大、上人物,发展到当今功利化,以个人利害欲念为唯一动因的人物。上述发展脉络,可见出小说艺术在社会历史的流向裹挟中,实为敏感的艺术形式,它总是强烈地将时代印痕留取下来,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为历史立此存照,留下一个个永不泯灭的标本样态。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小说也开阔了我们的生活视野,拓宽了我们对于自身的认知。 陕西短篇小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以王汶石、杜鹏程为代表,此时,陕西作家群体里,当然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人物,这就是柳青。但是柳青从《种谷记》和《铜墙铁壁》之后,已经有了更为宏伟的想法,其目光已经从短篇里脱出,凝视着前方的鸿篇巨制,欲以其承载宏大开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所以,1954年之后,“小东西”他只写了一个,就是《狠透铁》,但这个作品,几易其稿,到最后定型,已经有了4万字,是一个中篇的规模了。短篇小说他几未涉及。陕西这三位作家里,对短篇小说用力最勤的,当是王汶石了。王汶石的短篇,描写的还是村庄里的农民故事,这也是当时大势,农村题材在那个时代占有绝对优势。所不同的是王汶石在小说艺术的建构上,能别出心裁,塑造出具有鲜活个性特征的新颖人物,如《新结识的伙伴》中的腊月、吴淑兰,《大木匠》中的大木匠,都能以活灵活现的形象,呈现读者眼前。 1950—1960年,王汶石的短篇受到文学界普遍关注,大获好评。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也被选进各种选本。当然,杜鹏程除了他的短篇外,为他获得巨大艺术声誉的是他的长篇《保卫延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点。毋庸讳言,作家所抒写的对象,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规定性,但即使在这种规定性之下,戴着镣铐跳舞,他还是能跳出自己的精彩来,这已经,十分不易了。今天,我们回头来看王汶石的作品,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气息有这样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人群,通过小说我们感受到的时代的氛围,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洪流里,小说主人公的精神特征就是克己为公,无私奉献;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必是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倒退之间的冲突。今天,我们冷静地审视那个时代,感知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i就会发现,在狂热的理想激情下,人们对未来、对当下的所作所为,还是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情,有着诚恳性在其中。就是说,人们在面对时代所描画的未来理想时,是真诚地相信那个未来美景就在前面,个人为那个未来宏图做出牺牲是有价值的,这是那个时代作家笔下的人物的共性。王汶石笔下的那两个亲密而带有竞争关系的女伙伴,吴淑兰性格内敛,不多言语,但是心性要强;腊月活泼大方,快人快语。为了争得红旗,腊月明着叫板,吴淑兰暗中使劲,但都为着这样一个明亮目标而使出浑身解数。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中,作者以采访者的视角进入故事,写“我”到铁路建筑工地去采访,深入到一个工人宿舍,看到宿舍里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熟睡的女孩。通过这个七八岁男孩的眼睛和感受,抒写战斗在铁路建设工地上的工人生活。爸爸开山放炮,妈妈指挥工地运输线上的交通。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侧写工人的建设热情和精神风貌。小男孩问“我”,明天还会不会下雪?“我”说:“成渝!明天还下雪,是不是你就不能出去玩啦?”他懒得看“我”,说:“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哩!”用小孩视角,反映爸爸对停工的忧虑。对工程进度的急切牵挂。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说“我”冻得不行,为了取暖,跺着脚。“成渝咬住嘴唇,又抡手,又瞪眼睛。我懂得他的意思了:怕我把他的妹妹惊醒。我说:‘你对妹妹倒挺关心!’