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瑜昕编著的《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谁说历史是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老学究式的照本宣科?《中国历史报》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读物,它会带你穿越到历史的现场,亲身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
崔瑜昕编著的《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编辑、记者既有王侯将相、文化名流,又有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所有材料均来自第一现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闻、评书、快板、戏剧、广告、诗歌,不一而足。这里的文章篇篇风趣幽默,保准让你耳目一新,带你在开怀大笑中神游历史,轻轻忪松把握历史脉络。
白毛野鸡成祥瑞
据民间动物保护协会人士讲,元始元年(1年)春,王莽用白毛野鸡来祭祀太庙,伤害了珍稀动物。白毛野鸡因为数量稀少,历来是被当作吉祥物看待的。
王莽声称,这只毛白野鸡是和另外两只黑毛野鸡一起被少数民族部落越裳氏进贡来的。但是据本报线人讲,用白毛野鸡来祭祀,王莽蓄谋已久。白毛野鸡其实是王莽自己派人去越裳部落捉回来的,并不是人家主动进贡的。之所以要捉白毛野鸡,是因为当年因为辅政出名的周公姬旦曾经得到过越裳部落进贡的白毛野鸡,王莽想让大家认为自己和周公一样,都有卓越的辅政才能。
王莽因为得到了王太皇太后的信任,平时又善于结交群臣,所以权势很大。大臣们一看到王莽弄来了白毛野鸡,纷纷拍马屁。有的人就对王太皇太后说:“当初得到白毛野鸡的姬旦被封为周公,王莽这样的人才应该被封为‘安汉公’。”王太皇太后有点疑惑:“为什么要给王莽加封呢?你们是看我的面子,还是王莽真有什么功劳?”大臣继续说:“当然是因为王莽自身有功劳啊!您看白毛野鸡这样的祥瑞物是一般人能招来的吗?”于是王太皇太后就下令筹划给王莽加封。
王莽得知消息,称病躺在床上不上朝,再三辞让,假装自己不想受封号。太皇太后身边的人说:“看来王莽是真心辞让啊!还是赏赐其他辅佐大臣吧。”王莽一听着急了,赶紧起来说自己病好了。大臣们又极力推荐了几次,王莽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封号,但是他没有接受增加的两万多食邑。王莽对太皇太后说:“等到百姓生活都富足了,再给我这些赏赐吧!”由此可见,相对于财富来说,王莽更喜欢好名声。
一只白毛野鸡牺牲了,王莽借它的光成为“安汉公”,不知道这只野鸡在天之,灵安乐否?
假皇帝与真太子
在白毛野鸡之后,某地又出现了“祥瑞”。据武功县县长孟通宣称,他在挖井时挖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圆下面方,最神奇的是上面还写着几个红色大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让大臣们把这件事告诉王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一听,才了解到王莽的野心——这小子想当皇帝!虽然太皇太后比较偏向自家人,王莽又一直表现得很是孝顺,不过这件事触犯了太皇太后的底线,她还是维护刘氏家族正统地位的。太皇太后严厉斥责道:“这种伪造天意的事情休想骗得了我!”
王氏家族的人对太皇太后说:“这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也阻止不了啊!”太皇太后无可奈何,只好下诏让王莽做“摄皇帝”,意思是做代理皇帝,代替皇帝摄政。王莽得偿所愿,穿上了龙袍,戴上了皇冠,接受百官的朝拜,和天子没有区别。到了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宣布取代汉朝成立新的帝国,改国号为“新”,立汉宣帝年仅两岁的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为“孺子”,所以刘婴又被称为“孺子婴”。太子是正统汉室血脉,皇帝却姓王,所以大家都偷偷议论:“这不是假皇帝与真太子吗!”
王莽自立为帝后,向王太皇太后要汉皇的玉玺。王太皇太后气得泪流满面,把玉玺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从此以后玉玺就缺了一个角。王莽拿到玉玺,感到腰杆直了,说话有底气了,于是宣布要进行大改革。他能否让百姓走出水深火热的生活呢?让我们继续观察下去吧!
