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奥黑根(Andrew O'Hagan,1968—),苏格兰小说家及纪实文学作者,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2003年被《格兰塔》杂志选入“最佳英国青年小说家20强”。其小说被翻译成15种语言,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
三度提名布克奖(包括本书),入围都柏林文学奖及惠特布莱德最佳新作奖等,并揽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E·M·福斯特奖、布莱克纪念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秘密生活(数字时代的三个真实故事)/译文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安德鲁·奥黑根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安德鲁·奥黑根(Andrew O'Hagan,1968—),苏格兰小说家及纪实文学作者,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2003年被《格兰塔》杂志选入“最佳英国青年小说家20强”。其小说被翻译成15种语言,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 三度提名布克奖(包括本书),入围都柏林文学奖及惠特布莱德最佳新作奖等,并揽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E·M·福斯特奖、布莱克纪念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等。 后记 很多年以前,百无聊赖 之中,我意外地发现,一个 不常去的中文网上期刊里, 还有一个小小的读者论坛。 我并没有阅读期刊的习惯, 总是觉得其篇幅既太短又太 长:稍微复杂一点的话题都 只能蜻蜓点水,流于表面; 文章却又长到需要相当投入 才能从头读到尾,总之不如 翻书过瘾。但论坛里的交流 完全不一样,帖子简短快捷 、一语中的;大家七嘴八舌 ,观点反衬互补,让人开眼 界。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 ,匿名似乎把想象力放飞了 ,每个网友都显得见多识广 、幽默诙谐,宛如世外精灵 。毫无准备地一脚踩空,爱 丽丝掉入兔子洞,我的人生 从此改变。 因为有一些神经生物学 的知识,我对自己染上网瘾 ,从一开始就有所意识和警 觉。虽然网瘾已成,欲罢不 能,但我也一直留意观察网 上的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举止 。最早写的一篇网文就是感 叹,网上经历的“虚幻”,是 如何的“真实”。当编辑彭伦 问谁愿意翻译《秘密生活》 时,虽然对书的具体内容并 不熟悉,但扫了一眼,发现 主题是关于网络生活的,我 就知道这本书“非我莫属”。 作者安德鲁·奥黑根是颇 有名气的苏格兰作家。他既 写小说,也写纪实报道,《 秘密生活》属于后一类,由 三个与网络生活有关的真实 故事组成。奥黑根说自己“ 喜欢走在虚构与非虚构的不 稳定边界之间,喜欢探讨怎 样判断创作与真实,以及这 样的判断标准如何漏洞百出 ”。作者这里说的是虚构与 非虚构文学之间的界限并非 泾渭分明,也没有绝对的判 断标准。但在采访和写作这 些故事的过程中,奥黑根又 发现,“真实”与“虚幻”的生 活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界限 ,因此用写小说的技巧来处 理这些纪实报道,反而更得 心应手。他把这归因于我们 正在经历的这个变迁的时代 ,“互联网赋予每个人一种 秘密的生活……”“我们已经 迷上了非真实的滋味”。 三个故事都非常独特, 都沿着意想不到的但也符合 各自的内在逻辑的方向发展 ,因此饶有趣味并发人深省 。作者虽然强调这些故事的 独特性和偶然性,但他本人 的基本观点也跃然纸上。奥 黑根先生对互联网时代充满 焦虑和不信任,因为“加密 技术使得普通用户变成了鬼 魂:马甲、幻影或镜像…… 只有我们的购买力是真的, ……然后我们的数据被转交 给政府;政府为了国家安全 ,再使我们现原形”。他这 是用一种局外人和思想家的 身份探讨网络时代。这个时 代以及可预知的未来,既让 人们变得虚假异化,失去约 束,失去自我;又使得我们 被大政府大公司彻底操纵, 失去隐私,失去自由。这怎 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不过,按照《人类简史 》作者瓦尔·赫拉利的观点 ,人类自古到今就是活在一 个个虚构的世界之中。人类 的社会关系和信仰,诸如国 家、边境、宗教或货币等等 ,全是子虚乌有的、想象力 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人类, 会想象出不同的“故事”来; 这些“故事”,使得大自然和 人生变得有意义,从而成为 人类大规模合作的凝聚力。