他说:‘妈妈说,我的印(任)务是看妹妹。妈妈回来,我就下班了!’‘啊!你也天天上班!’我把他搂在怀里说,‘妈妈干啥去啦?’他指了指石洞下面的运输便道。我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一个人站在运输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刻雕像。看样子,她是指挥交通的。”这样一个家庭,包括小男孩在内,都在为“三线”建设各司其职,勤奋努力着。那个时代忘我工作的氛围,跃然纸上。王汶石笔下的大木匠,也是这样一个忘我的人。女婿第一次上门,桃叶妈让他上街去采办物品,他竞蹲在铁匠铺子前出神入化了,把媳妇交代给他买物品的钱买了条铁,他心里只惦着对新式农具的发明。等回到家里,才想起自己去集镇要置办的货物。当然免不了受到桃叶妈的一顿数落责难。好在女婿通情达理,而且也跟他一样对新式农具着迷,最后是皆大欢喜。权宽浮的《牧场雪莲花》,描写一个叫薛莲花的姑娘,跟随牧场老人老梁学剪羊毛的故事,她爽朗热情,不嫌苦不怕累,夜晚也偷偷学艺,与老人建立起深厚情感,成为雪域一朵名副其实的纯净高洁的雪莲花。 …… 许多70、80后的年轻作家,在寻找叙事对象时,从常态的生活里,逃向一种非常态的离奇的人生故事里。或者说,普遍性的社会生活冲突和矛盾,不是被有意回避,就是作家的审美取向改变,使得作家对时代所具有的命题,缺乏有效回应。迷离的故事与奇异的人生,易于使作家走向猎奇之路。当然,奇异人生也算是小说选材的路径之一,但是这一取向的扩展和势头,使我们在小说的发展中,不得不呼唤那些真正触动现实生活神经的作品。作家过多滑入猎奇和莫名的奇异故事里,是否偏离了小说之大道?进入一个作家视野的东西是什么?取决于作家的教养出身、个性禀赋、审美趣味等要素,但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不失为扩展小说天地的有效途径。 年轻作家,免不了以自我的生活感觉作为叙事的中心,这当然也是一种局限。但是若能深深打入人物的内心深处,通达人物内心幽暗未明的区域,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别样的灵魂状态,还是具有一种认识价值的。杨则纬的《文身》,就是一篇没有多少情节构架,而是涌满了海洋一般细节的小说。整个小说,仿佛是生活之流堆砌而成。她的故事大都是都市生活,是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形态。与前代“城籍农裔”的作者相比,人物活动的环境变了,或者酒吧或者夜店,或者宾馆或者商场,杨则纬有本领带你进入人物内心,让你从海洋一般的细节推动中对人物发生兴趣。她是一个敢于直面自我的青年作家。但是,作者毕竟年轻,生活阅历单薄,故事理应有更为深沉的历史文化承载,但这方面明显欠缺。也只能期待她的未来了。 陕西短篇小说走了60年,就其叙事指向而言,开始是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模式化,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人生经验和人物样态的复杂多元,再到今天的无所指向,所谓自然化、纯客观化,作者有意藏匿,带来模糊性、暧昧性的生活再现,往往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意盲”之感。小说中主体性的隐匿,其实也是当代人失去强大自信的精神感召力的无力表现,信仰缺失,理想远逝,于是就只剩下一一上场的物质化、功利化人物,作家也不知笔下人物要走向哪里,为什么这样行动。在奇异的故事陈述里,我们看到了人物行动,但行动的逻辑弱化了,我们在作品里不再容易见出作家的主张,人物仿若一个个行走的鬼魅,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小说人物的行为动机,失去了一个更为坚实的依凭,人物降落在一个自己也含混不清的暧昧含混的世界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清醒地知道我们缺少什么,所缺的那些东西,正在导引小说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这个选本,所选作品时间,从1954年到2014年,整整60年。总共收录了80位作家的90篇小说。除个别作家收录两三篇而外,大多作家一人一篇。一篇作品,只能窥其一斑,难以尽知全豹。况其时间跨度大,作家本身的风格也处在不断变化中,但限于篇幅,也只能如此了。目录的编排顺序,以作品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本选本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自身浏览作品的局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乞望谅解。也诚望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