王莽改制,乱上加乱
新帝王莽野心勃勃,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化解危机,他宣布在很多方面要进行改革。以下为主要改革内容和效果:
一、改革官员制度。将周朝的官制和大汉官制相结合,中央设置四辅、四将、三公、九卿和六监;全国分为九州,共一百二十五郡。除此之外,王莽还多次更改地名和官职的名称,比如改“长安”为“常安”;将管理农业的“大司农”改为“羲和”,后来又改为“纳言”。百姓和大臣们被改来改去的地名和官职名称弄得晕头转向,老百姓写信都不知道该写哪个地名。
二、改革土地制度。在王莽心中,周朝的大概就是好东西。他仿照周朝推行井田制,还宣布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田”,禁止土地买卖。如果有谁的土地超过九百亩,就要将多出的土地上交国家,其他的平分给本族人耕种,违背法令的人将被流放做苦役。推行井田制就要把土地收归国有,但是目前大多数土地都在地主豪强手里。他们不甘愿交出土地,于是纷纷造反,天下更乱了。
三、改革奴婢制度。王莽下令禁止人口买卖,目的是让平民多一些,奴隶少一些,这样国家才能多一些劳动力。可制度推行下去后,本来天灾连连的地区,百姓无法卖身为奴,更活不下去了,于是不少人就成为盗贼,靠打劫为生。
四、改革货币。王莽废除汉朝的五铢钱,发行了金、银、龟、贝、钱、布六大类二十八种货币。货币名目繁多而且越来越贬值,老百姓得背一袋子货币去市场买东西,十分不方便。大家苦恼地说:“我们好像回到原始社会了,龟壳和贝壳竟然又变成了货币。”
五、改革对少数民族的封号。王莽认为少数民族首领不应该称王,封他们为侯就不错了,于是派使者去匈奴等部落收回原来朝廷发的印玺,换给他们印章。匈奴单于觉得不对劲,想要回印玺,但使者却把它弄碎了。单于大怒,起兵造反。王莽指挥军队不得当,百姓死伤无数。
王莽改制,越改越乱,天下百姓纷纷起义造反。那些对汉朝皇帝失望却寄希望于王莽的人,现在应该看清楚王莽的真面目了——他空有理想,却没有实际才能和手段,更没有大局观啊!
(选自《大汉政务观察》)P114-117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递信息的报纸品种也越来越多,林林总总、琳琅满目,但现代人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很多,反倒不觉得新鲜了。不过,古代发生的好玩儿的,有意思的事儿,现代人没有亲历过,如果从当事人的嘴里说出来,会不会觉得很有趣呢?
其实,古时候和现在一样,也有很多“新闻”。那时的调皮小孩也会逃学、打架、捉迷藏、玩游戏。只是那些事情离我们渐渐远去,很少有人对现在的你讲起。历史课上,老师要我们背诵的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年代、数字、人名和名词解释,诸如唐朝于618年建立,在907年灭亡,老师只关心我们能否把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背得滚瓜烂熟,在答卷上得个高分。可有谁知道那些好玩儿的事儿呢?例如,在唐朝,唐太宗最爱“照镜子”、第一大美女竟胖得像水桶、皇帝有个野蛮女友;在明朝,大臣可以在皇帝面前打群架、皇帝有私人警察——锦衣卫、太监竞把皇上卖给了敌国……
现在,这些趣事都作为新闻登在了《中国历史报》上。
《中国历史报》每个朝代都有一份,每份都报道名人的趣事,历史上发生的新鲜事儿、皇帝鲜为人知的家长里短、宫廷里的钩,心斗角,以及一些令人难解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报》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栏目:“新闻快报”“记者述评”“娱乐八卦”“广而告之”“百姓生活”……
可不要小瞧《中国历史报》的编辑和记者们,他们都是每个朝代的名人呢!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最真实、最详尽的新闻和报道。当然,《中国历史报》也会刊登小读者和普通老百姓的来稿。所有的新闻都来自“第一现场”,根据“第一手资料”得来。这些新闻每一则都风趣幽默,能引得读者开怀大笑,因为《中国历史报》编辑部的办刊宗旨就是:把历史事件写成好玩儿的故事,容易理解、便于记忆,以唤起小读者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趣的历史故事都汇集在《中国历史报》中,走进这个熟悉又陌生、令人惊奇又发人深思的历史世界,你将感到无穷的快乐。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紧张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想想看吧,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做访谈嘉宾,曩和你一起聊聊穿胡服的好处,都江堰的验收报告上了科技资讯,阴谋家吕不韦现身说法,来和你谈风险、投资,贤良的长孙皇后,和亲的文成公主、孝顺的晋阳公主都荣登大唐耀眼女性榜,翰林院的大臣们还为此搞了一个特别策划,在“三八节”集中报道……你见过,这么有趣的历史吗?