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时代 并非例外,而是人类想象力 借助新技术而呈现的新表象 。事实上,这从《秘密生活 》的写作风格中也能看出。 奥黑根非常善于运用类比。 无论是出于无心还是有意, 他列举的人物里,真实的与 虚构的总是兼而有之。比如 他把阿桑奇与五角大楼文件 泄密者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18世纪激进政治家约翰· 威尔克斯,以及查尔斯·福 斯特·凯恩相比。前两个是 真人,而凯恩却是电影人物 。他还认为阿桑奇和莱特都 是没有长大的男孩子,是童 话人物彼得·潘。这些例子 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真 实与虚构常常可以互换,相 互参照。 阿桑奇与莱特的故事还 涉及了另一个伦理上复杂但 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认 识品行有缺陷的个人对人类 进步的贡献(这里且不谈“ 进步”本身会带来负面影响 )。作家兼好友杜欣欣常言 “有个性缺陷的人不循规蹈 矩,确实更容易突破;而网 络为这样的人提供了更大的 发挥空间”。作者当然也意 识到这一点,虽然对他的这 两个主人公的批评多于认同 。他说“朱利安抽着雪茄提 醒我,就好像我还需要提醒 似的,每个人都不仅仅只有 一面,历史上乱七八糟的人 物层出不穷,他们举止粗鲁 ,用手抓饭吃,同时改变着 世界”。 奥黑根先生的文字当属 上乘。这本书的句子简练准 确,表达清晰,说明复杂的 思考未必一定要用复杂的句 式才能表达出来。翻译时, 译者常常暗自庆幸这书选对 了。他的小说更令人惊艳, 里面基本上没有多少理性叙 述,优美感伤的情愫从细腻 从容的描写中不经意地散发 出来。 我的网络生活使得这本 译作成为可能。彭伦是网友 菊子介绍认识的。初稿请杜 欣欣、徐林和陈锦生提过意 见,在他们的帮助下做了大 量修改。欣欣和徐林也是多 年的网友,后又变成了“生 活中的朋友”;与锦生曾一 起在球场上跑过,是“真实 的”朋友,可又是通过微信 才重新认识的。每有疑问, 我都带到一个小小的微信群 里讨论。那是我结交的最有 知识、书读得最多的一群 目录 前言 为阿桑奇代笔 中本聪事件 发明罗纳德·平恩 译后记 精彩页 为阿桑奇代笔 2011年1月5号,晚上8点半,我正在家里瞎忙乎,扔在沙发上的手机嗡嗡响了。一看,是坎农格特出版社(Canongate)的出版人杰米·拜恩发来的短信。“你在吗?我有个有点儿离谱的主意,可能非常精彩。但得赶紧跟你商量。”坎农格特刚以60万英镑的价钱购买了“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回忆录版权。这本书同时也被纽约的克诺夫出版社(Knopf)的桑尼·梅塔高价买下,杰米还把国外版权卖给了一堆大出版社。他说预计会用四十种语言出版。阿桑奇并不想自己写这本书,但也不想让对他已经很熟悉的人代笔。我告诉杰米,去年在前线俱乐部就见过阿桑奇了,当时最早的“维基解密”故事刚刚出来。那人确实很有意思但怪异,甚至有点自闭症的样子。杰米也同意,但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他想要发表一种宣言,写一本能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变迁的书。”杰米已经去诺福克郡见过阿桑奇了,次日还要再去。他说他和阿桑奇的经纪人卡洛琳·米歇尔都建议我来代笔,阿桑奇想见见我。我知道他们也在和其他作家谈,而我最初有些迟疑。发表过著作的作家应邀匿名写东西并不稀罕。阿历克斯·哈利(Alex Haley)替马尔科姆·艾克斯(Malcolm X)代笔写自传,对他起了何等的保护作用?特德·索伦森(Ted Sorensen)撰写《当仁不让》(Profiles in Courage)时,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约翰·F.肯尼迪的言谈形象?这位未来的总统还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呢。洛夫克拉夫特(H.P.Lovecraft)为哈里·胡迪尼(Harry Houdini)代笔的科幻小说,难道不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吗?阿桑奇的奇特经历会触及所有这些方面。除此之外,代笔这种写作形式还会给人一种当今世界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神出鬼没的感觉。维基百科可不就是完全匿名写成的?脸书上一半的内容不也如此?万维网像不像一个新以太,我们都深陷其中,被代笔人作祟折腾? 我写过失踪的普通人和名人,写过秘密和冲突;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或许是知情人的工作。不管事情怎样发展,不管我发现了什么,如何去描述,这个故事都符合我的本能。我喜欢走在虚构与非虚构的不稳定边界之间,喜欢探讨怎样判断创作与真实,以及这样的判断标准如何漏洞百出。我想起维克多·马斯克尔。他是约翰·班维尔的小说《无法企及》(The Untouchable)里的那个艺术史学家兼间谍。他喜欢引用狄德罗的话:“我们在心目中把自己塑成一座理想化了的但仍可辨认的雕像,然后穷其一生试图把自己变成那个形象。”“维基解密”故事的背景,是关于隐私、机密及滥用军事权力的全球性大辩论。这一点让我相信,如果还有人古怪到能写这个故事的话,那就是我了。 第二天下午5点半,杰米和编辑尼克·戴维斯来到我的住所(为了您的心理健康友情提示: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尼克·戴维斯。这一个在坎农格特出版社工作,另一个是《卫报》的著名记者)。他们刚刚从诺福克坐火车回来。杰米说,阿桑奇被木棍儿或什么东西戳伤了眼睛,三个小时的讨论中,他一直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他们打算4月开始为这本书打广告,书名定为《“维基解密”对抗世界:我的故事》(WiikiLeaks Versus the World: My Story),朱利安·阿桑奇著。他们说我可以从每个地区的版权销售中都拿到一定百分比的版税,朱利安很乐意如此。我们先讨论了合同,随后,杰米介绍了安全问题的细节。“你准备好了电话会被中情局窃听吗?”他问。他又说朱利安坚持这本书只能在一台没有接通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上写。 我到达埃林厄姆别墅时,阿桑奇还在熟睡。自从被瑞典以强奸罪指控逮捕之后,他就一直住在那儿。埃林厄姆是沃恩·史密斯的家。史密斯是他的保释担保人之一,也是前线俱乐部创始人。他实际上是被软禁,腿上还戴着电子监控仪器,每天下午都得去贝克尔斯镇警署报到,以证明头天夜里没逃跑。阿桑奇和助手们都遵守黑客的作息时间:通宵达旦,然后睡上半天。这是我即将进入的这个马戏团的杂七杂八的特点之一。 埃林厄姆别墅是一幢冷飕飕的乡间住宅,前厅里悬挂有雄鹿头。餐厅里到处扔着笔记本电脑,阿桑奇的私人助理兼女友莎拉·哈里森坐在里面。她穿了一件羊毛套头衫,手不停地把小发卷儿从脸上捋开。客厅里炉火熊熊燃烧。另一个女孩走了进来。她可能是从西班牙或南美或东欧来的。我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大树。 莎拉给我泡了杯茶,那个女孩把茶和一盘巧克力饼干端进屋。“我一直在试验叫醒他的新办法,”她说,“清洁工直接就闯进去了。那还是唯一的办法。”不久,他身着西服,穿着袜子踱了进来。 P1-3 导语 本书是苏格兰著名作家安德鲁·奥黑根于2017年出版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共由三个故事组成,分别讲述了奥黑根受邀代笔“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自传的幕后故事,探究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以及英国一桩凶杀案背后隐藏的网络虚拟身份的问题,审视了网络对人生活产生的种种影响。 序言 写小说的时候,你从世 上提取你之所需,然后回馈 你之所能,你理所当然地认 为想象力主导一切。那么, 写纪实报道呢?难道不是事 实决定一切,因此与想象力 无关吗?我在这本书里提出 的看法是,这样的泾渭分明 是不存在的,尤其在当今世 界。写报道时,我不觉得自 己是在收集新闻,倒更像一 个探索真相的人,后者小说 技巧娴熟,且应用起来恰到 好处。我写的那些人往往生 活在自己营造的现实之中, 或在某些方面与假象为伴; 我必须进入到他们的以太空 间,跟他们的影子共舞,才 能够找到事实的真相。还是 一个年轻读者的时候,我就 从诗人那里学到,你不能相 信现实。华莱士·史蒂文斯 说:“现实是一个用滥了的 概念,我们需要借助象征逃 逸。”这本书中的主人公, 每个都是真实的,至少一开 始是真实的,但都得靠高度 的人工打造,才能够在这世 界上存在或发挥力量。 现在这个时代的习惯, 是把深埋在这种状况中的荒 谬东西组织起来,并称之为 文化(想想真人秀电视吧) 。那么,根据我前面关于象 征的说法,小说家来探讨这 种文化,或许就比别人先走 了一步,因此,时不时地打 开笔记本或录音机,就会有 所收获。我问诺曼·梅勒, 什么艺术与写作最相似,他 告诉我说,是“表演”。他的 意思是完全失去自我,虽然 大多数人不会把这种情形跟 他本人联系到一起。但那些 总是在寻找第二人生的、写 虚构和非虚构作品的作家, 对这个原则都应该很熟悉; 他们坚信作家的任务就是自 由地追求自我超越。我相信 这就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的意思,他说可靠的作家传 记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 他还值得一提的话,就肯定 是一人多面”。 