有趣可不是《中国历史报》的唯一好处,它的第二个好处是可靠i,就像我们今天看新闻,谁都知道负责任的媒体和娱乐小报大不相同,看古代的新闻,更是容不得为博眼球而胡编乱造。在可信度上,《中国历史报》绝对属于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它一共八本,按时代先后分成先秦、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八部分,每本书里讲什么,怎么讲,可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安排。怎么安排呢?第一原则是突出时代主题,比如秦朝这一本,它由七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变法图强,第二部分合纵连横,第三部分横扫六合;第四部分千古一帝,第五部分竿起义,第六和第七部分都是楚汉争雄。把目录读下来你就会发现,这不正是从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朝灭亡的历史进程吗?变法图强让秦国强大,合纵连横则是因为秦国强势而产生的激烈外交斗争,横扫六合是秦国的统一历程,千古一帝则对应着秦国变为秦朝这一千;古变局和秦始皇的巨大成就,揭竿起义是秦末危机,而楚汉争雄则对应着在诸侯灭秦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新时代,翻开书目,历史大势就已经跃然纸上,时代特质也了然于胸,这样的历史读物,可比那些专讲奇闻,异事的书籍强多了。
除了突出时代主题之外,《中国历史报》还力求全面反映时代风貌。以往的历史书不都是政治主导吗?《中国历史报》的眼光可要开阔得多。就拿第一章变法图强举例子吧,除了三家分晋,各国变法之外,竟然把河伯娶媳妇、扁鹊见齐桓侯、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也都写了进去。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故事,它对应着地方治理,医学进步和谋臣纵横这样的大主题。举重若轻,让人在妙趣横生之中长了见识。
每种书当然都有它的预期读者。《中国历史报》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定位清晰。一什么定位呢?中小学生。价值导向考虑中小学生,表达方式贴近中小学生。栏目设置向中小学生倾斜,还有知识测试来检查中小学生们的读报成果……不拔高,不降低,不长不短不肥不瘦,恰如量身定做。有了这种量身定做的态度,中小学生读者们就不至于有阅读成人读物的违和感啦。确实,如今严肃的历史书不大讨中小学生喜欢,通俗的历史读物又往往是写给成年人的,虽然好看;但是内容设定、写作风格乃至价值判断都未必适合末成年人,这样的读物拿给孩子看,家长们难免惴惴不安吧。如今,《中国历史报》回应社会需求,专门打造一套适合青少年阅世纪读的历史普及读物,算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想想看,是不是有很贴心的感觉?
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但它永远面向未来。孩子当然是不折不扣属于未来的。但他们和她们,也都继承着来自祖先的古老、基因,无论是血统,还是文化。历史是主壤,孩子是花朵。土壤是花朵生存的养料,花朵是土壤存在的意义。那《中国历史报》呢?希望它成为花朵和土壤联系的纽带吧!
蒙曼
2015年4月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这套《中国历史报》通过读“报纸”这一轻松、活泼的形式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真相,是一套很好看的历史趣昧读物。这套书有史料依据,文字清新,好看好读,青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孙立群(《百家讲坛》主讲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历史报》真是一份好看的报纸。好看在哪里?它把历史写成了新闻。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拗口的专有名词则化身为“时政“辞典”里推广普及的热词……一句话,严肃到近乎沉闷的历史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充满了新闻激动人心的特质。
——蒙曼(《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