远在理解网络技术会如 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之前,我 们已经对网络的痼疾上瘾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把 小说技巧公平地赐给了所有 的人,只要他有一台电脑并 愿意扎入到互联网的“异己” 深渊之中。巴拉德 (J.G.Ballard)预测作家在 社会上将不再有一席之地, 很快就会变得多余,如同19 世纪俄国小说里的人物。“ 既然现实的延伸就是小说, ”他说,“他不需要再创作小 说了,一切都已经在那儿了 。”你会发现,网上每天都 在印证其说法;网络就是一 个贩卖自我的市场。凭借电 子邮件,每个人都可以随时 随地隐身交流,既可以代表 自己也可以代表他人。脸书 上有六千七百万个“编造”的 名字,许多显然是在过另一 种生活,一种更不寻常的或 至少更难被追查的生活。谁 也不知道他们真的是谁。加 密技术使得普通用户变成了 鬼魂:马甲、幻影或镜像。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我们的 购买力是真的,我们拥有哪 一个自我,可以根据市场营 销公司和移动电话公司推销 的改进技术决定:眼睛涂上 新颜色,有更好的保险,更 苗条的身材。然后我们的数 据被转交给政府;政府为了 国家安全,再使我们现原形 。 在奥登的《焦虑时代》 (The Age of Anxiety)里 ,我们认识了匡特这个人。 他在纽约酒吧的镜子里,看 见自己的镜像被“轻浮文化” 也即虚假文化所包围。奥登 似乎认为,现代生活的一个 方面,就是人的社会或经济 自我,可以与他的内心世界 分割开。匡特跟镜子里的自 己聊天。“我的重身,我亲 爱的影子,”他问,“镜子之 国是不是生机勃勃的?”“你 的自我是否如同我的/非真 实的滋味?”每当我分析如 今花很多时间盯着计算机屏 幕的这两代人时,我就想起 奥登的诗来。我们在寻找什 么?那里面生机勃勃吗?我 们已经迷上非真实的滋味了 吗?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个 秘密的生活,但这是怎么开 始的?是谁在控制它?这些 问题激发我写下了这些故事 。在网络的每一亩明亮的土 地上,你的个人数据都被收 集起来支持一个神经网络、 一个全球性的大脑,你得到 的回报是感觉自己具有多重 人格。 1964年,在苹果卖出第 一台家用计算机的十三年前 ,约瑟夫·米切尔(Joseph Mitchell)在《纽约客》发 表的一篇人物特写开篇写道 :“乔·古尔德是个古怪、身 无分文且找不到工作的小人 物。他于1916年来到大都 市,到处流浪,辛辛苦苦熬 了三十五年多。”米切尔二 十二年前就在该杂志上写过 古尔德,但他的新故事《乔 ·古尔德的秘密》为古尔德 的经典巨著《我们时代的口 述历史》(The Oral History of Our Time)罩上 了疑云。古尔德宣称这是他 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的。约 瑟夫·米切尔的报道则说, 古尔德根本就没有动过笔, 页面都是空白的。但最近, 作家吉尔·勒坡找到了《口 述历史》的一些片段,并证 明《乔·古尔德的秘密》一 文中有虚构成分。“两个作 家守着档案室,”勒坡写道 ,“一个是写小说的,另一 个是写纪实的。想要被放入 的话,你必须分清谁是谁。 米切尔说古尔德吹牛皮;古 尔德说米切尔才是编瞎话。 ”我们唯一确切知道的是, 约瑟夫·米切尔也有自己的 秘密:他说过他要写一部关 于纽约的乔伊斯风格的小说 ,但一个字没写。第二篇写 乔·古尔德的文章发表后, 他又活了三十多年,但再也 没有 内容推荐 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个秘密的生活,但这是怎么开始的?是谁在控制它?这些问题激发我写下了这些故事。 这些故事没有统一的主题;即使在网络这个大前提下,这三个案例也是独具风格,几乎可以说毫不典型、自成一体。“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人物。传言中的比特币创始人克雷格·莱特非常独特,他处于数字货币的前沿,并经历了2008年的财政危机,而他的内心挣扎本身也让我颇感兴趣。罗纳德·平恩是我根据一个三十年前死去的年轻人创造出来的数码人,他的特点在前两者之间。 网络把我们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自我创造者,但这本书里写的三个人,不管本人是否乐意,既是网络的主人,也是它的受害者。他们都是陷入麻烦的人,但我能够写的故事,没有一个是他们本来想要的。故事最后都变成了网上的和真实的自我不断地发生冲突。总的来说,我花了几年时间跟这几个人为伍,最终从他们身上认识到,在互联网的兴衰和泥潭中,人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电脑的高级计算能力并不能抹掉这一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